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流换热器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4777051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平行流换热器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平行流换热器。
背景技术
平行流换热器作为一种高效的换热器,被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但是,普通平行流换热器为了提高冷媒的均流情况,在液侧的集流管内设置冷媒均流板,一般采用的均流板为平板型,在平板的中间设置一列或者多列通孔,连通均流板隔开的两个腔体。但是这种形式使得安装受结构的影响较大。另外由于平板结构的影响,当冷媒存在气液两相时,就会有上部的气态冷媒先流出,而在扁管侧形成气液两相的分离,从而降低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当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特别是冷凝温度较低时,会有较多的冷冻油析出,凝结下来的冷冻油会平铺在均流板的上表面上,会汇集比较多的冷冻油,降低压缩机的油液位,同时恶化换热器的流动效果。如何发明一种提高气液两相冷媒的混合,同时减少冷冻油的汇集均流板结构成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换热效率高、适用范围广的平行流换热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包括下集流管、上集流管、设置在上下集流管之间的若干个扁管、设置在相邻扁管之间的翅片,其结构特征是下集流管内设有均流板,均流板宽度方向为凸凹曲面形或弧面形,在易于均流板集油处设置通孔,该均流板把下集流管分成连接冷媒管的第一腔体和连接扁管的第二腔体。所述均流板的上表面一端连接有定位板,且固定在下集流管的上壁,定位板的下接触面与均流板连接处的形状吻合。所述均流板两侧设置有凸弧,凸弧与下集流管连接处的集流管内壁紧密贴合。所述均流板宽度方向为凹形曲面,且凹向下集流管下侧,该均流板凹陷部的壁面在第二腔体内形成下窄上宽的通道。所述均流板的凹陷处沿下集流管轴线设有一排或两排通孔。所述所述均流板宽度方向为凸形曲面,且凸向扁管侧,该均流板凸起部的壁面和两侧的集流管内壁形成通道。所述均流板两侧的曲面上沿下集流管轴线的方向对称设有两排通孔。所述均流板两侧的曲面上沿下集流管轴线的方向交错设有两排通孔。所述均流板宽度方向为凹形弧面,且凹向下集流管下侧,均流板的圆弧面在第二腔体内形成下窄上宽的通道。所述均流板两侧的圆弧面上沿下集流管轴线的方向对称设有两排通孔。本发明中冷媒通过均流板上的通孔由较小腔体进入较大的腔体,由于冷媒流动通道扩大,气液两相的冷媒可以充分的混合,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作为冷凝器使用时,由于均流板宽度方向的曲面,从扁管冷凝汇集的冷冻油会汇集到通道的下部,通过均流板上的通孔流回冷媒系统,从而影响冷媒流动和减少冷冻油的滞留量。其具有结构简单合理、 换热效率高、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集流管局部剖视图。图2为一实施例的下集流管截面剖视放大图。图3为一实施例的定位板正视放大图。图4为第二实施例的下集流管截面剖视放大图。图5为第二实施例的均流板立体图。图6为第三实施例的均流板立体图。图7为第四实施例的下集流管截面剖视放大图。图8为现有技术采用的平行流换热器正视图。图中1为下集流管;2为上集流管;3为扁管;4为均流板;5为通孔;6为凸弧;7 为通道;8为集流管内壁;9为第一腔体;10为第二腔体;11为定位板;12为定位板的下接触面;13为冷媒管。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图8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平行流换热器,包括下集流管1、上集流管2,设置在上下集流管之间的若干个扁管3、设置在相邻扁管3之间的翅片(图中未显示)。当作为冷凝器使用时,气态的冷媒从上部的冷媒管进入,经过换热器与换热媒介换热,成为液态的冷媒从下集流管1的冷媒管13流出平行流换热器。第一实施例参见图1-图3. —种平行流换热器,包括下集流管1、上集流管2、设置在上下集流管之间的若干个扁管3、设置在相邻扁管3之间的翅片,下集流管1内设有均流板4,该均流板4把下集流管1分成连接冷媒管13的第一腔体9和连接扁管3的第二腔体10。均流板 4宽度方向为凹形曲面,且凹向下集流管1下侧,该均流板4凹陷部的壁面在第二腔体10内形成下窄上宽的通道7。具体如图2所示,在均流板4的凹陷部设置有通孔5,当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由于均流板4的曲面,从扁管3冷凝汇集的冷冻油会汇集到通道7的下部,该处即为本实施例中易于均流板4集油处,这样冷冻油就易于通过通孔5流入到均流板4的下侧,流回冷媒系统,不会在均流板4上汇集,从而加强冷媒流动和减少冷冻油的滞留量。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均流板4凹向下集流管1下侧,这里的凹向指的并非平板, 而是向下有凹陷,这里的凹向下集流管1下侧,强调的是凹向扁管3侧的另一侧。从图2的截面剖视图可以看出,由于均流板4的形状,该均流板4凹陷部的壁面在第二腔体10内形成下窄上宽的通道7,在所述的通道7下部的均流板4上设置有通孔5。当第一腔体9内的冷媒从通孔5喷射出后,从较小的通道截面扩展到较大的通道截面,更加有利于气液两相的冷媒充分混合,从而提高进入扁管3的冷媒均勻性,提高平行流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均流板4的上表面一端连接有定位板11,且固定在下集流管1的上壁,定位板的下接触面12与均流板4连接处的形状吻合;均流板4和定位板11把第一腔体9和第二腔体10分隔密封。这样可以扩大均流板4和集流管内壁8的接触面积,利于均流板4和集流管内壁8的固定和密封,减少因为该接触面泄漏,而造成换热器的一致性差,影响换热器品质。均流板4为凹形曲面,且凹向下集流管1下侧,该均流板4凹陷部的壁面在第二腔体10 内形成下窄上宽的通道7。均流板4的凹陷处沿下集流管1轴线设置设有一排或两排通孔 5。均流板4两侧设置有凸弧6,凸弧6与下集流管1连接处的集流管内壁8紧密贴合。当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由于均流板4的凹形曲面,从扁管3冷凝汇集的冷冻油会汇集到通道7的下部,从而通过通孔5流入到均流板4的下侧,流回冷媒系统,不会在均流板4上汇集,从而影响冷媒流动和减少冷冻油的滞留量。当第一腔体9内的冷媒从通孔5 喷射出后,从较小的通道7截面扩展到较大的通道7截面,更加有利于气液两相的冷媒充分混合,从而提高进入扁管3的冷媒均勻性,提高平行流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第二实施例如图4、图5所示,本实施例均流板4宽度方向的形状为凸形曲面,均流板5把集流管2分成连接冷媒管13的第一腔体9和连接扁管3的第二腔体10,均流板4为凸向扁管3 侧,在易于均流板4集油处,即在凸向扁管3的均流板4两侧的弯折处设置有通孔5,具体如图4所示,在均流板4的两侧的弯折处设置有通孔5。当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由于均流板 4的曲面,从扁管3冷凝汇集的冷冻油会汇集到通道7的下部,从而通过通孔5流入到均流板4的下侧,流回冷媒系统,不会在均流板4上汇集,从而影响冷媒流动和减少冷冻油的滞留量。参见图4、5,本实施例中的通孔5沿集流管轴线的方向设置为两排,分别在均流板 4凸起部分的两侧面。由于是纵向的两排,利于加工制作。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均流板4为凸向扁管3侧,这里的凸向是指的并非平板,而是向上有凸起,这里的凸向的方向为扁管侧。从图4的截面剖视图可以看出,由于均流板4 的形状,该均流板4凸起部的壁面分别和两侧的集流管内壁8配合,在第二腔体10内分别形成下窄上宽的通道7,在所述的通道7下部的均流板4上设置有通孔5。当第一腔体9内的冷媒从通孔5喷射出后,从较小的通道截面扩展到较大的通道截面,更加有利于气液两相的冷媒充分混合,从而提高进入扁管3的冷媒均勻性,提高平行流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如图4所示,均流板4两侧设置有凸弧6,具体的,均流板4与集流管连接处设置有凸弧6,该凸弧6与集流管连接处的集流管内壁8形状吻合。该凸弧6采用向内弯折的形式形成,加工方便,且这样可以扩大均流板4和集流管内壁8的接触面积,利于均流板4和集流管内壁8的固定和密封,减少因为该接触面泄漏,而造成换热器的一致性差,影响换热器品质。第三实施例参见图6,本平行流换热器,与第二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所述均流板4两侧的曲面上沿下集流管1轴线的方向交错设有两排通孔5。这样可以扩大每排的通孔5的间距,减小总的孔数,提高从通孔5中流出的冷媒的速度,从而进一步增加气液混合的均勻性,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其它未述部分,同第二实施例。第四实施例参见图7,本平行流换热器,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所述均流板4宽度方向为凹形弧面,且凹向下集流管1下侧的圆弧,均流板4的圆弧面在第二腔体10内形成下窄上宽的通道7。这样可以减小折角的角度,降低加工的难度和成本。均流板4两侧的圆弧面上沿下集流管1轴线的方向对称设有两排通孔5。本实施例中,均流板4上没有凸弧6。其它未述部分,同第一实施例。
权利要求
1.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包括下集流管(1)、上集流管O)、设置在上下集流管之间的若干个扁管(3)、设置在相邻扁管C3)之间的翅片,其特征是下集流管(1)内设有均流板G), 均流板的宽度方向为凸凹曲面形或弧面形,在易于均流板(4)集油处设置通孔(5),该均流板(4)把下集流管(1)分成连接冷媒管(1 的第一腔体(9)和连接扁管(3)的第二腔体(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所述均流板(4)的上表面一端连接有定位板(11),且固定在下集流管(1)的上壁,定位板的下接触面(1 与均流板连接处的形状吻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均流板(4)两侧设置有凸弧 (6),凸弧(6)与下集流管(1)连接处的集流管内壁(8)紧密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均流板(4)宽度方向为凹形曲面,且凹向下集流管(1)下侧,该均流板凹陷部的壁面在第二腔体(10)内形成下窄上宽的通道(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均流板的凹陷处沿下集流管(1)轴线设有一排或两排通孔(5)。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均流板(4)宽度方向为凸形曲面,且凸向扁管C3)侧,该均流板(4)凸起部的壁面和两侧的集流管内壁(8)形成通道(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均流板(4)两侧的曲面上沿下集流管(1)轴线的方向对称设有两排通孔(5)。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均流板(4)两侧的曲面上沿下集流管(1)轴线的方向交错设有两排通孔(5)。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均流板(4)宽度方向为凹形弧面,且凹向下集流管(1)下侧,均流板的圆弧面在第二腔体(10)内形成下窄上宽的通道(7)。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平行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均流板(4)两侧的圆弧面上沿下集流管(1)轴线的方向对称设有两排通孔(5)。
全文摘要
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包括下集流管、上集流管、设置在上下集流管之间的若干个扁管、设置在相邻扁管之间的翅片,下集流管内设有均流板,均流板宽度方向为凸凹曲面形或弧面形,在易于均流板集油处设置通孔,该均流板把下集流管分成连接冷媒管的第一腔体和连接扁管的第二腔体。本发明中冷媒通过均流板上的通孔由较小腔体进入较大的腔体,由于冷媒流动通道扩大,气液两相的冷媒可以充分的混合,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作为冷凝器使用时,由于均流板宽度方向的曲面,从扁管冷凝汇集的冷冻油会汇集到通道的下部,通过均流板上的通孔流回冷媒系统,从而影响冷媒流动和减少冷冻油的滞留量。其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换热效率高、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文档编号F25B39/00GK102506523SQ20111031984
公开日2012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9日
发明者佐藤宪一郎, 刘阳, 李强 申请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