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式焙烧炉碳块降温烟气余热利用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碳素加工用焙烧炉节能装置,尤其涉及利用焙烧炉烟道余热回收
目.0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碳素成型品的焙烧大部都采用环式焙烧炉,碳块经预定曲线焙烧后,进入冷却降温阶段,自然降温一定温度后,为争取降温时间提高生产效率进行强制降温,使用风机将火道内的高温烟气强制排出。
[0003]现有焙烧炉设计及生产操作是按照以上流程进行碳块降温处理的,大量的高温烟气排放到车间内,不但对车间工作环境造成很大影响,还损失了大量可利用热能。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环式焙烧炉炭块降温烟气余热利用装置。回收利用经过温度均化处理的烟气,首先采取两个火焰系统错开冷却降温时间运行的操作方法,进一步均化烟气温度,然后配置一套蒸汽余热锅炉经过热交换进行热能回收,实现焙烧炉碳块冷却降温排烟的热能回收利用的目的。
[0005]现有技术的焙烧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一般利用引风系统将高温烟气引出,在外部换热装置中产生蒸汽供生产或发电使用。现有技术采取主动方式使用风机将高温烟气引出,对焙烧炉体内温度有不利的影响,使得焙烧炉体内温度分部趋于不均匀,严重时可能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0006]本实用新型去除了引风系统,同时将换热装置集成进降温装置,采取被动的方式对焙烧炉降温。省去降温架引风系统,节约运行成本;同时焙烧炉内的温度下降稳定,方便了焙烧碳块的质量控制。
【附图说明】
[0007]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08]图1是现有技术的焙烧炉结构布置图;
[0009]图2是现有技术的降温架结构示意图;
[0010]图3是实用新型的焙烧炉结构布置图;
[0011]图4是实用新型降温架结构的主视图和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在焙烧炉体I内对碳块进行焙烧,设置的数个燃烧排烟架3将燃烧后产生的烟尘经环形烟道2排出,焙烧后需要对碳块进行降温,利用风机通过降温排烟架4将高温烟气排出,对碳块强制降温,以提高生产效率。燃烧排烟架3和降温排烟架4如图2所示,分支管12收集烟气,通过烟气汇集管11传输,引风机13产生动力,将高温烟气排出到环形烟道2,进入汇总烟道5,最终排出,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
[0013]本实用新型对燃烧排烟架3和降温排烟架4进行了改进,如图3和图4所示,将其统称为降温架,它包括焙烧炉体1、环形烟道2、蒸汽输送管道6、电机组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降温架,降温架由烟气汇集管11、分支管12、蒸汽包13、蒸汽输送管14组成,通过置于焙烧炉体I内的分支管12收集烟气,通过烟气汇集管11进入蒸汽包13换热,换热得到的高温蒸汽通过输送管14输送再利用。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工艺过程和现有技术基本相同,但是在降温架上将原有的引风系统的风机省略,代之换热器,换热器置换出的热能用以发电等其它用途。实践表明,降温效果基本相同,由于省去降温架的引风系统,节约运行成本;综合燃烧系统排烟架所排出的烟气,使沥青烟在余热回收系统中不易凝结、结焦,确保系统连续正常运行,余热回收效率高。置换出的热能推动发电机组7发电或其它用途的再利用。
[0014]根据焙烧车间的规模以及生产工艺参数的要求,可以设置一个或者数个降温架,同时也可以通过调节换热器分汽包的薄荷蒸汽输出调节焙烧炉的降温速度。
[0015]对于换热器产出的饱和蒸汽,没有特定的要求,一般用于推动发电机组发电,当然也可用于其它热能需求。
【主权项】
1.一种环式焙烧炉碳块降温烟气余热利用装置,包括焙烧炉体(1)、环形烟道(2)、蒸汽输送管道(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降温架,降温架由烟气汇集管(11)、分支管(12)、蒸汽包(13)、蒸汽输送管(14)组成,通过置于焙烧炉体(I)内的分支管(12)收集烟气,通过烟气汇集管(11)进入蒸汽包(13)换热,换热得到的高温蒸汽通过输送管(14)输送再利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式焙烧炉碳块降温烟气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架为一个或数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环式焙烧炉碳块降温烟气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汽通过输送管(14 )输送得到的高温蒸汽用于推动发电机组(7 )。
【专利摘要】环式焙烧炉碳块降温烟气余热利用装置,利用了碳素成型品的焙烧采用环式焙烧炉,碳块经预定曲线焙烧后,进入冷却降温阶段,自然降温一定温度后,为争取降温时间进行强制降温,现有技术采取的措施是利用引风系统将火道内的高温烟气强制排出,损失了热量,同时对工作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为了合理利用环式焙烧炉降温烟气的余热热能,对排烟系统进行了改进,在高温烟气出口加装换热器,生成低压饱和水蒸汽,经管道输送至发电机发电或则其它热能再利用,此技术方案达到焙烧炉余热利用的目的,并改善了车间的工作环境。
【IPC分类】F27D17-00
【公开号】CN204612503
【申请号】CN201420759260
【发明人】张斌, 闫桂林, 谭芝波
【申请人】济宁碳素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晨阳新型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济宁科能新型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2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