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窑居建筑的除湿通风系统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窑居建筑的除湿通风系统,包括固体吸附式除湿转轮、送风机、全热交换器、太阳能水箱、换热器Ⅰ和Ⅱ;除湿转轮上设有室外新风入口、湿热废气排放口和干空气出口,干空气出口与送风机入口连接;送风机与换热器Ⅰ连接,换热器Ⅰ与全热交换器连接;全热交换器上设有送风管和回风管与窑屋室内连通,全热交换器上设有排风管与换热器Ⅱ上气体入口连接;换热器Ⅱ上气体出口与除湿转轮连通;换热器Ⅰ上设有地下井水输送管与内部盘管连接;太阳能水箱上设有热水供水管与换热器Ⅱ内部盘管入口连接,换热器Ⅱ内部盘管出口上设有回水管与太阳能水箱连接。本实用新型保证送风温度满足人体热舒适要求,能降低室内空气的湿度,达到节能目的。
【专利说明】
一种适用于窑居建筑的除湿通风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窑居建筑的除湿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0002]我国幅员辽阔,其中豫西地区,由于其复杂的地理地势,致使窑居建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尽管窑居建筑具有冬暖夏凉等多种形态特征,但其空间形态单一,阴暗潮湿,空气品质差等原因,致使居民夏季在窑屋生活极其不舒适。因此,需要采取办法来解决窑居建筑内的通风及除湿问题。而目前窑居建筑的通风都是通过开百叶窗以及风道来解决,甚至放弃窑居建筑建砖混建筑,通过装分体空调来制冷或取暖,但是这样做会导致用电量剧增,不利于节约能源。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适用于窑居建筑的除湿通风系统,在保证送风温度满足人体热舒适要求的同时,并降低室内空气的湿度,有效利用太阳能资源、地下水资源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设计一种适用于窑居建筑的除湿通风系统,包括固体吸附式除湿转轮、送风机、全热交换器、太阳能水箱、换热器I和Π ;所述除湿转轮上设有室外新风入口、湿热废气排放口和干空气出口,其中干空气出口与送风机入口连接;
[0006]所述送风机出口与换热器I上气体入口连接,换热器I上气体出口与全热交换器上气体入口连接;所述全热交换器上设有送风管和回风管与窑屋室内连通,全热交换器上设有排风管与换热器Π上气体入口连接;
[0007]所述换热器Π上气体出口与除湿转轮连通;所述换热器I上设有地下井水输送管与内部盘管连接,该换热器的回水管内水可作为生活热用水;所述太阳能水箱上设有热水供水管与换热器Π内部盘管入口连接,换热器Π内部盘管出口上设有回水管与太阳能水箱连接。
[0008]优选地,在上述适用于窑居建筑的除湿通风系统中,所述太阳能水箱上设有地下水供水管道连接地下井水,该管道上同时设有阀门。
[0009]优选地,在上述适用于窑居建筑的除湿通风系统中,所述除湿转轮的湿热废气排放口上设有排风机。
[0010]优选地,在上述适用于窑居建筑的除湿通风系统中,所述换热器I和Π为间壁式换热器。
[0011]优选地,在上述适用于窑居建筑的除湿通风系统中,所述送风管口设在窑屋的下部,回风管口设在窑屋的上部。
[001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0013]本实用新型将除湿转轮与全热回收交换器结合,并且利用太阳能为除湿转轮再生气流提供热源,利用地下井水对室外新风进行预冷,达到对室外新风除湿并且降温的目的。具体来说是利用除湿转轮对室外新风进行除湿获取干空气,利用太阳能水箱制备热水,通过换热器Π对除湿转轮再生气流加热并使转轮中吸附剂获得再生,利用地下井水通过换热器I对室外新风进行预冷降温,利用全热回收交换器使室内温度较低的回风与室外新风被处理后的干空气进行热量交换。
[0014]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0015]1、太阳能制备热水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再生气流提供热量,使除湿转轮内固体吸附剂获得再生。充分利用地下井水的冷量使室外温度降低,并利用全热回收交换器使室内回风的冷量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在保证送风温度满足人体热舒适要求的同时,并降低室内空气的湿度,有效利用太阳能资源、地下水资源及达到节能的目的。
[0016]2、该系统相比分体空调虽然增加了初期投资,但是在后期运行过程,运行费用极低,耗电量小,并且舒适度高,能够使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窑居建筑的除湿通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序号:1、阀门,2、热水供水管,3、换热器Π,4、除湿转轮,5、回水管,6、送风机,
7、换热器I,8、全热交换器,9、送风管,10、回风管,11、排风管,12、太阳能水箱,13、排风机,
14、窑屋,15、地下井水输送管,16、地下水供水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部分【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做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1 ] 参见图1,图中,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窑居建筑的除湿通风系统,包括除湿转轮4、送风机6、全热交换器8、太阳能水箱12、换热器17和Π 3。
[0022]除湿转轮上设有室外新风入口、湿热废气排放口和干空气出口,其中干空气出口与送风机入口连接;送风机出口与换热器I上气体入口连接,换热器I上气体出口与全热交换器上气体入口连接。
[0023]全热交换器上设有送风管9和回风管10与窑屋14室内连通,全热交换器上设有排风管11与换热器Π上气体入口连接;换热器Π上气体出口与除湿转轮连通。
[0024]换热器I上设有地下井水输送管15与内部盘管连接;太阳能水箱上设有热水供水管2与换热器Π内部盘管入口连接,换热器Π内部盘管出口上设有回水管5与太阳能水箱连接。
[0025]进一步的,在上述适用于窑居建筑的除湿通风系统中,太阳能水箱上设有地下水供水管道16连接地下井水,该管道上同时设有阀门I。
[0026]进一步的,在上述适用于窑居建筑的除湿通风系统中,除湿转轮的湿热废气排放口上设有排风机13。
[0027]优选的,在上述适用于窑居建筑的除湿通风系统中,换热器I和Π为间壁式换热器。
[0028]优选地,在上述适用于窑居建筑的除湿通风系统中,所述送风管口设在窑屋的下部,回风管口设在窑屋的上部。
[0029]具体使用时,阀门I在系统最初运行时打开,在太阳能水箱满水之后关闭,夏季室外温度较高,太阳能水箱内的水可被加热到60°C以上,此部分热水沿供水管2送入间壁式换热器13(主要起空气加热作用)内,再生气流(通过全热交换器的排风)则通过则从加热盘管外掠过,此过程中,热水把空气加热使得空气温度升高,之后此部分空气进入除湿转轮4的再生区内,使固体吸附剂再生,成为湿热废气之后排放入大气。而盘管内的水完成加热空气的过程之后,水温降低,沿着回水管5进入太阳能水箱重新被加热,之后重新完成吸附剂再生的过程。室外新风则通过除湿转轮完成除湿,成为温度较高的干空气,经过送风机6加压,进入换热器Π7(主要起空气冷却作用)内,换热器内为冷水盘管,此部分冷水取自农村地下井水,温度较低,可用来冷却空气使空气温度降低,而冷水温度升高,此部分水可作为生活热用水。空气温度降低之后,进入全热交换器8,与室内温度较低的回风进行热量交换,温度进一步降低之后沿着送风管9送入室内,而回风与室外新风被处理后的干空气热量交换之后沿着排风管作为再生气流进入除湿转轮完成固体吸附剂再生的过程。送风管口设在窑屋的下部,而回风管口设在窑屋的上部,采用置换通风的形式,使人体获得较大的热舒适感觉。
[0030]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进行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相互参照即可。
[0031]对所公开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处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前提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限制于本文所显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公开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范围。
【主权项】
1.一种适用于窑居建筑的除湿通风系统,其特征是:包括固体吸附式除湿转轮、送风机、全热交换器、太阳能水箱、换热器I和Π;所述除湿转轮上设有室外新风入口、湿热废气排放口和干空气出口,其中干空气出口与送风机入口连接; 所述送风机出口与换热器I上气体入口连接,换热器I上气体出口与全热交换器上气体入口连接;所述全热交换器上设有送风管和回风管与窑屋室内连通,全热交换器上设有排风管与换热器π上气体入口连接; 所述换热器Π上气体出口与除湿转轮连通;所述换热器I上设有地下井水输送管与内部盘管连接;所述太阳能水箱上设有热水供水管与换热器π内部盘管入口连接,换热器Π内部盘管出口上设有回水管与太阳能水箱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窑居建筑的除湿通风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太阳能水箱上设有地下水供水管道连接地下井水,该管道上同时设有阀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窑居建筑的除湿通风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除湿转轮的湿热废气排放口上设有排风机。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窑居建筑的除湿通风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换热器I和Π为间壁式换热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窑居建筑的除湿通风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送风管口设在窑屋的下部,回风管口设在窑屋的上部。
【文档编号】F24F13/30GK205505240SQ201620263030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6年3月31日
【发明人】杨梦辉, 路晓明, 任静, 张晓静, 梁盼, 李静静, 邓玮玮
【申请人】郑州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