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流式多介质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平流式多介质换热器。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多种介质同时换热,如双热源热泵、自然冷却系统等。如果仅采用一般的两介质换热器,需要较大的空间和初始投资。翅片一套管式三介质复合换热器(CN200710054879.8)提出一种翅片套管式三介质换热器,可以实现三种流体的同时换热。然而,此种类型的换热器单位体积的换热面积较小,难以做到结构紧凑、换热效率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实现三种介质的同时换热,同时使换热器结构更为紧凑,换热效率更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平流式多介质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至少两个扁管组、第一集液管以及第二集液管;
[0005]每个所述扁管组包括从上到下依次接触的上扁管、中扁管以及下扁管,其中上扁管和下扁管均流动第一介质(第一介质流动通道),中扁管流动第二介质(第二介质流动通道);两个所述扁管组之间为封闭的介质流动通道,用于流动第三介质(第三介质流动通道);每个所述上扁管和下扁管的同一侧的端部均与一所述第一集液管连通,每个所述中扁管的同一侧的端部均与一所述第二集液管连通,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第一集液管以及第二集液管在所述第三介质的流动方向上前后排列。
[0006]优选地,所述上扁管、中扁管和下扁管长度相等。
[0007]优选地,所述上扁管、中扁管以及下扁管平行接触,所述第一介质质流动通道、第二介质流动通道以及第三介质流动通道平行排列。
[0008]优选地,在相邻两个所述扁管组之间设置多个支撑柱,用于支撑所述介质流动通道。
[0009]优选地,所述支撑柱为支撑翘片。
[0010]优选地,相邻两个所述支撑翘片与所述介质流动通道的顶面或地面形成三角形。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介质为液体或气液两相介质;所述第二介质为液体或气液两相介质;所述第三介质为气体或气体与喷淋液的混合介质。
[0012]优选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控制阀,所述控制阀分别设置于所述上扁管、中扁管、下扁管以及介质流动通道的介质入口处,用于对进行换热的介质进行换热控制。
[0013]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实现了三种介质的同时换热,由于具有平行流通通道的结构,使换热器结构更为紧凑,换热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平流式多介质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平流式多介质换热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平流式多介质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平流式多介质换热器的俯视图;所述换热器包括至少两个扁管组、第一集液管6以及第二集液管5 ;每个所述扁管组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紧密接触的上扁管1、中扁管2以及下扁管3,其中上扁管I和下扁管3均为第一介质流动通道,中扁管2为第二介质流动通道;两个所述扁管组之间形成第三介质流动通道(为封闭的管道);每个所述上扁管I和下扁管3的同一侧的端部均与一所述第一集液管6连通,每个所述中扁管2的同一侧的端部均与一所述第二集液管5连通。所述扁管组两端的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分别作为介质的进出口。
[0018]进一步地,所述上扁管1、中扁管2和下扁管3长度相等。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第一集液管6以及第二集液管5在所述第三介质的流动方向上前后排列。
[0019]进一步地,在相邻两个所述扁管组之间设置多个支撑柱,用于形成所述第三介质流动通道。
[0020]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为支撑翘片4,相邻两个所述支撑翘片4与所述第三介质流动通道的顶面或地面形成三角形。
[0021]进一步地,所述上扁管、中扁管以及下扁管平行接触,所述第一介质质流动通道、第二介质流动通道以及第三介质流动通道平行排列。
[002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介质流动通道的介质为液体或气液两相介质;所述第一介质流动通道的介质为液体或气液两相介质;所述第三介质流动通道的介质为气体或气体与喷淋液的混合介质。
[0023]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控制阀,所述控制阀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介质流动通道、第二介质流动通道以及第三介质流动通道的介质入口处,用于对进行换热的介质进行换热控制。第一介质流动通道内的第一种介质可以选择与第二介质流动通道以及第三介质流动通道内的其他两种介质单独或同时换热:与第二介质流动通道内的第二种介质单独换热时,停止第三介质流动通道内的第三种介质流通(通常为关闭风机或相应的控制阀);与第三介质流动通道内的第三种介质单独换热时,关闭第二介质流动通道内的第二种介质通道;与两种介质同时换热时,所有流通通道均开启。
[0024]本实用新型可以用于一种热流体与两种冷流体(或一种冷流体与两种热流体)的同时换热,由于系统具有平行流微通道结构,与普通换热器相比换热系数更大,更加紧凑。
[002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平流式多介质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至少两个扁管组、第一集液管以及第二集液管; 每个所述扁管组包括从上到下依次接触的上扁管、中扁管以及下扁管,其中上扁管和下扁管均流动第一介质,中扁管流动第二介质;两个所述扁管组之间为封闭的介质流动通道,用于流动第三介质;每个所述上扁管和下扁管的同一侧的端部均与一所述第一集液管连通,每个所述中扁管的同一侧的端部均与一所述第二集液管连通,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第一集液管以及第二集液管在所述第三介质的流动方向上前后排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扁管、中扁管和下扁管长度相等。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扁管、中扁管以及下扁管平行接触,所述第一介质质流动通道、第二介质流动通道以及第三介质流动通道平行排列。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相邻两个所述扁管组之间设置多个支撑柱,用于支撑所述介质流动通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为支撑翘片。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支撑翘片与所述介质流动通道的顶面或地面形成三角形。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为液体或气液两相介质;所述第二介质为液体或气液两相介质;所述第三介质为气体或气体与喷淋液的混合介质。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控制阀,所述控制阀分别设置于所述上扁管、中扁管、下扁管以及介质流动通道的介质入口处,用于对进行换热的介质进行换热控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平流式多介质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至少两个扁管组、第一集液管以及第二集液管;每个所述扁管组包括从上到下依次接触的上扁管、中扁管以及下扁管,其中上扁管和下扁管均流动第一介质,中扁管流动第二介质;两个所述扁管组之间为封闭的介质流动通道,用于流动第三介质;每个所述上扁管和下扁管的同一侧的端部均与一所述第一集液管连通,每个所述中扁管的同一侧的端部均与一所述第二集液管连通,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第一集液管以及第二集液管在所述第三介质的流动方向上前后排列。本实用新型实现了三种介质的同时换热,由于具有平行流通通道结构,使换热器结构更为紧凑,换热效率更高。
【IPC分类】F28D21/00
【公开号】CN204666001
【申请号】CN201520202147
【发明人】邵双全, 张海南, 田长青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公开日】2015年9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