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整体式燃气炉余热冰箱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干式吸收式冰箱的改进。
现有的干式吸收式冰箱所使用的热源一种是用专用炉具来提供,另一种是提供热源给冰箱的炉具,虽可同时提供热水和蒸食物,但却不能同时用于煮或炒等其他炊事,故使用这种冰箱的家庭,要另置炉具或不另置炉具而使用冰箱用的炉具,却要把炉具移位才能使用,费时费事,实用性差,此外,这种冰箱用的炉具与冰箱不是一个整体,要用专用燃烧室安放炉具,且由于炉具置于下部要采用隔热室与冷藏室隔开,增加了不实用的燃烧室和隔热室,整个体积显得庞大,造价也相应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燃气炉余热为热源,结构合理的干式吸收式冰箱,而不会影响燃气炉用于家庭的一切炊事。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以下述方式来完成的本整体式燃气炉余热冰箱各组成部件的位置合理冷藏箱在下部,免弃了燃烧室和隔热室。采用上表面形状与锅相似有若干挡火圈的热水器构成燃气炉炉膛,迫使火焰走弯路走长路,增加受热面积,延长了热交换时间,提高了热效率,使热水器能提供足够的热源给冰箱的发生器。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一是一炉两用,燃气炉主热源用于家庭炊事,同时获得的余热才用于冰箱,使用方便,热利用率高,使用成本低。二是炉具与冰箱合为一体,结构紧凑、合理,造价低。
以下结合附图来说明实施例
图1为本整体式单燃气炉余热冰箱正视简图(局部剖开)。
图2为本整体式双燃气炉余热冰箱正视简图(局部剖开)。
参照
图1~2,本整体式燃气炉余热冰箱,由环形发生器外壳(1)、环形发生器通气管(2)、冷凝管(3)、冷却冰箱(4)、蒸发器(5)、燃气炉(6)、薄形热水器(7)、吸收剂(8)、冷藏箱(9)、补充水箱(10、11)、支架(12)组成。环形发生器通气管(2)管壁上有若干个均布通气小孔,该通气管(2)置于环形发生器外壳(1)的中心部位,通气管(2)与外壳(1)之间约四分之三空间放干式吸收剂(8),薄形热水器(7)为球面形体,上表面有若干条凸起的挡火圈(13),圆周部位加大容积安放上环形发生器(1),中间部位有一透孔,安装上燃气炉(6),补充冰箱(10、11)安放在薄形热水器下面,有小管与热水器相通,燃气炉(6)、薄形热水器(7)、补充冰箱(10、11)安装在冰箱上部的支架(12)上,冰箱中部是冷却冰箱(4),冰箱下部是冷藏箱(9),冷藏箱内上部安装有1至2组蒸发器(5),蒸发气内装上氨水。冷凝管(3)为螺旋形,穿过冷却冰箱(4),中、下段外面浸在水里,下端出口接通蒸发器(5)、上端出口接通发生器(1),露在空气中的上段外面有螺旋形的散热丝或散热片。
本整体式燃气炉余热冰箱的工作原理是当燃气炉不用于炊事时,环形发生器不受热,发生器内的干式吸收剂便吸收由蒸发器中的氨水气化而来的氨气,氨水的气化带走了热量而使冷藏箱降温制冷。当燃气炉用于炊事时,薄形热水器同时获得余热,使热水器内的水沸腾,水蒸气或沸水便对发生器供热,使干式吸收剂吸收的氨释放出汽态氨,汽态氨经冷凝管的冷却又变为氨水,流回蒸发器。
权利要求一种整体式燃气炉余热冰箱,其特征在于该冰箱由环形发生器外壳(1)环形发生器通气管(2)、冷凝管(3)、冷却冰箱(4)、蒸发器(5)、燃气炉(6)、薄形热水器(7)、吸收剂(8)、冷藏箱(9)、补充水箱(10、11)、支架(12)组成。环形发生器通气管(2)管壁上有若干个均布通气小孔,该通气管(2)置于环形发生器外壳(1)的中心部位,通气管(2)与外壳(1)之间约四分之三空间放干式吸收剂(8),薄形热水器(7)为球面形体,上表面有若干条凸起的挡火圈(13),圆周部位加大容积安放上环形发生器(1),中间部位有一透孔,安装上燃气炉(6),补充冰箱(10、11)安放在薄形热水器下面,有小管与热水器相通。燃气炉(6)、薄形热水器(7)、补充冰箱(10、11)安装在冰箱上部的支架(12)上,冰箱中部是冷却冰箱(4),冰箱下部是冷藏箱(9),冷藏箱内上部安装有1至2组蒸发器(5),蒸发气内装上氨水、冷凝管(3)为螺旋形,穿过冷却冰箱(4),中、下段外面浸在水里,下端出口接通蒸发器(5)、上端出口接通发生器(1),露在空气中的上段外面有螺旋形的散热丝或散热片。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整体式燃气炉余热冰箱,该余热冰箱属干式吸收式冰箱,其特征在于燃气炉与冰箱为一不可分的整体,燃气炉、薄形热水器、补充水箱安装在冰箱上部的支架上,冰箱中部是冷却水箱,冰箱下部是冷藏箱。薄形热水器有若干条挡火圈的上表面形成为燃气炉的炉膛,它克服了现有同类型冰箱要用专用炉具或用炉具的主热源供热的蔽端,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一炉两用,仅用炉具的余热用于冰箱,不影响家庭炊事,使用方便,热利用率高,使用成本低。二是结构紧凑、合理,造价低。
文档编号F25B29/00GK2043330SQ8820861
公开日1989年8月23日 申请日期1988年7月12日 优先权日1988年7月12日
发明者罗冬祥 申请人:罗冬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