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烟气净化反应塔内循环的导流肋片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5030033阅读:4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增强烟气净化反应塔内循环的导流肋片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和化工领域一种烟气污染净化设备,具体涉及到一种增强反应塔内循环的导流肋片。
背景技术
采用循环流态化技术的反应塔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化工、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具体到半干法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技术,高倍率循环效果是获得高脱硫效率、高吸收剂利用效率的关键。以往的技术多依靠增加外部分离设备来加强塔内脱硫灰循环。为提高系统经济性,简化设备,便于维护,希望能够增强反应塔内循环效果。
在循环流化床反应器中,中心喷动区气流会以较高的速度携带大量固相颗粒物冲向塔顶,并在塔顶形成稳定的四散高浓度灰流动,因此,顶部和壁面灰流动的合理组织是形成良好内循环的关键。如果能够确保在壁面形成稳定的高浓度固相颗粒返流,并采取措施保证壁面返流的下行长度,可避免受近壁气流影响而提前扩散。
在以往的塔顶结构中,由于没有适当的措施引导壁面灰流动,不能形成稳定高效的内循环效果,从而严重影响脱硫工艺过程的实现;由于高浓度壁面返流没有适当的稳流措施,过早扩散进入主流区,严重影响脱硫工艺的混合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增强烟气净化反应塔内循环的导流肋片,它可解决现有烟气净化反应塔存在由于没有适当的措施引导壁面灰流动,不能形成稳定高效的内循环,从而严重影响脱硫工艺过程的实现以及由于高浓度壁面返流没有适当的稳流措施,过早扩散进入主流区,影响脱硫工艺的混合效果问题。
本发明由固定在塔顶内的顶端面上的塔顶肋片和均布固定在塔顶内侧壁上的侧壁肋片组成;所述塔顶肋片为一组开口朝向气流引出口的对侧面、且沿气流引出口的方向渐扩的弯折形肋片或双曲线形肋片或沿塔顶内的顶端面横向均布的直肋片,所述双曲线形肋片沿塔顶的横向中心线对称布置。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在烟气净化反应塔塔顶内的顶端面固定有塔顶肋片,并且塔顶肋片为一组开口朝向气流引出口的对侧面、且沿气流引出口的方向渐扩的弯折形肋片或双曲线形肋片或沿塔顶内的顶端面横向均布的直肋片,采用上述结构的塔顶肋片,可使四散到塔顶内顶端面的高浓度固相颗粒流动变成定向流动,使其形成远离塔顶气流引出口一侧内壁的返流,这样不仅可有效提高塔顶内其它侧壁的固相颗粒返流浓度,还可大大减轻引出气流对塔顶内侧壁返流的干扰和携带;在烟气净化反应塔塔顶内侧壁上固定有导流肋片,一方面可降低主体气流对下行内侧壁返流的干扰,从而有助于形成稳定的壁面返流;另一方面可通过设置导流肋片的长度控制壁面返流的下行距离,防止壁面返流提前扩散,使壁面返流可以在适当的区域返混进入主流区域,从而获得更好的气固混合效果,同时还可有效防止气流引出口两侧内壁上的固体颗粒流动发生侧向迁移,从而大大地减少引出气流对固体颗粒物的携带,进一步增强了烟气净化反应塔的内循环。二、本发明解决了以往为加强烟气净化反应塔内固相颗粒循环,单纯依靠外部分离设备实现带来的系统制造成本增加、流程复杂等问题。三、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烟气净化反应塔内的固相颗粒流动混合特性优良,且具有规律性和稳定性等优点。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结构图(塔顶1的横截面为矩形与半圆形组合截面,塔顶肋片2为弯折形肋片6),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图3是本发明的主视结构图(塔顶1的横截面为矩形与半圆形组合截面,塔顶肋片2为双曲线形肋片7),图4是图3的B-B剖面图,图5是本发明的主视结构图(塔顶1的横截面为矩形与半圆形组合截面,塔顶肋片2为直肋片9),图6是图5的C-C剖面图,图7是本发明的主视结构图(塔顶1的横截面为圆形截面,塔顶肋片2为弯折形肋片6),图8是图7的D-D剖面图,图9是本发明的主视结构图(塔顶1的横截面为圆形截面,塔顶肋片2为双曲线形肋片7),图10是图9的E-E剖面图,图11是本发明的主视结构图(塔顶1的横截面为椭圆形截面,塔顶肋片2为弯折形肋片6),图12是图11的F-F剖面图,图13是本发明的主视结构图(塔顶1的横截面为椭圆形截面,塔顶肋片2为双曲线形肋片7),图14是图13的G-G剖面图,图15是本发明的主视结构图(塔顶1的横截面为矩形截面,塔顶肋片2为弯折形肋片6),图16是图15的H-H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一结合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由固定在塔顶1内的顶端面4上的塔顶肋片2和均布固定在塔顶1内侧壁8上的侧壁肋片3组成;所述塔顶肋片2为一组开口朝向气流引出口5的对侧面、且沿气流引出口5的方向渐扩的弯折形肋片6,所述塔顶1的横截面为矩形与半圆形组合截面,所述塔顶肋片2的下端面至塔顶1内的顶端面4之间的距离h1为20~200mm,所述侧壁肋片3的外端面至塔顶1的内侧壁8之间的距离h2为20~200mm,所述塔顶肋片2和侧壁肋片3由金属材料制成或由混凝土浇铸制成。如此设置,可增强肋片的导流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二结合图3和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的不同点是本实施方式的塔顶肋片2为一组开口朝向气流引出口5的对侧面、且沿气流引出口5的方向渐扩的曲线形肋片7。如此设置,可增强肋片的导流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三结合图5和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二的不同点是本实施方式的塔顶肋片2为一组沿塔顶1内的顶端面4横向均布的直肋片9。如此设置,可增强肋片的导流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四结合图7和图8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由固定在塔顶1内的顶端面4上的塔顶肋片2和均布固定在塔顶1内侧壁8上的侧壁肋片3组成;所述塔顶肋片2为一组开口朝向气流引出口5的对侧面、且沿气流引出口5的方向渐扩的弯折形肋片6,所述塔顶1的横截面为圆形截面,所述塔顶肋片2的下端面至塔顶1内的顶端面4之间的距离h1为20~200mm,所述侧壁肋片3的外端面至塔顶1的内侧壁8之间的距离h2为20~200mm,所述塔顶肋片2和侧壁肋片3由金属材料制成或由混凝土浇铸制成。如此设置,可增强肋片的导流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五结合图9和图10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四的不同点是本实施方式的塔顶肋片2为一组开口朝向气流引出口5的对侧面、且沿气流引出口5的方向渐扩的曲线形肋片7。如此设置,可增强肋片的导流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六结合图11和图1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由固定在塔顶1内的顶端面4上的塔顶肋片2和均布固定在塔顶1内侧壁8上的侧壁肋片3组成;所述塔顶肋片2为一组开口朝向气流引出口5的对侧面、且沿气流引出口5的方向渐扩的弯折形肋片6,所述塔顶1的横截面为椭圆形截面,所述塔顶肋片2的下端面至塔顶1内的顶端面4之间的距离h1为20~200mm,所述侧壁肋片3的外端面至塔顶1的内侧壁8之间的距离h2为20~200mm,所述塔顶肋片2和侧壁肋片3由金属材料制成或由混凝土浇铸制成。如此设置,可增强肋片的导流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七结合图13和图1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六的不同点是本实施方式的塔顶肋片2为一组开口朝向气流引出口5的对侧面、且沿气流引出口5的方向渐扩的曲线形肋片7。如此设置,可增强肋片的导流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八结合图15和图16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由固定在塔顶1内的顶端面4上的塔顶肋片2和均布固定在塔顶1内侧壁8上的侧壁肋片3组成;所述塔顶肋片2为一组开口朝向气流引出口5的对侧面、且沿气流引出口5的方向渐扩的弯折形肋片6,所述塔顶1的横截面为矩形截面,所述塔顶肋片2的下端面至塔顶1内的顶端面4之间的距离h1为20~200mm,所述侧壁肋片3的外端面至塔顶1的内侧壁8之间的距离h2为20~200mm,所述塔顶肋片2和侧壁肋片3由金属材料制成或由混凝土浇铸制成。如此设置,可增强肋片的导流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增强烟气净化反应塔内循环的导流肋片,其特征在于它由固定在塔顶(1)内的顶端面(4)上的塔顶肋片(2)和均布固定在塔顶(1)内侧壁(8)上的侧壁肋片(3)组成;所述塔顶肋片(2)为一组开口朝向气流引出口(5)的对侧面、且沿气流引出口(5)的方向渐扩的弯折形肋片(6)或双曲线形肋片(7)或沿塔顶(1)内的顶端面(4)横向均布的直肋片(9),所述双曲线形肋片(7)沿塔顶(1)的横向中心线对称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烟气净化反应塔内循环的导流肋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塔顶肋片(2)的下端面至塔顶(1)内的顶端面(4)之间的距离h1为20~2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烟气净化反应塔内循环的导流肋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肋片(3)的外端面至塔顶(1)的内侧壁(8)之间的距离h2为20~2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烟气净化反应塔内循环的导流肋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塔顶(1)的横截面为矩形、圆形、椭圆形或矩形与半圆形组合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烟气净化反应塔内循环的导流肋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塔顶肋片(2)和侧壁肋片(3)由金属材料制成或由混凝土浇铸制成。
全文摘要
增强烟气净化反应塔内循环的导流肋片,它涉及一种烟气污染净化设备。针对以往反应塔由于没有适当的措施引导壁面灰流动,不能形成稳定高效的内循环,从而影响脱硫工艺过程的实现及由于高浓度壁面返流没有适当的稳流措施,过早扩散进入主流区,严重影响脱硫工艺混合效果的问题。本发明由固定在塔顶(1)内的顶端面(4)上的塔顶肋片(2)和均布固定在塔顶(1)内侧壁(8)上的侧壁肋片(3)组成;塔顶肋片(2)为一组开口朝向气流引出口(5)的对侧面、且沿气流引出口(5)的方向渐扩的弯折形肋片(6)或双曲线形肋片(7)或沿塔顶(1)内的顶端面(4)横向均布的直肋片(9)。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烟气净化反应塔内循环效果差的问题,同时还可达到简化设备、优化工艺流程的目的。
文档编号B01D53/83GK1935328SQ200610010588
公开日2007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21日
发明者高继慧, 高建民, 杜谦, 赛俊聪, 吴少华, 秦裕琨 申请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