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涡凹气浮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处理装置,主要去除水中悬浮物、油脂、藻类等,达到初步净化水的目的,特别是涉及涡凹气浮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气浮装置设置有压力容器、空压机、循环泵等设备,因而设备投资大、占地大、维护繁琐、噪声大、管理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涡凹气浮装置,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的气浮装置设备投资大、占地大、维护繁琐、噪声大、管理不方便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涡凹气浮装置 ,本体(I)包括五部分,分别为涡凹充气与混合区、溶气反应区、气浮上流区、浮渣区、清水区;涡凹充气与混合区包括原水进水管(2)、絮凝药剂加药管(3)、涡凹曝气机(5)、进气管¢)以及混合容器和清水回流管;气浮上流区包括布水管(7)上升容器;浮渣区包括刮渣电机(8)、刮渣链条链轮(9)、刮渣板(10)和浮渣出口(11);清水区包括可调节折板(12)和出水口(4);原水进水管(2)设置于本体(I)左下侧,絮凝药剂加药管(3)设置于原水进水管(2)上,进气管(6)设置于本体(I)左上侧,并于原水进水管(2)相连接;涡凹曝气机(5)与原水进水管(2)、絮凝药剂加药管(3)相连接;刮渣电机(8)、刮渣链条链轮(9)、刮渣板(10)设置于本体(I)上部;可调节折板(12)设置于本体(I)右侧,出水口与本体(I)右侧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气浮效果好、投资省、占地少、运行费用低、管理方便并且无噪音,既环保又适用。
图1、本实用新型涡凹气浮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符号说明:本体(I)、原水进水管(2)、絮凝药剂加药管(3)、出水口(4)、涡凹曝气机(5)、进气管(6)、布水管(7)、刮渣电机(8)、刮渣链条链轮(9)、刮渣板(10)、浮渣出口(11)、折板(12)、放空口(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用最佳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的涡凹气浮装置,本体(I)包括五部分,分别为涡凹充气与混合区、溶气反应区、气浮上流区、浮渣区、清水区。涡凹充气与混合区包括原水进水管(2)、絮凝药剂加药管(3)、涡凹曝气机(5)、进气管(6)以及混合容器和清水回流管;溶气反应区为原水与絮凝药剂和空气的反应容器,其作用在于形成附带有微气泡的絮凝团;气浮上流区为悬浮物、油脂、藻类的上升区,包括设置有若干小孔的布水管(7)上升容器,其作用在于为附带有微气泡的絮凝团提供一个上升的空间,使密度小于水的附带有微气泡的絮凝团缓慢上升;浮渣区包括浮渣停留区、刮渣电机(8)、刮渣链条链轮(9)、刮渣板(10)和浮渣出口(11),其作用在于及时将浮渣刮出本体(I),从浮渣出口(11)流出,可调节刮渣板(10)的长度;清水区包括可调节折板(12)和出水口(4),可调节折板(12)其作用在于出水达到最佳。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1.涡凹气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本体(I)包括五部分,分别为涡凹充气与混合区、溶气反应区、气浮上流区、浮渣区、清水区;涡凹充气与混合区包括原水进水管(2)、絮凝药剂加药管(3)、涡凹曝气机(5)、进气管(6)以及混合容器和清水回流管;气浮上流区包括布水管(7)上升容器;浮渣区包括刮渣电机⑶、刮渣链条链轮(9)、刮渣板(10)和浮渣出口(11);清水区包括可调节折板(12)和出水口⑷;原水进水管(2)设置于本体⑴左下侧,絮凝药剂加药管(3)设置于原水进水管(2)上,进气管(6)设置于本体(I)左上侧,并于原水进水管(2)相连接;涡凹曝气机(5)与原水进水管(2)、絮凝药剂加药管(3)相连接;刮渣电机⑶、刮渣链条链轮(9)、刮渣板(10)设置于本体⑴上部;可调节折板(12)设置于本体(I)右侧,出水口⑷与本体⑴右侧相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涡凹气浮装置,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设备,具体为一种涡凹气浮装置,本体(1)包括五部分,分别为涡凹充气与混合区、溶气反应区、气浮上流区、浮渣区、清水区;涡凹充气与混合区包括原水进水管(2)、絮凝药剂加药管(3)、涡凹曝气机(5)、进气管(6)以及混合容器和清水回流管;溶气反应区为原水与絮凝药剂和空气的反应容器;气浮上流区为悬浮物、油脂、藻类等的上升区,包括布水管(7)上升容器;浮渣区包括浮渣停留区、刮渣电机(8)、刮渣链条链轮(9)、刮渣板(10)和浮渣出口(11);清水区包括可调节折板(12)和出水口(4);本实用新型具有气浮效果好、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管理方便等特征。
文档编号C02F1/24GK203048629SQ201220545089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5日
发明者杨志江 申请人:杨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