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径流排放口净化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4880760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农田径流排放口净化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水净化装置,尤其是一种农田径流排放口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农业面源污染正成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的最主要原因,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农田径流中氮磷的流失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农田径流的排放对受纳水体的水质具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农田径流的初雨径流中携带较多的农业废弃物及大量的氮、磷营养物,排入水体中会增加水体的悬浮物浓度,使水面漂浮较多的农业废弃物,并使水体氮、磷含量大幅增加,快速降低水体水质。同时,农田径流的排放会改变水体中原有氮磷的平衡,促进适应新条件的藻类种属迅速增殖,可能导致水域生存的浮游植物群落完全改变,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体的供水、灌溉、景观等功能的发挥。我国地域辽阔,农田面积多而广,随着现代集约化农业的不断发展,农田氮、磷肥料施用量不断增加,农田径流对水体的污染不断加大,农田径流污染物削减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目前,农田径流无害化处理的方法主要包括人工湿地净化,生态塘净化、水库蓄水回用、生态沟渠净化、高固氮植物篱拦截、河滨缓冲带拦截、前置库净化等,上述措施均需占用陆域土地进行改造利用,建设成本也较高,部分方法运行时需要耗用电能,净化效果不稳定,管理工作量较大,很难大规模推广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简易、节能的农田径流排放口净化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农田径流排放口净化装置,包括设置在农田径流排放口下方的生态防冲底坎,在生态防冲底坎的下方及左右两侧形成半包围结构的生态过滤墙,在生态过滤墙的外侧设有耐污植物拦截净化带。优选地,紧贴所述生态过滤墙设有固定桩。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桩为木桩、竹桩、混凝土桩或钢管桩。进一步地,所述生态防冲底坎设置在河道内侧的斜坡或河底。进一步地,所述生态过滤墙的顶部高于河道内的常水位。进一步地,所述生态防冲底坎的材料为碎石、笼装碎石、装土的生态膜袋、装土的植生袋、多孔性生态混凝土砖、椰壳纤维毯或抛石。进一步地,所述生态过滤墙由大孔隙生态混凝土、密排的生物填料、土工布包裹的砾石或沸石、笼装碎石或大孔隙堆砌的石块构成。进一步地,所述耐污植物拦截净化带内种植具有耐污、净化、拦截能力的水生植物。进一步地,所述耐污植物拦截净化带内种植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或挺水植物。[0014]进一步地,所述耐污植物拦截净化带内种植菹草、狐尾藻、伊乐藻、轮叶黑藻、香菇草、大茨藻、小茨藻、芦苇、狭叶香蒲或茭草。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农田径流排放口净化装置,设置在农田径流排放的受纳河道内,既可拦截水体中的漂浮物,还可通过过滤、生物膜净化及耐污植物拦截吸收等,对入河的农田径流进行三级净化,具有拦截净化效果好、结构简单、建设成本低廉、施工方便、无动力运行、无需征地、维护管理简便等优点,体现生态、低碳、环保等理念,具有很好的经济性、实用性及广泛的适用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农田径流排放口净化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农田径流排放口净化装置俯视示意图。图中:1生态过滤墙2生态防冲底坎3耐污植物拦截净化带 4固定桩5农田径流排放口7常水位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前”、“后”、“中间”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一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农田径流排放口净化装置,包括设置在农田径流排放口 5下方的生态防冲底坎2,在生态防冲底坎2的下方及左右两侧形成半包围结构的生态过滤墙1,在生态过滤墙I的外侧设有耐污植物拦截净化带3。优选地,紧贴所述生态过滤墙I设有固定桩4,所述固定桩4为木桩、竹桩、混凝土桩或钢管桩,防止生态过滤墙I失稳倒坍。所述生态防冲底坎2设置在河道内侧的斜坡或河底,其材料为碎石、笼装碎石、装土的生态膜袋、装土的植生袋、多孔性生态混凝土砖、椰壳纤维毯或抛石等具有较大表面积、可附着生物膜净化水质的生态亲和性好的防冲材料农田径流排放口 5排出的农田径流冲刷到生态防冲底坎2上进行消能,同时利用底坎生态材料上附着的生物膜初步净化农田径流中的氮磷等营养盐。消能后的农田径流通过生态过滤墙I进入河道,生态过滤墙I采用大孔隙生态混凝土、笼装碎石、堆叠后形成大孔隙的石块、密排的生物填料、土工布包裹砾石或沸石等堆叠而成,具有过滤、生物膜净化及拦截漂浮物等作用,对农田径流再次净化,降低进入河道的营养盐含量,同时将农田径流中的漂浮物拦截在排放口处,便于打捞清理。在生态过滤墙1的外侧是所述耐污植物拦截净化带3,耐污植物拦截净化带3内种植具有耐污、净化、拦截能力的水生植物,这些植物一般是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或挺水植物。这些耐污植物可以是菹草、狐尾藻、伊乐藻、轮叶黑藻、香菇草、大茨藻、小茨藻、芦苇、狭叶香蒲或茭草等。这些具有较强耐污、净化及拦截能力的水生植物及其附着的微生物进一步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盐,有效削减进入河道的污染物,减少对河道水体的污染,改善水环境及水景观。所述生态过滤墙I的顶部高于河道内的常水位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农田径流排放口净化装置,既可拦截水体中的漂浮物,还可通过过滤、生物膜净化及耐污植物拦截吸收等,对入河的农田径流进行三级净化,具有拦截净化效果好、结构简单、建设成本低廉、施工方便、无动力运行、无需征地、维护管理简便等优点,体现生态、低碳、环保等理念,具有很好的经济性、实用性及广泛的适用性。上述实施方式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还许多方面还可以在不违背总体思想的前提下进行改进,例如耐污植物的选择,生态过滤墙的形状等。因此,对于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可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权利要求1.一种农田径流排放口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农田径流排放口下方的生态防冲底坎(2),在生态防冲底坎(2)的下方及左右两侧形成半包围结构的生态过滤墙(I ),在生态过滤墙(I)的外侧设有耐污植物拦截净化带(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田径流排放口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紧贴所述生态过滤墙(I)设有固定桩(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农田径流排放口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桩(4)为木桩、竹桩、混凝土桩或钢管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田径流排放口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防冲底坎(2)设置在河道内侧的斜坡或河底。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农田径流排放口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过滤墙(I)的顶部高于河道内的常水位(7 )。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田径流排放口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防冲底坎(2)的材料为碎石、笼装碎石、装土的生态膜袋、装土的植生袋、多孔性生态混凝土砖、椰壳纤维毯或抛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田径流排放口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过滤墙(I)由大孔隙生态混凝土、密排的生物填料、土工布包裹的砾石或沸石、笼装碎石或大孔隙堆砌的石块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田径流排放口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耐污植物拦截净化带(3)内种植具有耐污、净化、拦截能力的水生植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农田径流排放口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耐污植物拦截净化带(3 )内种植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或挺水植物。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农田径流排放口净化装置,包括设置在农田径流排放口下方的生态防冲底坎,在生态防冲底坎的下方及左右两侧形成半包围结构的生态过滤墙,在生态过滤墙的外侧设有耐污植物拦截净化带。优选地,紧贴所述生态过滤墙设有固定桩,用来加固生态过滤墙。本装置既可拦截水体中的漂浮物,还可对入河的农田径流进行净化,具有拦截净化效果好、结构简单、建设成本低廉、施工方便、无动力运行、无需征地、维护管理简便等优点,体现生态、低碳、环保等理念,具有很好的经济性、实用性及广泛的适用性。
文档编号C02F9/14GK202968309SQ201220524690
公开日2013年6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2日
发明者朱雪诞, 程南宁, 盛晖, 蔡育, 祝新星, 杜心慧, 沈澈 申请人: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