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解吸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4983032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卧式解吸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活性物质提取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卧式解吸装置,适用 于生物制药如中药中的活性物质的提取、食品添加剂如色素的提取以及植物油等的提取。
背景技术
解吸又称为气提或汽提,其是将液相中的溶质组分向与之接触的气(汽)相转移 的传质分离过程。传质分离的产品多达数百种,以浓缩的确良产品为例,有合成纤维素类物 质、羊毛脂肪酸、羊毛醇、棕榈油、米糠油、鱼油、鱼肝油和天然植物的叶颈根的提取物如辣 椒、蕃茄红素、除虫菊酯、卵磷酯、胡罗卜素和中药有效成份等等。在前述的生物制药、食品添加剂和植物油等的提取领域中,如青霉素、红曲素和食 用植物油的提取通常使用溶媒萃取。然而在精炼时,又要使溶媒解吸,以获得纯净的物质, 解吸反应一般在低温下进行,否则会影响产品的质量。例如,青霉素溶媒需在30°C以下进行 解吸,脱氧核糖溶媒在40°C以下解吸,红曲素也应在50°C以下进行溶媒解吸,食用植物油 需在65°C以下进行溶媒解吸,以获得最佳的产品质量。目前,常用的溶媒解吸装置主要为带有搅拌的反应罐和刮板式真空蒸发器,这些 解吸装置的加热时间长、解吸效率低和容易将机械杂质类带入产品中影响产品的纯度。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CN101058039A推荐的离心薄膜蒸发器相对于前述的反 应罐和刮板式真空蒸发器而言,加热时间能够显著缩短,解吸效率和效果显著改善以及可 以避免机械杂质带入等长处。但是该专利申请技术仍存在以下缺憾一是易产生物料浪费 现象,因为该专利申请方案的出料是靠伸入到浓缩物内的浓缩物引出管将浓缩物抽出的, 在浓缩物引出管的管路上配有抽料泵,在抽料泵工作状态下使浓缩物引出管将浓缩物抽 出,然而在抽料过程中,由于浓缩物是与浓缩物引出管相接触的,因此易与浓缩物引出管的 管壁相碰撞而产生液沫或称泡沫,液沫会随蒸发气从蒸发气回收口逃逸,造成物料浪费;二 是引入的待解吸的原料不具有初始分布效果,因为物料进入管是将物料以柱流状引入蒸发 体内的,因此易出现堆积效应,无法使物料及时均勻地扩散到蒸发体的蒸发面上,从而使液 膜形成的时间延长,不仅影响解吸效率和效果以及浪费能源,而且单位时间内的产量受到 影响;三是整个隔套的热传递损耗大,与目前全社会倡导的节约型和节能型经济精神不相 适应。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既能避免浓缩物逃逸又能提高解吸效果的卧式 解吸装置。本实用新型的任务还在于提供一种有利于防止隔套热传递损耗而藉以节约能源 的卧式解吸装置。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卧式解吸装置,包括一基座;一动力传 动机构,设在基座上;一在轴体上开设有加热介质进、出孔和冷凝液进、出孔的转鼓轴,该转鼓轴以水平状态转动地设置在基座上并且与所述传动机构传动连接;一由罐座和罐头共同 构成的罐体,以卧置状态支承在所述基座上;一解吸转鼓,以卧置状态位于所述罐体内,并 且与所述转鼓轴固定连接;一用于向所述解吸转鼓输送解吸用的加热介质的介质引入套, 设在转鼓轴上,所述解吸转鼓包括解吸筒体、隔套、冷凝液引出管、物料引入管和转鼓固定 盘,转鼓固定盘与所述转鼓轴固定连接,在该转鼓固定盘的中央开设有一冷凝液回液孔,并 且在围绕冷凝液回液孔的周围间隔地开设有一组数量与所述加热介质出孔相等的并且位 置相对应的加热介质引出孔,冷凝液回液孔与所述的冷凝液进孔相通,而加热介质引出孔 与加热介质出孔相通,解吸筒体和隔套与所述转鼓固定盘固定,其中,隔套构成于解吸筒体 的外壁上,与解吸筒体的外壁之间形成有一隔套腔,冷凝液引出管设在隔套腔内并且与所 述冷凝液回液孔相通,物料引入管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的罐头上并且伸展到罐头外,另一端 伸展到所述解吸筒体内,特征在于所述的解吸筒体的形状为具有小头端和大头端的圆锥 台形,其中,小头端与所述转鼓固定盘固定,而大头端的端口部位的壁体上间隔构成有用于 将解吸筒体内的经解吸后的浓缩物喷至所述罐体内的具有喷嘴腔的喷嘴,所述的罐头的壁 体上延接有一与罐体的罐腔相通的用于收集由所述喷嘴喷入到罐体的罐腔内的浓缩物的 储料罐,在储料罐上配接有一出料管,所述的解吸筒体的小头端的底壁的中央固设有一物 料分布筒,所述的物料引入管探入到物料分布筒内。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所述的隔套的内壁设有隔套保温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喷嘴的数量至少有3个,并且各喷嘴 之间的间隔距离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喷嘴腔的腔体由内向外逐渐收缩。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物料分布筒与所述底壁相固定的一 端间隔开设有分料口。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动力传动机构包括电机、液力偶 合器和传动轴,电机为变频电机,固定在所述的基座上,该电机的电机轴与液力偶合器连 接,传动轴的一端与液力偶合器连接,而另一端则与所述转鼓轴的一端传动连接,转鼓轴的 中部转动地支承在轴承座上,轴承座安装在基座上,转鼓轴的另一端的端面上构成有一法 兰状的转鼓轴连接盘,所述的解吸转鼓与转鼓轴连接盘固定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介质引入套密封地套置在所述 的转鼓轴上,并且与所述的罐体的罐座固定,在该介质引入套的外壁上延接有一加热介质 引入接头和冷凝液引出接头,而介质引入套的内壁构成有一加热介质引出凹道和一冷凝液 引出凹道,加热介质引出凹道位于介质引入套的一侧,而冷凝液引出凹道位于介质引入套 的另一侧,两者之间由凹道分隔密封圈密封分隔,其中,加热介质引出凹道与所述的加热介 质引入接头相通,并且还与所述的加热介质进孔相通,而冷凝液引出凹道与所述的冷凝液 引出接头相通,并且还与所述的冷凝液出孔相通。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加热介质引入接头与所述的冷 凝液引出接头之间彼此构成相隔90°的位置关系。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罐座朝向所述罐头的一端的端 面上向外扩展有一罐座配接法兰,而所述的罐头朝向罐座的一端的端面上向外扩展有一罐头配接法兰,该罐头配接法兰与所述的罐座配接法兰固定连接,其中,罐座的罐座腔与罐头 的罐头腔共同地构成的罐体的罐腔,所述的储料管上设有视镜。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罐座上并且位于罐座朝向 上的罐壁上配接有一与所述的罐座腔相通的溶剂回收接口,而在所述的罐头的顶壁上配设 有一罐头盖,所述的罐体还包括有一压力表接口,该压力表接口配接在所述罐座或罐头两 者任择其一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将解吸筒体的作为出料端的大头端的端口部位 的壁体上间隔构成有喷嘴,由喷嘴将解吸筒体内的浓缩物以薄膜状喷至罐体的罐腔,供配 接在储料罐上的出料管引出,在喷嘴喷出的同时,浓缩物内的溶剂还可继续解吸,因此可以 增进液媒的解吸效果,提高解吸效率;因相对于已有技术而言,避免了使用浓缩物引出管, 因此,不会出现浓缩物因碰撞起泡的现象,杜绝了物料的逃逸现象。此外,隔套保温层的设 置具有理想的节约效果。

图1为本实用新型卧式解吸装置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结构图。图2为图1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 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结合附图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 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 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请见图1和图2,给出了一基座1,该基座1既可以在地坪上浇铺构成,例如用砼浇 制,也可以单独制造,具体采用何种方式,在本实用新型中不需要进行限定。一动力传动机 构2安装在基座1上,该动力传动机构2包括无级调速的变频式的电机21、液力偶合器22 和传动轴23,电机21通过电机座212用螺栓或类似的紧固件与前述的基座1固定,电机21 的电机轴211依据公知的常识与公知的液力偶合器22连接,而传动轴23的一端与液力偶 合器22连接,另一端通过连轴节231 (也可称联轴接)与转鼓轴3的一端(即图示的右端) 传动连接。转鼓轴3的中部转动地支承在图1中示出的一对轴承座36上,而一对轴承座 36各用相应的轴承座固定螺栓361与前述的基座1固定,转鼓轴3的另一端即图1所示的 左端构成为悬臂端,并且在该端的端面上扩设有一转鼓轴连接盘35,这里所称的扩设的概 念是指,转鼓轴连接盘35的直径大于转鼓轴3的直径,构成犹如法兰盘的形状。在转鼓轴 3上即转鼓轴3的左端的轴体上开设有加热介质进、出孔31、32和冷凝液进、出孔33、34,加 热介质进孔31与转鼓轴3轴向垂直,而加热介质出孔32与转鼓轴3轴向平行,也就是说, 加热介质进、出孔31、32彼此构成为L形的通道关系(图2示),冷凝液进孔33与转鼓轴3 轴向平行,而冷凝液出孔34与转鼓轴3垂直也就是说,冷凝液进、出孔33、34彼此形成L形 的通孔关系(图2示)。在前述的转鼓轴连接盘35上间隔开设有一转鼓轴连接盘固定孔 351,用固定螺钉3511与下面还要详细描述的解吸转鼓6固定。一介质引入套4密封地套置在转鼓轴3上,并且对应于前述的加热介质进孔31和冷凝液出孔34,由图1和图2所示,介质引入套4的两端并且与转鼓轴3相接触的表面各设 有介质引入套密封圈47,在介质引入套4的外壁固接有一加热介质引入接头41和一冷凝液 引出接头44,该冷凝液引出接头44与加热介质引入接头41在介质引入套4上的位置彼此 相隔90°,即两者构成90°的直角关系。在介质引入套4的内壁即面向转鼓轴3的内表面 分别凹设有一加热介质引出凹道42和冷凝液引出凹道43,其中,加热介质引出凹道42位于 介质引入套4的一侧(图1所示的左侧),而冷凝液引出凹道43则位于介质引入套4的另 一侧(图1所示的右侧),两者之间由凹道分隔密封圈45分隔。前述的加热介质引入接头 41与冷凝液引出接头44不在同一纵轴线上,也就是说两者至少错开有凹道分隔密封圈45 的厚度的程度。加热介质引出凹道42与加热介质引入接头41相通,并且还与加热介质进 孔31相通,由加热介质引入接头41引入到加热介质引出凹道42内的加热介质如热水、蒸 汽或制冷剂(以下同)经加热介质进孔31进入加热介质出孔32(图2示),直至供给解吸 转鼓6 ;冷凝液引出凹道43与冷凝液引出接头44相通,并且还与冷凝液出孔34相通,由冷 凝液进孔33进入的冷凝液经冷凝液出孔34进入冷凝液引出凹道43,直至由冷凝液引出接 头44引出。图1中示意在介质引入套4上的一组螺钉46是用于将介质引入套4与下面即 将描述的罐体5定位固定。继续见图1和图2,给出了一罐体5,该罐体5由罐座51和罐头52共同构成,并且 由罐座51携罐头5安置在罐体支承座54上,而罐体支承座54用罐体支承座固定螺钉541 固定在前述的基座1上。罐座51的罐座腔511与罐头52的罐头腔521共同地构成为罐体 5的罐腔,下面还要详细说明的解吸转鼓6位于罐体5的罐腔中。由图所示,整个罐体2呈 卧置状态设置,在罐座51朝向罐头52的一端的端面上向外翻折而形成有一罐座配接法兰 512,在罐座配接法兰512上间隔开设有一组第一接孔5121 ;在罐头52朝向罐座51的一端 的端面上同样向外翻折而构成有一罐头配接法兰522,在罐头配接法兰522上间隔开设有 第二配接孔5221,用配接螺栓5222栓入第二、第一配接孔5221、5121将罐头52与罐座51 固定。在罐座51的朝向上的罐座体上固接有一溶剂回收接口 513,该溶剂回收接口 513与 前述的罐座腔511相通。在罐头52朝向下的罐头体上固接有一储料罐524,储料罐524的 底部连接有一出料管5241,解吸完成后的浓缩物进入储料罐524,并且由出料管5241引出。 此外,在储料罐524上设有一视镜5242,用于观察储料罐524中的物料状况。以及在罐头 52的顶端即图1所示的左端的端面的中央配有一罐头盖523,以便对解吸转鼓6实施维护 和对罐体5实施清洁等。前述的罐体5还包括有一压力表接口 53,该压力表接口 53既可设在罐头52上,也 可设在罐座51上,本实施例选择后者。依然见图1和图2,申请人详细描述在上面已经多次提及的解吸转鼓6的具体结 构,整个解吸转鼓6以卧置状态位于由前述的罐头腔511与罐座腔521共同构成的罐体5 的罐腔中。该解吸转鼓6包括解吸筒体61、隔套62、冷凝液引出管63、物料引入管64和转 鼓固定盘65,转鼓固定盘65的边缘区域间隔开设有固定盘固定孔653,由前述的固定螺钉 3511与转鼓轴连接盘35固定,转鼓固定盘65的正中央开设有一冷凝液回液孔651,并且在 围绕该冷凝液回液孔651的周围间隔开设有一组加热介质引出孔652,加热介质引出孔652 的数量与前述加热介质出孔32的数量相等并且位置相对应,更具体地讲,当转鼓固定盘65 与转鼓轴连接盘35固定后(通过固定螺钉3511),加热介质引出孔652与加热介质出孔32彼此重合,并且冷凝液回液孔651与前述的冷凝液进孔33相重合。隔套62 (也可称为夹 套)位于即构成于解吸筒体61的外壁,由其携解吸筒体61与转鼓固定盘65固定。隔套62 的内壁与解吸筒体61外壁之间保持有空间,藉由该空间构成为隔套腔621,冷凝液引出管 63设在隔套腔621内,冷凝液引出管63的上部管口延伸到隔套腔621的顶端部位,而下部 管口与筒套631固定,筒套631与转鼓固定盘65的中央固定,并且与冷凝液回液孔651相 对应,由冷凝液引出管63引入到筒套631内的冷凝液经冷凝液回液孔651引出。物料引入 管64的一端(图示的左端)与配置在罐头52上的物料引入管固定座642固定,并且伸展 到罐头52外,另一端(图示的右端)伸展到解吸筒体61的近底部,即,接近于解吸筒体61 的底壁612。由图所示,解吸筒体61为一端大而另一端小的圆锥台形状,小头端与转鼓固定 盘65固定,大头端即图示的左端形成敞口。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要点,在解吸筒体61的大头端的端面上构成有一 挡盘611 (也可称挡片),在解吸筒体61的大头端的端口部位的壁体上并且对应于挡盘611 的内侧间隔构成有一组用于将解吸筒体61内的经解吸后的浓缩物喷入到罐体5的罐腔中 的喷嘴66。由图1和图2所示,喷嘴66的在解吸筒体61上的位置恰好处于由前述的隔套 62的端面与挡盘611之间所形成的挡盘凹道6111内。在本实施例中,喷嘴66的数量选择 为3个,彼此间隔的距离相同,即各自呈120°相隔分布于解吸筒体61的出料端的端口即前 述的大头端的端口部位。但是,喷嘴66的数量并不受到本实施例的3个数量的限制,例如 可以为4个、5个或6个,然而以不超过10个为宜。各喷嘴66的喷嘴腔661由内向外渐渐 缩小成形状为矩形的喇叭口,从而能使喷嘴腔661的喷口 6611喷出的浓缩物呈薄膜效应, 申请人:之所以定义为喷嘴66,是因为解吸筒体61内的内压大于罐体5的罐腔的压力,即内 压大于外压,因而在于具有喷射效应。又,在喷嘴66将浓缩物以薄膜状喷出的同时依然进 行着解吸,即,使浓缩物内的溶剂继续解吸,从而既可提高解吸效果,又可保证产品质量。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还一技术要点,在前述的解吸筒体61的底壁612 的中央还固定有一物料分布筒67,物料分布筒67朝向底壁612的一端间隔开设有分料口 671,前述的物料引入管64伸展到物料分布筒67的筒腔中,由物料引入管64的物料喷口 641喷入到物料分布筒67内的物料从各分料口 671分出,能使待解吸的物料及时均勻地分 配到解吸筒体61的内壁体上,不会出现堆积效应,藉以增进解吸效果和效率。此外,在前述 的隔套62的内壁加设有隔套保温层622,由隔套保温层622起到保温作用,藉以节约能源。申请人:结合图1和图2简述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待解吸的物料由物料引入管 64引入,经物料喷口 641喷出,进而由物料分布筒67的各分料口 671分散到解吸筒体61的 内壁,开启溶剂回收接口 513的管路上的阀门和开启出料管5241的配接管路上的阀门以及 开启与加热介质引入接头41相连接的管路上的蒸汽阀门(加热介质以蒸汽为例),并且使 动力传动机构2的电机21工作,使与动力传动机构2传动连接的转鼓轴3旋转,由转鼓轴 3带动隔套62携解吸筒体61旋转,自加热介质引入接头41引入的蒸汽依次经加热介质引 出凹道42、加热介质进孔31、加热介质出孔32和加热介质引出孔652进入隔套腔621,对解 吸筒体61加热,即体现隔套加热,隔套加热过程中所产生的即逸出物料内的蒸发气(溶剂 气体或称气态溶剂)自解吸筒体61的开口端即图1所示的左端的敞口处进入罐体5的罐 腔并且由溶剂回收接口 513引出。由于在解吸过程中,解吸筒体61是处于旋转状态下的, 因此物料能在解吸筒体61的内壁自右向左(从小头端向大头端)渐渐变薄,即形成逐渐均勻的液膜,并且时间甚短,当液膜到达解吸筒体61的出料口端,即大头端处的挡盘611时, 由位于该部位的喷嘴66以液膜状喷出到罐体5的罐腔内,进入储料罐524,直至由出料管 5241引出。在上述过程中,隔套腔621内的被冷凝后的冷凝液由冷凝液引出管63引至冷凝 液回液孔651,并依次经冷凝液进孔33、冷凝液出孔34和冷凝液引出凹道43,直至由冷凝液 引出接头44引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相对于已有技术如前述的CN101058039A 而言,具有解吸效率高、解吸效果好、不会出现浓缩物逃逸情形以及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
权利要求一种卧式解吸装置,包括一基座(1);一动力传动机构(2),设在基座(1)上;一在轴体上开设有加热介质进、出孔(31、32)和冷凝液进、出孔(33、34)的转鼓轴(3),该转鼓轴(3)以水平状态转动地设置在基座(1)上并且与所述传动机构(2)传动连接;一由罐座(51)和罐头(52)共同构成的罐体(5),以卧置状态支承在所述基座(1)上;一解吸转鼓(6),以卧置状态位于所述罐体(5)内,并且与所述转鼓轴(3)固定连接;一用于向所述解吸转鼓(6)输送解吸用的加热介质的介质引入套(4),设在转鼓轴(3)上,所述解吸转鼓(6)包括解吸筒体(61)、隔套(62)、冷凝液引出管(63)、物料引入管(64)和转鼓固定盘(65),转鼓固定盘(65)与所述转鼓轴(3)固定连接,在该转鼓固定盘(65)的中央开设有一冷凝液回液孔(651),并且在围绕冷凝液回液孔(651)的周围间隔地开设有一组数量与所述加热介质出孔(32)相等的并且位置相对应的加热介质引出孔(652),冷凝液回液孔(651)与所述的冷凝液进孔(33)相通,而加热介质引出孔(652)与加热介质出孔(32)相通,解吸筒体(61)和隔套(62)与所述转鼓固定盘(65)固定,其中,隔套(62)构成于解吸筒体(61)的外壁上,与解吸筒体(61)的外壁之间形成有一隔套腔(621),冷凝液引出管(63)设在隔套腔(621)内并且与所述冷凝液回液孔(651)相通,物料引入管(64)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的罐头(52)上并且伸展到罐头(52)外,另一端伸展到所述解吸筒体(61)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解吸筒体(61)的形状为具有小头端和大头端的圆锥台形,其中,小头端与所述转鼓固定盘(65)固定,而大头端的端口部位的壁体上间隔构成有用于将解吸筒体(61)内的经解吸后的浓缩物喷至所述罐体(5)内的具有喷嘴腔(661)的喷嘴(66),所述的罐头(52)的壁体上延接有一与罐体(5)的罐腔相通的用于收集由所述喷嘴(66)喷入到罐体(5)的罐腔内的浓缩物的储料罐(524),在储料罐(524)上配接有一出料管(5241),所述的解吸筒体(61)的小头端的底壁(612)的中央固设有一物料分布筒(67),所述的物料引入管(64)探入到物料分布筒(67)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解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套(62)的内壁设有隔套 保温层(62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解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66)的数量至少有3 个,并且各喷嘴(66)之间的间隔距离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解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腔(661)的腔体由内向 外逐渐收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解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料分布筒(67)与所述底壁 (612)相固定的一端间隔开设有分料口(67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解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传动机构(2)包括 电机(21)、液力偶合器(22)和传动轴(23),电机(21)为变频电机,固定在所述的基座⑴ 上,该电机(21)的电机轴(211)与液力偶合器(22)连接,传动轴(23)的一端与液力偶合 器(22)连接,而另一端则与所述转鼓轴(3)的一端传动连接,转鼓轴(3)的中部转动地支 承在轴承座(36)上,轴承座(36)安装在基座(1)上,转鼓轴(3)的另一端的端面上构成有 一法兰状的转鼓轴连接盘(35),所述的解吸转鼓(6)与转鼓轴连接盘(35)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解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介质引入套(4)密封地套 置在所述的转鼓轴(3)上,并且与所述的罐体(5)的罐座(51)固定,在该介质引入套(4) 的外壁上延接有一加热介质引入接头(41)和冷凝液引出接头(44),而介质引入套(4)的内壁构成有一加热介质引出凹道(42)和一冷凝液引出凹道(43),加热介质引出凹道(42)位 于介质引入套(4)的一侧,而冷凝液引出凹道(43)位于介质引入套(4)的另一侧,两者之 间由凹道分隔密封圈(45)密封分隔,其中,加热介质引出凹道(42)与所述的加热介质引入 接头(41)相通,并且还与所述的加热介质进孔(31)相通,而冷凝液引出凹道(42)与所述 的冷凝液引出接头(44)相通,并且还与所述的冷凝液出孔(34)相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卧式解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介质引入接头(41)与 所述的冷凝液引出接头(44)之间彼此构成相隔90°的位置关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解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罐座(51)朝向所述罐头 (52)的一端的端面上向外扩展有一罐座配接法兰(512),而所述的罐头(52)朝向罐座(51) 的一端的端面上向外扩展有一罐头配接法兰(522),该罐头配接法兰(522)与所述的罐座 配接法兰(512)固定连接,其中,罐座(51)的罐座腔(511)与罐头(52)的罐头腔(521)共 同地构成的罐体(5)的罐腔,所述的储料管(524)上设有视镜(524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卧式解吸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罐座(51)上并且位于 罐座(51)朝向上的罐壁上配接有一与所述的罐座腔(511)相通的溶剂回收接口(513),而 在所述的罐头(52)的顶壁上配设有一罐头盖(523),所述的罐体(5)还包括有一压力表接 口(53),该压力表接口(53)配接在所述罐座(51)或罐头(52)两者任择其一上。
专利摘要一种卧式解吸装置,属于活性物质提取装置技术领域。包括一基座;一动力传动机构;一在轴体上开设有加热介质进、出孔和冷凝液进、出孔的转鼓轴;一由罐座和罐头共同构成的罐体;一解吸转鼓;一介质引入套,所述解吸转鼓包括解吸筒体、隔套、冷凝液引出管、物料引入管和转鼓固定盘,特点是所述的解吸筒体的形状为具有小头端和大头端的圆锥台形,小头端与转鼓固定盘固定,大头端的端口部位的壁体上构成有具有喷嘴腔的喷嘴,罐头的壁体上延接一储料罐,在储料罐上配接有出料管,解吸筒体的小头端的底壁的中央固设物料分布筒,物料引入管探入到物料分布筒内。可以增进液媒的解吸效果,提高解吸效率;杜绝了物料的逃逸现象,具有理想的节约效果。
文档编号B01D1/14GK201676539SQ201020186888
公开日2010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6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6日
发明者吕鸣冈, 张建龙 申请人:常熟市龙宇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