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湿法套筒双罩型锅炉烟气除尘脱硫净化器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湿法套筒双罩型锅炉烟气除尘脱硫净化器。属于锅炉烟气的除尘脱硫净化装置的改进。
现有的中小型锅炉烟气的除尘一般采用干法的旋风离心装置,脱硫又多是分别采用喷淋、水膜、冲击、水浴式的装置。由于脱硫的效果不够理想,净化后的烟气中含水量较高,因此对风机的叶片及烟道腐蚀严重。降低了使用寿命,增加了经费的开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湿法套筒双罩型锅炉烟气除尘脱硫净化器。该净化器除尘脱硫效果显著,净化后的烟气中水含量低,腐蚀性小,设备使用寿命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方案加以实现的。除尘脱硫净化器的下部,主要由同心的内外筒体及雾化喷头构成的除尘脱硫段,它的上部主要由内筒体的延接管及管外的内、外罩构成的脱水段,其中除尘脱硫段的外筒体上部设置切向进烟口,它的底部制成锥体形,锥尖连接浆液排出管,脱水段的内筒体的延接管采用插接连接,它的上部设置雾化喷头,内罩与外罩相连接,外罩与外筒体连接,外罩的上部的出烟口的烟道上接一段蜗壳式引烟管,其特征在于,在内外筒体之间的环形盖板内均布设置雾化喷头,内筒体的下端外周设置导向旋涡板,旋涡板之下设置一根外接溢流管,内筒体的上端外周制有承插槽,内罩以腿连接与外罩相连,在内筒体延接管与外罩之间的环形区设置一个倾斜环盘集水器,它下面连接一根穿过内外筒体环形区端口接至外筒体锥部的导水管;在蜗壳式引烟管内设置一个同心管之间的倾斜环盘集水槽。
以下结合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外罩脱水室,2为延接管内雾化喷头,3为内罩脱水室,4为延接管,5为集水器,6为筒间雾化喷头,7为导水管,8为内筒体,9为外筒体,10为导向旋涡板,11为溢流管,12为排浆液管,13为承接插槽,14为烟气进口,15为集水槽,16为蜗壳引烟管。
对附图加以分析,可明确本实用新型实现除尘脱硫及脱水的过程。锅炉烟气由进烟口14以切向方向进入内外筒体之间的环形区,并不断旋转下流,此时烟气在离心作用下,烟尘粒甩到筒壁上,并受到环盖板内的雾化喷头制造的水雾及内筒体外壁和外筒体的内壁上的两个水膜的洗涤,烟尘处在对筒壁面无磨损的状况下,烟气中的灰尘及硫得以脱除。当烟气由环形区进入内筒体底部时,此时烟气受到旋涡板冲起的水波的冲击及内外筒体壁面下流的水形成的水帘的洗涤,得以进一步除尘脱硫。当烟气在内筒体继续向上盘升,此时受到延接管内的雾化喷头制造的水雾及筒壁上的水膜更加进一步的洗涤,得以更加彻底的除尘脱硫,并达到合格排放标准,烟气流出内筒体延接管4的上端口,进入内罩脱水室,依靠流速的降低及水的自重力、与内罩的碰撞,在此进行第一步脱水,得以脱水后的净化烟气穿过内罩底部进入外罩脱水室,由于再次降速和利用足够高的空间,得以再一次脱水,脱下的水集中于集水器5上并通过导水管7流入外筒体底部,由出烟口流出的净化烟气,在蜗壳式烟道内得以更彻底的脱水,在管壁内水流至集水槽15并排出。
本实用新型制造是易于实现的,它的下段为套筒结构,上段为双罩帽式结构,上下段制好后,将上段的延接管插接在下段内筒体承插槽上,外罩下边缘与外壳筒体连接后构成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的湿式除尘脱硫器相比,集水膜、喷雾、冲击和水帘多种方法的联合洗涤作用,除尘脱硫效果显著,净化后烟气经三次连续脱水,脱水完全。因此,对风机和管道起到了防腐保护作用,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权利要求1.一种湿法套筒双罩型锅炉烟气除尘脱硫净化器,它的下部主要由同心的内外筒体及雾化喷头构成的除尘脱硫段,它的上部主要由内筒体的延接管及管外的内、外罩构成的脱水段,其中除尘脱硫段的外筒体上部设置切向进烟口,它的底部制成锥体形,锥尖连接浆液排出管,脱水段的内筒体的延接管采用插接连接,它的上部设置雾化喷头,内罩与外罩相连接,外罩与外筒体连接,外罩的上部的出烟口的烟道上接一段蜗壳式引烟管,其特征在于在内外筒体之间的环形盖板内均布设置雾化喷头,内筒体的下端外周设置导向旋涡板,旋涡板之下设置一根外接溢流管,内筒体的上端外周制有承插槽,内罩以腿连接与外罩相连,在内筒体延接管与外罩之间的环形区设置一个倾斜环盘集水器,它下面连接一根穿过内外筒体环形区端口接至外筒体锥部的导水管在蜗壳式引烟管内设置一个同心管之间的倾斜环盘集水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湿法套筒双罩型锅炉烟气除尘脱硫净化器。它的下部主要由同心的内外筒体及雾化喷头构成的除尘脱硫段,它的上部主要由内筒体的延接管及管外的内、外罩构成的脱水段,套筒体之间设置雾化喷头,内筒体的下端外周设置导向旋涡板,延接管与外罩之间设置集水器。本实用新型集水膜、喷雾、冲击和水帘多种方法的联合洗涤作用,除尘脱硫效果显著,脱水完全。
文档编号B01D47/06GK2458055SQ0026665
公开日2001年11月7日 申请日期2000年12月19日 优先权日2000年12月19日
发明者刘振环 申请人:刘振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