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高效锅炉除尘器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废气治理装置,特别是一种高效锅炉除尘器。
背景技术:
目前,很多工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锅炉的使用,但是对锅炉、尤其是燃煤锅炉的广泛使用,势必造成锅炉烟气的大量排放,因此,烟气中烟尘、二氧化硫形成的污染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现在使用的锅炉除尘器一般为麻石水膜除尘器和二级旋流板除尘器,其中麻石水膜除尘器的除尘效果较好,但脱硫效果很差;而二级旋流板除尘器虽然提升了脱硫效果,但是由于其强制烟气旋流,大幅增强烟气排放阻力以脱硫的设计,使得排烟口引风机为将烟气及时排出而长期处于高负荷甚至满负荷运转,既增大了能源消耗,更影响了锅炉的运转效率,同时由于增大阻力,设计的除尘器风洞内壁与风洞叶轮之间的间隙过小,易积灰造成堵塞,清除积灰需要用到大量自来水冲刷,频繁的积灰——冲刷,又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使得治理烟气污染却引起了能源和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实为得不偿失之举。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现有锅炉除尘器的除尘脱硫效果,同时尽可能降低除尘脱硫所需的能耗及资源浪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实用性强,除尘脱硫效果好,便于维护和造价低廉的高效锅炉除尘器。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高效锅炉除尘器,由圆柱形中空的除尘器外筒、除尘器内筒、烟气入口和烟气出口组成,除尘器外筒底部设有水封和溢流口,除尘器外筒内壁由上至下设置有螺旋状盘绕的外导向管,外导向管紧贴于除尘器外筒内壁;除尘器内筒外壁和除尘器外筒内壁之间的空间部位、环绕除尘器内筒外壁由上至下设置有螺旋状盘绕的内导向管;烟气入口以斜向下方向设置在除尘器外筒的上部,与外导向管的盘绕方向相适应,烟气出口竖直向上设置于除尘器内筒顶部;除尘器内筒底部设置有稳压室。
本实用新型将现有各种除尘器原本设置在除尘器外筒底部的烟气入口改为设置在除尘器外筒的上部,同时取消了旋流板除尘器中设计的狭窄风洞,使烟气先在除尘器外筒内沿导向管向下流动,再经过稳压室后从除尘器内筒向上排出,延长了烟气在除尘器中的停留时间和运行距离,使其有足够的时间和接触面积与导向管喷出的水充分混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改良的烟气流通路径增大了烟气与水的混合,提高了除尘和脱硫效果;2.由于取消了大幅增加烟气排放阻力的设计,降低了引风机的工作负荷,减小能源消耗,提高了锅炉运转效率;3.不会因积灰堵塞而导致频繁的停机冲刷,既减轻了维护的压力,又节约了水资源;4.结构合理,造价低廉,使用安全、可靠。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稳压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除尘器外筒,2.除尘器内筒,3.烟气入口,4.烟气出口,5.外导向管,6.内导向管,7.外导向管供水口,8.外导向管喷水孔,9.内导向管供水口,10.内导向管喷水孔,11.稳压室,12.波形板,13.水封,14.溢流口,15.蝶形阀门,16.U型下水管,17.观察孔,18.检修孔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高效锅炉除尘器采用双筒式结构,由圆柱形中空的除尘器外筒1和除尘器内筒2组成,在除尘器外筒1内壁上由上至下设置有螺旋状盘绕的外导向管5,外导向管5紧贴于除尘器外筒1内壁。除尘器内筒2外壁和除尘器外筒1内壁之间的空间部位、环绕除尘器内筒2外壁由上至下设置有螺旋状盘绕的内导向管6。外导向管5的一端设置有一个外导向管供水口7,外导向管5朝向除尘器内筒2方向的管壁上均匀分布若干个外导向管喷水孔8;内导向管6的一端设置有内导向管供水口9,内导向管6朝向除尘器外筒1方向的管壁上均匀分布若干个内导向管喷水孔10。烟气入口3以斜向下方向设置在除尘器外筒1的上部,使烟气的进入方向与外导向管5的盘绕方向一致。在除尘器内筒2顶部竖直向上设置有烟气出口4;在除尘器外筒1底部开有溢流口14,并设置有水封13;在除尘器内筒2底部设置有稳压室11,稳压室11为一倒漏斗状装置,该装置的小口连接在除尘器内筒1底部,大口向下,略高于除尘器外筒1底部水封13的高度。本实施例中,稳压室11内设有水气分离装置,该水气分离装置为一组交错排列的波形板12(见图3)。
使用时,从锅炉排出的烟气通过烟气入口3进入本实用新型高效锅炉除尘器的除尘器外筒1内,由于在除尘器外筒1和除尘器内筒2之间设置有螺旋盘绕的外导向管5和内导向管6,使进入的烟气沿着导向管盘旋向下流动;此时,通过外导向管供水口7和内导向管供水口9分别向外导向管5和内导向管6输入压力适中的水,并由设置在外导向管5和内导向管6上的若干个外导向管喷水孔8和内导向管喷水孔10中呈雾状喷出。由于烟气流速很快,其中的烟尘与水雾相接触、粘结后形成的颗粒在离心力和重力作用下甩向除尘器外筒1内壁或坠入除尘器外筒1底部。烟气在除尘器外筒1内延导向管盘旋向下流动的运动形式,大大延长了烟气在除尘器外筒1内的运行路径和停留时间,增加了与水雾的接触面积和混合时间,从而使更多的烟尘遇水粘结成颗粒落下,提高了除尘效果;而烟气中的二氧化硫,也因为与水雾的充分混合形成亚硫酸(硫酸)而落入除尘器外筒1底部,达到了脱硫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除尘器内筒2底部设置的倒漏斗状的稳压室11,作用是分三步增加除尘脱硫效果1.当烟气盘旋向下到达除尘器外筒1底部时,稳压室11外壁与除尘器外筒1内壁的间距突然缩小,流通面积变小,使烟气流速急剧增加,在离心力作用下,大部分水滴灰粒被甩入除尘器外筒1底部的水封当中;2.当烟气进入稳压室11后,稳压室11下底面流通面积又突然增大,使烟气流速降低,此时剩余的水滴灰粒有一部分在重力作用下沉降;3.烟气继续沿稳压室11上升时遇到设置在稳压室11中的波形板12,剩余的细小水雾和尘埃被波形板阻挡而附着在波形板12上,并最终向下流入水封。
经过在除尘器外筒1内的水雾除尘脱硫和稳压室11的三步除尘脱硫,烟气中的烟尘和二氧化硫被更多的去除,之后烟气向上从除尘器内筒2顶部的烟气出口4排出,此时排出的烟气内所含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浓度已经很低,达到很好的除尘脱硫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设置于除尘器外筒1内的外导向管5的截面积可以是D型,紧贴于除尘器外筒1内壁上,这种设计可以减少烟气中被分离出来甩到除尘器外筒1内壁上的烟尘颗粒在除尘器外筒1内壁和外导向管5之间的大量堆积。同时为更好的起到为烟气导向的作用,外导向管5的管径可以加大,大于内导向管6的管径(如图1、图2)。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除尘器外筒1与除尘器内筒2的半径之差不小于烟气入口3的直径,从而使锅炉排出的烟气能顺利进入除尘器。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将除尘器外筒1底部设置成漏斗状,从漏斗底部向下连接U型下水管16,在U型下水管16上部设置蝶形阀门15,此设计可以在需要时将蝶形阀门15关闭,从外导向管喷水孔8和内导向管喷水孔10喷水使水位上升,从而达到浸泡清除除尘器内部积灰的作用。在使用时,本除尘器在除尘脱硫和浸泡清除积灰等运行流程上可以使用循环水,起到节约水资源的作用。
在除尘器外筒1上部可以设置观察孔17,用于对除尘器内部情况进行观察;下部设置检修孔18,便于维护或维修人员进入除尘器进行操作。
本实用新型高效锅炉除尘器结构合理,实用性强,除尘脱硫效果好,便于维护和造价低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权利要求1.一种高效锅炉除尘器,由圆柱形中空的除尘器外筒、除尘器内筒、烟气入口和烟气出口组成,除尘器外筒底部设有水封和溢流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器外筒内壁由上至下设置有螺旋状盘绕的外导向管,外导向管紧贴于除尘器外筒内壁;除尘器内筒外壁和除尘器外筒内壁之间的空间部位、环绕除尘器内筒外壁由上至下设置有螺旋状盘绕的内导向管;所述烟气入口以斜向下方向设置在除尘器外筒的上部,与外导向管的盘绕方向相适应,所述烟气出口竖直向上设置于除尘器内筒顶部;所述除尘器内筒底部设置有稳压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锅炉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向管的一端设置有外导向管供水口,外导向管朝向除尘器内筒方向的管壁上均匀分布有外导向管喷水孔;所述内导向管的一端设置有内导向管供水口,内导向管管壁上均匀分布有内导向管喷水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锅炉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向管的截面形状为D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锅炉除尘器,其特征在于外导向管管径大于内导向管管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锅炉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器外筒与除尘器内筒的半径之差不小于烟气入口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锅炉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室为一倒漏斗状装置,该装置的小口连接在除尘器内筒底部,大口向下,略高于除尘器外筒底部水封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效锅炉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室内设有水气分离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效锅炉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气分离装置为一组交错排列的波形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锅炉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器外筒底部为漏斗状,溢流口向下连接有U型下水管,在U型下水管上部设置蝶形阀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锅炉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器外筒上部设置有观察孔,下部设置有检修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锅炉除尘器,属于废气治理装置,在除尘器外筒内壁由上至下设置有螺旋状盘绕的外导向管,外导向管紧贴于除尘器外筒内壁;除尘器内筒外壁和除尘器外筒内壁之间的空间部位、环绕除尘器内筒外壁由上至下设置有螺旋状盘绕的内导向管;烟气入口以斜向下方向设置在除尘器外筒的上部,烟气出口竖直向上设置于除尘器内筒顶部;除尘器内筒底部设置有稳压室。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除尘脱硫效果好,减小了能源消耗,提高了锅炉运转效率,实用性强,便于维护。
文档编号B01D50/00GK2841131SQ200520023279
公开日2006年11月29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16日
发明者李广 申请人: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