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吸收式制冷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使用混合制冷剂作吸收液的吸收热泵作用,通过所需的热交换动作冷却-加热热操作流体的吸收制冷机-吸收冷热水机等的吸收式制冷机(在本发明中称为吸收式制冷装置)。
在这种装置中,已公知了一种以蒸发温度较低的流体,例如NH3,即氨为制冷剂,以相对于这种制冷剂而言蒸发温度较高价廉无害的流体,例如混合了水的流体作为吸收液的吸收式制冷机。
还公知了一种吸收式制冷机,这种制冷机在加热上述吸收液使上述制冷剂蒸发的发生器和用上述水吸收上述制冷剂的吸收器之间设置具有进行所需热交换功能的功能,即发生器吸收器间热交换功能(Generator-Absorber Heat Exchanger),具有提高热操作效率的构成,该发生器吸收器间热交换功能称为GAX功能。
对于该GAX功能的动作和效果,由如ASME,AES,VOL.8,1988,98页的图2的发生器吸收器间热交换装置(以下称为第一现有技术)公开了利用以悬挂状连接设置在吸收器内的管路和设置在吸收器内的管路进行GAX功能的构成。
此外,由本申请人申请的特开平6-323676揭示了具有这种GAX功能的吸收式制冷机的具体构成,即
图12所示的构成(以下称为第二现有技术)。
在图12的构成中,以滞留在发生器5底部的制冷剂浓度较低的稀溶液2b为起点说明吸收液循环系统。稀溶液2b由于发生器5内部和吸收器1内部的压力差而沿热交换管205a→吸收液热交换器31→减压器9的路径流动,由分配器201d分配,并沿热交换管201X-热交换管201b-冷却管201a滴下,吸收制冷剂蒸汽而变成浓溶液2a,存在吸收器1的底部。
浓溶液2a由泵8加压,溶液2a通过热交换管201b→热交换管205d→吸收液热交换器31→热交换管201X,在此之间,吸取在由分配器201d分配的稀溶液2c吸收制冷剂蒸汽7c之际产生的热量之后,在热交换管205d内吸取制冷剂蒸汽7a的热量,然后,经吸收液热交换器31的被加热侧,进一步预热后,在热交换管201X内,再次吸取在分配的稀溶液2c吸收制冷剂蒸汽7c之际产生的热量而被加热之后,由分配器205c分配,沿热交换管205a滴下,蒸发制冷剂蒸汽后,作为稀溶液2b留在发生器5的底部而如此进行循环。
然而,201b和201x构成利用存在于吸收器1侧的热量以使辅助加热发生器5内的制冷剂蒸汽的GAX功能部分。
其次,以发生器5的制冷剂蒸汽7a为起点说明制冷剂循环系统。因加热器6加热稀溶液而产生的制冷剂蒸汽7a,含有大量的水蒸汽成分,由于气液接触作用,即,使制冷剂蒸汽与吸收液表面接触时产生的热交换、分离及吸收作用而使制冷剂蒸汽7a中的制冷剂浓度即NH3提高,同时进行由热交换管205d吸取余热的精溜作用,然后,在由于205e吸取热量,使部分制冷剂蒸汽7a冷凝,即使与热交换管接触的部分制冷剂蒸汽冷凝而得到的高浓度吸收液和制冷剂蒸汽7a的气液接触作用,进行立刻提高制冷剂蒸汽7a中的制冷剂浓度的分溜作用后,经冷凝器11-减压器13-蒸发器14流入到吸收器1内,被从分配器201d分配的稀溶液2c吸收而成为浓溶液2a,与上述吸收液循环系统汇合,由分配器205c分配给发生器5内,由加热器6加热,成为制冷剂蒸汽而以此进行循环。
这里,经管路10流入冷凝器11内的制冷剂蒸汽7a放热给流过被加热侧111a的第一热操作流体35a例如水,而冷凝成为制冷液7b,之后,经管路12,流入减压器13。另外,各减压器9、13可由减压阀构成。
由减压器13减压后的制冷液7b流入蒸发器14内,从流过蒸发器14的被加热侧14a的第二热操作流体35b例如水吸取热量而蒸发,成为制冷剂蒸汽7c,之后,经管路15,流过称为返回吸收器1的路径,与流过管路20、21、22、23的第一热操作流体35a和流过管路24、25的第二热操作流体35b进行必要的热操作。
对由连接管路20、21、22、23、24、25的并位于上部的室外热交换器61和室内热交换器62循环的第一热操作流体35a和第二热操作流体35b的循环系统进行说明。室外热交换器61和室内热交换器62通过管路连接切换器63改变连接路径,泵64是促进流过冷凝器11的被加热侧11a的第一热操作流体35a例如水的循环的泵,泵65是促进流过蒸发器14的被加热侧14a的第二热操作流体35b例如水的循环的泵。
管路20-21向吸收器1的冷却管201a供排第一热操作流体35a,管路22-23向冷凝器11的被加热侧11a供排第一热操作流体35a,管路24-25向蒸发器14的被加热侧14a供排第二热操作流体35b,对管路20-21、管路22-23、管路24-25供排作为进行目标加温-冷却对象的热操作流体,例如供暖用-冷却用水和吸热-放热用流体,例如通过带翅片的散热器等吸热放热的水等。
管路连接切换器63是在图中用实线示出的8条管路的连接路径和用虚线示出的连接路径之间进行切换的切换阀,因为切换8条管路,所以通称为八通阀,由根据来自由微处理器(以下称为CPU)控制的控制部70的控制信号动作的电动起动器操作切换阀进行切换动作。
根据由实线示出的路径的切换连接,由于形成了边使第一热操作流体35a沿着管路20→冷却管201a→管路21→管路22→冷凝器11的被加热侧11a→管路23→管路连接切换器63→室外热交换器61→管路连接切换器63→泵64→返回管路20的循环路径进行循环,边由送风机61b等强制向室外热交换器61的放热侧61a输送室外空气进行放热动作的放热路径和边使第二热操作流体35b沿着管路24→蒸发器14的被冷却侧14a→管路25→管路连接切换器63→室内热交换器62→管路连接切换器63→泵65→返回管路24的循环路径进行循环,边由循环用的送风机62b等强制向室内热交换器62的被冷却侧62a输送室内空气,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吸热路径,构成了由热操作流体进行的冷却操作,即制冷运转时的循环形式。
根据由虚线示出的路径的切换连接,由于形成了边使第一热操作流体35a沿着管路20→冷却管201a→管路21→管路22→冷凝器11的被加热侧11a→管路连接切换器63→室内热交换器62→管路连接切换器63→泵64→返回管路20的循环路径进行循环,边强制向室内热交换器62的被加热侧62a输送室内空气,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温的加温放热路径和边使第二热操作流体35b沿着管路24→蒸发器14的被冷却侧14a→管路25→管路连接切换器63→室外热交换器61→管路连接切换器63→泵65→返回管路24的循环路径进行循环,边由循环用的送风机61b等强制向室外热交换器61的吸热侧61a输送室外空气进行吸热动作的吸热路径,构成了热操作流体的加温操作,即供暖时的循环形式。
根据CPU70的各部控制信号进行这种热操作流体的冷却操作或加温操作。该控制向CPU70输入检测出的所定各部的动作状态,例如温度等的各部检测信号和来自设定动作条件等的设定操作部80的设定信号,根据由CPU70进行所定的控制处理而得到的各部控制信号,来控制加热器6、管路连接切换器63、各泵3、64、65等的动作。
另外,在上述第二现有技术中,为了在供暖运转时除去室外热交换器上所结的霜,临时要在制冷运转状态下进行除霜的除霜运转,以及在该除霜运转之际和除霜结束后的一定时间内室内热交换器62会瞬时地出现送出冷气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由本申请人申请的特开平6-84322公开了一种这样的构成,即打开第一热操作流体35a和第二热操作流体35b的各流路之间的开关阀V1-V2,使第一热操作流体35a和第二热操作流体35b合流在一起,同时,打开位于来自制冷剂蒸汽7a的流路和流入吸收器1的制冷剂蒸汽7c的流路间的开关阀V3,将高温制冷剂蒸汽7a直接送入到吸收器1内(以下称为第三现有技术)。
而且,在上述第二现有技术中,由上述特开平6-323676等公开了因为由热交换管205a可得到足够的热交换量,而稀溶液2b不会在分配器201d的出口处飞溅,也就不会因飞溅而产生导致温度下降的故障,所以不设吸收液热交换器31,而直接将来自热交换管205a的浓溶液输送到减压器8的结构。
如图13所示,由特开平5-272831等公开了用二个四通阀将上述第二现有技术结构中的管路连接切换器63的部分分成管路连接切换器63a和管路连接切换器63b的结构(以下称为第五现有技术)。
即如图13所示,用与图12的符号相同的符号表示的部分是具有与图12中说明的同一符号的部分相同功能的部分,管路连接切换器63a和管路连接切换器63b连动地同时进行切换,图12的管路连接切换器63中的用实线示出的连接路径和用虚线示出的连接路径是与管路连接切换器63a和管路连接切换器63b的用实线示出的连接路径和用虚线示出的连接路径相当。因为管路连接切换器63a和管路连接切换器63b为切换四个管路的切换阀,所以称为四通阀。
在上述第二现有技术的结构中,因为形成流过冷凝器11和吸收器1的冷却管201a的第一热操作流体35a,即冷却水的冷却顺序是先流过吸收器1的冷却管201a,然后流过冷凝器11的串联路径,所以当在吸收器1的冷却管201a内在冷却阶段的冷却增大时,冷凝器的冷却阶段的冷却量会减少,在冷凝器内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冷凝效果,出现整个装置的运行效率下降的问题。
相反,冷凝器的冷却量增大,而冷凝压力降低时,在吸收器1的冷却管201a侧的冷却量就会下降,也会出现整个装置的运行效率下降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考虑了两种结构,一是通过增加第一热操作流体35a的流量,由冷凝器完成必要的冷却,并使最终的第一热操作流体35a保持足够的冷却能力地流过冷却管201a的结构,二是并排布置流过冷凝器11和吸收器1的冷却管201a的第一热操作流体35a的各流路的结构。
但是,对于这些任何一种结构而言,利用冷却管201a充分对吸收器1进行冷却,与之相应地,就要把冷却管201a制成足够大,要么将冷却管201a盘成螺旋状的部分的直径制得足够大,要么把其制得足够长,这样势必要使吸收器1的结构增大,最络不能提供小型化的装置。
此外,在上述第二现有技术-第五现有技术中,因为利用八通阀或二个四通阀来切换第一热操作流体35a即冷却水和第二热操作流体即供暖冷却时用的冷/热水的流路,所以通过这些切换阀的阀室或阀体会在热操作流体间进行热交换,导致热损失,从而使得整个装置的效率难以提高。
另外,第一热操作流体35a即冷却水的管路如上所述地提高冷却效果必然增大管路直径,切换冷却水流路的八通阀或四通阀会大型化,因为除了不能得到小型化装置以外,通常还需要由电机驱动八通阀或四通阀的切换机构,所以因动作惯性等原因,不能完成迅速的切换操作,由于会延迟除霜操作时的切换操作,使人体感到不舒服。
再有,因为从提高冷却操作时即制冷运转时的效率来看,必须增加冷却水的容量,由于不得不增大冷却水的热容量,而冷却水的容量变大时,加温操作时即供暖运转时的升温时间延长,另外,在供暖运转时为了对室外热交换器61进行除霜,就必需暂时地进行除霜运转,因为该除霜运转后的升温时间会延长,也出现人体不舒服的感觉。
因此,希望能够提供没有上述问题的吸收式制冷机。一种吸收式制冷装置,具有通过用吸收液吸收制冷剂蒸汽的吸收功能部分使吸收液循环的吸收液循环系统和通过从上述吸收液中蒸发制冷剂蒸汽的发生功能部分,冷凝该蒸发的制冷剂蒸汽得到冷凝的制冷剂的冷凝功能部分和蒸发该冷凝的制冷剂得到制冷剂蒸汽的蒸发功能部分等,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得到利用第一热操作流体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和上述冷凝功能部分的同时,利用与上述蒸发功能部分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操作流体来冷却或加热所定热操作对象的热源,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将由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的冷却功能部分分成多个冷却功能部分地配置的多个吸收功能装置;和使流通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的各流路与上述多个冷却功能部分的每一个串联连接的冷却流路装置。
在上述吸收式制冷装置中,第二种结构是将由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的冷却功能部分分成多个冷却功能部分地配置的多个吸收功能装置;和使流通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的各流路与上述多个冷却功能部分的每一个并联连接的冷却流路装置。
上述吸收式制冷装置中,第三结构是将由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的冷却功能部分分成配置在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内部的多个冷却功能部分地配置的多个吸收功能装置;和使流通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的各流路与上述多个冷却功能部分的每一个并联连接的冷却流路装置。
上述吸收式制冷装置的第四构成是将由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的冷却功能部分分成配置在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内部的冷却功能部分和配置在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外部的冷却功能部分的多个吸收功能装置;和将流通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的各流路串联连接配置在上述吸收器功能内部的冷却功能部分和配置在上述吸收器功能部分外部的冷却功能部分的冷却流路装置。
上述吸收式制冷装置的第五构成是将由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的冷却功能部分分成配置在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内部的多个冷却功能部分和配置在上述吸收功能部分的外部的冷却功能部分的多个吸收功能装置;和将流通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的各流路并联连接配置在上述内部的各冷却功能部分的同时,将流通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的流路相对上述并联连接而是以串联方式连接配置在上述外部的冷却功能部分的冷却流路装置。
上述吸收式制冷装置的第六构成是将由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的冷却功能部分分成配置在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内部的冷却功能部分和配置在上述吸收功能部分的外部的多个冷却功能部分的多个吸收功能装置;和将流通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的各流路并联连接配置在上述内部的冷却功能部分和配置在上述外部的冷却功能部分中的一个的同时,将流通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的流路相对于上述并联连接而是以串联方式连接配置在上述外部的其余冷却功能部分的冷却流路装置。
本发明的第七构成是一种吸收式制冷装置,具有通过用吸收液吸收制冷剂蒸汽的吸收功能部分,使吸收液循环的吸收液循环系统和通过从上述吸收液中蒸发制冷剂蒸汽的发生功能部分,冷凝该蒸发的制冷剂蒸汽得到冷凝的制冷剂的冷凝功能部分和蒸发该冷凝的制冷剂得到制冷剂蒸汽的蒸发功能部分等,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得到利用第一热操作流体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和上述冷凝功能部分的同时,利用与上述蒸发功能部分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操作流体来冷却或加热所定热操作对象的热源,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制冷剂流动路径切换装置,该切换装置通过使对应于进行上述热交换的热交换功能部分的上述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循环流动路径转向,来切换对应于上述第二热操作流体的冷却和加热;和热操作流体合流装置,该合流装置在上述加热期间使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的流路和上述第二热操作流体的流路汇合,而在上述冷却期间,切断上述合流。
另外,第八构成是除了上述第七构成外,还具有在包括上述加热开始初期在内,使在上述发生功能部分内的高温制冷剂蒸汽流入上述热交换功能部分内的升温装置。
第九构成除了上述第七构成之外,还具有外气热交换器装置,该装置包括在上述制冷剂蒸汽7a的循环路径上设置的使上述制冷剂蒸汽与外气进行热交换的第一外气热交换功能部分,和在上述吸收液的循环系统上设置的使上述吸收液与外气热交换的第二外气热交换功能部分;加温时操作装置用以使上述第二外气热交换功能部分在上述加温期间的热交换功能停止或降低。
第十构成是用下述装置代替上述第9构成的加热时操作装置,该装置是使上述第一外气热交换功能部分中的一部分联合上述第二外气热交换功能部分的的高温侧部分的联合热交换装置。
第十一构成是在上述制冷剂蒸汽的循环路径上设置用于使制冷剂蒸汽与外气热交换的热交换功能部分的致冷剂外气热交换装置,和用于使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与外气热交换的热交换功能部分的同时,设置一个在上述冷却期间使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和上述第二热操作流体分流流动、在上述加热期间使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与上述第二热操作流体汇流这样的流路切换装置来代替上述第七构成中的热操作流体汇流装置。因此,该第11构成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图1是主要部分的流程构成图。
图2是主要部分的流程构成图。
图3是主要部分的流程构成图。
图4是主要部分构成的半剖截面图。
图5是主要部分构成管路构成图。
图6是主要部分构成管路构成图。
图7是主要部分构成管路构成图。
图8是主要部分的流程构成图。
图9是主要部分的流程构成图。
图10主要构成侧面图。
图11是主要部分的流程构成图。
图12整体流程构成图。
图13是主要部分的流程构成图。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通过适用于本发明各结构的实施例,对将图12的现有技术的结构多少进行变形的结构加以说明。
根据图1-11说明实施例。在图1-图11中,用与图12-13中的相同符号示出的部分是与图12-13中已说明的相同符号的部分具有相同的功能。在图1-图11中,用相同符号示出的部分与根据图1-图11中任何一图说明的相同符号部分具有相同的功能。此外,在这些图中,省略了室外热交换器61、室内热交换器62、管路连接切换器63、CPU70、设定操作部80,各种流体朝箭头所示方向流动。
下面,根据图1-图5说明第一实施例。图1的构成与图12的构成的不同之处如下。
在发生器5的部分中,第一点形成将内部的大部分用沿外壳的内侧成线圈状来回的螺旋架5a分隔的构造,为了使热交换管205a在螺旋架5a之间绕过而形成蛇形状,这样,就可提高制冷剂蒸汽7a和热交换管205a内的稀溶液2b之间的热交换;第二点是在精溜部206内利用由螺旋架5a形成的通路进行精溜;第三点是在最上部以热交换管205f1绕着螺旋架5a的蛇形管路形成转流部205f。
转流部205f的热交换管205f1是通过流过内部的来自吸收器1底部的浓溶液2a与制冷剂蒸汽7a间进行热交换,利用温度较低的浓溶液完成使制冷剂蒸汽7a部分冷凝的分溜操作,以便于精溜制冷剂蒸汽7a,即提高制冷剂蒸汽7a中的制冷剂浓度的热交换管。
第四点是设置了一个当发生器5内部的制冷剂蒸汽7a的压力上升至超过安全值时,将制冷剂蒸汽7a向外部放出确保安全的安全阀205g。
对于使来自蒸发器14的制冷剂蒸汽7c流入吸收器1的部分,第一点是为了在多少冷却了制冷液7b后流入蒸发器14内,在管路12的中间设置了用于贮存冷凝的制冷剂7b的贮存槽213和预冷用热交换器214;第二点是在预冷用热交换器214和蒸发器14之间设置了一个膨胀阀13a来代替减压器13。
此外,对于第一热操作流体35a的流路和第二热操作流体35b的流路部分,设置了分别在产生异常蒸汽或异常压力时,将这些流体放出来确保安全的安全阀231a、232a和用于补充各种热操作流体35a、35b的开关阀231b、232b。
另外,对于吸收液热交换器31、热交换管201b、热交换管201x、热交换管205f1的部分,第一点是使从泵3送出的浓溶液沿转流部205f的热交换管205f1的上端侧→热交换管205f1的下端侧→热交换管201b的下端侧→热交换管201b的上端侧→热交换管201x的下端侧→热交换管201x的上端侧→吸收液热交换器31的被加热侧31a→分配器205a的顺序流动。
由于浓溶液以这样的顺序流动,除了能够省略转流用的冷却回路外,从热交换管201b和热交换管201x的中途的管路203的配管构成容易实现。顺便提一下,在图12的第二现有技术中,因为没有管路203形成的流路,但为了提高GAX效果,就必须从热交换管205d和吸收液热交换器31之间的管路中间设置使浓溶液2a返回热交换管205d下部的管路。
第二点是经从热交换管201b的上端侧的管路17和热交换管210x的下端侧的管路8连接处的分支管路203,由设置在精溜部206顶上位置处的分配器205h分配浓溶液2a。
通过使饱和温度以下的浓溶液2a流入精溜部206内,回收在精溜部206内产生的热量。而且,该分配位置位于精溜部206中间偏下位置则更好。
此外,对于使第一热操作流体35a流过冷凝器11的冷却侧和吸收器1的冷却管201a的部分,通过使管路20分支成管路20a和管路20b,形成沿管路20b→冷凝器11的冷却侧→管路20c→吸收器1的冷却管201a的流路和管路20a→后述的吸收/热交换器234的冷却侧→管路29d→吸收器1的冷却管201a的流路,在第一热操作流体35a流动的冷却流路上设置有并联部分和串联部分。
对于吸收器1的部分,第一点是因设置在分配器201d的垂直下方位置处的错位架201e在稀溶液2c的温度较低时,即过冷却时,到接近相平衡状态之前吸收制冷剂蒸汽7c使温度上升的稀溶液2c1和另外相反稀溶液2c的温度较高时即过热时,被冷却的稀溶液2c1一度由接受盘201j承受而贮存后,从接受盘201j上的下滴孔沿下方的热交换管201x、热交换管201B流下,第二点是在边沿热交换管201X、热交换管201B流下边成为中间浓渡的吸收液2c2一度由设置吸收器1的中间高度部位的接受盘201F承受而贮存后从接受盘201F上的下滴孔沿下方冷却管201A流下,吸收器1内的制冷剂蒸汽7c通过设置在各接受盘201F、201J的外周上的各通气孔1B、1D流通到由各接受盘201F、201J分隔的各室内。
第三点是除了由第一热操作流体35a即冷却水冷却吸收器1的吸收功能部分的冷却功能部分,即由设置在吸收器1内部的冷却管形成的冷却功能部分以外,还设置了由位于吸收器1外部的兼作吸收作用的吸收/热交换器234形成的冷却功能部分。
吸收/热交换器234的被冷却侧234A通过从吸收器1的底部伸出的管路4流通过浓溶液2a和制冷剂蒸汽7c混合的混合液2d,另外,在冷却侧2234B流通过第一热操作流体35a,在被冷却侧234A的部分内由混合液2d中的浓溶液2a和制冷剂蒸汽7c完成了吸收作用之后,由贮存部235放出剩余的制冷剂蒸汽7c或将其吸收,尽可能仅使浓溶液2a流入泵3内。
这里,吸收/热交换器234可以是以几种形式在尽可能小地构成装置的方面,是将粗直径管和细直径管同轴配置,将一个管内的流路作为冷却侧,而将另一管内的流路作为被冷却侧的热交换器,即双重管型热交换器;或在粗罐体中并排多根细管,将多根细管内的流路作为冷却侧或被冷却侧,而将粗罐体和细管之间的流路作为被冷却侧或冷却侧的热交换器,即管壳式热交换器;或在粗罐体中配置螺旋状细管,将螺旋状细管内的流路作为被冷却侧或冷却侧的流路,而将粗罐体和螺旋状管间的流路作为被冷却侧或冷却侧的热交换器,即盘壳式热交换器;或将2块具有梯形凹凸的波浪板重叠在一起,凹凸部分形成的多条通路交互连结构成二条流路,其中的一条流路作为冷却侧,而另一流路作为被冷却侧的热交换器,即板式热交换器,通过容纳在配置了吸收器1和发生器5的剩余空间内,就能够设置在与现有整个装置同样大小的容积中。
当从管路20a向管路21流动的第一热操作流体35a流动时,虽然吸收/热交换器234的冷却侧234B和吸收器1的冷却管201A串联连接,但根据冷凝器11的冷却侧和冷却管201A的冷却量的配分方法,可以将由各管路20A、20C、20D形成的流路变更成如图5所示那样,也可将吸收/热交换器234的冷却侧234B和吸收器1的冷却管201A并联连接。
另外,在图4的构成中,配置在吸收器1外部的冷却功能部分,即吸收/热交换器234仅配置了一个,但也可以配置多个与吸收/热交换器234同样的装置。下面,根据图2.图6说明第二实施例。图2的构成与图1的构成的不同点如下在吸收器1的内部的冷却管201A的配置位置再设置一根冷却管201G,同时将冷却管201G的下端侧与管路20C连接,将冷却管201G的下端侧与管路21连接,冷却管201A的下端侧仅与管路20D连接,第一热操作流体35a在冷却管201A和冷却管201G内作并行流动。
具体地说,冷却管201A和冷却管201G例如通过将卷曲直径小的螺旋状管路插入卷曲直径大的螺旋状管路的螺旋状张口内,构成外径和高度均不增大的二根冷却管,其中的任何一根作为冷却管201A,而另一根作为冷却管201G,这样在使吸收器1的大小保持现有大小的状态下,设置了二根冷却管201A、201G。
此外,与第一热操作流体35a即冷却水对应的冷却管201A和冷却管201G和吸收/热交换器234的冷却侧234B的流路构成可以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图5的变形构成相同地根据冷凝器11的冷却侧和冷却管201A的冷却量的分配方法,可以将由各管路20A、20C、20D形成的流路变更成如图6所示那样,同时在从管路20D直接向管路21的流路中途配置流量调整阀236,也能够将吸收/热交换器234的冷却侧234B和吸收器1的冷却管201A并联连接。
另外,在图2构成中,虽然设置在吸收器1内部的冷却功能部分是由冷却管201A、201G构成的二个,但三个以上其构成方法相同,或者虽然配置在吸收器外部的冷却功能部分即吸收/热交换器234仅设置了一个,但可配置多个与吸收/热交换器234同样的装置,或者可以去除吸收/热交换器234。下面,根据图3、4、图7说明第三实施例。图3的构成与图2的构成的不同之处如下。
在位于吸收器1内部的冷却管201A的配置部位的外侧还设置了一个冷却管201H,同时使冷却管201H的下端侧与管路20C连接,而使冷却管201H的上端侧与管路21连接,冷却管201A的下端侧仅与管路20D连接,第一热操作流体35a并行地流过冷却管201A和冷却管201H。
为了使冷却管201H更有效地进行冷却,具体地说,如图4所示,将冷却管201H紧密地缠绕在吸收器1的外壳1A上形成螺旋形,通过银钎焊或钢钎焊将钢材等制的冷却管201H和不锈钢材等制的外壳1A焊接固定,与外壳制成一体,提高了热传导,同时将外壳1A的内周制成螺旋状或加工多条沟,形成连续的凹凸面,从而增加导热面积。
此外,与第一热操作流体35a即冷却水对应的冷却管201A和冷却管201H和吸收/热交换器234的冷却侧234B的流路构成可以与上述[第二实施例]中的图6的变形构成相同地根据冷凝器11的冷却侧和冷却管201A的冷却量的配分方法,可以将由各管路20A、20C、20D形成的流路变更成如图7所示那样,同时在从管路20D直接向管路21的流路中途配置流量调整阀236,也能够将吸收/热交换器234的冷却侧234B和吸收器1的冷却管201A并联连接。
另外,在图3构成中,虽然设置在吸收器1内部的冷却功能部分是由冷却管201A、201G构成的二个,但三个以上其构成方法相同,或者虽然配置在吸收器外部的冷却功能部分即吸收/热交换器234仅设置了一个,但可配置多个与吸收/热交换器234同样的装置,或者可以去除吸收/热交换器234。对于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的构成要点。
一种吸收式制冷装置设置通过用吸收液即稀溶液2c吸收制冷剂蒸汽7c的吸收功能部分,例如因吸收而得到浓溶液2a的吸收器1等使吸收液2a、2b、2c循环的吸收液循环系统;由上述吸收液2b蒸发制冷剂蒸汽7c的发生功能部分,例如蒸发器5;冷凝该蒸发的制冷剂蒸汽7c得到冷凝的制冷液7b的冷凝功能部分,例如冷凝器11;和通过蒸发该冷凝的制冷液7b得到制冷剂蒸汽7c的蒸发功能部分,例如蒸发器14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由第一热操作流体35a例如冷却水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即吸收器1和上述冷凝功能部分即冷凝器11,同时得到利用第一热操作流体35a例如冷却水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即吸收器1和上述冷凝功能部分即冷凝器11的同时,利用与上述蒸发功能部分即蒸发器14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操作流体35b来冷却或加热所定热操作对象的热源具有将由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35a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即吸收器1内的吸收液的冷却功能部分如冷却管201A和吸收/热交换器234的冷却侧234B那样地分成多个冷却功能部分地配置的多个吸收功能装置;和使流通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35a的各流路与上述多个冷却功能部分即冷却管201A和吸收/热交换器234的冷却侧234B以如管路20A、20D、21的顺序串联连接的冷却流路装置。
对于第二、第三实施例,在上述吸收式制冷装置100中,在第二构成中设置有将由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35a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即吸收器1内的吸收液的冷却功能部分,例如,在第二实施例中为冷却管201A和冷却管201G,在第三实施例中为冷却管201A和冷却管201H那样地分成多个冷却功能部分地配置的多个吸收功能装置;和使流通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35a的各流路与上述多个冷却功能部分,即在第二实施例中冷却管201A和冷却管201G,在第三实施例中冷却管201A和冷却管201H以如管路20A、20D、21的顺序并联连接的冷却流路装置。
对于第二实施例,在上述吸收式制冷装置100中,在第三构成中设置有将由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35a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即吸收器1内的吸收液的冷却功能部分分成配置在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即吸收器1内部的多个冷却功能部分,例如,分成冷却管201A和冷却管201G地配置的多个吸收功能装置;和使流通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35a的各流路与上述多个冷却功能部分即冷却管201A和冷却管201G以如管路20c、21和以管路20A、20D、21的顺序并联连接的冷却流路装置。
对于第三实施例,在上述吸收式制冷装置100中,在第四构成中设置有将由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35a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即吸收器1内的吸收液的冷却功能部分分成如冷却管201A那样地配置在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即吸收器1内部的冷却功能部分和如吸收/热交换器234那样的配置在上述吸收功能部分的外部的冷却功能部分地配置的多个吸收功能装置;和使流通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35a的各流路与配置在上述吸收器1内部的冷却功能部分即冷却管201A和配置在上述吸收器1外部的冷却功能部分吸收/热交换器234以如管路20A、20D、21的顺序串联连接的冷却流路装置。
对于第二实施例,在上述吸收式制冷装置100中,在第五构成中设置有将由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35a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即吸收器1内的吸收液的冷却功能部分分成如冷却管201A和冷却管201G那样的配置在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即吸收器1内部的多个冷却功能部分和如吸收/热交换器234那样的配置在上述吸收功能部分的外部的冷却功能部分地配置的多个吸收功能装置;和将流通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35a的各流路以如管路20C、21的流动路径和管路20A、20D、21的流动路径分别并联连接配置在上述内部的冷却功能部分即冷却管201A和冷却管201G,同时将流通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35a的流路以如管路20A、20D、21的流动路径相对于上述并联连接而是以串联方式连接配置在上述外部的冷却功能部分即吸收/热交换器234的冷却流路装置。
对于第三实施例,
在上述吸收式制冷装置100中,在第六构成中设置有将由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35a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即吸收器1内的吸收液的冷却功能部分分成如冷却管201A那样的配置在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即吸收器1内部的冷却功能部分和如冷却管201H和吸收/热交换器234那样的配置在上述吸收功能部分的外部的多个冷却功能部分地配置的多个吸收功能装置;和将流通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35a的各流路以如管路20C、21的流动路径和管路20A、20D、21的流动路径分别并联连接配置在上述内部的冷却功能部分即冷却管201A和配置在上述外部的冷却功能部分中的一个即冷却管201H,同时将流通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35a的流路以如管路20A、20D、21的流动路径相对于上述并联连接而是以串联方式连接配置在上述外部的其余冷却功能部分即吸收/热交换器234的冷却流路装置。
另外,根据图9至图11说明第四实施例、第五实施例及第六实施例。在这些实施例中,是从图12的现有技术的构成中,除去吸收液热交换器31。各管路上的涂黑箭头的方向是冷却操作,即制冷运转时的各流体的流动路径,而空白箭头的广州则加热操作,即供暖运转时各流体的流动路径,管路连接切换器63所实现的管路连接,实线路径是制冷运转的路径,而虚线路径为供暖运转的路径。根据图9说明第四实施例。图9的构成与图12的构成的不同之处,在发生器5的部分,第一方面是形成将内部的大部分用沿外壳的内侧成线圈状来回的螺旋架5a分隔的构造,使热交换管205a在螺旋架5a之间绕过而形成蛇形状,另外,通过在下端侧设置直立部分205A1,就增加制冷剂蒸汽7a和热交换管205a内的稀溶液2b之间的热交换量。
第二方面是利用由螺旋架5A形成的通路在精溜部206内进行精溜,在最上部以热交换管205f1绕着螺旋架5a的蛇形管路形成转流部205f。
第三方面是为了使发生器5的内部的制冷剂蒸汽7a中温度较高的制冷剂蒸汽7a直接地流入后述的冷凝/蒸发兼用热交换器111的加热侧,而设置了带开关阀的管路10A。
另外,对于从管路10到管路15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部分,第一方面是管路连接切换器63C仅由切换连接4条管路的管路连接切换器,如四通阀构成。
第二方面是通过由管路连接切换器63C使制冷剂循环系统的流动路径反回的结构,使得冷凝/蒸发兼用热交换器111在制冷运转时起冷凝器作用,而供暖运转时起蒸发器作用,不必使用四通阀那样的多路切换器用开关阀就可得到第一热操作流体35a的流路和第二热操作流体35b的流路。
第三方面是在循环系统中间设置有用于使制冷剂和外气进行热交换的带送风机101B的空冷用热交换器101;用于由循环路径的高温侧的管路的制冷液预热流入吸收器1的制冷剂蒸汽7c的双重管状预热用热交换器215;对应于由管路连接切换器63C反向制冷剂循环系统的流动路径,用于规范与预热用热交换器215对应的制冷剂循环系统路径的减压器221、216和逆止阀212、218,因此能够提高操作效率。
此外,在吸收器1的部分中,第一方面是分配器201D的结构是在配置于吸收器1的上方的盘状部件的周围设置滴下用细管群,同时具有相同的结构的分配器201K被设置在热交换管201X和热交换管201B之间,由分配器201D分配的边沿热交换管201X滴下边吸收制冷剂蒸汽7c的稀溶液一度由分配器201K承受作为中间液稍微贮存一会后,从分配器201K沿热交换管201B和冷却管201A滴下,则可提高吸收效率,另外,制冷剂蒸汽7c流过设置在分配器201D、201K的外周上的通孔201D1、201K1。
第三方面是从管路15导入吸收器1内部的制冷剂蒸汽7c从分配器201K的中央导向螺旋状的热交换管201B和冷却管201A的中央部分,从而提高了吸收效率。即,因由分配器201K分成上下两室,抑制了吸收器1内的对流和扩散,就能够增大制冷剂蒸汽和稀溶液间的接触量和达到完全平衡。
此外,在吸收液的循环系统部分中,第一方面是由于设置了使贮存在吸收器1底部的浓溶液和外气进行热交换器的带送风机102B的空冷用热交换器102,用浓溶液2a吸收与浓溶液2a一起流入的浓溶液2a和制冷剂蒸汽7c的混合流体中的制冷剂蒸汽7c并循环,而成为高浓吸收液,同时在供暖运转时,使送风机102B停止,或者利用慢速运转,来停止或降低热交换器能力,避免浓溶液2a的温度被过冷却至太低,从而可减少空冷用热交换器102的放热而引起的热损失,促进制冷剂蒸汽的加热的热回收,提高热交换效率。
第二方面是包括供暖运转开始初期即包括加热操作的开始初期打开开关阀V5,并使制冷剂蒸汽7a直接流入冷凝/蒸发热交换器111内,就可消除从除霜运转到恢复供暖运转的供暖运转开始初期的升温延迟问题。
第三方面是串联连接热交换管201B和热交换管201X,同时从它们的连接处分支的管路203向精溜部206上方供给温度接近饱和温度的低浓度吸收液,另外,从热交换管201X的上端侧的管路202向精溜部206的下方供给温度较高的制冷剂蒸汽和浓溶液的混合流体形成的吸收液,因此能够提高GAX功能。
对于第一热操作流体35a即冷却水和第二热操作流体35b即冷/热水的循环系统的路径,将第一热操作流体35a的管路20、21和第二热操作流体35b的管路24、25并联连接,并在第一热操作流体35a的管路21上设置开关阀V4,通过在供暖运转时打开开关阀V4,使第一热操作流体35a和第二热操作流体35b合流地循环,而在制冷运转时关闭开关阀V4,使第一热操作流体35a和第二热操作流体35b分流地循环,就可以消除第一热操作流体35a和第二热操作流体35b间热交换操作所带来的传热损失。第七构成为一种吸收式制冷装置设置通过用吸收液即稀溶液2c吸收制冷剂蒸汽7c的吸收功能部分,例如因吸收而得到浓溶液2a的吸收器1等使吸收液2a、2b、2c循环的吸收液循环系统;由上述吸收液2b蒸发制冷剂蒸汽7c的发生功能部分,例如蒸发器5;通过具有冷凝该蒸发的制冷剂蒸汽7c得到冷凝的制冷液7b的冷凝功能部分的同时,蒸发冷凝制冷剂7b得到制冷剂蒸汽7c的蒸发功能部分的功能部分,例如冷凝/蒸发兼用热交换器111、空冷用热交换器101等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得到用第一热操作流体35a即冷却水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即吸收器1内的吸收热的同时,用与上述制冷剂循环系统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操作流体35b例如冷/热水冷却或加热所定的热操作对象例如室内温度的热源;具有制冷剂流动路径切换装置,该切换装置借助于四通阀式的管路连接切换器63C的连接切换,使对应于进行上述热交换的热交换功能部分即冷凝/蒸发热交换器111的上述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循环流动路径转向,来切换对应于上述第二热操作流体35b的冷却和加热;和热操作流体合流装置,该合流装置在上述加热期间如在供暖运转时通过打开开关阀V4使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35a即冷却水的流路和上述第二热操作流体35b即冷/热水的流路汇合,而在上述冷却期间,例如在制冷运转期间通过关闭开关阀V4切断上述合流。
另外,第八构成是除了上述第七构成外,还具有在包括上述加热开始初期在内,使在上述发生功能部分即发生器5内的高温制冷剂蒸汽例如位于转流部205F中间附近的制冷剂蒸汽7a流入上述热交换功能部分即冷凝/蒸发热交换器111内的升温装置。
第九构成除了上述第七构成之外,还具有包括在上述制冷剂蒸汽7a的循环路径上设置的使上述制冷剂蒸汽7a与外气进行热交换的第一外气热交换功能部分,例如空冷热交换器101和在上述吸收液2a的循环路径上设置的使上述吸收液2a与外气热交换的第二外气热交换功能部分,例如空冷热交换器102的外气热交换器装置;和在上述加温期间即在暖房运转时使上述第二外气热交换功能部分即空冷热交换器102的热交换功能停止或下降,例如使送风机102B停止或微速运转的加温操作装置。下面,根据图9、图10说明第五实施例。图9的空冷热交换器102是所谓的翅片型散热器,即如图10所示,在保持狭小空间地配置的多块铝薄板重叠而成的翅片102a的一侧面和相反侧的侧面之间利用曲折状的管路设置管路4、41的同时,使由送风机102B送出的风流过翅片102a的狭小空间。
另外,空冷热交换器101也与此一样,通过曲折状穿过翅片的管路设置管路38.39的同时,使由送风机102B送出的风流过翅片101a的狭小空间。
这里,在图10的构成中,使应该穿过翅片101a的管路39侧的管路的一部分穿过空冷热交换器102的翅片102a的高温侧的部分来构成空冷热交换器101,这样就可加热流过管路38、39的制冷剂蒸汽中所含的未蒸发的制冷剂并使其蒸发,可提高热效率。第十构成是用下述装置代替上述第9构成的加热时操作装置,即用使上述第一外气热交换功能部分中的一部分即空冷热交换器101的管路39侧的管路的一部分穿过翅片102a的高温侧的部分,与上述第二外气热交换功能部分即空冷热交换器102的高温侧部分联合地配置的内含热交换装置。下面,根据图11说明第六实施例。在图11中,与图9的构成不同的地方的第一方面是除去用于冷却吸收液即浓溶液的热交换器102,而配置了一个带送风机66B的空冷热交换器66,作为热操作流体35a即冷却水放热专用。
第二方面是因为使第一热操作流体35a在制冷运转时仅仅在由空冷热交换器66冷却的路径内循环,而在供暖运转时,与第二热操作流体35b合流地循环,所以设置了分别分支管路20和管路21的各管路20A、21A和45、46,同时在管路21、21A和管路45的分支点处设置由三通阀或开关阀组合而成的管路连接切换器47代替开关阀V4,另外,在管路20、20A和管路46的分支点处在管路20A上设置逆止阀48,在管路46侧上设置开关阀V6。
第三方面是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使管路连接切换器47在制冷运转时仅打开管路21、管路21A之间的流路,而供暖运转时仅打开管路21和管路46之间的流路,另外,在制冷运转时关闭开关阀V6,在供暖运转时打开阀V6,同时仅在制冷运转时使送风机61B运转。提供的第11构成是通过用设置在上述制冷剂蒸汽7c的循环路径上的用于使制冷剂蒸汽7c与外气热交换的第一外气热交换功能部分,例如空冷热交换器101的外气热交换装置,和用于使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35a即冷却水与外气热交换的热交换功能部分,例如带送风机61B的空冷热交换器66的同时,操作管路连接切换器47和开关阀V6,在上述冷却期间,即制冷运转时,使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35a即冷却水和上述第二热操作流体35b即冷/热水分流流动,在上述加热期间,即供暖运转时,使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35a与上述第二热操作流体35b汇流那样的流路切换装置来代替上述第七构成中的热操作流体汇流装置。因此,该第11构成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可作如下的变形(1)相对于图8的构成,适用上述第一构成至第六构成。
(2)如图1中用虚线示出第一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中的吸收器1的底部的管路4的取入口那样,由于将在与制冷剂蒸汽7c的位置高度相当的部分上设置的管路4a和设置在浓溶液2a的液面以下的部分上的管路4b汇合成一根管路4,即使浓溶液2a的液面有变动,制冷剂蒸汽7c和浓溶液2a也能够被吸入吸收/热交换器234的被冷却侧234A内。
(3)其构成适用于使用冷却水以外的流体作为第一热操作流体35a的吸收式冷冻装置。
(4)在图1-图3和图5-图7的构成中,代替吸收/热交换器234的方式是如图8所示,设置一位于吸收器1内的最下部即浓溶液2a的液面上方的热交换管237,将该热交换管237的下端侧连接管路20A,上端侧连接管路20D。即当以图7的构成为例时,是进行如图8所示的管路连接,利用相同的连接,可适用于图1-图3和图5-图6的构成。
(5)可以除去管路16和管路202之间的吸收液热交换器31。
(6)可以除去图6-图8的流路构成中的流量调整阀236和设置流量调整阀236的管路,同时将管路20D与管路20C连接,就可形成使冷却管201A和冷却管201G并联连接或使冷却管201A和冷却管201H并联连接的构成。
(7)可以将由图8的实施例中的空冷热交换器102、泵3构成的吸收液的冷却结构补充到图11的实施例的结构中。
(8)可以将由图11中的空冷热交换器66、泵、67流路连接切换器47、开关阀V6、逆止阀48形成的第一热操作流体35a的冷却结构补充到图9的实施例的结构中。
(9)可以将取出高温制冷剂蒸汽7c的管路10A变更到发生器5的其它部位处,例如可以变更到比转流部205F的下端侧稍低的位置处。
(10)通过连接多个开关阀,进行与四通阀构成同样的管路的连接切换地构成管路连接切换器63C。
(11)在管路16和管路203之间配置与图12的第二现有技术中的吸收液热交换器31相同的热交换器。如上所述,根据权利要求1-6,因为将吸收器1内的冷却吸收热的冷却功能部分用如冷却管201A、冷却管201G在吸收器1内部分成多个,或者用如冷却管201A、冷却管201G、吸收/热交换器234在内外部配置多个,所以即使相对于一个冷却功能部分的第一热操作流体35a即冷却水流量或第一热操作流体35产生的冷却量减少,但因为整个冷却量增大,所以通过将由第一热操作流体35a冷却的冷凝器11和吸收器1的流路构成连接成并联流咱或串联流路,或这些流路的任意组合,以便使冷凝器11内所必需的冷却量和吸收器1内所必需的冷却量相平衡,就能够有选择地得到最佳冷却效率,所以能够提高整个装置的效率。
另外,因为配置在外部的冷却管紧密地绕在吸收器1的外壳1A上,且吸收/热交换器234为合适的形状,并能够配置在设置了吸收器1和发生器5的剩余空间内,所以即使保持整个装置的大小与现有一样,但能提高冷却效率,按需要制成小型时,能够提高整个装置的效率提高的小型装置。
另外,根据权利要求7-11,因为在供暖运转时,即加热操作期间,通过开关阀直接使第一热操作流体3和第二热操作流体汇合,所以不会出现如使用八通阀或四通阀那样的热容量和机械运动惯性大的流路连接切换器时的热惯性引起的切换时那样的热损失,而且,也不会出现因运转惯性造成的切换延迟,能够提供热效率更高,切换速度更快的装置。
而且,即使为了提高在制冷运转时的效率而增大冷却水的容量,并增大了第一热操作流体即冷却水的容量时,能够用简单的开关阀构成流路连接切换,另外,通过使制冷剂蒸汽的循环路径反向的结构,利用一个冷凝器/蒸发热交换器兼用向第二热操作流体供给热源的冷凝热交换器和蒸发热交换器,可以提供小型化的装置。
因为在供暖运转开始初期,或除霜运转后的供暖运转开始初期,通过开关阀将发生器内的高温制冷剂蒸汽强制供给热交换器功能部分,所以能够提供可消除因加热升温延迟所引起的人体不舒适感的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吸收式制冷装置,具有通过用吸收液吸收制冷剂蒸汽的吸收功能部分使吸收液循环的吸收液循环系统和通过从上述吸收液中蒸发制冷剂蒸汽的发生功能部分,冷凝该蒸发的制冷剂蒸汽得到冷凝的制冷剂的冷凝功能部分和蒸发该冷凝的制冷剂得到制冷剂蒸汽的蒸发功能部分等,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得到利用第一热操作流体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和上述冷凝功能部分的同时,利用与上述蒸发功能部分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操作流体来冷却或加热所定热操作对象的热源,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将由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的冷却功能部分分成多个冷却功能部分地配置的多个吸收功能装置;和使流通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的各流路与上述多个冷却功能部分的每一个串联连接的冷却流路装置。
2.一种吸收式制冷装置,具有通过用吸收液吸收制冷剂蒸汽的吸收功能部分使吸收液循环的吸收液循环系统和通过从上述吸收液中蒸发制冷剂蒸汽的发生功能部分,冷凝该蒸发的制冷剂蒸汽得到冷凝的制冷剂的冷凝功能部分和蒸发该冷凝的制冷剂得到制冷剂蒸汽的蒸发功能部分等,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得到利用第一热操作流体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和上述冷凝功能部分的同时,利用与上述蒸发功能部分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操作流体来冷却或加热所定热操作对象的热源,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将由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的冷却功能部分分成多个冷却功能部分地配置的多个吸收功能装置;和使流通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的各流路与上述多个冷却功能部分的每一个并联连接的冷却流路装置。
3.一种吸收式制冷装置,具有通过用吸收液吸收制冷剂蒸汽的吸收功能部分使吸收液循环的吸收液循环系统和通过从上述吸收液中蒸发制冷剂蒸汽的发生功能部分,冷凝该蒸发的制冷剂蒸汽得到冷凝的制冷剂的冷凝功能部分和蒸发该冷凝的制冷剂得到制冷剂蒸汽的蒸发功能部分等,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得到利用第一热操作流体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和上述冷凝功能部分的同时,利用与上述蒸发功能部分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操作流体来冷却或加热所定热操作对象的热源,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将由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的冷却功能部分分成配置在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内部的多个冷却功能部分地配置的多个吸收功能装置;和使流通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的各流路与上述多个冷却功能部分的每一个并联连接的冷却流路装置。
4.一种吸收式制冷装置,具有通过用吸收液吸收制冷剂蒸汽的吸收功能部分使吸收液循环的吸收液循环系统和通过从上述吸收液中蒸发制冷剂蒸汽的发生功能部分,冷凝该蒸发的制冷剂蒸汽得到冷凝的制冷剂的冷凝功能部分和蒸发该冷凝的制冷剂得到制冷剂蒸汽的蒸发功能部分等,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得到利用第一热操作流体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和上述冷凝功能部分的同时,利用与上述蒸发功能部分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操作流体来冷却或加热所定热操作对象的热源,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将由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的冷却功能部分分成配置在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内部的冷却功能部分和配置在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外部的冷却功能部分的多个吸收功能装置;和将流通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的各流路串联连接配置在上述吸收器功能内部的冷却功能部分和配置在上述吸收器功能部分外部的冷却功能部分的冷却流路装置。
5.一种吸收式制冷装置,具有通过用吸收液吸收制冷剂蒸汽的吸收功能部分使吸收液循环的吸收液循环系统和通过从上述吸收液中蒸发制冷剂蒸汽的发生功能部分,冷凝该蒸发的制冷剂蒸汽得到冷凝的制冷剂的冷凝功能部分和蒸发该冷凝的制冷剂得到制冷剂蒸汽的蒸发功能部分等,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得到利用第一热操作流体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和上述冷凝功能部分的同时,利用与上述蒸发功能部分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操作流体来冷却或加热所定热操作对象的热源,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将由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的冷却功能部分分成配置在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内部的多个冷却功能部分和配置在上述吸收功能部分的外部的冷却功能部分的多个吸收功能装置;和将流通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的各流路并联连接配置在上述内部的各冷却功能部分的同时,将流通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的流路相对上述并联连接而是以串联方式连接配置在上述外部的冷却功能部分的冷却流路装置。
6.一种吸收式制冷装置,具有通过用吸收液吸收制冷剂蒸汽的吸收功能部分使吸收液循环的吸收液循环系统和通过从上述吸收液中蒸发制冷剂蒸汽的发生功能部分,冷凝该蒸发的制冷剂蒸汽得到冷凝的制冷剂的冷凝功能部分和蒸发该冷凝的制冷剂得到制冷剂蒸汽的蒸发功能部分等,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得到利用第一热操作流体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和上述冷凝功能部分的同时,利用与上述蒸发功能部分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操作流体来冷却或加热所定热操作对象的热源,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将由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的冷却功能部分分成配置在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内部的冷却功能部分和配置在上述吸收功能部分的外部的多个冷却功能部分的多个吸收功能装置;和将流通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的各流路并联连接配置在上述内部的冷却功能部分和配置在上述外部的冷却功能部分中的一个的同时,将流通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的流路相对于上述并联连接而是以串联方式连接配置在上述外部的其余冷却功能部分的冷却流路装置。
7.一种吸收式制冷装置,具有通过用吸收液吸收制冷剂蒸汽的吸收功能部分,使吸收液循环的吸收液循环系统和通过从上述吸收液中蒸发制冷剂蒸汽的发生功能部分,冷凝该蒸发的制冷剂蒸汽得到冷凝的制冷剂的冷凝功能部分和蒸发该冷凝的制冷剂得到制冷剂蒸汽的蒸发功能部分等,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得到利用第一热操作流体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和上述冷凝功能部分的同时,利用与上述蒸发功能部分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操作流体来冷却或加热所定热操作对象的热源,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制冷剂顺路切换装置,该切换装置通过使对应于进行上述热交换的热交换功能部分的上述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循环顺路转向,来切换对应于上述第二热操作流体的冷却和加热;和热操作流体合流装置,该合流装置在上述加热期间使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的流路和上述第二热操作流体的流路汇合,而在上述冷却期间,切断上述合流。
8.一种吸收式制冷装置,具有通过用吸收液吸收制冷剂蒸汽的吸收功能部分,使吸收液循环的吸收液循环系统和通过从上述吸收液中蒸发制冷剂蒸汽的发生功能部分,冷凝该蒸发的制冷剂蒸汽得到冷凝的制冷剂的冷凝功能部分和蒸发该冷凝的制冷剂得到制冷剂蒸汽的蒸发功能部分等,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得到利用第一热操作流体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和上述冷凝功能部分的同时,利用与上述蒸发功能部分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操作流体来冷却或加热所定热操作对象的热源,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制冷剂顺路切换装置,该切换装置通过使对应于进行上述热交换的热交换功能部分的上述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循环顺路转向,来切换对应于上述第二热操作流体的冷却和加热;和热操作流体合流装置,该合流装置在上述加热期间使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的流路和上述第二热操作流体的流路汇合,而在上述冷却期间,切断上述合流。在包括上述加热开始初期在内,使在上述发生功能部分内的高温制冷剂蒸汽流入上述热交换功能部分内的升温装置。
9.一种吸收式制冷装置,具有通过用吸收液吸收制冷剂蒸汽的吸收功能部分,使吸收液循环的吸收液循环系统和通过从上述吸收液中蒸发制冷剂蒸汽的发生功能部分,冷凝该蒸发的制冷剂蒸汽得到冷凝的制冷剂的冷凝功能部分和蒸发该冷凝的制冷剂得到制冷剂蒸汽的蒸发功能部分等,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得到利用第一热操作流体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和上述冷凝功能部分的同时,利用与上述蒸发功能部分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操作流体来冷却或加热所定热操作对象的热源,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制冷剂顺路切换装置,该切换装置通过使对应于进行上述热交换的热交换功能部分的上述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循环顺路转向,来切换对应于上述第二热操作流体的冷却和加热;热操作流体合流装置,该合流装置在上述加热期间使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的流路和上述第二热操作流体的流路汇合,而在上述冷却期间,切断上述合流;外气热交换器装置,该装置包括在上述制冷剂蒸汽7a的循环路径上设置的使上述制冷剂蒸汽与外气进行热交换的第一外气热交换功能部分,和在上述吸收液的循环系统上设置的使上述吸收液与外气热交换的第二外气热交换功能部分;在加热期间使上述第二外气热交换功能部分的热交换功能停止或降低的加热时操作装置。
10.一种吸收式制冷装置,具有通过用吸收液吸收制冷剂蒸汽的吸收功能部分,使吸收液循环的吸收液循环系统和通过从上述吸收液中蒸发制冷剂蒸汽的发生功能部分,冷凝该蒸发的制冷剂蒸汽得到冷凝的制冷剂的冷凝功能部分和蒸发该冷凝的制冷剂得到制冷剂蒸汽的蒸发功能部分等,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得到利用第一热操作流体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和上述冷凝功能部分的同时,利用与上述蒸发功能部分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操作流体来冷却或加热所定热操作对象的热源,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制冷剂顺路切换装置,该切换装置通过使对应于进行上述热交换的热交换功能部分的上述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循环顺路转向,来切换对应于上述第二热操作流体的冷却和加热;热操作流体合流装置,该合流装置在上述加热期间使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的流路和上述第二热操作流体的流路汇合,而在上述冷却期间,切断上述合流;外气热交换器装置,该装置包括在上述制冷剂蒸汽7a的循环路径上设置的使上述制冷剂蒸汽与外气进行热交换的第一外气热交换功能部分,和在上述吸收液的循环系统上设置的使上述吸收液与外气热交换的第二外气热交换功能部分;使上述第一外气热交换功能部分中的一部分联合上述第二外气热交换功能部分的的高温侧部分的联合热交换装置。
11.一种吸收式制冷装置,具有通过用吸收液吸收制冷剂蒸汽的吸收功能部分,使吸收液循环的吸收液循环系统和通过从上述吸收液中蒸发制冷剂蒸汽的发生功能部分,冷凝该蒸发的制冷剂蒸汽得到冷凝的制冷剂的冷凝功能部分和蒸发该冷凝的制冷剂得到制冷剂蒸汽的蒸发功能部分等,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得到利用第一热操作流体冷却上述吸收功能部分和上述冷凝功能部分的同时,利用与上述蒸发功能部分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操作流体来冷却或加热所定热操作对象的热源,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制冷剂顺路切换装置,该切换装置通过使对应于进行上述热交换的热交换功能部分的上述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循环顺路转向,来切换对应于上述第二热操作流体的冷却和加热;在上述制冷剂循环路径上设置用于使上述制冷剂蒸汽与外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功能的外气热交换装置;和设置有用于使上述制冷剂蒸汽与外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功能的同时,在上述冷却期间使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和上述第二热操作流体分流流动、在上述加热期间使上述第一热操作流体与上述第二热操作流体汇流的流路切换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提高冷凝功能部分和吸收功能部分的冷却能力,提高整个装置的性能系数并能使结构小型化的吸收式制冷装置。将由第一热操作流体(冷却水)35a冷却吸收功能部分(吸收器)1的冷却功能部分1以冷却管201A,冷却管201H,吸收/热交换器234的方式分成多个配置。使流通第一热操作流体35a的各流路以管路20.20A.20D.21的路径和管路20.20B.20C.21的路径方式串联/并联连接这些各冷却功能部分201A.201H.234。在吸收器1的外壳1A的内表面上设置连续的凹凸面1C,来提高冷却管201H的冷却能力。将冷却管201H设置在吸收器1的内部,另外,可将吸收/热交换器变更为冷却管,并设置在吸收器1的内部。
文档编号F25B37/00GK1152104SQ9611211
公开日1997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1996年8月1日 优先权日1995年8月1日
发明者野村和雄, 村山茂, 田村智德, 加藤具彦 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