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开式缺氧池的气提升循环流搅拌系统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4836942阅读:14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敞开式缺氧池的气提升循环流搅拌系统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资源保护领域的一种生物反应器的新型搅拌系统,具体涉及一种敞开式缺 氧池的气提升循环流搅拌系统。
背景技术
缺氧或厌氧生物反应器,为呈污泥或生物膜形式的厌氧或兼性微生物提供没有分子态溶 解氧的缺氧反应环境。随着环境质量控制标准的提高,缺氧生物反应器作为生物深度处理的 必备环节应用日趋广泛。相对好氧生物处理而言,缺氧生物处理包含了不同的对象,且厌(缺) 氧工艺更加节能,因此广泛应用于生物脱氮脱磷、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和生物难降解废水的
前置水解酸化。目前厌(缺)氧反应器主要有厌氧接触反应器和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 等形式。厌氧或兼性微生物与水中污染物混合越均匀,接触越充分,反应器的处理效率就越 高。为了获得较好的处理效率,改善介质的混合状态,需要实施搅拌;常采用的方法有通气 搅拌、机械搅拌和水力搅拌。机械和水力搅拌的搅拌强度大,作用力到达之处混合均匀,但 能量消耗大,作用区域不均衡,容易存在死角和池底积泥;不但使反应器有效容积减小,并 可能影响反应器的正常运行。UASB的污泥浓度和有机负荷高,水力停留时间短,靠发酵产 生沼气的上升运动形成搅拌,但污泥床内产气量小,有短流现象,提供的搅拌能力差。使用 鼓风方法的通气搅拌具有混合均匀和节能的优点,由于空气气源含氧,目前多用于好氧工艺。 在缺氧反应环境下要使用气体介质进行搅拌,通常需在池体上部加盖,形成密闭空间,并充 以沼气或氮气,防止缺氧环境的破坏。厌氧接触反应池, 一般在池中安装了不同种类的填料, 例如磁环、蜂窝类填料或悬索式纤维滤料等,并具有较大的池体尺寸;要在池体上部加盖, 充以氮气形成密闭空间,加上安装配套气泵,不仅建设成本高,而且安装和维护操作难度也 大。由于填料的存在,机械式搅拌器有时根本无法安装。因此目前用于水解酸化和生物脱氮 的缺氧或厌氧接触反应池,多为敞开式结构,不设置搅拌或少量设有水力搅拌装置,造成敞 开式缺氧接触反应池有效容积和反应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敞开式缺氧池的气提升循环流搅拌系统,
能方便地在污泥态(无填料)或生物膜态(有填料)厌(缺)氧反应池上加以应用。鼓风曝
气时,利用液体中气含率差异形成压力差,造成的循环流动称为气提升。敞开式缺氧池的气
提升循环流搅拌系统,用集气罩收集排出气体,作为气源经气泵对缺氧池进行循环曝气。缺
3氧池循环曝气的开工阶段,可能带入少量氧气,但由于池内污染物的作用,氧被迅速消耗, 经气泵吹入的循环气体以氮气为主,在保持池内缺氧环境条件下实施搅拌。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敞开式缺氧池的气提升循环流搅拌系统,该系统具体如下-
在敞开式缺氧池l内设置有垂直地面、相互平行的多个导流筒2,导流筒2的横断面是 方形或圆形,导流筒2两端敞开,顶端淹没于水下,底端与池底部留有空隙;每个导流筒2 的底部投影内都装有鼓风曝气器3,上方覆盖着集气罩4;集气罩4的下边缘浸没于水中,使 集气罩内部气室与外部的大气隔开;敞开式缺氧池1外部设有气液分离器5,集气罩4通过 管道与气液分离器5连接,集气罩收集的气体经过密闭的气液分离器除去水滴后,作为气泵 6的气源;集气罩4内部设有消泡喷嘴8,通过管道接到工业水源;在敞开式缺氧池l的外部 设有气泵6,气泵6通过管道分别与鼓风曝气器2和气液分离器5连接;气液分离器5的下 部设有放空阀7,气液分离器5积累的液体定期经放空阀7排出。
本发明工作原理为开动图中气泵6,向位于导流筒2底部的鼓风曝气器3鼓风曝气, 由于导流筒的隔离作用,大量气泡聚集在导流筒内部,导流筒外部则没有气泡。在导流筒内 外形成压力差的驱动下,由于水流可以轻易地经过导流筒上下流通,形成循环流动,这就是 气提升循环流。鼓风曝气作用发生在导流筒内,水流的方向是向上的,因此称为升流区,导 流筒外部水流的方向是向下的,因此称为降流区。若干个导流筒内同时进行鼓风曝气,多个 循环流形成的升降流区使缺氧池内的介质得到充分搅拌,形成均匀混合。鼓风曝气的气泡在 导流筒内部上升,逸出水面后,并不会四处扩散,而是被集气罩4所收集,收集到的气体经 过气液分离器5脱水分离后,再次经过气泵6,实现循环鼓风曝气。集气罩4内部设有消泡 喷嘴8, 一般工业用水即可作为消泡水源使用,自消泡喷嘴8喷出的消泡水,能够破坏水面 气泡,利于气体逸出。由于导流筒仅在侧面具有很薄的筒壁,以起到分隔内外的作用,因此 该搅拌系统不会影响到缺氧池原有的构造和工作模式。对无填料的缺氧污泥池,该系统使污 泥得到更好的搅拌,不会形成沉积。对有填料的缺氧生物膜滤池,生物膜滤料可以安装在导 流筒内的升流区和导流筒外的降流区。导流筒也可以安装在生物膜滤料的框架上,制成整体 构件。气提升循环流动可获得很高的循环流速,大大提高处理效率。与普通缺氧接触反应池 相比较,不需要对敞开式缺氧池密闭加盖,节省建设成本;利用气体的循环曝气搅拌与机械 或水力搅拌相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处理效率高、能量消耗低。


.图为敞开式缺氧池的气提升循环流搅拌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中1:敞开式缺氧池;2:导流筒;3:鼓风曝气器;4:集气罩; 5:气液分离器;6:气泵;7:放空阀;8:消泡喷嘴。
具体实施例方式
先以有填料的敞开式生物膜缺氧滤池为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一歩描 述如下见说明书附图,敞开式缺氧池1内导流筒2定制为方形,使用钢或工程塑料制作,
其高度根据缺氧池水深确定,导流区域面积约占整个缺氧池水面面积的1/3 1/4,缺氧池内
空间被导流筒分隔,导流筒内部是曝气升流区,导流筒外部是降流区。导流筒内外都安装了
悬索式纤维滤料。导流筒底部安装了鼓风曝气器3。导流筒上方安装了集气罩4,用来收集逸 出水面的气体,集气罩下部面积略大于导流筒的横截面,安装时集气罩下部边缘浸没于水面 下,这样能够使集气罩内部气室与外部的大气隔开,防止内外气体扩散和混合。集气罩收集 的气体通入气液分离器5除去水滴,保证气泵6的正常运行。气泵6从气液分离器上部抽取 气体,送入导流筒2底部的鼓风曝气器3,形成气提升循环流,对该有填料的敞开式生物膜 缺氧滤池实施搅拌。无填料的敞开式缺氧污泥池与上述实施方式基本相同,仅在不安装滤料 上存在差别。
实施例 一个敞开式生物膜厌氧滤池,水深6 m,缺氧池长宽尺寸为6 mX4 m。池中安 装有"具有蜂窝胞壁断面结构的纤维滤料构件"(专利申请号200710019856. 3),作为处理焦 化废水的前段厌氧反应池,接受不加稀释的高浓度焦化废水。废水流量22m7h,进水C0D平 均浓度为2540mg/L,水力停留时间6.5 h,无搅拌情况下出水C0D平均浓度为2310 mg/L。 在该厌氧滤池中安装气提升循环流搅拌系统。将整个滤池平面按2X3的列阵看作6个2mX 2m的方格,断面尺寸l. lmXl.lm的6个导流筒设在6个方格的中心,垂直地面、相互平行 设置。每个导流筒内部面积1.21 m2,鼓风曝气的升流区面积占总滤池平面面积的30%。导流 筒使用3mm钢板制作,高度为5m,用50 mm角钢支架支撑安装,导流筒底与缺氧池池底间 距为0.5m。 6个导流筒在顶部和中部有横档相互连接固定,以增加装置的稳定性。每个导流 筒下方底部都安装微孔鼓风曝气器,气泵供气量40 L/s,曝气空塔流速0.46 cra/s,获得气 提升循环流水力负荷9.5 mVm2 h。集气罩安装在导流筒上方,底部边沿浸没于水下,距导流 筒上沿0.2 m处,集气罩底部断面尺寸为1.2mX1.2 tn。气液分离器是一个容积为0.6 1^的 圆柱形密闭容器,顶部有管道分别连接来自集气罩的集气管和通往气泵的进气管。底部设放 空阀。气提升循环流搅拌系统正常工作后,出水COD平均浓度为1420 mg/L,有机物去除率 提高到5倍。由于产生的循环流水力负荷10倍于按进水流量计算的水力负荷,因此极大提高 了厌氧滤池生物膜耐受焦化高浓度有毒有害废水的能力。
权利要求
1、一种敞开式缺氧池的气提升循环流搅拌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具体如下在敞开式缺氧池(1)内设置有垂直地面、相互平行的多个导流筒(2),导流筒(2)的横断面是方形或圆形,导流筒(2)两端敞开,顶端淹没于水下,底端与池底部留有空隙;每个导流筒(2)的底部投影内都装有鼓风曝气器(3),导流筒(2)上方覆盖着集气罩(4),集气罩(4)的下边缘浸没于水中;敞开式缺氧池1外部设有气液分离器(5),集气罩(4)通过管道与气液分离器(5)连接;集气罩(4)内部设有消泡喷嘴(8),通过管道接到工业水源;在敞开式缺氧池(1)的外部设有气泵(6),气泵(6)通过管道分别与鼓风曝气器(2)和气液分离器(5)连接;气液分离器(5)的下部设有放空阀(7),气液分离器(5)积累的液体定期经放空阀(7)排出。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敞开式缺氧池的气提升循环流搅拌系统,属于水资源保护技术领域。该系统在敞开式缺氧池内设置有垂直地面、相互平行的多个导流筒;每个导流筒的底部投影内都装有鼓风曝气器,上方覆盖着集气罩;集气罩内设消泡喷嘴,缺氧池外设有气液分离器,集气罩通过管道与气液分离器连接;在缺氧池的外部设有气泵,气泵通过管道分别与鼓风曝气器和气液分离器连接。该系统用集气罩收集排出气体,作为气源经气泵对缺氧池进行循环曝气,循环气体以氮气为主,在缺氧环境条件下实施搅拌。本发明所提供的系统不需要对敞开式缺氧池加盖密闭,节省建设成本;利用循环曝气搅拌与机械或水力搅拌相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效率高、能耗低。
文档编号C02F3/28GK101428904SQ20081023576
公开日2009年5月13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5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5日
发明者周扬屏, 蔡建安 申请人:安徽工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