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交换器移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器移动装置,旨在解决热交换器移动不方便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热交换器移动装置,包括上底盘、轨道,所述上底盘转动连接有若干支座,若干所述支座均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转动连接有滚轮,所述滚轮的滚面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底部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和轨道抵触连接,所述弹簧和支撑板呈圆周设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热交换器移动装置方便热交换器的移动。
【专利说明】
一种热交换器移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交换器,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移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热交换器是目前很多行业普遍使用的热交换器,其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等有点,也被广泛应用在集中供热系统中,换热器也称为热交换器或热交换设备,是用来使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体,以满足规定的工艺要求的装置,是对流传热及热传导的一种工业应用,由于热交换器本身体积大、重量重、没有用于人工搬运的抓手,因此,搬运一个热交换器需要2?3个人,搬运速度慢,效率低下,且搬运过程中容易出现热交换器被挤压导致翅片倒片现象。
[0003]针对上述问题,公开号为CN204868006U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热交换器装配系统,其技术要点是:一种热交换器装配系统,包括:控制器、机械手和产品识别单元,所述产品识别单元用于对生产线上的产品进行识别,并将结果输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识别结果确定机械手的动作,所述机械手用于执行已确认的动作以便将相应的热交换器送到生产线上进行装配。该方案通过采用产品识别单元对产品进行识别,以确定机械手需要执行的动作与需要抓取的热交换器,然后由控制器控制机械手执行相应的动作即可,搬运过程无需人工参与,不会出现热交换器损坏的现象,提高了装配效率;两个加紧装置的相对位置可调,适应能力强;伺服驱动器可以对内夹紧板进行微调,保证质量。
[0004]该方案解决了热交换器移动的困难性,同时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移动装置,通过在热交换器上安装了特殊的滚轮,方便热交换器的移动,而且可以适应平地和轨道两种方式的移动。
[000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热交换器移动装置,包括上底盘、轨道,所述上底盘转动连接有若干支座,若干所述支座均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转动连接有滚轮,所述滚轮的滚面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底部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和轨道抵触连接,所述弹簧和支撑板呈圆周设置。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底盘上转动连接若干支座,在支座上固定连接了转轴,转轴转动连接了滚轮,通过滚轮带动热交换器移动,方便热交换器的移动,在滚轮上设置了凹槽,在凹槽底部固定连接了弹簧,弹簧固定连接了支撑板,弹簧和支撑板呈圆周设置,支撑板和轨道抵触连接,为了使热交换器能够按照既定的轨道进行移动,通过凹槽、弹簧和支撑板的配合,能使的滚轮卡在轨道内,从而使热交换器能按照轨道的方向进行移动,若不需要在轨道上移动的时候,支撑板在弹簧的弹力的作用下,和地面接触,填补了滚轮的凹槽,增大了和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强了移动的稳定性,避免发生打滑现象,提高操作的安全性。
[000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板呈弧形设置。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使得支撑板能较好的进行支撑热交换器进行移动,将支撑板设置成弧形,加强了移动时的平稳性。
[00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凹槽侧壁设置有滑槽,所述支撑板侧面设有和滑槽相互配合的滑块。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热交换器在轨道和平地之间交换移动的时候,支撑板会在凹槽内移动,为了增强支撑板移动的稳定性,使得支撑板在朝向转轴的方向移动,在凹槽侧边上开设了滑槽,在支撑板的侧面设有和滑槽相互配合的滑块,通过滑槽和滑块的配合,使得支撑板在凹槽内移动更加平稳。
[00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凹槽底部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穿过弹簧和支撑板固定连接。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进一步加强支撑板移动的稳定性,在凹槽底部固定连接了伸缩杆,伸缩杆穿过弹簧和支撑板固定连接,通过伸缩杆在弹簧内部的支撑,避免了弹簧发生弯曲,影响支撑板的移动,而且伸缩杆还能起到支撑起热交换器的作用,当支撑板抵触到轨道的时候,支撑板沿转轴方向发生移动,压缩伸缩杆,当伸缩杆压缩到极限时,伸缩杆起到支撑整个热交换器的作用。
[00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轨道一端设有用于滚轮脱离轨道的斜坡。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热交换器不需要在轨道上移动的时候,为了使得热交换器从轨道移动到平地的时候保持移动的稳定性,在轨道的一端设有斜坡,通过斜坡的过渡,热交换器能进行平稳的移动。
[001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凹槽的末端横截面为梯形。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轨道可能存在弯道,为了使得滚轮在经过弯道的时候较为顺畅,将凹槽的末端横截面设置成梯形,梯形为横截面的凹槽的末端在经过弯道的时候不会卡在轨道上。
[001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板的表面上涂覆有防滑层。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防止热交换器在滑动时发生打滑现象,在支撑板的表面上涂覆有防滑层,通过防滑层的防滑作用能有效防止打滑现象。
[002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1]其一,通过在热交换器的底部设置了滚轮,方便热交换器的移动;
[0022]其二,通过在滚轮的滚面上设置了凹槽,配合弹簧和支撑板,使得滚轮可以在轨道和平地上都可以移动,而且都能防止打滑现象。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实施例轨道的局部示意图,用于显示斜坡;
[0025]图3为图1中A部放大示意图。
[0026]图中:1、上底盘;2、轨道;3、支座;4、转轴;5、滚轮;6、凹槽;7、弹簧;8、支撑板;9、滑槽;1、滑块;11、伸缩杆;12、斜坡。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0028]—种热交换器移动装置,如图1?2所示,包括上底盘I和轨道2,在上底盘I上转动连接有若干支座3,在支座3上过盈配合有转轴4,转轴4转动连接有滚轮5,通过滚轮5可以支撑热交换器进行移动,当热交换器需要在既定的轨道2上进行移动的时候,在滚轮5的滚面上设置了凹槽6,在凹槽6底部抵触连接有弹簧7,凹槽6底部焊接了伸缩杆11,伸缩杆11穿过弹簧7,伸缩杆11的另一端焊接支撑板8,支撑板8和弹簧7的另一端抵触连接,支撑板8呈弧形设置,弹簧7和支撑板8围绕转轴4呈圆周设置,在凹槽6的侧壁上还开设有滑槽9,如图3所示,在支撑板8的侧面设有和滑槽9配合的滑块10,为了使得支撑板8沿着朝向转轴4的方向进行移动;当热交换器不需要在轨道2上进行移动的时候,从轨道2移动到平地上的时候,为了保持热交换器移动的稳定性,在轨道2的边缘设置了斜坡12,通过斜坡12的过渡,热交换器在移动到平地上的时候不会发生较大的震动,当热交换器在经过轨道2弯道的时候,为了防止凹槽6卡在轨道2上,将凹槽6的末端的横截面设置成梯形,能使得热交换器在经过轨道2的弯道处更加平稳;为了防止热交换器在移动的时候发生打滑现象,在支撑板8的表面上设置了防滑层,优选为橡胶材料,有效防止打滑。
[0029]当热交换器移动到平地上的时候,支撑板8在弹簧7的作用下,和地面接触,增大滚轮5和地面的接触面积,有效防止了打滑现象,如果没有支撑板8,含有凹槽6的滚轮5在平地上移动很容易发生打滑,造成安全问题;当热交换器移动到轨道2上的时候,支撑板8在凹槽6内移动,压缩伸缩杆11,当伸缩杆11压缩到极限时,伸缩杆11支撑着热交换器,通过滚轮5在轨道2上进行既定方向的移动。
[003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热交换器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底盘(1)、轨道(2),所述上底盘(I)转动连接有若干支座(3),若干所述支座(3)均固定连接有转轴(4),所述转轴(4)转动连接有滚轮(5),所述滚轮(5)的滚面上设有凹槽(6),所述凹槽(6)底部固定连接有弹簧(7),所述弹簧(7)固定连接有支撑板(8),所述支撑板(8)和轨道(2)抵触连接,所述弹簧(7)和支撑板(8)呈圆周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交换器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8)呈弧形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交换器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6)侧壁设置有滑槽(9),所述支撑板(8)侧面设有和滑槽(9)相互配合的滑块(1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热交换器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6)底部固定连接有伸缩杆(11),所述伸缩杆(11)穿过弹簧(7)和支撑板(8)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热交换器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2)—端设有用于滚轮(5)脱离轨道(2)的斜坡(12)。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热交换器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6)的末端横截面为梯形。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热交换器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8)的表面上涂覆有防滑层。
【文档编号】F28F9/007GK205580280SQ201620409048
【公开日】2016年9月14日
【申请日】2016年5月7日
【发明人】刘凯旋
【申请人】北京大正永业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