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湿式氧化吸收的脱硝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湿式氧化吸收的脱硝装置,它属于一种对烟气中的氮氧化合物进行脱除的设备。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能源消费中带来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其中,大气烟尘、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已成为危害人民生存的四大杀手。燃煤烟气所含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是造成大气污染、酸雨和温室效应的主要根源。在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主要是由燃煤过程产生的。
[0003]目前,烟气采用的干式脱硝净化工艺,绝大多数是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只有少数装置采用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 ACR工艺脱硝率高,但投资费用较大,运行成本高,而SNCR工艺虽然投资费用较小,但脱硝效率低,不易控制。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脱硝净化存在的投资费用大、运行成本高和脱硝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脱硝效率高、投资费用小和运行成本低的高速旋流型脱硫装置。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种湿式氧化吸收的脱硝装置,它包括吸收塔,其中:它还包括氧化反应系统,所述氧化反应系统由氧化反应器、氧气站、臭氧发生器、气动均化器和两个喷射器组成,气动均化器设在氧化反应器的内腔中并将氧化反应器的内腔分隔成两个氧化室,第一个喷射器设在第一氧化室中且第一个喷射器的进气口通过管道与氧气站的出气口连接,第二个喷射器设在第二氧化室中且第二个喷射器的进气口通过管道与臭氧发生器的出气口连接,氧化反应器的烟气出口与吸收塔的烟气进口连接。
[0007]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先将烟气中的NO氧化为NO2(烟气中的NOx以NO为主,NO不溶于水,NO2溶于水),再进入吸收塔被碱溶液吸收。因为脱硝与脱硫在同一个吸收塔内进行,采用同一种吸收剂进行脱除(吸收剂可用烧碱、纯碱、石灰和氨水)所以又称双脱技术,解决了现有脱硝装置存在的投资费用大、运行成本高和脱硝效率低的技术问题。因此,与【背景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脱硝效率高、投资费用小和运行成本低的。
【附图说明】
[0008]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0]如附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湿式氧化吸收的脱硝装置,它包括吸收塔4,其中:它还包括氧化反应系统,所述氧化反应系统由氧化反应器1、氧气站2、臭氧发生器3、气动均化器5和两个喷射器6、7组成,气动均化器5设在氧化反应器I的内腔中并将氧化反应器I的内腔分隔成两个氧化室,第一个喷射器6设在第一氧化室中且第一个喷射器6的进气口通过管道与氧气站2的出气口连接,第二个喷射器7设在第二氧化室中且第二个喷射器7的进气口通过管道与臭氧发生器3的出气口连接,氧化反应器I的烟气出口与吸收塔4的烟气进口连接。
[001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烟气进入氧化反应器I通过氧化使NO氧化为N03。氧化反应器原理是:烟气进入氧化反应器首先与喷进的氧气混合,再经过气动均化器5进一步混合,再与喷入的臭氧混合接触达到对NO的氧化,经过氧化的烟气进入吸收塔,吸收塔为喷淋塔,喷淋塔分为三层,并在从底部起,第一层是喷淋层,第二层是托盘,第三层为喷淋层,目的是为了提高传质系数;通过与碱溶液充分接触,使SO2、N02溶于碱溶液,从而达到净化烟气的目的。若吸收剂是钙碱形成硫酸钙和硝酸钙,脱硫可达95%以上,脱硝80%。
【主权项】
1.一种湿式氧化吸收的脱硝装置,它包括吸收塔,其特征是:它还包括氧化反应系统,所述氧化反应系统由氧化反应器、氧气站、臭氧发生器、气动均化器和两个喷射器组成,气动均化器设在氧化反应器的内腔中并将氧化反应器的内腔分隔成两个氧化室,第一个喷射器设在第一氧化室中且第一个喷射器的进气口通过管道与氧气站的出气口连接,第二个喷射器设在第二氧化室中且第二个喷射器的进气口通过管道与臭氧发生器的出气口连接,氧化反应器的烟气出口与吸收塔的烟气进口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湿式氧化吸收的脱硝装置,它属于一种对烟气中的氮氧化合物进行脱除的设备。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现有脱硝净化存在的投资费用大、运行成本高和脱硝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湿式氧化吸收的脱硝装置,它包括吸收塔,其中:它还包括氧化反应系统,所述氧化反应系统由氧化反应器、氧气站、臭氧发生器、气动均化器和两个喷射器组成,气动均化器设在氧化反应器的内腔中并将氧化反应器的内腔分隔成两个氧化室,第一个喷射器设在第一氧化室中且其进气口通过管道与氧气站的出气口连接,第二个喷射器设在第二氧化室中且其进气口通过管道与臭氧发生器的出气口连接,氧化反应器的烟气出口与吸收塔的烟气进口连接。
【IPC分类】B01D53/78, B01D53/76, B01D53/60
【公开号】CN205361021
【申请号】CN201521060950
【发明人】晁成章, 宫田刚
【申请人】晁成章, 宫田刚
【公开日】2016年7月6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