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机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除湿机(1)具备除湿回转器(200)以及加热机构(250)。除湿回转器(200)从通过处理空气路径(2)的处理空气吸附水分,并且向通过再生空气路径(3)的再生空气放出所吸附的水分。加热机构(250)对再生空气以及除湿回转器(200)进行加热。加热机构(250)包括分别具有一对短边部(254、254)与长边部(255、255)的呈长方形的第一PTC加热器以及第二PTC加热器(251A、251B)。第一PTC加热器(251A)配置为一对短边部(254、254)与除湿回转器(200)的外周部交叉。第二PTC加热器(251B)以长边部(255)与第一PTC加热器(251A)的长边部(255)对置的方式,沿除湿回转器(200)的径向并排配置。
【专利说明】
除湿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除湿机。在除湿机中,除将室内的空气作为除湿对象除湿机以外,还包括将衣物作为除湿对象的除湿机、将上述双两方作为除湿对象的除湿机。另外,在除湿机中包括使成为除湿对象的室内、衣物干燥的干燥机。
【背景技术】
[0002]除湿机具备:将外部的空气(处理空气)从吸入口引入到处理空气路径内并从吹出口排出的处理空气风扇、以及使作为封闭路径的再生空气路径内的空气(再生空气)循环的再生空气风扇。在处理空气路径与再生空气路径中以跨越两路径的方式配置有除湿回转器,该除湿回转器从处理空气吸附水分,并且将水分回收于再生空气中。另外,在再生空气路径内,对再生空气以及除湿回转器进行加热的加热器配置为位于除湿回转器的一面侧回转器。
[0003]在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如下的除湿机,该除湿机为了提高设备的安全性而使用了具有根据周边温度来调节加热温度的功能的PTC加热器。在专利文献I中,使用呈分别具有一对短边部与长边部的长方形的三个PTC加热器,以使各PTC加热器的长边部对置的方式配置为长方形。在专利文献2中,使用与除湿回转器的加热区域的形状相应的非长方形的PTC加热器。
[0004]专利文献I的除湿机未特别考虑PTC加热器的配置。因此,有时通过PTC加热器的一部分对除湿回转器以外的区域进行了加热,或在除湿回转器上产生加热不足的区域。由于专利文献2的除湿机使用与除湿回转器的加热区域相应的形状的PTC加热器,因此虽不会产生专利文献I这样的问题,但特殊形状的PTC加热器的成本高。
[0005]在先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I:日本专利第5374989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112393号公报【实用新型内容】
[0009]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0010]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通过简单结构的PTC加热器以高效率对除湿回转器进行加热,提尚除湿效率。
[0011]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除湿机,具备:处理空气路径,其具有吸入口与吹出口;再生空气路径,其由封闭路径构成;圆盘状的除湿回转器,其以跨越所述处理空气路径与所述再生空气路径的方式配置为能够旋转,该除湿回转器从通过所述处理空气路径的处理空气吸附水分,并且向通过所述再生空气路径的再生空气放出所吸附的所述水分;以及加热机构,其以位于所述除湿回转器的一面侧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再生空气路径内,对所述再生空气以及所述除湿回转器进行加热,所述加热机构包括分别具有一对短边部与长边部的呈长方形的第一 PTC加热器以及第二 PTC加热器,所述第一 PTC加热器配置为所述一对短边部与所述除湿回转器的外周部交叉,所述第二 PTC加热器以所述长边部与所述第一 PTC加热器的所述长边部对置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第一 PTC加热器并排配置在所述除湿回转器的径向内侧。
[0013]本实用新型的除湿机所使用的PTC加热器呈长方形,且为标准化的简单结构,因此能够防止成本的增高。另外,由于第一 PTC加热器配置为各短边部与除湿回转器的外周部交叉,因此能够可靠地对除湿回转器的外周部进行加热。另外,由于从除湿回转器向外侧突出的部分仅为PTC加热器的一对短边部的各一个顶点,因此能够将对不必要的区域进行加热的情况限制为最小程度。因此,能够以高效率对除湿回转器以及再生空气进行加热。其结果为,能够高效地吸附处理空气所包含的水分,并且能够通过再生空气高效地回收除湿回转器所吸附的水分,因此能够提高除湿效率。
[0014]所述第一PTC加热器以及第二PTC加热器各自的所述长边部的全长相同,所述第二PTC加热器配置为一方的所述短边部与所述除湿回转器的外周部交叉。这样,若使用相同规格的PTC加热器,则能够进一步防止成本的增高。另外,由于配置为使第二 PTC加热器的一方的短边部与除湿回转器的外周部交叉,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除湿回转器的加热效率。
[0015]所述除湿机具备加热器单元,所述加热器单元构成为,所述第一PTC加热器以及第二 PTC加热器一体地安装于所述除湿回转器的一面侧,所述加热器单元具有:一端开口的加热器壳体;保持构件,其配置于所述加热器壳体的开口侧,并对所述第一 PTC加热器以及第二PTC加热器进行定位保持;以及定位板,其配置于所述加热器壳体的开口侧,并在所述加热器壳体内对所述保持构件进行定位。若采用这种方式,能够提高两个以上的PTC加热器的组装操作性。
[0016]在所述加热器单元的所述加热器壳体的开口侧,划分设置有导入所述再生空气的导入部、以及通过所述保持构件配置有所述第一 PTC加热器以及第二 PTC加热器的加热器配置部,并且,在相对于所述加热器壳体的开口位于相反侧的封堵壁与所述保持构件之间,设置有将所述导入部以及所述加热器配置部连通的空隙部。在这样的加热器单元中,再生空气从导入部导入并向空隙部流入。然后,再生空气因与加热器壳体的封堵壁碰撞而在空隙部内回旋,通过加热器配置部内的PTC加热器向除湿回转器侧供给。另外,由于再生空气通过与封堵壁的碰撞以及空隙部内的回旋而扩散,在该状态下向加热器配置部供给,因此能够通过PTC加热器均匀地对再生空气进行加热。因此,能够提高通过再生空气回收除湿回转器所吸附的水分的效率,因此在这一点上也能够提高除湿效率。
[0017]所述保持构件具有:配置所述第一PTC加热器以及第二 PTC加热器的连续的台阶状的配置孔;以及与所述PTC加热器的所述空隙部侧的端部卡止的第一卡止部,在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加热器壳体的开口侧配置有卡止构件,所述PTC加热器的所述开口侧的端部通过所述卡止构件的第二卡止部而被卡止。若采用这种方式,则能够将第一 PTC加热器以及第二PTC加热器夹在保持构件与卡止构件之间并可靠地进行保持。
[0018]优选为,将所述PTC加热器配置为相对于所述除湿回转器靠所述处理空气流动的方向的上游侧。若采用这种方式,能够使再生空气以与处理空气相同的方向通过除湿回转器,因此能够提高由再生空气进行水分的回收的效率。详细而言,若使处理空气从除湿回转器的一面侧朝向另一面侧通过,则处理空气所包含的水分在除湿回转器的一面侧被较多地吸附。因此,通过使再生空气以与处理空气相同的方向通过除湿回转器,能够提高吸附于除湿回转器的水分的回收效率。
[0019]实用新型效果
[0020]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除湿机使用呈长方形的标准化的简单结构的PTC加热器,因此能够防止成本的增高。另外,由于第一 PTC加热器配置为一对短边部与除湿回转器的外周部交叉,因此能够将对不必要的区域进行加热的情况抑制为最小程度。因此,能够以高效率对除湿回转器进行加热,提高除湿效率。
【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除湿机的立体图。
[0022]图2是除湿机的分解立体图。
[0023]图3A是从正面侧观察图2的主体时的立体图。
[0024]图3B是从背面侧观察图2的主体时的立体图。
[0025]图4是除湿机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0026]图5是除湿机的系统图。
[0027]图6A是图2的主体的分解立体图。
[0028]图6B是从相反侧观察图6A时的分解立体图。
[0029]图7是示出加热器单元的主视图。
[0030]图8是示出在除湿回转器上配置有加热器的状态的主视图。
[0031]图9是加热器单元的立体图。
[0032]图1OA是加热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0033]图1OB是从相反侧观察加热器单元时的分解立体图。
[0034]图11是示出配置加热器的部分的剖视图。
[0035]图12是示出加热器相对于除湿回转器的配置的变形例的主视图。
[0036]图13是示出加热器相对于除湿回转器的配置的其他变形例的主视图。
[0037]附图标记说明:
[0038]l...除湿机
[0039]2…处理空气路径
[0040]2a?2e…处理空气路径的一部分[0041 ]3…再生空气路径
[0042]3a?3e…再生空气路径的一部分
[0043]100...主体
[0044]101...基座
[0045]102…基部
[0046]103...立壁部
[0047]104…回转器配置部
[0048]105a?105c…通气部
[0049]106…金属板
[0050]110A、I1B …外饰板[0051 ]11 ΙΑ、11IB…加强板
[0052]112...吸入口
[0053]200…除湿回转器
[0054]201…吸湿材料
[0055]202…框构件
[0056]203…轴支承部
[0057]204…外框部
[0058]204a…齿轮部
[0059]205…线条框
[0060]210…电动马达[0061 ]240…加热器单元
[0062]250…加热器(加热机构)
[0063]251A ?251C...PTC 加热器
[0064]252…导热构件
[0065]253…散热片
[0066]253a…空隙部侧的端部
[0067]253b…开口侧的端部
[0068]254…短边部
[0069]255…长边部
[0070]256A ?256D …端子
[0071]257a ?257d …导线
[0072]258…电源
[0073]259a、259b…开关元件
[0074]260...加热器壳体
[0075]261a…封堵壁
[0076]261b…外周壁
[0077]262...开口
[0078]263…固定板部
[0079]264…轴部
[0080]265...导入部
[0081]266…加热器配置部
[0082]267…空隙部
[0083]270…保持构件
[0084]271...配置孔
[0085]272…第一^^止部
[0086]273…开口侧支承部
[0087]274…封堵侧支承部
[0088]275…螺孔
[0089]276…卡止构件
[0090]277…凸柱
[0091]278…第二卡止部
[0092]280…定位板
[0093]281...上缘
[0094]282...下缘
[0095]300...主热交换器
[0096]310...管
[0097]320...上部头
[0098]321…管道部
[0099]330…下部头
[0100]331...管道部
[0101]350…副热交换器
[0102]360...管
[0103]370...上部头
[0104]371...流入口
[0105]380...下部头
[0106]381…管道部
[0107]400…处理空气风扇
[0108]410…风扇壳体
[0109]411…送出部
[0110]450…再生空气风扇
[0111]460…风扇壳体
[0112]461…第一管道部
[0113]462…第二管道部
[0114]490...双轴马达
[0115]500...管道构件
[0116]50l...第一连接部
[0117]502…第二连接部
[0118]600…头部
[0119]640…送风部
[0120]641…送风引导部
[0121]642 …吹出口
[0122]660…百叶窗
[0123]680…限制构件
[0124]700…贮水部
[0125]720…贮水箱
【具体实施方式】
[0126]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127]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使用表示特定的方向、位置的用语(例如,包括“上”、“下”、“侧”、“端”的用语),为了易于参照附图理解实用新型而使用上述用语,但并不通过上述用语的含义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另外,以下说明在本质上仅是例示,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其应用物、或者其用途。
[0128]图1至图3B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一例即除湿机I。图4是除湿机I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5是除湿机I的系统图。
[0129](整体结构)
[0130]参照图1以及图2,除湿机I具有圆柱形状的外观,并具备主体100、配置于主体100的上部的头部600、以及配置于主体100的下部的贮水部700。除湿机I在主体100内通过由除湿回转器200进行的水分吸附对从主体100的吸入口 112吸引的外部(例如成为除湿对象的室内)的空气(处理空气)进行除湿(处理)。除湿后的处理空气从头部600的吹出口642向外部排出。吸附于除湿回转器200的水分通过在主体100内的封闭路径中循环的空气(再生空气)而被回收,贮存在贮水部700的贮水箱720内。
[0131]头部600具备在图1中能够以主体100的轴线L为中心而旋转的送风部640。送风部640能够以图1所示的基准位置为起点,在绕限制构件680大致±180度的范围内沿图1的周向A往复(摆头)旋转。在送风部640的吹出口 642配置有可动式的百叶窗660。百叶窗660能够在图1的上下方向B的设定范围内摆动。
[0132]如图4以及图5所示,除湿机I具备:供用虚线表示的处理空气流动的路径(处理空气路径)2、以及供用实线表示的再生空气流动的路径(再生空气路径)3。除湿回转器200以跨越处理空气路径2以及再生空气路径3的方式配置。除湿机I在除湿回转器200的一面侧(吸入口 112侧)具备对再生空气以及除湿回转器200进行加热的加热器(加热机构)250。另夕卜,除湿机I具备:配置在除湿回转器200的一面侧的主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300、以及配置在除湿回转器200的另一面侧的副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350。此外,除湿机I具备:用于吸引以及排出处理空气的处理空气风扇(第一送风机构)400、以及用于使再生空气循环的再生空气风扇(第二送风机构)450。
[0133]如图1至图3B所示,主体100具备配置包括除湿回转器200、加热器250、主热交换器300、副热交换器350、处理空气风扇400、以及再生空气风扇450在内的元件的基座101。基座101具备:位于下端且俯视观察时呈圆形状的基部102、以及从基部102以呈矩形状的方式立起设置的立壁部103。基座1I的外周部被呈半圆筒状的树脂制的外饰板11OA、11OB覆盖。夕卜饰板110A、110B在内表面侧具备金属制的加强板111A、111B。在一方的外饰板IlOA上设置有用于引入室内的空气的吸入口 112。吸入口 112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条狭缝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在吸入口 112的内表面侧,沿着外饰板IlOA以能够装卸的方式配置有未图示的过滤器。
[0134](处理空气路径)
[0135]如图4以及图5所示,处理空气路径2从吸入口 112连续地到达吹出口 642。在处理空气路径2中,从吸入口 112朝向吹出口 642沿着处理空气流动的方向依次配置有主热交换器300、除湿回转器200、副热交换器350、以及处理空气风扇400。
[0136]如图5中最清楚地示出那样,处理空气路径2具备第一?第五部分2a?2e。第一部分2a从吸入口 112连续地到达主热交换器300。如图4所示,第一部分2a由形成在吸入口 112与主热交换器300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二部分2b从主热交换器300连续地到达除湿回转器200。如图4所示,第二部分2b由形成在主热交换器300与除湿回转器200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三部分2c从除湿回转器200连续地到达副热交换器350。如图4所示,第三部分2c由形成在除湿回转器200与副热交换器350之间的空间构成。第四部分2d从副热交换器350连续地到达处理空气风扇400。如图4所示,第四部分2d由形成在副热交换器350与处理空气风扇400的吸入口 112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五部分2e从处理空气风扇400的吹出口连续地到达吹出口642。如图4所示,第五部分2e具备:处理空气风扇400的风扇壳体410的送出部411、以及头部600的送风引导部641。
[0137]当驱动处理空气风扇400时,从吸入口 112吸入处理空气。处理空气在通过主热交换器300而被升温后,在通过除湿回转器200时被除湿。接着,在通过副热交换器350被进一步升温后,流入处理空气风扇400的风扇壳体410内。然后,从风扇壳体410的送出部411朝向上方送出,从头部600的吹出口 642向室内排出。
[0138](再生空气路径)
[0139]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再生空气路径3中,以加热器250为起点沿着再生空气流动的方向依次配置有除湿回转器200、副热交换器350、主热交换器300、以及再生空气风扇450。
[0140]如图5中最清楚地示出那样,再生空气路径3具备第一?第五部分3a?3e。第一部分3a从再生空气风扇450的吹出口连续地到达加热器250。如图3A、图3B以及图4所示,第一部分3a具备再生空气风扇450的风扇壳体460与加热器250的加热器壳体260之间的管道部462。第二部分3b从加热器250连续地到达除湿回转器200。如图4所示,第二部分3b由形成在加热器壳体260中的加热器250与除湿回转器200之间的空间(间隙)构成。第三部分3c从除湿回转器200连续地到达副热交换器350。如图4所示,第三部分3c由副热交换器350的上部头370的内部空间构成。第四部分3d从副热交换器350连续地到达主热交换器300。如图3A、图3B以及图4所示,第四部分3d具备:副热交换器350的下部头380、管道构件500、以及主热交换器300的上部头320。第五部分3e从主热交换器300连续地到达再生空气风扇450。如图3B以及图4所示,第五部分3e具备主热交换器300的下部头330与再生空气风扇450的风扇壳体460之间的管道部461。
[0141]当驱动再生空气风扇450时,从再生空气风扇450送出的再生空气通过加热器250而被加热。接着,再生空气在通过除湿回转器200时回收(吸附)了除湿回转器200所吸附的水分,之后通过副热交换器350而被冷却。接着,通过管道构件500流入主热交换器300,再次被冷却。然后,再生空气返回再生空气风扇450,再次向加热器250送出。需要说明的是,在热交换器300、350中对再生空气进行冷却而冷凝的水贮存在贮水箱720中。
[0142](加热器配置的详细情况)
[0143]如图3A以及图4所示,加热器250作为配置在加热器壳体260内的加热器单元240而组装,一体地安装于除湿回转器200的一面侧。加热器单元240配置为相对于除湿回转器200靠处理空气流动的方向的上游侧(吸入口 112侧)。在加热器单元240上连接有再生空气风扇450的风扇壳体460的管道部462,供给从再生空气风扇450送出的再生空气。另外,隔着除湿回转器200对置配置有副热交换器350的上部头370,通过加热器250而被加热的再生空气向除湿回转器200以及副热交换器350供给。
[0144]详细而言,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在基座101的立壁部103设置有圆形状的回转器配置部104。基座101在回转器配置部104的外周部具备第一?第三通气部105a?105c。第一通气部105a形成在图6B中的立壁部103的左侧上部。在第一通气部105a的一端侧配置有加热器单元240,在第一通气部105a的另一端侧连接有再生空气风扇450的风扇壳体460的管道部462。第二通气部105b形成在图6A中的立壁部103的左侧上部。在第二通气部105b的一端侧连接有与副热交换器350的下部头380连接的管道构件500,在第二通气部105b的另一端侧连接有主热交换器300的上部头320的管道部321。第三通气部105c形成在图6B中的立壁部103的右侧下部。在第三通气部105c的一端侧连接有主热交换器300的下部头330的管道部331,在第三通气部105c的另一端侧连接有再生空气风扇450的风扇壳体460的管道部
461。
[0145]如图4、图6A以及图6B所示,除湿回转器20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于基座101的回转器配置部104。除湿回转器200具备由使沸石或者硅胶结合而成的网眼状的蜂窝陶瓷构成的圆盘状的吸湿材料201。吸湿材料201被树脂制的框构件202保持。如图6B中最清楚地所示那样,框构件202具备:位于吸湿材料201的中心的轴支承部203、以及位于吸湿材料201的外周的外框部204。轴支承部203与外框部204在吸湿材料201的一面侧(外饰板IlOB侧)通过呈放射状延伸的线条框205而连结。
[0146]轴支承部20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在基座101上固定的加热器单元240的轴部264。在外框部204上形成有齿轮部(gear部)204a。在齿轮部204a上啮合有固定于作为驱动机构的电动马达210的输出轴上的齿轮(未图示)。回转器通过电动马达210的驱动经由齿轮部204a向除湿回转器200传递动力,除湿回转器200以轴支承部203为中心向固定方向旋转。
[0147]如图7以及图8所示,加热器250使用三个具有根据周边温度来调节加热温度的功能的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加热器25IA?251C。该加热器250通过微型计算机800切换开关元件259a、259b的接通断开状态,从而以三个阶段切换输出。
[0148]PTC加热器251A?251C具备:配置有基板(未图示)的导热构件252、以及设置于导热构件252的两面的多个圆弧面状的散热片253。具有导热构件252以及散热片253的PTC加热器251A?251C的外形为分别具有一对短边部254、254和长边部255、255的长方形。在PTC加热器251A?251C中,短边部254的全长、长边部255的全长、以及输出(容量)全部相同。如在图8中最清楚地示出那样,各PTC加热器251A?251C以彼此的长边部255、255重叠的方式沿除湿回转器200的径向并排设置。
[0149]详细而言,第一PTC加热器251A配置在除湿回转器200的径向的最外侧。第一PTC加热器251A以一对短边部254、254与除湿回转器200的外周部交叉的方式配置。在此,除湿回转器200的外周部是指吸湿材料201的外周缘(外框部204的内周缘)。
[0150]第二PTC加热器251B相对于第一PTC加热器251A配置在除湿回转器200的径向内侦U。第二 PTC加热器251B的长边部255与第一 PTC加热器251A的长边部255对置配置。第二 PTC加热器251B的一对短边部254、254以仅一方的短边部254与除湿回转器200的外周部交叉的方式配置。
[0151]第三PTC加热器251C相对于第二 PTC加热器251B配置在除湿回转器200的径向的更靠内侧的位置。第三PTC加热器251C的长边部255与第二 PTC加热器251B的长边部255对置配置。第三PTC加热器251C的一对短边部254、254以仅一方的短边部254与除湿回转器200的外周部交叉的方式配置。与除湿回转器200的外周部交叉的第三PTC加热器251C的短边部254和与除湿回转器200的外周部交叉的第二 PTC加热器251B的短边部254位于同一侧。
[0152]如图7以及图8所示,PTC加热器251A?251C具备沿着长边部255向外侧突出的端子256A?256D。端子256A与第一 PTC加热器251A连接。端子256B是与第一 PTC加热器以及第二PTC加热器251A、251B连接的共用端子。端子256C是与第二以及第三PTC加热器251B、251C连接的共用端子。端子256D与第三PTC加热器251C连接。
[0153]如图7所示,第一端子以及第四端子256A、256D通过导线257a、257d以串联的方式与电源258连接。在与端子256D连接的导线257d上夹设有第一开关元件259a。在第二端子256B上连接有夹设第二开关元件259b的导线257b的一端侧。导线257b的另一端侧与导线257d的第一开关元件259a的电源258侧连接。在第三端子257C连接有导线257c的一端侧,该导线257c的另一端侧与导线257a连接。
[0154]这样构成的加热器250通过将第一开关元件259a设为接通状态,将第二开关元件259b设为断开状态,从而第一 PTC加热器以及第二 PTC加热器251A、251B成为断开状态,第三PTC加热器251C成为接通状态。该状态是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250的输出最低的弱(第一输出)设定。另外,通过将第一开关元件259a设为断开状态,将第二开关元件25%设为接通状态,从而第一 PTC加热器以及第二 PTC加热器251A、251B成为接通状态,第三PTC加热器251C成为断开状态。该状态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加热器250的输出为比第一输出高的输出的中(第二输出)设定。另外,通过将第一开关元件以及第二开关元件259a、259b设为接通状态,全部的PTC加热器251A?251C成为接通状态。该状态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加热器250的输出为比第二输出高的输出的强(第三输出)设定。
[0155]在进行除湿处理时,通过未图示的微型计算机来控制加热器250。微型计算机在使加热器250从停止的状态起以强设定进行工作时,首先使该加热器250以弱设定工作,之后使输出上升至强设定。这样,在加热器250刚刚开始工作之后不使其以高输出的强设定进行工作,首先以弱设定的低输出开始工作,之后使输出上升,由此防止因突入电力使断路器工作而将电力切断。
[0156]由三个PTC加热器251A?251C构成的加热器250相对于除湿回转器200以成为图8所示的配置状态的方式,经由加热器单元240组装于基座101。如图6A以及图11所示,加热器单元240被固定为,遮蔽包括基座101的第一通气部105a在内的除湿回转器200的上侧部分的一部分。如图9?图1OB所示,加热器单元240具备:作为外饰体的加热器壳体260、对PTC加热器251A?251C进行定位保持的保持构件270、以及在加热器壳体260内对保持构件270进行定位的定位板280。在基座101的基部102的上表面侧配置有金属板106,加热器单元240位于该金属板106的上部。
[0157]如图7以及图1OA所示,加热器壳体260具备相对于除湿回转器200平行地延伸的封堵壁261a。从封堵壁261a的外周部朝向除湿回转器200突出的外周壁261b的前端侧为开口262。即,封堵壁261a相对于加热器壳体260的开口 262位于相反侧的位置。开口 262呈覆盖基座101的第一通气部105a以及除湿回转器200的已设定的加热区域的形状。在形成开口 262的外周壁261b的前端设置有朝向外侧突出的固定板部263。在固定板部263设置有将除湿回转器200的框构件20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部264。
[0158]如图7以及图9所示,加热器壳体260的开口 262通过保持构件270以及定位板280的配置而被划分为导入再生空气的导入部265、以及送出加热后的再生空气的加热器配置部266。导入部265与第一通气部105a连通,从再生空气风扇450流入再生空气。加热器配置部266与除湿回转器200的一部分(加热区域)对应,流出再生空气。当从正对的方向观察加热器配置部266时,PTC加热器251A?251C露出。当使PTC加热器251A?251C工作时,在再生空气的送风方向上位于加热器配置部266的正后方的除湿回转器200被加热。
[0159]如图1OA以及图1OB所示,保持构件270是具有封堵加热器壳体260的开口262的除导入部265以外的区域的外形的陶瓷制的框体。保持构件270具备连续的台阶状的配置孔271,该配置孔271以使PTC加热器251A?251C如上述那样沿着长边部255位移的状态配置。配置孔271具备与PTC加热器251A?251C的端部(角部一面)253a卡止的第一^^止部272 JTC加热器251A?251C通过卡止于第一^^止部272而防止向加热器壳体260的封堵壁261a侧脱落。
[0160]保持构件270在配置孔271的上侧(导入部265侧)具备位于加热器壳体260的开口262的位置(与固定板部263共面的位置)的开口侧支承部273。在保持构件270的封堵壁261a侦U,以位于配置孔271的两侧部的方式设置有板状的封堵侧支承部274、274,该封堵侧支承部274、274在组装于加热器壳体260的状态下与封堵壁261a抵接。通过该封堵侧支承部274、274,在加热器壳体260的封堵壁261a与保持构件270之间形成(确保)与导入部265以及加热器配置部266连通的空隙部267。封堵侧支承部274的一部分位于配置孔271内,构成上述的第一卡止部272。即,通过第一卡止部272与PTC加热器251A?251C的空隙部267侧的端部253a卡止,从而防止PTC加热器251A?251C从空隙部267侧脱落。
[0161]保持构件270具备配置在加热器壳体260的开口262侧的一对卡止构件276、276。卡止构件276具备与保持构件270的螺孔275对应的凸柱277。卡止构件276、276配置在配置孔271的两侧,通过螺纹固定而固定于保持构件270。在组装于加热器壳体260的状态下,卡止构件276位于与加热器壳体260的开口 262(固定板部263)共面的位置。卡止构件276具备与PTC加热器251A?251C的端部(角部另一面)253b卡止的第二卡止部278。通过第二卡止部278与PTC加热器251A?251C的开口 262侧的端部253b卡止,从而防止PTC加热器251A?251C从开口 262侧脱落。
[0162]如图7以及图9所示,定位板280通过螺纹固定而固定于加热器壳体260的开口 262,从而防止配置有PTC加热器251A?251C的保持构件270从加热器壳体260的开口 262脱落。定位板280形成为从加热器壳体260的固定板部263的一侧通过保持构件270的开口侧支承部273的表面朝向加热器壳体260的固定板部263的另一侧延伸的圆弧状。导入部265通过定位板280的上缘281与加热器壳体260的开口 262的内缘而被划分。加热器配置部266通过定位板280的下缘282与加热器壳体260的开口 262的内缘而被划分。
[0163]如图4以及图11所示,在加热器壳体260中,再生空气通过导入部265而向封堵壁261a与加热器250(保持构件270)之间的空隙部267流入。然后,再生空气与封堵壁261a碰撞而能够向相反方向(开口 262侧)回旋,在通过加热器配置部266的加热器250而被加热后朝向除湿回转器200流动。
[0164]如图4、图6A以及图6B所示,主热交换器300为树脂制,具备多个管310、上部头320、以及下部头330。再生空气在各管310的内部通过,处理空气在相邻的管310、310之间即外部通过。该管310、310延伸的上下之间的区域为主热交换部,该主热交换部配置在加热器单元240的下部。上部头320与各管310的上端连接。上部头320具备与第二通气部105b连接的管道部321。下部头330与各管310的下端连接。下部头330具备与第三通气部105c连接的管道部331。
[0165]如图4、图6A以及图6B所示,副热交换器350为树脂制,具备多个管360、上部头370、以及下部头380。再生空气在各管360的内部通过,处理空气在相邻的管360、360之间即外部通过。该管360、360延伸的上下间的区域为副热交换部,该副热交换部配置在加热器单元240的下部。上部头370与各管360的上端连接。如图6A中最清楚的示出那样,上部头370具备供被加热器250加热后的再生空气通过除湿回转器200而流入的流入口 371。流入口 371相对于除湿回转器200配置在加热器配置部266的对置位置。参照图6A以及图7,流入口 371形成为与加热器配置部266线对称的形状。下部头380与各管360的下端连接。如图6B中最清楚地示出那样,下部头380具备在除湿回转器200的相反侧(外饰板IlOB侧)开口的管道部381。
[0166]如图4所示,处理空气风扇400配置在副热交换器350的处理空气流动的方向的下游侧(外饰板IlOB侧)。处理空气风扇400使用从旋转轴的轴向吸引空气并向径向外侧送出空气的西洛克风扇。处理空气风扇40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在风扇壳体410的内部。
[0167]如图4所示,再生空气风扇450配置在处理空气风扇400的外饰板IlOB侧。再生空气风扇450使用与处理空气风扇400相同的西洛克风扇。再生空气风扇45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在风扇壳体460的内部。在风扇壳体460上设置有供再生空气流动的一对管道部461、
462。第一管道部461与基座101的第三通气部105c连接,从而使风扇壳体460与主热交换器300连通。第二管道部462与基座101的第一通气部105a连接,从而使风扇壳体460与加热器壳体260连通。如图3B所示,在从除湿回转器200的轴向观察时,管道部461、462延伸至基座101的立壁部103的对角。
[0168]如图4所示,处理空气风扇400与再生空气风扇450通过一个双轴马达490而旋转。双轴马达490配置在处理空气风扇400的风扇壳体410与再生空气风扇450的风扇壳体460之间。通过利用螺纹固定而将风扇壳体410、460彼此固定,从而双轴马达490被夹在风扇壳体410、460之间并固定。
[0169]如图3B所示,管道构件500配置在风扇壳体460的外饰板IlOB侧。管道构件500的图3A中位于右下侧的一端具备与副热交换器350的管道部381连接的第一连接部501。另外,管道构件500的图3B中位于右上侧的另一端具备经由基座101的第二通气部105b而与主热交换器300的上部头320连接的第二连接部502。如图3B所示,在从除湿回转器200的轴向观察时,管道构件500以与风扇壳体460的管道部461、462相反的朝向延伸至基座101的立壁部103的对角。
[0170]当使这样构成的除湿机I工作时,如上述那样,通过处理空气风扇400的驱动,从吸入口 112向内部引入室内的空气。处理空气通过除湿回转器200而吸取水分,从吹出口642向室内排出。另外,通过再生空气风扇450的驱动,再生空气路径3内的空气通过加热器250而被加热,加热后的该再生空气在通过除湿回转器200时回收除湿回转器200所吸附的水分(除湿回转器200放出水分)。接着,在副热交换器350中通过与处理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通过冷凝而放出水分。之后,通过管道构件500在主热交换器300中与处理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进一步冷却,通过冷凝放出水分。
[0171]为了提高除湿机I的除湿效率,通过除湿回转器200以高效率吸附处理空气的水分,通过再生空气以高效率回收除湿回转器200的水分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对于除湿回转器200进行的吸附效率的提高、以及再生空气进行的回收效率的提高而言,通过加热器250以高效率对除湿回转器200以及再生空气进行加热是非常重要的。
[0172]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位于除湿回转器200的径向外侧的第一PTC加热器251A配置为各短边部254、254与除湿回转器200的外周部交叉。因此,连除湿回转器200的外周都能够加热到。另外,位于第一PTC加热器251A的径向内侧的PTC加热器251B、251C配置为使一方的短边部254与除湿回转器200的外周部交叉,因此同样连除湿回转器200的外周都能够加热到。因此,能够以高效率对除湿回转器200进行加热,并且能够在通过除湿回转器200之前以高效率对再生空气进行加热。
[0173]另外,在收容PTC加热器251A?251C的加热器单元240中,从导入部265导入再生空气,通过与封堵壁261a碰撞而在空隙部267内回旋,通过加热器配置部266内的PTC加热器251A?251C被加热并向除湿回转器200侧供给。此时,再生空气通过与封堵壁261a的碰撞以及空隙部267内的回旋而扩散,因此使流速的分布均匀化,通过PTC加热器251A?251C均匀地进行加热。
[0174]其结果为,能够通过除湿回转器200高效地吸附处理空气所包含的水分,并且能够通过再生空气高效地回收除湿回转器200所吸附的水分,因此能够提高除湿效率。由于将PTC加热器251A?251C配置为相对于除湿回转器200靠处理空气流动的方向的上游侧,使处理空气与再生空气以相同的方向通过除湿回转器200,因此在这一点上也能够提高基于再生空气的水分的回收效率。详细而言,当使再生空气从除湿回转器200的一面侧朝向另一面侧通过时,处理空气所包含的水分在除湿回转器200的一面侧被较多地吸附。因此,通过使加热后的再生空气以与处理空气相同的方向通过除湿回转器200,能够提高吸附于除湿回转器200的水分的回收效率。
[0175]另外,由于PTC加热器251A?251C从除湿回转器200向外侧突出的部分仅为短边部254的各一个顶点,因此能够将对不必要的区域进行加热的情况限制为最小程度。另外,PTC加热器251A?251C呈长方形,为标准化的简单结构,因此能够防止成本的增高。并且,PTC加热器251A?251C使用相同规格的构件,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成本的增高。
[0176]并且,由PTC加热器251A?251C构成的加热器250—体化为加热器单元240,并一体地组装于除湿回转器200,因此能够提高组装操作性。另外,加热器单元240以夹在具有台阶状的配置孔271的保持构件270与卡止构件276之间的状态配置于加热器壳体260,因此加热器单元240不会脱落,能够可靠地维持组装状态。
[017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除湿机I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而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0178]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位于第一PTC加热器251A的径向内侧的PTC加热器251B、251C配置为使左侧即同一侧的短边部254与除湿回转器200的外周部交叉,但也可以如图12所示那样,配置为左右的不同侧的短边部254、254与除湿回转器200的外周部交叉。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相同规格的PTC加热器251A?251C,但也可以如图13所示那样,使用全长不同的长方形的PTC加热器251A?251C,且配置为全部的短边部254与除湿回转器200的外周部交叉。
[0179]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三个PTC加热器251A?251C配置于除湿回转器200,但可以配置两个PTC加热器,也可以配置四个以上的PTC加热器251。并且,只要至少相对于除湿回转器200位于径向外侧的第一 PTC加热器251A配置为使一对短边部254与除湿回转器200的外周部交叉即可。
[0180]本实施方式的除湿机I除了例如以衣物的干燥为目的的将衣物的水分作为除湿对象的除湿机以外,还包括以使室内干燥为目的的将室内空气作为除湿对象的除湿机、以及实现上述两方的目的的除湿机。换言之,在本实用新型的除湿机I中包括使成为除湿对象的衣物、室内干燥的干燥机。
【主权项】
1.一种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处理空气路径,其具有吸入口与吹出口; 再生空气路径,其由封闭路径构成; 圆盘状的除湿回转器,其以跨越所述处理空气路径与所述再生空气路径的方式配置为能够旋转,该除湿回转器从通过所述处理空气路径的处理空气吸附水分,并且向通过所述再生空气路径的再生空气放出所吸附的所述水分;以及 加热机构,其以位于所述除湿回转器的一面侧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再生空气路径内,对所述再生空气以及所述除湿回转器进行加热, 所述加热机构包括分别具有一对短边部与长边部的呈长方形的第一 PTC加热器以及第二 PTC加热器,所述第一 PTC加热器配置为所述一对短边部与所述除湿回转器的外周部交叉,所述第二 PTC加热器以所述长边部与所述第一 PTC加热器的所述长边部对置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第一 PTC加热器并排配置在所述除湿回转器的径向内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PTC加热器以及第二PTC加热器各自的所述长边部的全长相同,所述第二PTC加热器配置为一方的所述短边部与所述除湿回转器的外周部交叉。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湿机具备加热器单元,所述加热器单元构成为,所述第一 PTC加热器以及第二PTC加热器一体地安装于所述除湿回转器的一面侧, 所述加热器单元具有:一端开口的加热器壳体;保持构件,其配置于所述加热器壳体的开口侧,并对所述第一PTC加热器以及第二PTC加热器进行定位保持;以及定位板,其配置于所述加热器壳体的开口侧,并在所述加热器壳体内对所述保持构件进行定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热器单元的所述加热器壳体的开口侧,划分设置有导入所述再生空气的导入部、以及通过所述保持构件配置有所述第一 PTC加热器以及第二 PTC加热器的加热器配置部,并且,在相对于所述加热器壳体的开口位于相反侧的封堵壁与所述保持构件之间,设置有与所述导入部以及所述加热器配置部连通的空隙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构件具有:用于配置所述第一PTC加热器以及第二PTC加热器的连续的台阶状的配置孔;以及与所述PTC加热器的所述空隙部侧的端部卡止的第一卡止部, 在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加热器壳体的开口侧配置有卡止构件,所述PTC加热器的所述开口侧的端部通过所述卡止构件的第二卡止部而被卡止。6.根据权利要求1、2、4、5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PTC加热器配置为相对于所述除湿回转器靠所述处理空气流动的方向的上游侧。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PTC加热器配置为相对于所述除湿回转器靠所述处理空气流动的方向的上游侧。
【文档编号】F24F5/00GK205448118SQ201620202421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6日
【发明人】奥村雅, 奥村雅一, 岩田光美, 前田达也
【申请人】象印魔法瓶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