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场协同的萃取剂回收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萃取剂回收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有机萃取剂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湿法磷酸由无机酸分解磷矿制得,能耗和成本远低于热法磷酸。但湿法磷酸由于杂质含量高,要获得高纯磷酸或优质磷酸盐产品需要进一步加以净化。湿法磷酸净化方法包括化学沉淀法、结晶法、离子交换法、电渗析法浓缩法以及有机溶剂萃取法等,目前多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
[0003]预分散溶剂萃取技术(PDSE)是将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萃取剂通过预分散处理,制备得到胶状泡沫以强化萃取传质过程,是强化湿法磷酸净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具有无需搅拌、不会产生难以去除的胶体第三相、无需考虑乳化、相分离速率快等优势。而要实现rosE的工业应用,必须解决在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有机萃取剂的回收问题。现有萃取剂回收无专用装置,主要是通过加入反萃剂,使用机械搅拌装置在水油混合相中对磷酸进行反萃来回收萃取剂,因而不适用于rosE的萃取剂的回收,因为其无法解决萃取有机负载相与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分离问题。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场协同的萃取剂回收装置,以实现萃取有机负载相与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分离。
[0005]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场协同的萃取剂回收装置,包括绝缘回收槽、绝缘导轨、绝缘滑动件和金属板,所述绝缘回收槽是由矩形底板和四个侧板组合而成的立方体形槽,所述绝缘导轨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绝缘回收槽的相互平行的两个槽壁上部,所述绝缘滑动件为两件,两绝缘滑动件相隔一间距安装在绝缘导轨上并可沿绝缘导轨滑动,所述金属板为两个,两金属板在绝缘回收槽内相互平行放置并分别与一件绝缘滑动件连接,将绝缘回收槽沿绝缘导轨分隔成三个相通的腔室,位于两端的腔室的端部槽壁下部设置有排液口,两金属板上部设置有与电源连接的电极。
[0006]上述电场协同的萃取剂回收装置,所述绝缘导轨可由一根杆件组成,也可由两根杆件组成,优选由两根杆件组成。当绝缘导轨由两根杆件组成时,两根杆件相隔一定间距相互平行安装;与两根杆件组成的绝缘导轨匹配的绝缘滑动件优选由依次相接的第一圆盘、第一圆台、第二圆盘和用于连接金属板的连接杆构成,第一圆盘和第二圆盘的直径相同,且它们的直径大于第一圆台的直径,在第一圆盘和第二圆盘之间形成与两根杆件组合的凹槽;此种结构的绝缘滑动件位于组成绝缘导轨的两根杆件之间,通过其第一圆盘和第二圆盘之间的凹槽与两根杆件组合。组成绝缘导轨的两根杆件的横截面为圆形或矩形。当绝缘导轨由一根杆件组成时,该杆件上设置有燕尾槽,与此种结构的绝缘导轨匹配的绝缘滑动件由燕尾形滑块和用于连接金属板的连接杆构成。
[0007]上述电场协同的萃取剂回收装置,其三个腔室优选通过两金属板侧面与绝缘回收槽内壁之间的间隙实现相通,在结构设计上可使两金属板的宽度相同且两金属板的宽度小于绝缘回收槽未安装绝缘导轨的两个相互平行槽壁的内壁之间的距离。试验表明,两金属板侧面与绝缘回收槽内壁之间的间隙可控制在5?10mm。
[0008]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场协同的萃取剂回收装置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0009]首先将通过预分散溶剂萃取技术萃取后得到的萃取混合料浆(或其他萃取方法得到的含有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萃取混合料浆)注入绝缘回收槽中两个金属板之间的腔室(即位于中间的腔室),然后将两个金属板的电极分别与电源接通,当金属板通电后,在两金属板间形成平行电场,在电场协同效应下,混合料浆中的阴、阳离子分别富集在电场正极和负极,从而实现萃取有机负载相与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分离,分离出的萃取有机负载相通过金属板两侧面与绝缘回收槽内壁之间的间隙流入绝缘回收槽两端的腔室,并通过两端腔室的端部槽壁下部设置的排液口排出进入收集装置。对收集的萃取有机负载相进行反萃,并通过机械分离的方法即可回收萃取剂。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1]1、本实用新型为萃取有机负载相与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分离提供了一种新装置,该装置通过外加电场的协同效应实现了萃取有机负载相与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分离,特别适用于预分散溶剂萃取技术的萃取剂回收,为预分散溶剂萃取技术的工业应用提供了保障。
[0012]2、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场协同的萃取剂回收装置,其绝缘导轨和绝缘滑动件的结构与组合方式便于两个金属板间距离及角度的调整,可通过改变金属板间距及角度实现电场灵活调节的特性,以获得最优的场协同条件,以适用于不同的萃取有机负载相和表面活性剂的混合体系。
[0013]3、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场协同的萃取剂回收装置不产生额外的机械功耗,具有能耗低、清洁无污染等优点,对完善溶剂萃取技术中萃取剂的回收、发展高纯磷化工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0014]4、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场协同的萃取剂回收装置操作简便,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作,因而易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场协同的萃取剂回收装置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的俯视图。
[0017]图3为图1的左视图。
[0018]图4为图2的A-A剖视图。
[0019]图5为绝缘滑动件与金属板的结构与组合示意图。
[0020]图中,I一绝缘回收槽,2—绝缘导轨,3—绝缘滑动件,3-1第一圆盘,3-2—第一圆台,3-3—第二圆盘,3-4—连接杆,4一金属板,5—排液口,6 —电极,7—间隙,BI—金属板的宽度,B2—绝缘回收槽的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场协同的萃取剂回收装置作进一步说明。
[0022]本实施例中,电场协同的萃取剂回收装置的结构如图1?图5所示,包括绝缘回收槽1、绝缘导轨2、绝缘滑动件3和金属板4 ;所述绝缘回收槽I是由长方形底板和四个侧板组合而成的长方体形槽;所述绝缘导轨2由两根横截面为正方形的杆件组成,两根杆件相隔一间距相互平行安装,它们的一端固定在绝缘回收槽左端的槽壁上部,它们的另一端固定在绝缘回收槽右端的槽壁上部;所述绝缘滑动件3为两件,各绝缘滑动件结构相同,均由依次相接的第一圆盘3-1、第一圆台3-2、第二圆盘3-3和用于连接金属板的连接杆3-4构成,第一圆盘和第二圆盘的直径相同,且它们的直径大于第一圆台3-2的直径,在第一圆盘和第二圆盘之间形成与两根杆件组合的凹槽,两绝缘滑动件3位于两根杆件之间,相隔一间距安装在两根杆件上,可沿两根杆件滑动;所述金属板4为两个尺寸相同的板体,两金属板的宽度BI小于绝缘回收槽的宽度B2,两金属板在绝缘回收槽I内相互平行放置并分别与一件绝缘滑动件的连接杆3-4连接,将绝缘回收槽沿绝缘导轨2 (绝缘回收槽长度方向)分隔成三个相通的腔室,三个腔室通过两金属板侧面与绝缘回收槽内壁之间的间隙7实现相通,所述间隙7控制在5?1mm ;位于绝缘回收槽左端和右端的腔室的端部槽壁下部设置有排液口 5,两金属板上部设置有与电源连接的电极6。
[0023]本实施例中,金属板为316L钢材制作,绝缘回收槽、绝缘导轨和绝缘滑动件为聚四氟乙稀材料制作。
[0024]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权利要求书限定的保护范围可设计和制造多种结构的电场协同的萃取剂回收装置。
【主权项】
1.一种电场协同的萃取剂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回收槽(1)、绝缘导轨(2)、绝缘滑动件(3)和金属板(4),所述绝缘回收槽(I)是由矩形底板和四个侧板组合而成的立方体形槽,所述绝缘导轨(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绝缘回收槽(I)的相互平行的两个槽壁上部,所述绝缘滑动件(3)为两件,两绝缘滑动件相隔一间距安装在绝缘导轨(2)上并可沿绝缘导轨滑动,所述金属板(4)为两个,两金属板在绝缘回收槽(I)内相互平行放置并分别与一件绝缘滑动件连接,将绝缘回收槽(I)沿绝缘导轨(2)分隔成三个相通的腔室,位于两端的腔室的端部槽壁下部设置有排液口(5),两金属板上部设置有与电源连接的电极(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场协同的萃取剂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导轨(2)由两根杆件组成,两根杆件相隔一间距相互平行安装;所述绝缘滑动件(3)由依次相接的第一圆盘(3-1)、第一圆台(3-2)、第二圆盘(3-3)和用于连接金属板的连接杆(3-4)构成,第一圆盘和第二圆盘的直径相同,且它们的直径大于第一圆台(3-2)的直径,在第一圆盘和第二圆盘之间形成与两根杆件组合的凹槽;绝缘滑动件位于组成绝缘导轨的两根杆件之间,通过其第一圆盘和第二圆盘之间的凹槽与两根杆件组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电场协同的萃取剂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组成绝缘导轨的两根杆件的横截面为圆形或矩形。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电场协同的萃取剂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两金属板的宽度相同且两金属板的宽度小于绝缘回收槽未安装绝缘导轨的两个相互平行槽壁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在两金属板侧面与绝缘回收槽内壁之间形成的间隙(7)使绝缘回收槽(I)的三个腔室相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电场协同的萃取剂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两金属板侧面与绝缘回收槽内壁之间的间隙⑵为5?1mm0
【专利摘要】电场协同的萃取剂回收装置,包括绝缘回收槽、绝缘导轨、绝缘滑动件和金属板,所述绝缘回收槽是由矩形底板和四个侧板组合而成的立方体形槽,所述绝缘导轨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绝缘回收槽的相互平行的两个槽壁上部,所述绝缘滑动件为两件,两绝缘滑动件相隔一间距安装在绝缘导轨上并可沿绝缘导轨滑动,所述金属板为两个,两金属板在绝缘回收槽内相互平行放置并分别与一件绝缘滑动件连接,将绝缘回收槽沿绝缘导轨分隔成三个相通的腔室,位于两端的腔室的端部槽壁下部设置有排液口,两金属板上部设置有与电源连接的电极。本装置能实现萃取有机负载相与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分离。
【IPC分类】B01J19/08, B01D11/00
【公开号】CN204684717
【申请号】CN201520406248
【发明人】罗建洪, 李军, 李星
【申请人】四川大学
【公开日】2015年10月7日
【申请日】2015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