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吸收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933755阅读:991来源:国知局
二氧化硫吸收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氧化硫吸收装置,属于化工【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在吸收二氧化硫气体时容易发生碱液倒吸到工艺管道中的技术问题。它包括能盛放碱液的储罐,伸入到所述的储罐内部的输气管,所述的输气管上且位于储罐外部设置有一个与水平面垂直的支管,所述的支管的出口处且位于支管内设置有一个单向阀,所述的支管的出口处的水平位置要高于输气管出口处的水平位置。本实用新型对二氧化硫气体吸收效果好,能防止碱液倒吸到工艺管道中。
【专利说明】二氧化硫吸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气体吸收装置,尤其是一种二氧化硫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二氧化硫气体是一种刺激性气体,会对人体的皮肤和呼吸系统产生危害,而且还是制造酸雨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化工厂中,如硫酸厂、磺化厂等,往往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废气,这些废气如果直接排入大气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因此,需要对二氧化硫气体进行吸附。
[0003]现有的二氧化硫吸附设备如图1所示,通常是一个装有碱液的储罐加一根伸入到储罐内的输气管,输气管直接连接产生二氧化硫废气的工艺管路,二氧化硫气体经输气管进入到储罐的碱液中,发生酸碱反应被中和。这种装置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被大多数厂家使用。但是上述技术方案存在一个缺陷:当输气管中的气体压力降低时,由于二氧化硫被碱液吸附,从而造成输气管中呈真空状态,使碱液被倒吸到工艺管道中,引起生产过程的污染。
[0004]为了防止碱液被倒吸到工艺管道中,人们又提供了一种吸附装置,如图2所示,在输气管的出口处连接一个喇叭状的吸收罩,吸收罩不直接与碱液接触,而是扩大吸收面积来让二氧化硫与碱液的表面进行吸附型的酸碱反应,这种装置虽然能防止碱液倒吸到工艺管道中,但是对二氧化硫的吸附效果欠佳,容易导致二氧化硫外溢到环境中,对环境产生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二氧化硫吸收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在吸收二氧化硫气体时容易发生碱液倒吸到工艺管道中的技术问题。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一种二氧化硫吸收装置,包括能盛放碱液的储罐,伸入到所述的储罐内部的输气管,所述的输气管上且位于储罐外部设置有一个与水平面垂直的支管,所述的支管的出口处且位于支管内设置有一个单向阀,所述的支管的出口处的水平位置要高于输气管出口处的水平位置。
[0007]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0008]通过在输气管上设置支管,并通过单向阀阻止支管中的二氧化硫气体外溢,当碱液被倒吸到输气管中时,可以通过支管将碱液回流到储罐中,从而防止碱液倒吸到工艺管道中;对二氧化硫其他的吸收效果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是另一种现有技术的结构不意图;[0011]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如图3所示,一种二氧化硫吸收装置,包括能盛放碱液的储罐1,伸入到所述的储罐I内部的输气管2,所述的输气管2上且位于储罐I外部设置有一个与水平面垂直的支管3,所述的支管3的出口处且位于支管3内设置有一个单向阀4,所述的支管3的出口处的水平位置要高于输气管2出口处的水平位置。所述的支管3与输气管2平行设置,这种设置方式利于碱液的回流。
[0013]在具体操作时,储罐I中储有碱液,碱液可以是氢氧化钠溶液或氢氧化钾溶液或氨水,输气管2伸入到储罐I的碱液中,使从输气管2出来的二氧化硫气体直接与碱液接触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从而被吸收。当输气管2中的气体压力变小时,由于输气管2中二氧化硫被吸收,从而使输气管2形成真空状态,碱液吸到输气管2中,当碱液到达支管3的位置时,因液体的重力作用流入到支管3中,当碱液填满支管3时,在本实施例中,支管3中的单向阀4与支管3和输气管2的结合部之间的高度为H的液柱产生的压力能打开单向阀4,从而使碱液回流到储罐I中,进一步的防止碱液进入到工艺管道中;在本实施例中,支管3的出口处不与储罐I中的碱液直接接触。
[0014]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二氧化硫吸收装置,包括能盛放碱液的储罐(I),伸入到所述的储罐(I)内部的输气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气管(2)上且位于储罐(I)外部设置有一个与水平面垂直的支管(3),所述的支管(3)的出口处且位于支管(3)内设置有一个单向阀(4),所述的支管(3)的出口处的水平位置要高于输气管(2)出口处的水平位置。
【文档编号】B01D53/78GK203540323SQ201320677324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1日
【发明者】吴凡, 葛国平, 韦传东, 李春艳, 柳雄威 申请人:宁波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