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浮式微型水质净化系统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饮用水源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悬浮式微型水质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各种水体本身都是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其中不仅有分解者生物、生产者生物、还有消费者生物,三者分工协作,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更有效的处理与利用,并由此可形成许多条食物链,构成纵横交错的食物网生态系统。如果在各营养级之间保持适宜的数量比和能量比,就可建立良好的生态平衡系统。当一定量的污水进入这种生态体系中,其中的有机污染物不仅被细菌和真菌降解净化,而其降解的最终产物,一些无机化合物作为碳源、氮源和磷源,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参与食物网中的新陈代谢过程,并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逐级迀移转化,最后转变成水生作物、鱼、虾、蚌、鹅、鸭等高级的生命体产物,而且通过人们的不断的取走和加入的措施来保持水体的综合生态平衡,增加水景的美观自然,达到防治水体的富营养化的目的。
[0003]在饮用水的水源地,由于大量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在藻类等好氧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下,消耗了水体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呈缺氧状态,致使厌氧细菌大量繁殖,有机物腐败、分解、发酵,使水体变黑、发臭。水体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
[0004]目前,有些湖泊、水库等饮用水源氨氮超标,严重威胁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作为饮用水供水源。但是,经过物化处理后,氨氮不能稳定达标,而且处理成本高,还有药物残留问题。
[0005]很多城市的河涌、护城河水体黑臭,严重影响河涌附近市民的生活。不少投入了很多资金治理过的河涌,虽然暂时有一些效果,但清淤不科学,“浮泥”没有得到有效减量,水质没有得到净化,水生食物链未修复,加之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源头污染,缺乏日常对水体净化等维护工作,造成治理反反复复,很快又黑臭,实际治理效果并没有根本性改善,还要另行投资和耗费很长时间进行水生态修复。
[0006]很多养殖池塘水质不断恶化。养殖水源的污染物浓度和有害物质不断增加,养殖业面临严峻的考验,而养殖本身也使养殖水体水质不断恶化,多年的高密度养殖,投饵料量过多造成过剩积累在池底,池塘底泥不清理,沉积物消耗大量溶解氧,池底水和池底沉积物变成还原环境,NH3、H2S等有害物质在养殖水体中浓度急剧上升,造成水质严重恶化,使病毒病菌迅速繁殖泛滥,造成大面积鱼、虾等养殖生物发病、死亡。
[0007]水体治理修复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手段,就是向失去平衡的水体中,投入消失的微生物菌群,还原其分解者生物的物种,使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得到分解,消除或降解有机污染物成水、无机盐、氮气溢出水面,水质得到调理和改善,给予生产者生物提供营养源,使得断裂的生物链重新得以恢复。
[0008]现有技术中,由于没有一种适于实用的水质净化系统,即便往水中投掷微生物菌群,投掷后的微生物菌群不易控制。
[0009]因此,特别需要一种悬浮式微型水质净化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实用新型内容】
[0010]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没有一种适于实用的水质净化系统,即便往水中投掷微生物菌群,投掷后的微生物菌群不易控制的缺陷,提供一种悬浮式微型水质净化系统,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0011]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12]一种悬浮式微型水质净化系统,包括层数为两层以上上下叠加连接的多相填料层、浮球、悬浮载体和用于水质净化的微生物,所述两层以上的多相填料层包含设置在最顶层的顶层多相填料层和设置在最底层的底层多相填料层,所述顶层多相填料层上设置浮球,所述底层多相填料层内设置悬浮载体,所述微生物吸附固定在多相填料层上。
[0013]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多相填料层的整体形状为圆柱状,所述多相填料层的中部圆周上设置凹陷部。
[0014]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多相填料层的层数为2— 3层。
[0015]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多相填料层的直径为25— 40cm,所述多相填料层的高度为15—25cm0
[0016]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浮球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浮球对称设置在顶层多相填料层的顶端。
[0017]有益效果
[0018]本产品解决养殖水体,河涌水体,湖泊水库等饮用水源的水质很难达标难题,它具有以下特点:
[0019]1、保持水体净化的水质稳定
[0020]本产品放置于处理水体中,很快形成生态平衡系统,主动、持续净化水质,因此水质能够长期保持稳定。养殖水体的NH3-N浓度保持在1.5mg/L以下,N02-N浓度控制在
0.05mg/L安全线以内。适合于高密度养殖鱼虾池的水质净化,能够做到不用换水养殖鱼虾。也适合于河涌水体净化,水质稳定达到V类地表水标准;湖泊水库等饮用水源的净化,水质稳定达到II类III类地表水标准。
[0021]2、使用方便
[0022]本品置放于水体中就能够净化水质。对于养殖水体净化,无需另外增加动力,也无需另外追加投放菌种,能够持续净化水质6个月。
[0023]3、安全可靠
[0024]本品中吸附固定的微生物,对鱼虾等养殖生物无毒副作用,对鱼虾安全。
[0025]4、经济实惠
[0026]本品在养殖水体使用,能够减少鱼4下池塘的换水次数,甚至不用换水,净化水可以循环使用,节约能耗。由于水质稳定良好,可减少使用药剂。
[0027]5、适用范围广
[0028]本品可在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中使用,也可在河涌水体净化,湖泊水库等饮用水源的水体净化。
【附图说明】
[0029]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图1的俯视图;
[0031]图3本实用新型多相填料层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中:1、多相填料层;2、浮球;3、悬浮载体;4、凹陷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3]在全部附图的视图中,对应的参考符号表示对应的部件。
[0034]参见图1,一种悬浮式微型水质净化系统,包括层数为两层以上上下叠加连接的多相填料层1、浮球2、悬浮载体3和用于水质净化的微生物(图中未显示),两层以上的多相填料层1包含设置在最顶层的顶层多相填料层和设置在最底层的底层多相填料层,顶层多相填料层上设置浮球2,浮球2用于给悬浮式微型水质净化系统提供浮力;底层多相填料层内设置悬浮载体3,微生物吸附固定在多相填料层1上;本实用新型的悬浮式水质净化系统,使微生物对水质的净化变得可控、可移动,能够便于知悉用于水质净化的微生物数量,也便于调整、更改微生物净化的布局,能够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0035]多相填料层1的整体形状为圆柱状,多相填料层1的中部圆周上设置凹陷部4 ;在多相填料层1的中部做收腰设计形成曲面或折边,通过曲面或折边面可增大多相填料层的表面积,使简单结构的改变,即增大微生物可以吸附的面积;采用向内的凹陷,达到节约成本的效果。
[0036]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多相填料层1的层数为2— 3层,多相填料层1的直径为25—40cm,多相填料层1的高度为15 — 25cm ;为本实用新型常采用的层数和尺寸,即节约了成本,又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0037]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浮球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浮球2对称设置在顶层多相填料层的顶端;浮球2的外表面可以设置反光层或荧光层,在夜晚时候达到便于辨认和警示作用;作为本实用新型扩展的实施方案,可以在顶层多相填料层的上部设置卡环、扣环或连接孔,以便实现两个悬浮式微型水质净化系统的连接,在大型水域,达到辅助安装的效果;在另一扩展的技术方案中,可以在悬浮式微型水质净化系统上设置水质监测仪,以便及时监测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后,水质的依次变化,有益于本实用新型的推广应用;另外也可以在悬浮式微型水质净化系统上设置监视器,可以通过视频检测水质的变化;以及在悬浮式微型水质净化系统上设置音乐播放器,可通过播放轻缓的音乐提升水中生物的活力。
[0038]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本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悬浮式微型水质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层数为两层以上上下叠加连接的多相填料层、浮球、悬浮载体和用于水质净化的微生物,所述两层以上的多相填料层包含设置在最顶层的顶层多相填料层和设置在最底层的底层多相填料层,所述顶层多相填料层上设置浮球,所述底层多相填料层内设置悬浮载体,所述微生物吸附固定在多相填料层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浮式微型水质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相填料层的整体形状为圆柱状,所述多相填料层的中部圆周上设置凹陷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浮式微型水质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相填料层的层数为2— 3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浮式微型水质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相填料层的直径为25— 40cm,所述多相填料层的高度为15 — 25c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浮式微型水质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球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浮球对称设置在顶层多相填料层的顶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悬浮式微型水质净化系统,包括层数为两层以上上下叠加连接的多相填料层、浮球、悬浮载体和用于水质净化的微生物,两层以上的多相填料层包含设置在最顶层的顶层多相填料层和设置在最底层的底层多相填料层,顶层多相填料层上设置浮球,底层多相填料层内设置悬浮载体,微生物吸附固定在多相填料层上。本实用新型解决养殖水体,河涌水体,湖泊水库等饮用水源的水质很难达标难题,能够保持水体净化的水质稳定、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经济实惠和适用范围广;本实用新型可在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中使用,也可在河涌水体净化,湖泊水库等饮用水源的水体净化;结构简单,十分实用。
【IPC分类】C02F3/34, A01K63/04
【公开号】CN205023960
【申请号】CN201520723758
【发明人】邱国光, 邱慧琳, 邱双春, 邱俊锋
【申请人】邱慧琳, 邱双春, 邱俊锋, 邱国光
【公开日】2016年2月10日
【申请日】2015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