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净水机水箱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净水机水箱装置,属于水箱技术领域;所述的外壳一侧的端部设有凹槽;所述的水电分离加热罐插设在凹槽中;且水电分离加热罐的一端位于凹槽的外部;所述的水电分离加热罐与加热机构连接;所述的加热机构与数个滤芯连接。它结构设计合理,彻底解决滤芯和水箱窜温问题;彻底解决强弱电分离结构问题,滤芯独立,安全可靠;彻底解决电路板受潮不工作毛病。
【专利说明】
一种净水机水箱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净水机水箱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净水器也称净水机。按滤芯组成结构分为RO反渗透净水机、超滤膜净水机、能量净水机和陶瓷净水器等。RO反渗透净水机标配的是5级过滤,S卩:PP棉、颗粒炭、压缩炭、RO反渗透膜、后置活性炭(也称小T33)5级;超滤净水器是以超滤膜为主,其它滤芯如活性炭(不包括能量滤芯)为辅,超滤净水器按照安装方式分为立式与卧式两种,立式超滤净水器由PP棉、颗粒活性碳、压缩活性炭、外压超滤膜、Τ33组成;卧式超滤净水器由不锈钢外壳、内压超滤膜、KDF组成。净水器主要分为家用净水器和商用净水器两大类。
[0003]现有的净水机水箱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0004]1、热胆和水箱窜温问题;
[0005]2、强弱电分离结构问题,滤芯不是独立的,存在安全隐患;
[0006]3、电路板受潮不工作毛病。
【发明内容】
[0007]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操作方便、热胆和水箱不窜温的净水机水箱装置。
[0008]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净水机水箱装置,它包含水箱、水电分离加热罐、外壳、凹槽、加热机构、滤芯;所述的水箱设置在外壳内;所述的外壳一侧的端部设有凹槽;所述的水电分离加热罐插设在凹槽中;且水电分离加热罐的一端位于凹槽的外部;所述的水电分离加热罐与加热机构连接;所述的加热机构与数个滤芯连接。
[0009]作为优选,所述的水电分离加热罐与凹槽的底平面之间为过盈配合。
[001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将水电分离加热罐外置与水箱外壳之外,使得热胆与水箱不存在窜温的弊端,滤芯为独立设计,与冷水水箱分离,解决得了强弱电分离的问题,由于结构之间多是分离式的,所以电路板不会受到潮气的影响而不工作。
[0011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它结构设计合理,彻底解决滤芯和水箱窜温问题;彻底解决强弱电分离结构问题,滤芯独立,安全可靠;彻底解决电路板受潮不工作毛病。
[0012]【附图说明】:
[0013]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不意图;
[001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示意图;
[0016]图中:
[0017]水箱1、水电分离加热罐2、外壳3、凹槽4、加热机构5、滤芯6。
[0018]【具体实施方式】:
[0019]如图1至图2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水箱1、水电分离加热罐2、外壳3、凹槽4、加热机构5、滤芯6 ;所述的水箱I设置在外壳3内;所述的外壳一侧的端部设有凹槽4;所述的水电分离加热罐2插设在凹槽4中;且水电分离加热罐2的一端位于凹槽4的外部;所述的水电分离加热罐2与加热机构5连接;所述的加热机构5与数个滤芯6连接。
[0020]作为优选,所述的水电分离加热罐2与凹槽4的底平面之间为过盈配合。
[0021]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将水电分离加热罐2外置与水箱外壳之外,使得热胆与水箱不存在窜温的弊端,滤芯6为独立设计,与冷水水箱分离,解决得了强弱电分离的问题,由于结构之间多是分离式的,所以电路板不会受到潮气的影响而不工作。
[0022]本【具体实施方式】结构设计合理,彻底解决滤芯和水箱窜温问题;彻底解决强弱电分离结构问题,滤芯独立,安全可靠;彻底解决电路板受潮不工作毛病。
[002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主权项】
1.一种净水机水箱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含水箱、水电分离加热罐、外壳、凹槽、加热机构、滤芯;所述的水箱设置在外壳内;所述的外壳一侧的端部设有凹槽;所述的水电分离加热罐插设在凹槽中;且水电分离加热罐的一端位于凹槽的外部;所述的水电分离加热罐与加热机构连接;所述的加热机构与数个滤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净水机水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电分离加热罐与凹槽的底平面之间为过盈配合。
【文档编号】C02F1/00GK205527798SQ201620061851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2日
【发明人】朱文, 吴海松
【申请人】吴海松, 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