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过滤器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5058796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体化过滤器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质过滤与回收装置,尤其是一种集过滤、絮凝、沉降为一体 的一体化过滤器。
背景技术
在化工生产中,物料反应常常会产生一些细小物质高度分散在液体中,有一定的 经济价值,排放又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本设备是对该类物质进行过滤回收。现有的过滤器中,中国专利申请200720036733. 6公开了一种“精密过滤器”,其装 置从下至上依次为集泥斗区、絮凝区、沉降区、过滤区、清水区水连通构成,其特征在于集泥 区为一锥形集泥斗,锥形集泥斗顶端置有一法兰帽,所述的法兰帽两侧的锥形集泥斗端口 留有与絮凝区连通的泥水入口,法兰帽顶部开孔连通一进气管;一中心进液罐上部连接进 水管,顶部连接排气管,底部固定在法 兰帽中央,其与法兰帽连接处的侧壁上开有出水孔。上述专利技术存在以下缺点1、絮凝体滞留法兰帽表面,不能直接进入集泥区,使 絮凝体进入集泥区时间过长。2、法兰帽使絮凝区变小,使原水中的颗粒不能充分碰撞和反 应,延长了反应时间,影响过滤效果。3、集泥斗泥位无法有效观察和控制。原水含泥量的不 确定性,使排泥变得复杂。4、滤料(高分子聚苯乙烯树脂球)反洗困难,不能实现有效再生。 5、清水区内置环形管集水,如集水孔堵塞,集水不畅,维修困难。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开发一种一体化过滤器,此处理设备性能 成熟、可靠、稳定,处理污、废水,最大程度地回收有效物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出水水质优 于国家排放标准并可循环回用;实现零排放。此设备的构件经济合理、投资省、占地少、运行 费用低;此设备设计时,有较大的灵活性、可调性,以适应水量、水质在不同周期的变化而变 化。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述一体化过滤器,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从下至上依 次为相互连通的集泥区、絮凝区、沉降区、过滤区和清水区,其特征是所述筒体底部的集 泥区为集泥斗;所述筒体内设置中心管;在对应于过滤区所在部位的筒体的侧壁设置进液 管,所述进液管的一端与中心管的上端部连通,进液管的另一端外进水管;在絮凝区与集泥 区之间设置支架;所述支架上方均勻间隔设置斜板;所述过滤区内设置压缩气反洗装置; 所述过滤区与清水区交界处设置滤板;所述清水区内设置周边集水堰板,在清水区筒体的 侧壁上设置清液出水口。在对应于进液管上面的中心管上设置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直径小于中心管,排 气管的上端穿过滤板及筒体的上封头;所述排气管与滤板、上封头固定连接;所述中心管的底部设置锥形的扩大管,在扩大管内设置导流板;支架的底部由设 置于筒体壁上的大梁固定支撑。所述压缩气反洗装置包括主气管和支气管,所述主气管垂直于筒体的轴线,主气管固定于筒体的侧壁;所述主气管上均勻间隔径向设置支气管,所述支气管上均勻设置排 气通孔。所述滤板上均勻间隔设置滤帽;在滤板的下面有滤料。所述滤料为高分子聚苯乙烯树脂球。所述周边集水堰板为圆环型,在周边集水堰板的上口均勻设置若干个三角形集水□。所述沉降区内设置六角蜂窝填料。所述集泥斗为倒锥体,在倒椎体的底部有排泥口,在排泥口外设电动蝶阀,受电控 柜内PLC控制定期排泥。所述集泥斗的侧壁开设管状泥位观察管;所述泥位观察管的中部内壁铰接支撑 杆;所述支撑杆上连接平衡板;所述平衡板的一端置于泥位观察管内,平衡板的另一端置 于集泥斗内;所述置于集泥斗内的平衡板的横断面为顶角向上的三角形;所述筒 体的上封 头开设排气口和观察孔。该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①采用自流式沉降;原水中的颗粒充分碰撞和反应,絮凝体直接进入集泥区,沉降 时间缩短,沉降效果好。②集泥斗内设置泥位提示装置,可直观泥位,排泥简易,准确方便。③设置压力气体反冲洗装置,使高分子聚苯乙烯树脂球反洗充分,有效再生,延长 使用期限。④清水区设置周边集水堰板,堰板上口开有连续45°三角集水口。使清水出水流 畅快捷,不受出水量大小的变化的影响。不堵塞,免维修。⑤中心进液管中心上部设置排气管直通过滤上封头。排气管与上封头和滤板固 定,在实现气液分离的同时,支撑滤板和上封头,使滤板和上封头强度得到增强,可相应减 少滤板和上封头的壁厚,减少材料成本,使结构更加合理。⑥中心进液管下部设置一管式锥形扩大管。原水经压力输送到扩大管,实现再次 快速混合,具有扩散均勻、混合效率高特点,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颗粒碰撞所需要的水流 结构,使絮凝剂在原水中快速均勻扩散和混合,为后续的絮凝沉淀创造良好条件,改善絮 凝、沉淀效果。⑦排气管与中心管采用锥体过渡,既能使反洗充分实现又使上部澄清区及清水区 有效体积增大。⑧该过滤器结构简单可靠,维修方便。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压缩气反洗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周边集水堰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俯视图。图5是泥位观察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1、排泥口,2、泥位观察口,3、集泥斗,4、大梁,5、倒锥体扩大管,6、絮凝 反应区,7、中心管,8、沉降区,9、主气管,10、进液管,11、清液出口,12、排气管,13、清水区, 14、周边集水堰板,15、排气口,16、过滤区,17、滤板,18、斜板,19、支架,20、滤帽、21、支气 管,22、滤料,23、三角形集水口,24、支撑杆、25、平衡板。如图1所示,一体化过滤器,包括筒体,筒体由从下至上互为连通的五个区构成, 分别为集泥区、絮凝区6、沉降区8、过滤区16和清水区13,所述筒体底部的集泥区设置锥形 集泥斗3 ;所述筒体内设置中心管7 ;所述过滤区16筒体的侧壁设置进液管10 ;所述进液管 10的一端与中心管7的上端部连通,进液管10的另一端外接水管;所述中心管7上端相对 进液管10的上方为排气管12,所述排气管12的底部为锥体,其锥顶沿轴线方向向上延伸穿 过滤板17,并穿透筒体的上封头,排气管12与滤板17、上封头固定连接;所述中心管7的底 部设置锥形的扩大管5,扩大管5内设置导流板。在絮凝区6与集泥区之间设置支架19,支架19的底部由设置于筒体壁上的大梁4 固定支撑;支架19上方均勻间隔设置斜板18。所述过滤区16内设置压缩气反洗装置;压缩气反洗装置,包括穿过圆心的主气管 9和支气管21,所述主气管9垂直于筒体的轴线,主气管9固定于筒体的侧壁;所述主气管 9上均勻设置若干根垂直于主气管9的支气管21,所述支气管21上均勻设置 排气通孔。主 气管9与支气管21的整体为圆形。所述过滤区16与清水区13交界处设置滤板17,滤板17为圆盘形,上面均勻间隔 设置滤帽20。过滤区内置有滤料22,所述滤料22为高分子聚苯乙烯树脂制作的球。所述清水区13内设置周边集水堰板14,周边集水堰板14底部为圆环型,上口均勻 设置45°三角形集水口 23。在清水区13筒体的侧壁上设置清液出水口 11。所述锥形集泥斗3锥底为排泥口 1,外设电动蝶阀,受电控柜内PLC控制定期排泥, 所述集泥斗3的侧壁开设泥位观察管2,所述泥位观察管2用端板密封;所述泥位观察管2 的中部内壁铰接支撑杆24 ;所述支撑杆24上连接平衡板25 ;所述平衡板25的一端位于泥 位观察管2内,另一端伸出所述端板位于集泥斗3内;并且,位于集泥斗3内的部分平衡板 25的横断面为顶角向上的三角形;所述筒体的上封头开设排气口 15和观察孔。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过程是本实用新型将絮凝反应、沉淀、过滤的处理方法 融为一体,使原水净化处理能在一个设备内快速完成。原水在进入水泵前投加混凝剂溶液, 经水泵的叶轮得到初步混合。经过混凝的原水通过进液管10,进入中心管7,混凝反应产生 的气体由中心管7上端的排气管12排出。原水在中心管7的扩大管5内进行均勻布水,扩 大管5内的导流板使水流速度降低,并缓慢进入絮凝区6,进行彻底的混凝反应,高浓度的 絮凝层,能使原水中的杂质颗粒,在其间得到充分的碰撞接触,反应吸附,因而能适应各种 原水的水温和浊度,杂质颗粒去除率高。经混凝反应的水流到沉降区8,自下向上顺着六角 蜂窝填料(俗称斜管)缓慢上升,在斜板18的导流作用下,稳流缓冲,使药剂与水多方位充 分接触反应,水中颗粒絮凝成疏水性物质。原水沿斜板18倾斜方向往上流动。沉积下来的 污泥在自重力的作用下,沿斜板18倾斜方向滑落,进入集泥区,沉入集泥斗3内,由排泥口 1 排出。排泥口 1外设排泥阀,排泥阀采用电动蝶阀,受电控柜内PLC控制定期排泥,排泥时间 经调试决定。集泥斗3的侧壁开设管状泥位观察管2,在正常的工作过程中,当有污泥落在位于平衡板25的三角形板上时会自行滑落至集泥斗3的底部,并且被定期排除。但是在使 用过程中污泥实际上是会在集泥斗3内逐步堆积的。当污泥堆积到平衡板上时,平衡板25 位于泥位观察管2内一端会绕支撑杆24向上翘,在集泥斗3上设置用于观察平衡板25的倾 斜程度的刻度线,当平衡板25上翘时,说明污泥经PLC程控每次定期排泥时积余下来的污 泥的泥位已堆积至泥位观察管2的位置,需进行紧急排泥,防止污泥沉淀过多而损坏内部 部件。通过观察泥位观察管2内平衡板的状态来操作电动控制阀,从而保证泥渣杂质及时 排除,维持稳定的杂质颗粒去除率。通过斜板18澄清后的水进入上部过滤区16,由高分子 聚苯乙烯树脂制作的球状滤料22过滤。过滤区16内的压缩气反洗装置使清水反复冲洗滤 料,不存在因过滤物质粘结而产生堵塞的问题。过滤后的清水再经滤板上的滤帽进入清水 区13,清水区13内设置的周边集水堰板14,使集水更均勻有效,不仅提高了体积利用系数, 因周边集水堰板14上口均勻设置45°三角形集水口,其集水水头极小,所以累积的省电效 果也很可观,使出水达到净水要求,净水由清液出水口 11排出,然后由水泵送至下一流程。 过滤区16内反洗时产生的气体由上封头的排气口 15排出筒体。上封头设置的观察口可实 时观察过滤器内的水质。本实用新型吸收了国内外的先进净水工艺,内部的部件和滤料力求坚固、持久、耐 用,性能上力求高效、稳定、良好。除了对水泵及加药系统的管理外,一体化过滤器从反应、沉淀、集泥、集水、配水、 过滤、排泥七个主要流程,达到了自动运行的要求,值班人员只要定时作水质监视工作外, 无需其它操作管理。过滤过程自动化,既保证了净水系统的高效过渡,又能实行反冲洗(根 据压差),无需另设反冲洗泵,无需自耗水,日常运行、维修、保养费用很低。占地面积小,室 内外均可安置。单台设备占地总面积不 到10m2。便于扩建、改造、再用,便于搬迁或易地再 用。
权利要求一体化过滤器,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从下至上依次为相互连通的集泥区、絮凝区(6)、沉降区(8)、沉降区(16)和清水区(13),其特征是所述筒体底部的集泥区为集泥斗(3);所述筒体内设置中心管(7);在对应于过滤区(16)所在部位的筒体的侧壁设置进液管(10),所述进液管(10)的一端与中心管(7)的上端部连通,进液管(10)的另一端外接进水管;在絮凝区(6)与集泥区之间设置支架(19);所述支架(19)上方均匀间隔设置斜板(18);所述过滤区(16)内设置压缩气反洗装置;所述过滤区(16)与清水区(13)交界处设置滤板(17);所述清水区(13)内设置周边集水堰板(14),在清水区(13)筒体的侧壁上设置清液出水口(1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过滤器,其特征是在对应于进液管(10)上面的中心管(7)上设置排气管(12),所述排气管(12)的直径小于中心管(7),排气管(12)的上端穿过 滤板(17)及筒体的上封头;所述排气管(12)与滤板(17)、上封头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过滤器,其特征是所述中心管(7)的底部设置锥形的 扩大管(5),在扩大管(5)内设置导流板;支架(19)的底部由设置于筒体壁上的大梁(4)固 定支撑。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过滤器,其特征是所述压缩气反洗装置包括主气管(9) 和支气管(21),所述主气管(9)垂直于筒体的轴线,主气管(9)固定于筒体的侧壁;所述主 气管(9)上均勻间隔径向设置支气管(21),所述支气管(21)上均勻设置排气通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过滤器,其特征是所述滤板(17)上均勻间隔设置滤帽 (20);在滤板(17)的下面有滤料(22)。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体化过滤器,其特征是所述滤料(22)为高分子聚苯乙烯树 脂制作的球。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过滤器,其特征是所述周边集水堰板(14)为圆环型, 在周边集水堰板(14)的上口均勻设置若干个三角形集水口 1(23)。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过滤器,其特征是所述沉降区(8)内设置六角蜂窝填料。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过滤器,其特征是所述集泥斗(3)为倒锥体,在倒椎体 的底部有排泥口(1),在排泥口(1)外设电动蝶阀,受电控柜内PLC控制定期排泥。
10.如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一体化过滤器,其特征是所述集泥斗(3)的侧壁开设泥 位观察管(2),所述泥位观察管(2)用端板密封;所述泥位观察管(2)的中部内壁铰接支撑 杆(24);所述支撑杆(24)上连接平衡板(25);所述平衡板(25)的一端位于泥位观察管(2) 内,另一端伸出所述端板位于集泥斗(3)内;并且,位于集泥斗(3)内的部分平衡板(25)的 横断面为顶角向上的三角形;所述筒体的上封头开设排气口(15)和观察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一体化过滤器。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体化过滤器,包括筒体,从下至上依次为相互连通的集泥区、絮凝区、沉降区、过滤区和清水区,其特征是筒体底部的集泥区为集泥斗;筒体内设置中心管;筒体侧壁设置进液管,进液管的一端与中心管的上端部连通,另一端外接水管;在絮凝区与集泥区之间设置支架;支架上方均匀间隔设置斜板;过滤区内设置压缩气反洗装置;过滤区与清水区交界处设置滤板;清水区内设置周边集水堰板;筒体侧壁上设置清液出水口。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采用自流式沉降;可直观泥位,排泥简易;反洗充分;清水出水流畅快捷;扩散均匀、混合效率高特点;该过滤器结构简单可靠,维修方便。
文档编号B01D36/04GK201592025SQ20102010191
公开日2010年9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2日
发明者邵苏达 申请人:邵苏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