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除尘除雾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烟气净化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深度除尘除雾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我国大型燃煤电厂基本已安装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装置,燃煤电厂烟气对大气的污染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但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大气环境质量的需求也日益提高,相应地推动着更高环保标准出台及新环保法的实施,使得新形势下燃煤电厂烟气污染物排放面临更高的要求;随着环保排放标准的日益提高,火电厂的排放标准也逐渐提出了超低排放的要求,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0003]针对超低排放的要求,目前主要技术路线有两种,方案一是采用湿式电除尘技术,方案二是采用脱硫系统耦合其它强化措施。方案一目前在国内已有较多应用业绩,但其投资大、成本高、运行复杂等问题普遍存在。方案二由于节约了投资和运行成本,是技术研发的主要方向,且有着各种不同的具体实施技术路线。
[0004]例如,中国专利204182256U公开了一种水洗深度除尘装置,该装置安装在湿法脱硫吸收塔的下游,一方面可以继续捕捉部分粉尘,另一方面可以使含尘液滴得到稀释,最后再通过水洗除尘除雾器捕捉烟气中的雾滴,可以降低烟气中的粉尘携带量,使得烟气得到深度处理,解决了烟气粉尘达标甚至超低排放的技术难题,可以起到一定的脱硫效果,大幅度降低了投资成本,节约用地,具有较高的布置安装灵活性;然而,通过增设水洗装置虽能够实现微细粉尘的脱除,但同时也存在水洗过程复杂、系统操作维护困难、压损大等问题。又例如,中国专利201420676158.6公开了一种组合式气旋除雾除尘系统,包括依次相连接的吸收塔和净烟道,在吸收塔的侧面设有原烟气进口,在吸收塔内设有喷淋层,在吸收塔内还设置有气旋器,气旋器位于喷淋层的上方,喷淋层位于原烟气进口的上方;该除尘除雾净化效率高,能够高效去除烟气中的5微米以下微小颗粒物,在同等净化率下,系统能耗远低于湿式电除尘装置,降低了运行成本;然而,该系统通过增设蒸发冷却区和重力分离区,工艺系统十分复杂,能耗消耗大。
[0005]因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就需要一种深度除尘除雾装置,其安装在现有的脱硫塔内,无需增加额外动力和物料消耗即能够脱除微细粉尘和雾滴,具有压损低、效果高的特点,投资和运行成本较低,适于推广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深度除尘除雾装置,其安装在现有的脱硫塔内,无需增加额外动力和物料消耗即能够脱除微细粉尘和雾滴,具有压损低、效果高的特点,投资和运行成本较低,适于推广应用。
[0007]本实用新型的深度除尘除雾装置,该装置包括若干个并列连接的模块,每一所述模块均包括呈柱状的壳体,所述壳体设有用于进气的进气口、用于出气的出气口及位于进气口与出气口之间的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中设有用于使烟气形成扰流的扰流构件。
[0008]进一步,所述扰流构件包括沿壳体内壁自下而上呈螺线型上升的螺旋肋。
[0009]进一步,所述扰流构件还包括由若干块螺旋隔板组成的螺旋隔板组,所述螺旋隔板沿壳体内壁自下而上呈螺线型上升分布,所述螺旋肋与螺旋隔板组在空间上呈双螺旋结构。
[0010]进一步,所述螺旋隔板倾斜于水平面设置。
[0011 ] 进一步,所述进气口设在壳体的底部,所述出气口设在壳体的顶部。
[00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深度除尘除雾装置,安装在现有的脱硫塔内,当位于喷淋区时,可用于协同脱硫除尘,当位于喷淋层之上时,可用于深度除尘;进入气流通道的烟气通过扰流构件时其气流方向和速度得到改变,烟气中的小水滴和微小颗粒物间形成湍流并相互充分撞击,互相碰撞团聚成大液滴,大液滴与壳体内壁及扰流构件表面相接触并形成液膜,液膜沿扰流构件流出,无需增加额外动力和物料消耗即能够脱除微细粉尘和雾滴,具有压损低、效果高的特点,投资和运行成本较低,适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001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实施例1所描述的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实施例2所描述的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实施例一
[0018]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深度除尘除雾装置包括若干个并列连接的模块,每一所述模块均包括呈柱状的壳体1,所述壳体I设有用于进气的进气口 11、用于出气的出气口 12及位于进气口 11与出气口 12之间的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中设有用于使烟气形成扰流的扰流构件;本装置安装在现有的脱硫塔内,当位于喷淋区时,可用于协同脱硫除尘,当位于喷淋层之上时,可用于深度除尘;模块的组合形式及数量可根据脱硫塔的结构而定,例如可以以图1中的方形形式布置,当然也可以以圆形或三角形形式布置,并根据脱硫塔具体尺寸确定模块个数,保证完全填充烟气断面;进气口 11优选设在壳体I的底部,出气口12优选设在壳体I的顶部,使用时烟气由下往上移动;壳体I呈圆柱形或多边柱形,具有较高的高度,例如高度可以为0.5-3.0m,根据使用需求而定;本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构件包括沿壳体I内壁自下而上呈螺线型上升的螺旋肋2,螺旋肋2呈肋条状,能使烟气形成螺旋上升的旋流气流,烟气流动产生的离心力和负压,使得烟气气流方向和速度得到改变,烟气中的小水滴和微小颗粒物间形成湍流并相互充分撞击,互相碰撞团聚成大液滴,大液滴与壳体I内壁及扰流构件表面相接触并形成液膜,液膜沿扰流构件流出,无需增加额外动力和物料消耗即能够脱除微细粉尘和雾滴,螺旋肋2还可加强壳体I强度。
[0019]实施例二
[0020]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深度除尘除雾装置包括若干个并列连接的模块,每一所述模块均包括呈柱状的壳体1,所述壳体I设有用于进气的进气口 11、用于出气的出气口 12及位于进气口 11与出气口 12之间的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中设有用于使烟气形成扰流的扰流构件;本装置安装在现有的脱硫塔内,当位于喷淋区时,可用于协同脱硫除尘,当位于喷淋层之上时,可用于深度除尘;模块的组合形式及数量可根据脱硫塔的结构而定,例如可以以图1中的方形形式布置,当然也可以以圆形或三角形形式布置,并根据脱硫塔具体尺寸确定模块个数,保证完全填充烟气断面;进气口 11优选设在壳体I的底部,出气口 12优选设在壳体I的顶部,使用时烟气由下往上移动;壳体I呈圆柱形或多边柱形,具有较高的高度,例如高度可以为0.5-3.0m,根据使用需求而定;本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构件包括沿壳体I内壁自下而上呈螺线型上升的螺旋肋2,扰流构件还可以包括由若干块螺旋隔板3组成的螺旋隔板组,所述螺旋隔板3沿壳体I内壁自下而上呈螺线型上升分布,所述螺旋肋2与螺旋隔板组在空间上呈双螺旋结构;所述螺旋隔板3倾斜于水平面设置;螺旋肋2呈肋条状,能使烟气形成螺旋上升的旋流气流,烟气流动产生的离心力和负压,使得烟气气流方向和速度得到改变,烟气中的小水滴和微小颗粒物间形成湍流并相互充分撞击,互相碰撞团聚成大液滴,大液滴与壳体I内壁及扰流构件表面相接触并形成液膜,液膜沿扰流构件流出,无需增加额外动力和物料消耗即能够脱除微细粉尘和雾滴,螺旋肋2还可加强壳体I强度;螺旋隔板3有利于提高烟气的扰流效果,而且增加了与烟气的接触面,有利于液滴的形成和导出。
[0021]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主权项】
1.一种深度除尘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若干个并列连接的模块,每一所述模块均包括呈柱状的壳体,所述壳体设有用于进气的进气口、用于出气的出气口及位于进气口与出气口之间的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中设有用于使烟气形成扰流的扰流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度除尘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构件包括沿壳体内壁自下而上呈螺线型上升的螺旋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度除尘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构件还包括由若干块螺旋隔板组成的螺旋隔板组,所述螺旋隔板沿壳体内壁自下而上呈螺线型上升分布,所述螺旋肋与螺旋隔板组在空间上呈双螺旋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深度除尘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隔板倾斜于水平面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度除尘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设在壳体的底部,所述出气口设在壳体的顶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深度除尘除雾装置,该装置包括若干个并列连接的模块,每一所述模块均包括呈柱状的壳体,所述壳体设有用于进气的进气口、用于出气的出气口及位于进气口与出气口之间的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中设有用于使烟气形成扰流的扰流构件;本实用新型的深度除尘除雾装置,进入气流通道的烟气通过扰流构件时其气流方向和速度得到改变,烟气中的小水滴和微小颗粒物间形成湍流并相互充分撞击,互相碰撞团聚成大液滴,大液滴与壳体内壁及扰流构件表面相接触并形成液膜,液膜沿扰流构件流出,无需增加额外动力和物料消耗即能够脱除微细粉尘和雾滴,具有压损低、效果高的特点,投资和运行成本较低,适于推广应用。
【IPC分类】B01D45/06
【公开号】CN204815972
【申请号】CN201520566440
【发明人】聂华, 吴其荣, 李紫龙, 熊学云, 喻江涛, 王进, 史旭, 刘洋
【申请人】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2日
【申请日】2015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