一种用于制备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的高效尾气处理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制备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的高效尾气处理装置,吸收塔内部由顶部至底部依次设有除雾层、填料层、吸收层和储液层,除雾层内设有丝网除雾器,填料层内设有若干填料板,吸收层内设有若干塔板,塔板包括若干导气板和导流板,导气板上设有若干导气通孔,导气通孔包括若干第一折孔和第二折孔,导流板两端设有导流孔,相邻塔板之间设有喷淋管组,喷淋管组包括圆形管、若干水平管和竖直管,喷淋管组上设有若干雾化喷头,储液层底部设有搅拌器和排液管,供水罐上设有供水管,供水管与排液管之间设有循环泵;本实用新型吸收效果好、效率高,便于减少空气污染、提高副产品价值。
【专利说明】
一种用于制备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的高效尾气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制备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的高效尾气处理装置,属于化工生产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二苯甲酮在常温常压下为透明晶体,主要应用于合成药物、制造香料,胶片制造业等。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在医药合成、香料业以及高分子材料方面具有广泛应用,还可用于薄膜涂层的光敏剂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细化学品。
[0003]目前,现有技术中的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工业化的合成路线普遍采用酰化法制备,如以乙酰氯为原料制备对氯苯乙酮,以苯甲酰氯为原料酰化制备对氯二苯甲酮,以对氯苯甲酰氯和苯甲醚制备1-氯-4’羟基二苯甲酮,均在氯苯为溶剂,路易士酸三氯化铝为催化剂条件下酰化制得,酰化反应中产生以氯化氢为主的反应尾气,具有刺激气味和高腐蚀性,无法直接释放于空气中,而现有技术中的尾气处理装置,存在吸收效果较差,效率较低,无法充分处理尾气,造成尾气排放污染,和副产物价值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制备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的高效尾气处理装置,吸收效果好、效率高,便于减少空气污染、提高副产品价值。
[000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0006]—种用于制备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的高效尾气处理装置,包括吸收塔、供水罐和储液罐,其中,所述吸收塔顶部设有排出管,所述吸收塔内部由顶部至底部依次设有除雾层、填料层、吸收层和储液层,所述除雾层内设有丝网除雾器,所述填料层内设有若干填料板,所述填料板内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填料层;
[0007]所述吸收层内设有若干塔板,所述若干塔板相互平行设置,由吸收层顶部至底部方向,相邻塔板之间的间距依次增大,所述塔板包括若干导气板和导流板,所述导气板与导流板间隔相连,所述导气板上设有若干导气通孔,所述导气通孔包括若干第一折孔和第二折孔,所述若干第一折孔和第二折孔交错倾斜相连,所述导流板截面呈倒V形,所述导流板两端设有导流孔;
[0008]所述相邻塔板之间设有喷淋管组,所述喷淋管组包括圆形管、若干水平管和竖直管,所述水平管和竖直管相互垂直相连,且向两端与圆形管内壁相连,所述喷淋管组上设有若干雾化喷头,所述雾化喷头位于圆形管、水平管和竖直管的连接处,所述吸收塔侧壁上设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位于吸收层和储液层之间,所述储液层底部设有搅拌器和排液管;
[0009]所述供水罐上设有供水管,所述供水管分别与喷淋管组和排液管相连,所述供水管和排液管上均设有阀门,所述供水管与排液管之间设有循环栗,所述储液罐与排液管相连。
[0010]上述一种用于制备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的高效尾气处理装置,其中,所述排出管上设有检样口。
[0011]上述一种用于制备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的高效尾气处理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折孔和第二折孔之间的夹角为Θ,所述Θ为65°?70°。
[0012]上述一种用于制备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的高效尾气处理装置,其中,所述吸收塔外设有若干观察窗,所述观察窗位于相邻塔板之间,所述观察窗底部设有观察站台。
[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0014]采用酰化反应制备二苯甲酮类化合物时,产生以氯化氢为主的反应尾气,通入进气管,上升至吸收层,由若干导气通孔折流导出,通过供水罐提供吸收液体,从喷淋管组的雾化器上雾化喷出,与反应尾气充分接触吸收后从导流板的导流孔排出,气体依次上升经填料层填料层吸收后、再经丝网除雾器除雾后排出,液体流至储液层,边经搅拌器边搅拌均匀,边由循环栗抽取液体,通过供水管进行循环喷淋吸收,循环吸收一段时间后,控制阀门,使液体流至储液罐内储存。
[0015]本实用新型检样口方便监控处理后的尾气质量;倒V形导流板方便导流、第一折孔和第二折孔之间的夹角为65°?70°,方便限制气体流速,以便充分接触,增加吸收效果;观察站台方便踩踏,通过观察窗观察塔内情况。
[0016]综上,本实用新型吸收效果好、效率高,便于减少空气污染、提高副产品价值。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不意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塔板俯视图。
[00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塔板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喷淋管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0022]一种用于制备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的高效尾气处理装置,包括吸收塔1、供水罐2和储液罐3,其中,所述吸收塔I顶部设有排出管4,所述排出管4上设有检样口5,所述吸收塔I内部由顶部至底部依次设有除雾层6、填料层7、吸收层8和储液层9,所述除雾层6内设有丝网除雾器10,所述填料层7内设有若干填料板11,所述填料板11内设有凹槽12,所述凹槽12内设有填料层13;
[0023]所述吸收层8内设有若干塔板14,所述若干塔板14相互平行设置,由吸收层8顶部至底部方向,相邻塔板14之间的间距依次增大,所述塔板14包括若干导气板15和导流板16,所述导气板15与导流板16间隔相连,所述导气板15上设有若干导气通孔17,所述导气通孔17包括若干第一折孔18和第二折孔19,所述若干第一折孔18和第二折孔19交错倾斜相连,所述第一折孔18和第二折孔19之间的夹角为Θ,所述Θ为65°?70°,所述导流板16截面呈倒V形,所述导流板16两端设有导流孔20;
[0024]所述相邻塔板14之间设有喷淋管组21,所述喷淋管组21包括圆形管22、若干水平管23和竖直管24,所述水平管23和竖直管24相互垂直相连,且向两端与圆形管22内壁相连,所述喷淋管组21上设有若干雾化喷头25,所述雾化喷头25位于圆形管22、水平管23和竖直管24的连接处;
[0025]所述吸收塔I外设有若干观察窗26,所述观察窗26位于相邻塔板14之间,所述观察窗26底部设有观察站台27,所述吸收塔I侧壁上设有进气管28,所述进气管28位于吸收层8和储液层9之间,所述储液层9底部设有搅拌器29和排液管30;
[0026]所述供水罐2上设有供水管31,所述供水管31分别与喷淋管组21和排液管30相连,所述供水管31和排液管30上均设有阀门32,所述供水管31与排液管30之间设有循环栗33,所述储液罐3与排液管30相连。
[002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为:
[0028]采用酰化反应制备二苯甲酮类化合物时,产生以氯化氢为主的反应尾气,通入进气管,上升至吸收层,由若干导气通孔折流导出,通过供水罐提供吸收液体,从喷淋管组的雾化器上雾化喷出,与反应尾气充分接触吸收后从导流板的导流孔排出,气体依次上升经填料层填料层吸收后、再经丝网除雾器除雾后排出,液体流至储液层,边经搅拌器边搅拌均匀,边由循环栗抽取液体,通过供水管进行循环喷淋吸收,循环吸收一段时间后,控制阀门,使液体流至储液罐内储存。
[002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主权项】
1.一种用于制备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的高效尾气处理装置,包括吸收塔、供水罐和储液罐,其特征为,所述吸收塔顶部设有排出管,所述吸收塔内部由顶部至底部依次设有除雾层、填料层、吸收层和储液层,所述除雾层内设有丝网除雾器,所述填料层内设有若干填料板,所述填料板内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填料层; 所述吸收层内设有若干塔板,所述若干塔板相互平行设置,由吸收层顶部至底部方向,相邻塔板之间的间距依次增大,所述塔板包括若干导气板和导流板,所述导气板与导流板间隔相连,所述导气板上设有若干导气通孔,所述导气通孔包括若干第一折孔和第二折孔,所述若干第一折孔和第二折孔交错倾斜相连,所述导流板截面呈倒V形,所述导流板两端设有导流孔; 所述相邻塔板之间设有喷淋管组,所述喷淋管组包括圆形管、若干水平管和竖直管,所述水平管和竖直管相互垂直相连,且向两端与圆形管内壁相连,所述喷淋管组上设有若干雾化喷头,所述雾化喷头位于圆形管、水平管和竖直管的连接处,所述吸收塔侧壁上设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位于吸收层和储液层之间,所述储液层底部设有搅拌器和排液管; 所述供水罐上设有供水管,所述供水管分别与喷淋管组和排液管相连,所述供水管和排液管上均设有阀门,所述供水管与排液管之间设有循环栗,所述储液罐与排液管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制备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的高效尾气处理装置,其特征为,所述排出管上设有检样口。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制备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的高效尾气处理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第一折孔和第二折孔之间的夹角为Θ,所述Θ为65° ~70°。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制备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的高效尾气处理装置,其特征为,所述吸收塔外设有若干观察窗,所述观察窗位于相邻塔板之间,所述观察窗底部设有观察站台。
【文档编号】C07C49/786GK205517148SQ201620242228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8日
【发明人】郁红明
【申请人】江苏万隆化学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