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处理设备,特别是指一种具有可扩充功能且便于清洗的转轮式流体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中国台湾TW I297281号发明专利揭示了一种废气除臭装置及其方法,该废气除臭装置具有一环形转轮,转环式吸脱附器是绕一垂直轴旋转并设有沸石层,沸石层仅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可供流体通过的流道,转轮中央底部设有底板而形成气密,此类环形转轮或转环式吸脱附器有其缺点在于,一旦装置完成组装,即无法扩充安装额外的吸附材料,因此当制程条件变化而使待处理废气的化合物组成或浓度发生变化时,此类环形转轮或转环式吸附器将可能无法适用于新制程,从而对业者带来困扰。
除此之外,这类环形转轮或转环式吸脱附器另有一缺点在于,不易以洗涤液清洗吸附层(例如沸石层),原因在于,此类吸附层的流道是在水平方向上延伸,且吸附器中央底部被底板所密封,因此若以洗涤液由外朝内灌洗时,洗涤液容易在吸附器中央容室的底部累积,不易对外排出;而若以洗涤液由内朝外灌洗,则需由工作人员进入吸附器中央容室人工灌洗,因此缺乏工作效率。
为了解决此类环形转轮所存在不易清洗的问题,以往业界常用如中国台湾TW I318892号发明专利所揭示的直立式转轮,该转轮具有一平行于水平面的转轴,且其吸附材内具有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流道,如此一来,可使用洗涤液从这类直立式转轮的一面朝另一面灌洗,洗涤液可由另一面流出而不累积在转轮内部。
但是,此类直立式转轮吸脱附器仍然无法解决吸附层无法扩充的问题,因为此类直立式转轮的两侧被支撑架所夹持,两支撑架之间的间距既已固定,转轮的厚度便无法调整,也因此这类直立式转轮仍欠缺可扩充性,从而无法或难以适应日后制程可能发生的变化。
再者,习用的环形转轮或转环式吸脱附器或直立式转轮吸脱附器,因其受风面的气流方向均垂直于重立方向,因此以往的转轮其支撑结构除需承载重力方向上的转轮重量之外,还必须承载水平方向的受风面压力,因此容易受到所处理气流(特别是较大面积的吸附侧)受风面压力的作用而在水平方向上产生偏移,从而通常无法处理面风速大于3.5m/s以上或经过转轮的风压差大于75mmWG以上的气流,致使单一吸脱附器所能处理的风量受限,而无法满足低浓度而特大风量(一般大于 200,000m3/hr)的处理需求,或者造成吸脱附器的吸附材厚度受限(一般蜂巢状吸附单体厚度小于500mm)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可扩充性的卧式转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卧式转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箱体,具有至少一流体入口及至少一流体出口;一转轮单元,具有一转轴而能转动地设于所述箱体内,所述转轮单元将所述箱体分隔为一上容室及一位置低于所述上容室的下容室,所述流体入口连通所述上、下容室其中一个,所述流体出口连通所述上、下容室另一个,所述转轴的轴向实质垂直于一水平面,所述转轮单元具有一上转轮面、一位置低于所述上转轮面的下转轮面、及设于所述上、下转轮面之间的第一处理材,所述上、下转轮面实质平行于所述水平面,第一处理材中定义有连接所述上、下转轮面的第一流道而供流体在实质平行于所述转轴轴向的方向上流动于所述上、下容室之间;一驱动手段,用于驱动所述转轮单元相对所述箱体转动。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转轴为一轮鼓,所述驱动手段具有一马达减速机构、及一穿设于所述转轴并能受所述马达减速机构驱动旋转的支撑轴,所述支撑轴与所述转轴呈同步转动关系。
更包括一上风箱及一下风箱,所述上、下风箱的位置在轴向上重叠,所述上风箱局部罩设于所述上转轮面,所述下风箱局部罩设于所述下转轮面,所述上风箱具有一朝所述支撑轴延伸的延伸段,所述延伸段具有一供所述支撑轴能转动地穿设的穿孔,所述上风箱至少一部份的重量由所述支撑轴负荷,其中对应于被上、下风箱局部罩设区域的第一流道、所述上风箱内部及所述下风箱内部界定出至少一独立的流体通道。
更包括一止推轴承套设于所述支撑轴,所述延伸段承靠于所述止推轴承上。
所述转轴为一轮鼓,所述驱动手段具有一马达减速机构、一穿设于所述转轴内的导轴、及一设于马达减速机构与导轴之间并能受所述马达减速机构驱动旋转的套管组,所述套管组与所述转轴呈同步转动关系,所述导轴分别与所述套管组及所述转轴呈能相对转动关系。
更包括一上风箱及一下风箱,所述上、下风箱的位置在轴向上重叠,所述上风箱为局部罩设于所述上转轮面,所述下风箱为局部罩设于所述下转轮面,所述上风箱具有一朝所述导轴延伸的延伸段,所述延伸段具有一供所述导轴穿设的穿孔,所述上风箱至少一部份的重量为所述导轴负荷,其中对应于被上、下风箱局部罩设区域的第一流道、所述上风箱内部及所述下风箱内部界定出至少一独立的流体通道。
更包括一上风箱及一下风箱,所述上、下风箱的位置在轴向上重叠,所述上风箱为局部罩设于所述上转轮面,所述下风箱为局部罩设于所述下转轮面,其中对应于被上、下风箱局部罩设区域的第一流道、所述上风箱内部及所述下风箱内部围构出至少一独立的流体通道。
更包括一辅助轮单元,所述辅助轮单元设于所述上容室内,所述辅助轮单元能同步转动地叠设于所述上转轮面,所述辅助轮单元具有一上辅助轮面、一位置低于所述上辅助轮面的下辅助轮面、及设于所述上、下辅助轮面之间的第二处理材,所述上、下辅助轮面实质平行于所述水平面,所述下辅助轮面紧贴所述上转轮面,第二处理材中定义有连接所述上、下辅助轮面的第二流道,第一、第二流道彼此连通而供流体在实质平行于所述转轴轴向的方向上流动于所述上、下容室之间。
更包括一上风箱及一下风箱,所述辅助轮单元能选择性地自所述上容室移出,所述上、下风箱的位置在轴向上重叠,所述上风箱能相对所述转轮单元轴向位移,所述下转轮面为局部罩设于所述下转轮面,当所述辅助轮单元叠设于所述上转轮面时,所述上风箱为局部罩设于所述上辅助轮面,当所述辅助轮单元自所述上容室移出后,所述上风箱为局部罩设于所述上转轮面。
更包括一上风箱及一下风箱,所述上、下风箱的位置在轴向上重叠,所述上风箱能在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相对所述转轮单元轴向位移,所述下风箱局部罩设于所述下转轮面,当所述上风箱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上风箱局部罩设于所述上转轮面,当所述上风箱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上风箱与所述上转轮面分离。
更包括一辅助轮单元,所述辅助轮单元为选择性地设于所述上容室而位于所述上风箱与所述上转轮面之间,所述辅助轮单元具有一上辅助轮面、一位置低于所述上辅助轮面的下辅助轮面、及设于所述上、下辅助轮面之间的第二处理材,所述上、下辅助轮面实质平行于所述水平面,所述下辅助轮面紧贴所述上转轮面,第二处理材中定义有连接所述上、下辅助轮面的第二流道,第一、第二流道彼此连通而供流体在实质平行于所述转轴轴向的方向上流动于所述上、下容室之间,当所述上风箱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上风箱局部罩设于所述上辅助轮面。
所述上转轮面并未与能用于支撑所述转轮单元重量的机构链接。
所述箱体及所述转轮单元之间仅具有一组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使流体仅能经由所述第一流道而在上、下容室之间流动。
所述箱体及所述转轮单元之间仅具有一组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使流体仅能经由所述第一、第二流道而在上、下容室之间流动。
所述箱体及所述转轮单元之间仅具有一组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使流体仅能经由所述第一、第二流道而在上、下容室之间流动。
更包括至少一支撑架,所述转轮单元具有至少一位于下转轮面的环形框架,所述支撑架设于所述下容室并抵顶于所述环形框架,所述支撑架负荷所述转轮单元一部份的重量。
所述支撑架顶端具有一抵顶于所述环形框架的滚轮。
所述转轮单元具有一吸附区及一脱附区,所述吸附区界定于未被上、下风箱局部罩设的区域,所述脱附区界定于被上、下风箱局部罩设的区域。
所述吸附区与脱附区在上转轮面的面积比介于1:2-15。
所述吸附区与脱附区在上转轮面的面积比介于1:8-12。
所述转轮单元具有一吸附区、一脱附区及一冷却区,所述吸附区界定于未被上、下风箱局部罩设的区域,所述脱附区及冷却区界定于被上、下风箱局部罩设的区域内,且上、下风箱各具有一径向的隔板分隔出所述脱附区及冷却区。
所述第一、第二处理材均为多孔性吸附材,且所述第一、第二处理材的平均孔径相异而用于分别吸附具有不同分子径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所述第一、第二处理材的其中一个为亲水性材料而用于处理具有极性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所述第一、第二处理材的另一个为殊水性材料而用于处理实质不具有极性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为达到上述及其他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流体净化处理系统,用于处理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废气,所述流体净化处理系统包含以上所述卧式转轮及一后端处理设备,所述卧式转轮连接所述后端处理设备,所述后端处理设备用于进一步净化自所述箱体排出的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废气,所述后端处理设备为一焚化炉、冷凝器或流体化浮动床吸脱附设备。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所揭示的卧式转轮具备可扩充性,也就是可在上转轮面上方增设额外的处理材或额外的转轮,因而得以因应日后制程可能的变化。除此之外,该卧式转轮的流道大致垂直于水平面,使得洗涤液不易残留在转轮内部,从而具备便于清洗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卧式转轮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卧式转轮第一实施例的大部位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卧式转轮第一实施例的细部分解图,其中箱体未绘出;
图4是本发明卧式转轮第一实施例的前视图,其中箱体内部以剖面表示;
图5是本发明卧式转轮第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剖面图,主要表现支撑轴与上风箱的连结机构;
图6是本发明卧式转轮第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剖面图,主要表现密封结构;
图7是本发明卧式转轮第二实施例的细部分解图,其中箱体未绘出;
图8是本发明卧式转轮第二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剖面图,主要表现支撑轴与上风箱的连结机构;
图9是本发明卧式转轮第三实施例的前视图,其中箱体内部以剖面表示
图10是本发明流体净化处理系统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结构、特点及功效,现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如图1至图5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卧式转轮,卧式转轮1包括一箱体10、一转轮单元20及一驱动手段。卧式转轮1用于对气体或液体等流体进行处理,包括但不限于将气体或液体中的部分物质加以去除、改质或使其物理状态产生变化。所述“卧式”是指,相较于现有的水平轴向转轮,本发明的卧式转轮的轴向则是在垂直方向延伸。
箱体10具有一流体入口11及一流体出口12,其外型可为但不限于方形六面体,流体入口11位于其中一侧壁下半部的位置,流体出口12则位于顶壁;若要在箱体内形成多个流体通道,箱体10还可具有额外的流体入口及流体出口,从而适应于其他可能的流道设计需求。流体入口11与流体出口12的位置并不以前述为限,惟两者以分别位于箱体10的上、下半部为佳,例如,流体入口可改位于箱体的上半部,而流体出口则改位于箱体的下半部;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箱体可改为其他外型,例如圆筒形。另外,在箱体10的其中一侧壁上还可设有可供人员进出箱体10的维修门19。
转轮单元20具有一转轴21而可转动地设于箱体10内,转轮单元20将箱体10分隔为一上容室13及一位置低于上容室13的下容室14,流体入口11连通上、下容室13、14其中一个,流体出口12则连通于上、下容室13、14另一个。本实施例中,流体入口11是连通下容室14,流体出口12则连通于上容室13。本实施例中,转轴21为一轮鼓,即转轴21的中心呈中空,转轴21的轴向实质垂直于一水平面,即与重力的方向实质平行或仅在可能的误差范围内与重力方向略有夹角。转轮单元20还具有一上转轮面22、一位置低于上转轮面22的下转轮面23、及设于上、下转轮面22、23之间的第一处理材24,上、下转轮面22、23实质平行于水平 面且垂直于转轴21的轴向,第一处理材中定义有连接上、下转轮面22、23的第一流道而供流体在实质平行于转轴21轴向的方向上流动于上、下容室13、14之间。所述实质平行于转轴21轴向包括但不限于完全平行或大致平行,例如在可能的场合中,第一流道虽非完全呈线性而有曲折的流道,但整体而言可将流体由上转轮面22导引至下转轮面23或由下转轮面23导引至上转轮面22,也就是要本文所述的“实质平行于转轴轴向”。本文所述“实质平行于转轴轴向”不包括使流体经由转轮单元的径向内侧或径向外侧对外排出或向内引入。
其中,第一处理材24具有可使待处理的流体中的部分物质加以去除、改质或使其物理状态产生变化的能力,而根据所要实现的处理效果,第一处理材24可选用但不限于触媒、沸石、活性炭、高分子树酯、碳分子筛、多孔性吸附材或其组合。以多孔性吸附材为例,第一处理材24可为亲水性或殊水性的沸石、活性炭、活性氧化铝、硅胶或其组合,其中亲水性沸石例如为A型、13X型或低硅铝比Y型沸石,殊水性沸石则例如为ZSM-5型、MCM型(Mobil composite of matter)或高硅铝比Y型沸石,所述MCM型沸石例如可为具六角晶状结构(hexagonal)的MCM-41、具立方结构(cubic)的MCM-48、具层状结构(lamellar)的MCM-50等M41S族沸石,这些沸石材料例如可自天津南化催化剂有限公司购得;又或者,多孔性吸附材也可为蜂巢状吸附单体,所述吸附单体的材质可为蜂巢状沸石吸附单体、蜂巢状硅胶吸附单体、蜂巢状活性炭纤维纸或纤维布、或蜂巢状瓦楞纸吸附单体等,这些吸附单体可在轴向方向上彼此堆栈,这些吸附单体例如可自Nichias Corp.或Seibu Giken Corp.购得。
为了实现上、下容室13、14之间可能需要的气密性,箱体10及转轮单元20之间可仅具有一组密封结构,密封结构使流体仅能经由第一流道24而在上、下容室13、14之间流动。在本实施例中,箱体10还包括一水平延伸的中隔板15,中隔板15中央形成与转轮单元20外轮廓实质互补的开口,另如图6所示,中隔板15沿该开口朝上垂直延伸一环状封板16,环状封板16上固定一密封圈17,密封圈17与转轮单元20外周缘的法兰25保持紧贴并形成气密,密封圈17的剖面可呈但不限于P形(如本实施例)、n形、V形、长方形、扁条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其他几何造型或其他不规则造型,密封圈17的材质可选用但不限于橡胶、硅胶或铁弗龙(聚四氟乙烯)。本实施例中,密封圈17是紧贴于法兰25的底部,但在其他可能实施例中,密封圈17也可改紧贴于法兰25的外侧环缘或顶部,此时中隔板15及法兰25的外型也可对应调整。与已知需配置两组密封结构的直立式转轮相比,本实施例能够减少一组密封结构的设置,因而有助于降低为实现密封性所衍生的加 工成本。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隔板、环状封板、密封圈及法兰构成所述密封结构,为密封结构的型态并不以此为限,例如也可仅包括密封圈而与转轮单元外周面紧贴合。
驱动手段用于驱动转轮单元20相对箱体10转动,为此驱动手段可以包括一马达减速机构31以及连接于马达减速机构31与转轮单元20之间的传动元件,所述马达减速机构31是指马达与减速机的结合,其中马达用于产生并输出动力,减速机用于降低转速,马达减速机构31的整体具有一输出轴32用于对外输出动力,传动元件可为但不限于连接于输出轴32与转轮单元20的传动轴、齿轮、传动带等元件。
本实施例中,传动元件为一支撑轴33,支撑轴33穿设于转轴21并可受马达减速机构31驱动旋转,支撑轴33底部具有可与输出轴32啮合的齿盘331,支撑轴33与转轴21呈同步转动关系且可支撑转轮单元20的至少一部份重量。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传动元件可为绕设于马达减速机构的输出轴与转轮单元外周面的传动带。
为了防止马达减速机构31污损或受到腐蚀,马达减速机构31外侧可罩设一马达护罩311,使马达减速机构31与下容室14其他区域隔离,避免马达减速机构31直接与待处理流体接触。
本实施例中,为了在箱体10内形成至少一独立的流体通道,卧式转轮1还可包括一上风箱40及一下风箱50,上、下风箱40、50的位置在轴向上重叠,且上风箱40局部罩设于上转轮面22,下风箱50局部罩设于下转轮面23,上风箱40具有一朝支撑轴33延伸的延伸段41,延伸段41具有一可供支撑轴33可转动地穿设的穿孔42,上风箱40的至少一部份重量可由支撑轴33负荷,此时支撑轴33上更套设有一止推轴承332,用以供延伸段41承靠,支撑轴33与延伸段41之间另可设有滚珠轴承等其他轴承,下风箱50的重量则可由设于下风箱50下方的支撑架55负荷。其中,对应于被上、下风箱40、50局部罩设区域的第一流道、上风箱40内部及下风箱50内部界定出所述独立的流体通道。本实施例中,上、下风箱40、50内部各具有一径向延伸的隔板43、53,由此,转轮单元20可被区隔为一吸附区27、一脱附区28及一冷却区29,吸附区27界定于未被上、下风箱40、50局部罩设的区域,脱附区28及冷却区29界定于被上、下风箱40、50罩设的区域内,且脱附区28及冷却区29被所述隔板43、53隔开,较佳者,上、下风箱40、50与上、下转轮面22、23之间也具有密封圈而使脱附区28及冷却区29分别位于各自独立的流体通道内,这些独立的流体通道分别与位于箱体10侧壁上的流体出口/流体入口 分别连通。
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上、下风箱40、50可不具有所述隔板43、53,此时转轮单元20仅具有一吸附区27及一脱附区28,上、下风箱40、50局部罩设的区域围构所述脱附区28,其中吸附区27与脱附区28在上转轮面22的面积比通常介于1:2-15,较佳介于1:8-12。
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较大面积比的吸附区27所处理的气流面风速为0-10m/s,经过转轮的风压差介于0-250mmWG,而本发明的好处在于,由于气流方向与重力方向平行,因此即便在较大风速(例如3.5-10m/s高风速)或/及较大风压差(例如75-250mmWG风压差)的情况下,转轮单元也不会因为结构支撑性不足而产生水平方向上的偏移,而能够稳固地运转。
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上、下风箱也可省略,此时箱体10内仅具有单一的流体通道,使流体经由流体入口11进入箱体10之后,将流经第一流道而自流体出口12离开箱体10。
在如图7至图8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驱动手段具有前述马达减速机构31、一穿设于转轴21内的导轴34及一设于马达减速机构31与导轴34之间的套管组35,此时套管组35的作用与前述传动元件相同,即套管组35可受马达减速机构31驱动旋转,并将马达减速机构31的动力输出至转轴21,使得套管组35与转轴21可同步转动,导轴34则相对静止而与套管组35及转轴21呈可相对转动关系。在可能的实施例中,套管组35可为交叉滚子型转盘轴承组。
上风箱40同样可具有一延伸段41朝导轴34延伸,延伸段41的穿孔42则供导轴34穿设而使导轴34可负荷上风箱40的至少一部份重量。由于此时导轴34与上风箱40相对静止,因此导轴34与上风箱40之间可不设有轴承。
本发明所揭示的卧式转轮其中一项优点在于,上转轮面22可不设有用于支撑转轮单元20重量的机构,即转轮单元20的重量主要由设于下转轮面23及转轴21的重量负荷机构所负荷,这些重量负荷机构包括但不限于驱动手段中的支撑轴33或套管组35、以及设于下容室14的支撑架18,转轮单元10更具有一位于下转轮面23的环形框架26,支撑架18顶端具有一抵顶于环形框架26的滚轮181,用于负荷转轮单元20一部份的重量,也因此,卧式转轮在上转轮面22上方具有较佳的可扩充性。
例如,在图9所示的使用状态中,卧式转轮1更包括一辅助轮单元60,辅助轮单元60选择性地设于上容室13而位于上风箱40与上转轮面22之间,辅助轮单元60具有一上辅助轮面61、一位置低于上辅助轮面61的下辅助轮面62、及设于上、 下辅助轮面61、62之间的第二处理材63,上、下辅助轮面61、62实质平行于水平面,下辅助轮面61紧贴于上转轮面22,且第二处理材中定义有连接上、下辅助轮面61、62的第二流道,第一、第二流道彼此连通而供流体在实质平行于转轴轴向的方向上流动于上、下容室13、14之间。
本实施例中,转轮单元20与辅助轮单元60彼此叠设并形成气密,因此箱体与转轮单元之间仍可仅设有一组密封结构,使流体仅能经由第一、第二流道而在上、下容室之间流动。
第二处理材可为与第一处理材相同或相异的材质。在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第二处理材均为多孔性吸附材,且第一、第二处理材的平均孔径相异而用于分别吸附具有不同分子径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例如,第一处理材可为平均孔径为1纳米以下的微孔多孔性吸附材而主要用于处理分子径为1纳米以下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第二处理材则可为平均孔径为1纳米以上的中孔多孔性吸附材而主要用于处理含有较大分子径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例如石油脑(Naphtha)或三甲苯;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处理材可改为中孔多孔性吸附材,而第二处理材则可改为微孔多孔性吸附材。在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第二处理材其中一个为亲水性材质而用于处理具有极性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且第一、第二处理材另一个为殊水性材料而用于处理实质不具有极性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通过不同材质的吸附特性,能对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废气进行有效处理净化。
辅助轮单元60可选择性地设置于上容室13或选择性地自上容室13移出,故较佳者,上风箱40可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相对转轴单元20轴向位移,当上风箱40位于第一位置时,上风箱40局部罩设于上转轮面22,即如图4所示,而当上风箱40位于第二位置时,上风箱40与上转轮面22分离,此时上风箱40与上转轮面22之间可设有辅助轮单元60,从而上风箱40可局部罩设于上辅助轮面61,此时即如图9所示。当上风箱40的轴向位置改变时,与上风箱40相连的箱体10侧板也可能需要一并替换,使该侧板上的流体入口/出口的位置能与上风箱40的高度相对应。
通过前述辅助轮单元可选择性设置或移出的特性,本发明的卧式转轮将能实现习用转轮所欠缺的可扩充性。
如图10所示,为具有前述卧式转轮1的流体净化处理系统2,流体净化处理系统2更具有一后端处理设备3,卧式转轮1及后端处理设备3之间以风管连接,后端处理设备3用于进一步净化自箱体排出的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废气,后端处理设备3可为但不限于焚化炉、冷凝器或流体化浮动床吸脱附设备。
基于上述设计,本发明可实现的有益效果包括但不限于:(1)具备可扩充性,转轮的厚度选择更具弹性;(2)转轮单元内的流道是实质平行于转轴轴向,便于以洗涤液灌洗处理材;(3)转轮单元的受风面气流方向与重力方向平行,能够抵抗较大的入口风压及气流流速;(4)转轮的重量负荷机构易于设计与制作;(5)能够减少一组密封结构的设置;(6)转轮的蜂巢状吸附单体厚度可大于5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