舱底水分离器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5001059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舱底水分离器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尤其是船舶使用的舱底水分离器。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占总贸易货物运输量 85%以上的海上运输业变得更加繁荣。由于运输船舶的大量增加,给海洋环境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极大地破坏了海洋生态平衡,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因此保护海洋环境、 防止海上污染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国际社会问题。船舶对海洋的污染主要包括油类物质、生活污水、固态废弃物以及有毒废弃物等多种形式的污染,其中以油类污染最为普遍,造成的海洋污染也是持续的、不断的。船舶油类污染是指由于船舶运输而使石油及其产品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污染,它占所有油类对海洋污染总量的47%。世界各沿海国政府都在制定相应的法律来保护其沿岸的海洋环境。国际海事组织于1978年通过了《73/78防污公约》,强制实施了船舶安装油水分离器的要求。1992年国际海事组织以IMO. MEPC. 60 (33)决议批准了《船舶机舱舱底水防污染设备的导则和技术条件》,并提出了排入海洋的舱底水含油量(不计乳化油)不允许大于 15ppm的较高标准。由于各国对船舶造成海洋污染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保护海洋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国际海事组织相继制定了有关防止船舶油类污染公约、法律和标准,并不断地进行修订,以满足人们为防止海洋污染而不断提高的要求。国际海事组织考虑到MEPC. 60(33)决议执行过程中遇到对舱底水乳化油处理的困难,2003年IMO. MEPC. 107 (49)决议通过了《修订的船舶机器处所舱底水防污染设备指南和技术条件》,替代了 MEPC. 60(33)决议,在性能试验技术条件中增加了油水乳化液,对舱底水分离器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标准,要求舱底水分离器必须能够处理来自机器处所舱底的一切油性混合物,对船上可能携带的各种油都有效,包括相对密度极高的残余燃油。并首次提出舱底水分离器必须能够处理分离难度极大的以乳状液形式出现的混合物。提出了排入海洋的舱底水含油量(包括乳化油)不允许大于15ppm的更高标准。IMO. MEPC. 107 (49)决议的发布,给国内外舱底水分离器的制造商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一部分舱底水分离器的制造商由于技术水平不能满足新标准的要求,而不得不退出。通过多年的艰辛努力,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研究开发了满足IMO. MEPC. 107(49)决议要求的第三代油水分离器,但是排出水指标与“绿色船舶”要求的0排放相差甚远,而且体积庞大,结构复杂,不适宜舱底机器处所有限空间的安装要求。根据当前国内舱底水分离器制造行业的现状,为了提升船舶舱底水分离器的技术水平,依据国际海事组织IMO. MEPO 107(49)决议《修订的船舶机器处所舱底水防污染设备指南和技术条件》提出了本实用新型舱底水分离器。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舱底水分离器,能有效地分离船舶舱底水中的油份及其乳化油,使排放水的含油量< IppnUiM IM0.MEPC. 107(49)决议通过的新标准的规定。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由柱塞泵、聚结单元、乳化单元、预分离室、聚结器、粗滤器、精滤器、乳化油分离器、电控箱、报警器、电磁阀、角座阀、 球阀、闸阀、安全阀、取样阀、排气阀、取样管、电加热器、温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压力表、 三通、弯头、活接头、排水管、捡油管、泄压管组成的舱底水分离器。其特征是柱塞泵的柱塞泵出水口与聚结单元的进水球阀连接,进水球阀与聚结单元进水口连接,聚结单元出水口与聚结单元出水口弯头连接,聚结单元出水口弯头与聚结单元出水口活接头连接,聚结单元出水口活接头与排水管中间三通连接,排水管中间三通与乳化单元电磁阀连接,乳化单元电磁阀与乳化单元进水口活接头连接,乳化单元进水口活接头与乳化单元进水口连接;乳化单元出水口与乳化单元出水口弯头连接,乳化单元出水口弯头与乳化单元出水口活接头连接,乳化单元出水口活接头与乳化单元截止阀连接,乳化单元截止阀与乳化单元止回阀连接,乳化单元止回阀与乳化单元排水管三通连接,乳化单元排水管三通与上排水管连接,上排水管与排水电磁阀三通连接,排水电磁阀三通与回水电磁阀弯头连接,回接水电磁阀弯头与回水电磁阀连接,排水电磁阀三通与排水电磁阀弯头连接,排水电磁阀弯头与排水电磁阀连接,运行压力表与上排水管连接,上排水管与报警器进水管连接,报警器进水管与报警器连接,上排水管与取样阀连接;排水管中间三通与排水管活接头连接,排水管活接头与下排水管连接,下排水管与中间球阀连接,间球阀与中下排水管连接,中下排水管与中间电磁阀连接,中间电磁阀与中上排水管连接,中上排水管与排水管三通连接;聚结单元放净口与聚结单元放净阀连接,聚结单元放净阀与放净管三通连接,放净管三通与乳化单元放净管连接,乳化单元放净管与乳化单元放净阀连接,乳化单元放净阀与乳化单元放净阀活接头连接,乳化单元放净阀活接头与乳化单元放净管弯头连接,乳化单元放净管弯头与乳化单元放净口连接,放净管三通与放净管连接,放净管与放净口连接;温度传感器、角座阀、液位传感器、排气阀、电加热器分别与聚结单元封头连接;运行压力表、捡油阀、安全阀分别与聚结单元预分离室连接;聚结单元二级压力表、聚结单元二级排油阀分别与聚结单元分离室连接;电控箱与聚结单元的筒体连接,报警器与乳化单元的筒体连接;聚结单元与底座连接,乳化单元与底座连接;所述的聚结单元其特征是聚结单元筒体内法兰与精滤器连接,精滤器与粗滤器连接,粗滤器与聚结器连接;聚结单元封头与聚结单元筒体法兰连接。所述的聚结器其特征是聚结器是聚胺酯真空发泡制成的三维网状结构体;所述的精滤器其特征是精滤芯置于精滤器筒体内,螺杆穿过精滤芯,精滤芯与压板连接,压板与密封垫连接,密封垫与密封螺母连接。所述的精滤芯其特征是精滤芯是采用pp材料熔喷缠绕成曲径结构的中空柱体, 分离精度ι μ ;[0025]所述的乳化单元其特征是乳化油分离器置于乳化单元筒体内,乳化单元出水口密封套与乳化单元盖板连接,乳化单元盖板与乳化单元筒体法兰连接。所述电控箱其特征是电控箱自动控制排油,当液位传感器检测到预分离室浮油层达到一定厚度时,角座阀打开,浮油排回储油柜。电控箱自动控制温度,温度传感器始终给出温度信号,使预分离室保持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所述报警器其特征是报警器监测到排出物含油量超过15ppm时用于自动关闭排水电磁阀,避免油性混合物排放舷外,开启回水电磁阀,含油量超过15ppm的油性混合物回排舱底。当报警器监测到排出物含油量小于15ppm时排水电磁阀打开,回水电磁阀关闭,达标水排向舷外。报警器显示工作状态、监测记录储存和打印数据。本实用新型舱底水分离器工作原理是舱底油污水首先经过进水口进入聚结单元的预分离室,利用油水密度差产生的重力作用使较大的油粒上浮,集聚到重力分离室的上部,含有小颗粒的油污水向下流动经过多孔介质聚结器的拦截、扩散等多种机理作用把油粒迁移到多孔介质表面,并在其上铺展、聚合,当油粒聚合到一定粒径时,在水动力、浮力以及毛细管力的作用下被推动向前,最终剥离介面,上浮到聚结单元顶部。油污水再经过粗滤器,滤除机械杂质及部分石蜡胶体, 然后油污水进一步经过精滤器把大于ι μ m的微细油粒分离出来。此时,油污水中只残留下小于Iym的乳化油粒,大多数情况下报警装置检测到污水中含油量都会小于15ppm,符合排放标准,达标水排向舷外。当污油水含油量非常高,经过精滤后报警装置检测到含油量大于15ppm时,排水电磁阀关闭,回水电磁阀打开,超标水回放舱底。回放延时20秒后,乳化单元电磁阀打开, 油污水进入乳化单元深处理,在乳化油分离器吸附作用下,极其微小的乳化油微粒全部被吸附分离,当报警装置检测含油量小于15ppm时,回水阀关闭,排水阀打开,达标水排入舷外。当预分离室上浮油污层达到一定厚度时,液位传感器的探头测得一个电信号传送给传感转换器,传感转换器转化为一个电压值信号使继电器打开气动三通电磁阀,然后打开气动角座阀,分离器自动排油。随着排油时间的延续油层厚度逐渐减薄,当达到一定厚度时,液位传感器的探头测得一个电信号传送给传感转换器,传感转换器转化为一个电压值信号使继电器关闭气动三通电磁阀,然后关闭气动角座阀,分离器停止排油。舱底水报警装置的功能是连续记录分离器分离舱底水中油份浓度,并在处理水超过排放标准时通过自动报警装置报警,并将超标油污水通过回水电磁阀自动回放舱底。本实用新型舱底水分离器特点是①适用于处理能力1. OmVh以上的大型船舶,分离精度和处理效率高,出水含油量 < Ippm0②适用于处理来自船舶机器处所舱底的一切油性混合物,包括船上可能携带的各种油品,以及它们的呈乳化液形式出现的混合物。③流出物含油量超过15ppm时,自动关闭舷外排放,转换为回排舱底。④报警装置具有记录日期、时间和报警状态以及舱底水分离器运行状态的功能。 记录装置储存记录至少18个月,并能显示和打印官方检查所要求的报告书。⑤舱底水报警装置的响应时间,即从送至报警装置的样品发生变化至显示器显示
6正确的相应所需要的时间不超过^。⑥总响应时间从排出物含油量超过15ppm起至阻止舷外排放的自动关停装置开动所需要的时间在任何情况下不超过20s。⑦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无需反冲洗。 ⑧采用轻量化设计,体积小、重量轻,安装方便。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构造图在
图1中1聚结单元,2聚结单元出水口活接头,3漏斗,4聚结单元二级压力表,5 聚结单元二级排油阀,6捡油管,7泄压管,8进水球阀,9电控箱,10聚结单元封头紧固螺栓, 11聚结单元封头,12排油口,13温度传感器,14角座阀,15液位传感器,16排气阀,17电加热器,18聚结单元运行压力表,19捡油阀,20回水电磁阀,21取样阀,22排水电磁阀,23排水压力表,24上排水管,25报警器进水管,27乳化单元出水口弯头,28乳化单元排气阀,29 乳化单元盖板紧固螺栓,30乳化单元压力表,31乳化单元排水管三通,32中上排水管,33安全阀,34报警器,35清水接头,36报警器回水管,37中间电磁阀,38中下排水管,39乳化单元,40中间球阀,41下排水管,42乳化单元进水口,43乳化单元进水口活接头,44乳化单元电磁阀,45排水管中间三通,46底座,47排水管活接头,48排污口,49漏斗活接头,50聚结单元出水口弯头;图2是
图1的俯视图在图2中51聚结单元放净口,52聚结单元放净阀,53回水电磁阀弯头,54排水电磁阀三通,55排水电磁阀弯头,56放净管三通,57乳化单元放净管,58乳化单元放净阀,59 乳化单元放净阀活接头,60乳化单元放净管弯头,61乳化单元放净口,62乳化单元出水口活接头,63乳化单元截止阀,64乳化单元止回阀,65放净管,66放净口 ;图3是聚结单元剖示图在图3中68聚结单元底板,69分离室,70精滤器,71粗滤器,72聚结器,73聚结单元进水口,74布水管,75预分离室,76聚结单元筒体外法兰,77聚结单元筒体内法兰,78聚结单元出水口;图4是聚结单元精滤器构造图在图4中79精滤芯,80密封垫,81密封螺母,82螺杆,83精滤芯压板,84精滤器筒体;图5是乳化单元构造图在图5中42乳化单元进水口,85乳化油分离器,86乳化单元筒体,87乳化单元盖板,88乳化单元出水口,89乳化单元盖板密封圈,90乳化单元筒体外法兰,91乳化单出水口密封套;图6是柱塞泵示意图在图6中92柱塞泵,93柱塞泵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图3、图5和图7中,柱塞泵92的柱塞泵出水口 93与聚结单元1的进水球阀8连接,进水球阀8与聚结单元进水口 73连接,聚结单元出水口 78与聚结单元出水口弯头50连接,聚结单元出水口弯头50与聚结单元出水口活接头2连接,聚结单元出水口活接头2与排水管中间三通45 连接,排水管中间三通45与乳化单元电磁阀44连接,乳化单元电磁阀44与乳化单元进水口活接头43连接,乳化单元进水口活接头43与乳化单元进水口 42连接;乳化单元 出水口 88与乳化单元出水口弯头27连接,乳化单元出水口弯头27与乳化单元出水口活接头62连接,乳化单元出水口活接头62与乳化单元截止阀63连接,乳化单元截止阀63与乳化单元止回阀64连接,乳化单元止回阀64与乳化单元排水管三通31连接,乳化单元排水管三通31与上排水管24连接,上排水管24与排水电磁阀三通54连接, 排水电磁阀三通54与回水电磁阀弯头53连接,回接水电磁阀弯头53与回水电磁阀20连接,排水电磁阀三通54与排水电磁阀弯头55连接,排水电磁阀弯头55与排水电磁阀22连接,运行压力表23与上排水管24连接,上排水管24与报警器进水管25连接,报警器进水管25与报警器34连接,上排水管24与取样阀21连接;排水管中间三通45与排水管活接头47连接,排水管活接头47与下排水管41连接,下排水管41与中间球阀40连接,间球阀40与中下排水管38连接,中下排水管38与中间电磁阀37连接,中间电磁阀37与中上排水管32连接,中上排水管32与排水管三通31 连接;聚结单元放净口 51与聚结单元放净阀52连接,聚结单元放净阀52与放净管三通 56连接,放净管三通56与乳化单元放净管57连接,乳化单元放净管57与乳化单元放净阀 58连接,乳化单元放净阀58与乳化单元放净阀活接头59连接,乳化单元放净阀活接头59 与乳化单元放净管弯头60连接,乳化单元放净管弯头60与乳化单元放净口 61连接,放净管三通56与放净管65连接,放净管65与放净口 66连接;温度传感器13、角座阀14、液位传感器15、排气阀16、电加热器17分别与聚结单元封头11连接;运行压力表18、捡油阀19、安全阀33分别与聚结单元预分离室75连接;聚结单元二级压力表4、聚结单元二级排油阀5分别与聚结单元分离室69连接;电控箱9与聚结单元1的筒体连接,报警器34与乳化单元39的筒体连接;聚结单元1与底座46连接,乳化单元39与底座46连接;所述聚结单元1其特征是聚结单元筒体内法兰77与精滤器70连接,精滤器70 与粗滤器71连接,粗滤器71与聚结器72连接;聚结单元封头11与聚结单元筒体法兰76 连接。所述精滤器70其特征是精滤芯79置于精滤器筒体84内,螺杆82穿过精滤芯 79,精滤芯79与压板83连接,压板83与密封垫80连接,密封垫80与密封螺母81连接。所述乳化单元39其特征是乳化油分离器85置于乳化单元筒体86内,乳化单元出水口密封套91与乳化单元盖板87连接,乳化单元盖板87与乳化单元筒体法兰(90)连接。
权利要求1.一种由一柱塞泵、聚结单元、乳化单元、预分离室、聚结器、粗滤器、精滤器、乳化油分离器、电控箱、报警器、电磁阀、角座阀、球阀、闸阀、安全阀、取样阀、排气阀、取样管、电加热器、温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压力表、三通、弯头、活接头、排水管、捡油管、泄压管组成的舱底水分离器,其特征是柱塞泵(9 的柱塞泵出水口(9 与聚结单元(1)的进水球阀( 连接,进水球阀(8) 与聚结单元进水口(73)连接,聚结单元出水口(78)与聚结单元出水口弯头(50)连接,聚结单元出水口弯头(50)与聚结单元出水口活接头(2)连接,聚结单元出水口活接头(2)与排水管中间三通G5)连接,排水管中间三通G5)与乳化单元电磁阀G4)连接,乳化单元电磁阀G4)与乳化单元进水口活接头连接,乳化单元进水口活接头与乳化单元进水口 (42)连接;乳化单元出水口(88)与乳化单元出水口弯头、2Τ)连接,乳化单元出水口弯头、2Τ)与乳化单元出水口活接头(6 连接,乳化单元出水口活接头(6 与乳化单元截止阀(63)连接,乳化单元截止阀(63)与乳化单元止回阀(64)连接,乳化单元止回阀(64)与乳化单元排水管三通(31)连接,乳化单元排水管三通(31)与上排水管04)连接,上排水管04)与排水电磁阀三通(54)连接,排水电磁阀三通(54)与回水电磁阀弯头(5 连接,回接水电磁阀弯头(5 与回水电磁阀OO)连接,排水电磁阀三通(54)与排水电磁阀弯头(55)连接,排水电磁阀弯头(5 与排水电磁阀0 连接,运行压力表与上排水管04)连接, 上排水管04)与报警器进水管0 连接,报警器进水管0 与报警器(34)连接,上排水管04)与取样阀连接;排水管中间三通0 与排水管活接头G7)连接,排水管活接头07)与下排水管Gl) 连接,下排水管(41)与中间球阀(40)连接,间球阀(40)与中下排水管(38)连接,中下排水管(38)与中间电磁阀(37)连接,中间电磁阀(37)与中上排水管(32)连接,中上排水管 (32)与排水管三通(31)连接;聚结单元放净口(51)与聚结单元放净阀(52)连接,聚结单元放净阀(52)与放净管三通(56)连接,放净管三通(56)与乳化单元放净管(57)连接,乳化单元放净管(57)与乳化单元放净阀(58)连接,乳化单元放净阀(58)与乳化单元放净阀活接头(59)连接,乳化单元放净阀活接头(59)与乳化单元放净管弯头(60)连接,乳化单元放净管弯头(60)与乳化单元放净口(61)连接,放净管三通(56)与放净管(6 连接,放净管(6 与放净口(66) 连接;温度传感器(13)、角座阀(14)、液位传感器(15)、排气阀(16)、电加热器(17)分别与聚结单元封头(11)连接;运行压力表(18)、捡油阀(19)、安全阀(33)分别与聚结单元预分离室(75)连接; 聚结单元二级压力表G)、聚结单元二级排油阀(5)分别与聚结单元分离室(69)连接;电控箱(9)与聚结单元(1)的筒体连接,报警器(34)与乳化单元(39)的筒体连接; 聚结单元(1)与底座G6)连接,乳化单元(39)与底座06)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舱底水分离器,其特征是所述聚结单元(1)的聚结单元筒体内法兰(77)与精滤器(70)连接,精滤器(70)与粗滤器(71)连接,粗滤器(71)与聚结器 (72)连接;聚结单元封头(11)与聚结单元筒体法兰(76)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舱底水分离器,其特征是所述聚结器(72)是聚胺酯真空发泡制成的三维网状结构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舱底水分离器,其特征是所述精滤器(70)的精滤芯(79)置于精滤器筒体(84)内,螺杆(8 穿过精滤芯(79),精滤芯(79)与压板(8 连接,压板(83) 与密封垫(80)连接,密封垫(80)与密封螺母(81)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舱底水分离器,其特征是所述精滤芯(79)是采用pp材料熔喷缠绕成曲径结构的中空柱体,分离精度ι 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舱底水分离器,其特征是所述乳化单元(39)的乳化油分离器 (85)置于乳化单元筒体(86)内,乳化单元出水口密封套(91)与乳化单元盖板(87)连接, 乳化单元盖板(87)与乳化单元筒体法兰(90)连接。
专利摘要一种由柱塞泵、聚结单元、乳化单元、预分离室、聚结器、粗滤器、精滤器、乳化油分离器、电控箱、报警器、电磁阀、角座阀、球阀、闸阀、安全阀、取样阀、排气阀、取样管、电加热器、温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压力表、三通、弯头、活接头、排水管、捡油管、泄压管组成的舱底水分离器,适用于处理能力1.0m3/h以上的大型船舶,能有效地分离船舶舱底水中的油份及其乳化油,使排放水的含油量<1ppm,满足IMO.MEPC.107(49)决议通过的新标准的规定。
文档编号B01D17/032GK202052352SQ201120125660
公开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9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2日
发明者郑沛霖 申请人:郑沛霖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