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旋流式沉降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092780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压力旋流式沉降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设备,尤其是一种压力旋流式沉降器,属于机械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沉降器是一种利用重方的差别使流体(I或液体)中的固体颗粒沉降的设备。它是将气溶胶或悬浮液导入设备内,经讨一宙时间的静詈或极慢的流动,然后将沉降物导出设备外。现有的沉降器种类主要有间歇式、半连续式或连续式,但是,现有沉降器的分离效室普遍很低,一般仅用于初步分离,这就给生产带来了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目前的沉降器设备分离效率较低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具有较高分离效率的压力旋流式沉降器。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压力旋流式沉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筒形状的筒体,在所述筒体的下方安装有倒锥形的锥壳,在所述筒体的顶部安装有圆弧形的封头;在所述筒体内安装有圆筒形状的旋流筒,在所述旋流筒的壳体前端连接有第一接管,在所述旋流筒的壳体后端连接有第二接管,所述第一接管与筒体的左侧连接并穿出筒体外,所述第二接管与筒体的右侧连接并穿出筒体外;在所述旋流筒的顶端密封连接有锥顶,在所述旋流筒的下端连接有锥环;在所述锥壳的侧面上开设有人孔,在所述人孔处安装有密封盖,在所述密封盖的内侧还安装有第一法兰;在所述锥壳的底面安装有第二法兰,在所述锥壳的下部侧面上分别安装有第三接管、第四接管和第五接管,所述第三接管斜向设置,所述第四接管和第五接管分别沿水平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三接管上安装有第三法兰,在第四接管上安装有第四法兰,在第五接管上安装有第五法兰;在所述封头的上端中部还竖向安装有第六接管,在封头上端的两侧还分别安装有第七接管和第八接管,所述第七接管和第八接管相对于第六接管对称设置,在所述第六接管上安装有第六法兰,在所述第七接管上安装有第七法兰,在所述第八接管上安装有第八法兰。
[0005]优化地,在所述筒体与锥壳的连接处外侧面上还安装有支耳连接座,所述的支耳连接座为两个并分别设置在筒体的两侧。通过所述支耳连接座可以对筒体的中部进行加固,使得筒体和锥壳之间的连接强度加强,同时还可以将筒体外部连接固定,起到定位效果O
[0006]优化地,在所述锥壳的下部还安装有观察视镜,所述观察视镜设置在第三接管和第四接管之间。通过所述观察视镜可以更加方便的观察筒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做出相应的操作,这样有利于工作人员掌握设备的工作状态。
[0007]优化地,在所述旋流筒的下部还横向连接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筒体的内壁上。通过加强筋的作用,可以对旋流筒在工作时的稳定性进行加强,防止其晃动、脱落等。
[0008]优化地,所述第六接管的直径大于第七接管直径的两倍,所述第七接管的直径大于第八接管的直径。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了不同直径的接管,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增强排气和通气效果,使得设备工作更加顺畅。
[0009]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0]1、分离效率较高:本实用新型的沉降器采用了锥形圆筒的结构来增加设备内压力,并控制内部流体旋转,使得流体中的固体颗粒在沉降器内能够快速的沉降,达到提高分离效率的目的。
[0011]2、可靠性较好:本实用新型的沉降器结构紧凑,整体性较好,在工作时受到振动的影响较小,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0012]3、造价较低,使用寿命较长,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压力旋流式沉降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图1的俯视图。
[0015]图中,I一筒体,2一锥壳,3一封头,4一旋流筒,5一第一接管,6一第二接管,7一锥顶,8—维环,9—人孔,10—密封盖,11—第一法兰,12—第二法兰,13—第二接管,14—第四接管,15—第五接管,16—第三法兰,17—第四法兰,18—第五法兰,19一第六接管,20—第七接管,21—第八接管,22—第六法兰,23—第七法兰,24—第八法兰,25—支耳连接座,26—观察视镜,27—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7]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压力旋流式沉降器,包括圆筒形状的筒体I,在所述筒体I的下方安装有倒锥形的锥壳2,在所述筒体I的顶部安装有圆弧形的封头3。在所述筒体I与锥壳2的连接处外侧面上还安装有支耳连接座25,所述的支耳连接座25为两个并分别设置在筒体I的两侧。在所述筒体I内安装有圆筒形状的旋流筒4,在所述旋流筒4的壳体前端连接有第一接管5,在所述旋流筒4的壳体后端连接有第二接管6,所述第一接管5与筒体I的左侧连接并穿出筒体I外,所述第二接管6与筒体I的右侧连接并穿出筒体I外;在所述旋流筒4的顶端密封连接有锥顶7,在所述旋流筒4的下端连接有锥环8 ;在所述旋流筒4的下部还横向连接有加强筋27,所述加强筋27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筒体I的内壁上。在所述锥壳2的侧面上开设有人孔9,在所述人孔9处安装有密封盖10,在所述密封盖10的内侧还安装有第一法兰11 ;在所述锥壳2的底面安装有第二法兰12,在所述锥壳2的下部侧面上分别安装有第三接管13、第四接管14和第五接管15,所述第三接管13斜向设置,所述第四接管14和第五接管15分别沿水平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三接管13上安装有第三法兰16,在第四接管14上安装有第四法兰17,在第五接管15上安装有第五法兰18 ;在所述锥壳2的下部还安装有观察视镜26,所述观察视镜26设置在第三接管13和第四接管14之间。在所述封头3的上端中部还竖向安装有第六接管19,在封头3上端的两侧还分别安装有第七接管20和第八接管21,所述第七接管20和第八接管21相对于第六接管19对称设置,所述第六接管19的直径大于第七接管20直径的两倍,所述第七接管20的直径大于第八接管21的直径。在所述第六接管19上安装有第六法兰22,在所述第七接管20上安装有第七法兰23,在所述第八接管21上安装有第八法兰24。
[0018]本实用新型的压力旋流式沉降器具有很好的分离效率,而且工作时的可靠性很好,造价相对便宜,这样也有利于产品的推广和应用。
[0019]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尽管申请人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的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不能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主权项】
1.压力旋流式沉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筒形状的筒体(1),在所述筒体(I)的下方安装有倒锥形的锥壳(2),在所述筒体(I)的顶部安装有圆弧形的封头(3);在所述筒体(I)内安装有圆筒形状的旋流筒(4),在所述旋流筒(4)的壳体前端连接有第一接管(5),在所述旋流筒(4)的壳体后端连接有第二接管(6),所述第一接管(5)与筒体(I)的左侧连接并穿出筒体(I)外,所述第二接管(6)与筒体(I)的右侧连接并穿出筒体(I)外;在所述旋流筒(4)的顶端密封连接有锥顶(7),在所述旋流筒(4)的下端连接有锥环(8);在所述锥壳(2)的侧面上开设有人孔(9 ),在所述人孔(9 )处安装有密封盖(10 ),在所述密封盖(10 )的内侧还安装有第一法兰(11);在所述锥壳(2 )的底面安装有第二法兰(12 ),在所述锥壳(2 )的下部侧面上分别安装有第三接管(13)、第四接管(14)和第五接管(15),所述第三接管(13)斜向设置,所述第四接管(14)和第五接管(15)分别沿水平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三接管(13)上安装有第三法兰(16 ),在第四接管(14 )上安装有第四法兰(17 ),在第五接管(15)上安装有第五法兰(18 );在所述封头(3 )的上端中部还竖向安装有第六接管(19 ),在封头(3 )上端的两侧还分别安装有第七接管(20 )和第八接管(21),所述第七接管(20 )和第八接管(21)相对于第六接管(19)对称设置,在所述第六接管(19)上安装有第六法兰(22),在所述第七接管(20 )上安装有第七法兰(23 ),在所述第八接管(21)上安装有第八法兰(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旋流式沉降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筒体(I)与锥壳(2)的连接处外侧面上还安装有支耳连接座(25),所述的支耳连接座(25)为两个并分别设置在筒体(I)的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力旋流式沉降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锥壳(2)的下部还安装有观察视镜(26 ),所述观察视镜(26 )设置在第三接管(13 )和第四接管(14 )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力旋流式沉降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旋流筒(4)的下部还横向连接有加强筋(27),所述加强筋(27)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筒体(I)的内壁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力旋流式沉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接管(19)的直径大于第七接管(20)直径的两倍,所述第七接管(20)的直径大于第八接管(21)的直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力旋流式沉降器,它包括筒体,在筒体下方安装有锥壳,在筒体顶部安装有封头;在筒体内安装有旋流筒,在旋流筒前端连接有第一接管,在旋流筒后端连接有第二接管,第一接管与筒体的左侧连接并穿出筒体外,第二接管与筒体的右侧连接并穿出筒体外;在旋流筒的顶端密封连接有锥顶,在旋流筒的下端连接有锥环;在锥壳的侧面上开设有人孔,在人孔处安装有密封盖,在密封盖的内侧还安装有第一法兰;在锥壳的底面安装有第二法兰,在锥壳的下部侧面上分别安装有第三、第四和第五接管,第三接管斜向设置,第四接管和第五接管分别沿水平方向设置。本实用新型分离效率较高、可靠性较好,而且造价较低,使用寿命较长。
【IPC分类】B01D45/02, B01D21/02
【公开号】CN204745759
【申请号】CN201520542166
【发明人】徐永权
【申请人】徐永权
【公开日】2015年11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7月2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