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精脱硫在硫酸尾吸中的应用方法

文档序号:5034770阅读:4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精脱硫在硫酸尾吸中的应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精脱硫在硫酸尾吸中应用的技术方案,特别涉及尾气SO2排放的方法。
技术背景
现有技术的缺陷转化触媒需要依赖进口的国外触媒;成本较高;尾气SO2排放达到500—600mg/Nm3,超过国家允许的排放标准。
目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二氧化硫排放会形成酸雨。节能减排成为减少环境污染、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随着国家对排放的管控加强,从企业自身利益和社会责任出发,需要对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在 400mg/Nm3的标准范围内。
一直采用精脱硫的技术由转化器四段来的二次转化气经换热后进入第二吸收塔,该塔采用< 75°C、浓度为 97. 8 98. 8%硫酸喷淋,吸收SO3后的酸自塔底流入第二吸收塔循环槽,出塔酸温约为 77°C,第二吸收塔循环槽酸浓度通过补充工艺水来调节。再由第二吸收塔循环泵送至第二吸收塔酸冷却器冷却,进口酸温为彡105°C,出口酸温彡75°C,再进入第二吸收塔,增多的循环酸由连通管流入干吸循环槽。整个制酸过程主要反应为S03 + H2O=H2SO4 + 132. 5kJ/ mo I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防止SO2尾气对周围环境及农作物的污染,设置了尾气回收塔。 从塔顶喷淋亚硫酸铵一亚硫酸氢铵溶液吸收尾气中的SO2和SO3,使尾气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经放空烟 排入大气。吸收母液自塔底处入母液循环槽,通过加入稀氨水(浓度10. 5%) 使吸收液中(NH4)2S03/NH4HS03比值不变,多余的母液送往磷酸一并处理利用。
吸收反应为SO2+ (NH4) 2S03+H20=2NH4HS03亚硫酸铵是对SO2有很好的吸收能力,是主要吸收剂。亚硫酸铵吸收后变成亚硫酸氢铵,需要不断通氨进行再生使亚硫酸氢铵转变为亚硫酸铵。维持维持亚硫酸铵/亚硫酸氢铵为1/3的比值不变。
吸收剂再生 NH4HS03+NH3= (NH4) 2so3得到的亚硫酸铵、亚硫酸氢铵需要加浓硫酸进行分解,生成硫酸铵和SO2其中SO2进入30万吨/年干燥塔入口处(二氧化硫风机处于干燥塔后),硫酸铵送磷酸萃取槽。
分解反应(NH4) 2S03+H2S04= (NH4) 2S04+H20+S02 2NH4HS03+H2S04= (NH4) 2S04+2H20+2S02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旨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高一种精脱硫在硫酸尾吸中应用的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精脱硫在硫酸尾吸中的应用方法,其生产方法为A、将含硫尾气引入回收塔;B、从塔顶喷淋精脱硫溶液PH值5.6—6.1的亚硫酸铵一亚硫酸氢铵溶液吸收含硫尾 气中的SO2和SO3,调整气液比350-370:1,使阻力减小,增强吸收效果,吸收率达到82_93%, 而传统的仅为60%左右。所述的减小阻力是通过泵调整精脱硫溶液亚硫酸铵一亚硫酸氢铵 溶液循环量,达到调整气液比实现的,经吸收后尾气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经放空烟 排入大 气;步骤B中氨水浓度吸收母液自吸收塔底处回流到母液循环槽,通过加入质量浓度为 10. 3-10. 6%稀氨水使吸收液中(NH4)2S03/NH4HS03比值不变,保持恒定,比值以(NH4)2SO3与 NH4HSO3为计算基础;吸收母液是精脱硫溶液吸收含硫尾气后的液体。
步骤B中母液温度在25— 30 V之间。
所述的气液比为360:1。
所述的稀氨水的质量浓度为10. 5%。
步骤B加硫酸分解多余的母液送至母液分解槽加酸分解,产生的SO2气体返回焚 硫转化、硫铵送至磷酸厂。
本发明中精脱硫溶液的PH值高低对吸收的影响高的影响,PH值> 6.1时脱硫 效率增加较慢,随PH值提高氨逸出量大,对周围环境污染较大#11值< 5. 6时,吸收率受影 响,尾气中的SO2排放超过标准。
含硫尾气经本发明的方法处理后,达到硫酸装置转化率> 99. 5%,尾气SO2排放均 在60mg/Nm3以内,且使用价廉的国产触媒代替昂贵的进口触媒也能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 降低了成本,并推动用国产触媒代替国外触媒。本发明中,SO2吸收率约为95%左右,现20 万吨/年、30万吨/年硫酸装置尾气SO2排放均在60mg/Nm3以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但不限于实施例。
实施例1一种精脱硫在硫酸尾吸中的应用方法,其应用方法为A、将含硫尾气引入回收塔;B、从塔顶喷淋精脱硫溶液PH值5.6的亚硫酸铵一亚硫酸氢铵溶液吸收含硫尾气中的 SO2和SO3,过泵调整精脱硫溶液亚硫酸铵一亚硫酸氢铵溶液循环量,调整气液比370:1,使 阻力减小,增强吸收效果,吸收率达到87%,经吸收后尾气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经放空烟囱排 入大气;吸收母液温度在25— 30°C之间,自吸收塔底处回流到母液循环槽,为保证喷淋精 脱硫溶液亚硫酸铵一亚硫酸氢铵溶液中(NH4)2SO3与NH4HSO3的比值保持恒定不变,加入质 量浓度为10. 3%稀氨水进行调整。
C、步骤B加硫酸分解多余的母液送至母液分解槽加酸分解,产生的SO2气体返回 焚硫转化、硫铵送至磷酸厂。
实施例2一种精脱硫在硫酸尾吸中的应用方法,其应用方法为A、将含硫尾气引入回收塔;B、从塔顶喷淋精脱硫溶液PH值6.1的亚硫酸铵一亚硫酸氢铵溶液吸收含硫尾气中的 SO2和SO3,过泵调整精脱硫溶液亚硫酸铵一亚硫酸氢铵溶液循环量,调整气液比350:1,使 阻力减小,增强吸收效果,吸收率达到82%,经吸收后尾气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经放空烟囱排 入大气;吸收母液温度在25— 30°C之间,自吸收塔底处回流到母液循环槽,为保证喷淋精 脱硫溶液亚硫酸铵一亚硫酸氢铵溶液中(NH4)2SO3与NH4HSO3的比值保持恒定不变,加入质 量浓度为10. 46%稀氨水进行调整。
C、步骤B加硫酸分解多余的母液送至母液分解槽加酸分解,产生的SO2气体返回 焚硫转化、硫铵送至磷酸厂。
实施例3一种精脱硫在硫酸尾吸中的应用方法,其应用方法为A、将含硫尾气引入回收塔;B、从塔顶喷淋精脱硫溶液PH值5.8的亚硫酸铵一亚硫酸氢铵溶液吸收含硫尾气中的 SO2和SO3,过泵调整精脱硫溶液亚硫酸铵一亚硫酸氢铵溶液循环量,调整气液比360:1,使 阻力减小,增强吸收效果,吸收率达到93%,经吸收后尾气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经放空烟囱排 入大气;吸收母液温度在25— 30°C之间,自吸收塔底处回流到母液循环槽,为保证喷淋精 脱硫溶液亚硫酸铵一亚硫酸氢铵溶液中(NH4)2SO3与NH4HSO3的比值保持恒定不变,加入质 量浓度为10. 5%稀氨水进行调整。
C、步骤B加硫酸分解多余的母液送至母液分解槽加酸分解,产生的SO2气体返回 焚硫转化、硫铵送至磷酸厂。
实施例4一种精脱硫在硫酸尾吸中的应用方法,其应用方法为A、将含硫尾气引入回收塔;B、从塔顶喷淋精脱硫溶液PH值5.9的亚硫酸铵一亚硫酸氢铵溶液吸收含硫尾气中的 SO2和SO3,过泵调整精脱硫溶液亚硫酸铵一亚硫酸氢铵溶液循环量,调整气液比365:1,使 阻力减小,增强吸收效果,吸收率达到88. 5%,经吸收后尾气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经放空烟囱 排入大气;吸收母液温度在25— 30°C之间,自吸收塔底处回流到母液循环槽,为保证喷淋 精脱硫溶液亚硫酸铵一亚硫酸氢铵溶液中(NH4)2SO3与NH4HSO3的比值保持恒定不变,加入 质量浓度为10. 6%稀氨水进行调整。
C、步骤B加硫酸分解多余的母液送至母液分解槽加酸分解,产生的SO2气体返回 焚硫转化、硫铵送至磷酸厂。
改进前20万吨/年、30万吨/年硫酸装置,硫酸铵母液分析结果
权利要求
1.一种精脱硫在硫酸尾吸中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方法为A、将含硫尾气引入回收塔;B、从塔顶喷淋精脱硫溶液PH值5.6—6.1的亚硫酸铵一亚硫酸氢铵溶液吸收含硫尾气中的SO2和SO3,调整气液比350-370:1 ;步骤B中氨水浓度吸收母液自吸收塔底处回流到母液循环槽,加入质量浓度为10.3-10. 6%稀氨水使吸收液中(NH4) 2S03/NH4HS03的比值不变,精脱硫溶液亚硫酸铵一亚硫酸氢铵溶液的最佳范围;步骤B中母液温度在25—30°C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脱硫在硫酸尾吸中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液比为36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脱硫在硫酸尾吸中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稀氨水的质量浓度为10. 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脱硫在硫酸尾吸中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加硫酸分解多余的母液送至母液分解槽加酸分解,产生的SO2气体返回焚硫转化、硫铵送至磷酸
全文摘要
一种精脱硫在硫酸尾吸中的应用方法涉及一种精脱硫在硫酸尾吸中应用的技术方案,特别涉及尾气SO2排放的方法,本发明方法为A、将含硫尾气引入回收塔;B、从塔顶喷淋精脱硫溶液pH值5.6-6.1的亚硫酸铵-亚硫酸氢铵溶液吸收含硫尾气中的SO2和SO3,调整气液比350-370:1;步骤B中氨水浓度吸收母液自吸收塔底处回流到母液循环槽,加入质量浓度为10.3-10.6%稀氨水使吸收液中(NH4)2SO3/NH4HSO3的比值不变,精脱硫溶液亚硫酸铵-亚硫酸氢铵溶液的最佳范围;步骤B中母液温度在25-30℃之间。含硫尾气经本发明的方法处理后,达到硫酸装置转化率≥99.5%,尾气SO2排放均在60mg/Nm3以内,且使用价廉的国产触媒代替昂贵的进口触媒也能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降低了成本。
文档编号B01D53/50GK103041682SQ20121037374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日
发明者念吉红 申请人:云南云天化国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