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下水道污水自然生态处理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074825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城市下水道污水自然生态处理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更具体地说,是利用污水特性及下水道水流规律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不影响城市下水道排洪功能,是涉及一种城市下水道污水自然生态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下水道在水污染控制系统中一直扮演着污水收集及输送的角色和城市雨水排放功能,对下水道的相关研究也处于“黑箱”状态。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科学研究手段和测试技术的发展,对下水道的研究逐渐成为水污染控制领域的热点之一,但时至今日仍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与技术。随着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增加,下水道管网不易分解的固态物、油污增多,而由于雨水导致下水道的流量增大,也影响污水处理过程的工作效率,使其他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城市下水道污水自然生态处理装置,能够根据下水道流量的增大,自动调节到不同的处理池对污水进行处理,确保下水道排洪功能。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城市下水道污水自然生态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垃圾阻隔池、水流量分配渠、污水处理池、输水渠、油污阻隔池和清水池;所述垃圾阻隔池与下水道连接;
[0006]所述污水处理池包括分别与水流量分配渠连接的雨水沉淀池、雨污水沉淀池、污水沉淀池,以及与所述雨污水沉淀池连接的第一水流向控制池、与所述污水沉淀池连接的第二水流向控制池,所述雨水沉淀池、第一水流向控制池、第二水流向控制池连接输水渠;
[0007]所述水流量分配渠从下至上依次设有低水位出水口、中水位出水口和高水位出水口,所述低水位出水口连接污水沉淀池,所述中水位出水口连接雨污水沉淀池,所述高水位出水口连接雨水沉淀池;
[0008]所述污水沉淀池、雨污水沉淀池、雨水沉淀池的池体相连,污水沉淀池出水口、雨污水沉淀池出水口、雨水沉淀池出水口由下至上设在各自的池体上;
[0009]所述第一水流向控制池和第二水流向控制池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水流向控制池上设有水流向控制板,第一水流向控制池水位高于输水渠水位,水流向控制板开启,第一水流向控制池水位低于输水渠水位,水流向控制板关闭。
[0010]作为优选的,所述垃圾阻隔池采用枝体结构。
[0011 ] 作为优选的,所述污水沉淀池、雨污水沉淀池、雨水沉淀池结构相同,所述污水沉淀池包括若干沉淀格,所述若干沉淀格底部相阻隔,顶部互通。
[0012]作为优选的,所述水流向控制板为随水流上下浮动的水流向控制板。
[0013]作为优选的,所述油污阻隔池与清水池底部互通。
[0014]作为优选的,所述水流量分配渠底部为阶梯状结构或为倾斜的底面。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可对下水道中的污水依次进行垃圾处理、沉淀物处理和油污处理,最终得到清水,其中沉淀物处理方式采用污水沉淀池、雨污水沉淀池和雨水沉淀池,且雨污水沉淀池和雨水沉淀池还分别连接有第一水流向控制池和第二水流向控制池,通过下水道流量自动控制污水沉淀池、雨污水沉淀池和雨水沉淀池分别对不同流量的污水进行处理,避免了由于下水道污水流量增大导致堵塞的现象。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垃圾阻隔池的局部剖视图;
[0019]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阻隔枝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水流向控制池开启状态剖视图;
[0021]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水流向控制池关闭状态剖视图;
[0022]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水流向控制池外观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城市下水道污水自然生态处理装置作进一步说明。
[0024]以下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城市下水道污水自然生态处理装置的最佳实例,并不因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25]实施例
[0026]图1和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城市下水道污水自然生态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装置分为垃圾处理、沉淀物处理和油污处理三个部分对下水道中的污水进行处理,其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垃圾阻隔池、水流量分配渠、污水处理池、输水渠、油污阻隔池和清水池;所述垃圾阻隔池与下水道连接,接收下水道中的污水、雨水。
[0027]污水处理池包括分别与水流量分配渠连接的雨水沉淀池、雨污水沉淀池、污水沉淀池,以及与所述雨污水沉淀池连接的第一水流向控制池、与所述污水沉淀池连接的第二水流向控制池,所述雨水沉淀池、第一水流向控制池、第二水流向控制池连接输水渠。
[0028]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垃圾阻隔池的局部剖视图,本实施中的垃圾阻隔池采用枝体结构,在垃圾阻隔池的内部设有阻隔枝(如图4所示),垃圾被阻隔技阻隔,由于阻隔枝处阻隔的垃圾不能片状形聚集,被阻隔的垃圾位置处留有水流通道,解决过滤网方式过滤垃圾,致使垃圾积聚、堵塞网孔、影响水流动问题。
[0029]在本实施中,所述水流量分配渠底部为阶梯状结构或为倾斜的底面,水流量分配渠从下至上依次设有低水位出水口、中水位出水口和高水位出水口,所述低水位出水口连接污水沉淀池,所述中水位出水口连接雨污水沉淀池,所述高水位出水口连接雨水沉淀池;
[0030]所述污水沉淀池、雨污水沉淀池、雨水沉淀池的池体相连,污水沉淀池出水口、雨污水沉淀池出水口、雨水沉淀池出水口由下至上设置在各自的池体上;
[0031]所述第一水流向控制池和第二水流向控制池结构相同,如图5、图6和图7所述第一水流向控制池内设有水流向控制板,第一水流向控制池水位高于输水渠水位,水流向控制板开启,第一水流向控制池水位低于输水渠水位,水流向控制板关闭,本实施中的水流向控制板为随水流上下浮动的水流向控制板,水流量控制板设置于第一水流量控制池的出水口处;经雨污水沉淀池沉淀处理后的油污水,进入第一水流向控制池后,由于油污水流冲的冲力作用,水流向控制板上升,油污水从第一水流向控制池的出水口进入输水渠;在下雨天时,由于雨水进入下水道,下水道水流量增大,雨污水沉淀池同样进行污水沉淀并将沉淀后得到的油污水输入输水渠,由于污水沉淀池出水口、雨污水沉淀池出水口、雨水沉淀池出水口由下至上设置,所以此时雨污水沉淀池和输水渠的水位高于污水沉淀池的水位,迫使水流向控制板下压,关闭污水沉淀池的出水口,同时也阻止雨水倒流冲击污水沉淀池影响污水沉淀质量。
[0032]作为优选的,所述污水沉淀池、雨污水沉淀池、雨水沉淀池结构相同,所述污水沉淀池包括若干沉淀格,所述若干沉淀格底部相阻隔,顶部互通。
[0033]作为优选的,所述油污阻隔池与清水池底部互通,清水池连有清水池出水渠,油污阻隔池内水中有油污,因油污轻于水,池深水压高之故,油污不能经池底进入清水池,达到油污与水分离目的,无油污清水,从清水池出水渠口排入河涌。
[003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可对下水道中的污水依次进行垃圾处理、沉淀物处理和油污处理,最终得到清水,其中沉淀物处理方式采用污水沉淀池、雨污水沉淀池和雨水沉淀池,且雨污水沉淀池和雨水沉淀池还分别连接有第一水流向控制池和第二水流向控制池,通过下水道流量自动控制污水沉淀池、雨污水沉淀池和雨水沉淀池,分别对不同流量的污水进行处理,避免了由于下水道污水流量增大导致堵塞的现象。
[003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一种城市下水道污水自然生态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垃圾阻隔池、水流量分配渠、污水处理池、输水渠、油污阻隔池和清水池;所述垃圾阻隔池与下水道连接; 所述污水处理池包括分别与水流量分配渠连接的雨水沉淀池、雨污水沉淀池、污水沉淀池,以及与所述雨污水沉淀池连接的第一水流向控制池、与所述污水沉淀池连接的第二水流向控制池,所述雨水沉淀池、第一水流向控制池、第二水流向控制池连接输水渠; 所述水流量分配渠从下至上依次设有低水位出水口、中水位出水口和高水位出水口,所述低水位出水口连接污水沉淀池,所述中水位出水口连接雨污水沉淀池,所述高水位出水口连接雨水沉淀池; 所述污水沉淀池、雨污水沉淀池、雨水沉淀池的池体相连,污水沉淀池出水口、雨污水沉淀池出水口、雨水沉淀池出水口由下至上设在各自的池体上; 所述第一水流向控制池和第二水流向控制池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水流向控制池上设有水流向控制板,第一水流向控制池水位高于输水渠水位,水流向控制板开启,第一水流向控制池水位低于输水渠水位,水流向控制板关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下水道污水自然生态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阻隔池采用枝体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下水道污水自然生态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沉淀池、雨污水沉淀池、雨水沉淀池结构相同,所述污水沉淀池包括若干沉淀格,所述若干沉淀格底部相阻隔,顶部互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下水道污水自然生态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流向控制池为随水流上下浮动的水流向控制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下水道污水自然生态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污阻隔池与清水池底部互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下水道污水自然生态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流量分配渠底部为阶梯状结构或为倾斜的底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城市下水道污水自然生态处理装置,该装置分为垃圾处理、沉淀物处理和油污处理三个部分对下水道中的污水进行处理,包括依次连接的垃圾阻隔池、水流量分配渠、污水处理池、输水渠、油污阻隔池和清水池;所述垃圾阻隔池与下水道连接,接收下水道中的污水、雨水,其中沉淀物处理方式采用污水沉淀池、雨污水沉淀池和雨水沉淀池,且雨污水沉淀池和雨水沉淀池还分别连接有第一水流向控制池和第二水流向控制池,通过下水道流量自动控制污水沉淀池、雨污水沉淀池和雨水沉淀池分别对不同流量的污水进行处理,避免了由于下水道污水流量增大导致堵塞影响污水沉淀质量的现象。
【IPC分类】C02F9/02, C02F1/52, E03B3/02, C02F1/40
【公开号】CN204727678
【申请号】CN201520262533
【发明人】余业斌
【申请人】余业斌
【公开日】2015年10月28日
【申请日】2015年4月2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