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室外机、空调器及空调器室外机化霜方法

文档序号:10720584阅读:560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室外机、空调器及空调器室外机化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室外机、空调器及空调器室外机化霜方法,涉及空调领域,用以对空调器室外机化霜。该空调器室外机包括室外换热器、轴流风叶和除湿装置;除湿装置位于室外换热器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除湿装置用于降低被轴流风叶带动的、用于流动到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外界空气中的水分。上述技术方案,在空调器处于低温制热工况下,利用除湿装置,对室外侧进风进行除湿干燥处理,降低与室外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的空气露点温度,使制热的过程中,室外换热器的蒸发温度高于空气的露点温度,因此室外换热器上无冷凝水凝结,也不会结霜。
【专利说明】
空调器室外机、空调器及空调器室外机化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外机、空调器及空调器室外机化霜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空调器在低温制热工况下,冷凝水在室外换热器上结霜。现有技术中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对室外换热器进行化霜:
[0003]1、将空调器从制热模式转为化霜模式进行化霜,然后将冷凝水排出到室外。化霜模式运行过程中,四通阀换向,风机停止工作,空调器由制热转化为制冷。化霜结束后,才重新开启制热,然后开启内风机。
[0004]2、采用电加热化霜。这种方式常在整体式PTAC穿墙机或类似结构的空调器上使用。整体式PTAC穿墙机整机外箱在建筑时就安装到墙上,外箱上无排水孔。整体式PTAC穿墙机在低温制热模式下,开启底盘电加热带,水通过底盘排水孔直接排到外箱。低温工况下环境温度低,因此排到外箱的水会聚集、结冰,影响整机的排水,风叶有被冻住的隐患。
[0005]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下述问题:采用化霜模式进行化霜,空调器制热不连续,客户体验差;采用电加热化霜,低温工况下环境温度低,因此排到外箱的水会聚集、结冰,影响整机的排水,风叶有被冻住的隐患。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器室外机、空调器及空调器室外机化霜方法,用以对空调器室外机化霜。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外机,包括室外换热器、轴流风叶和除湿装置;所述除湿装置位于所述室外换热器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所述除湿装置用于降低被所述轴流风叶带动的、用于流动到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外界空气中的水分。
[0009]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除湿装置为转轮除湿装置,所述转轮除湿装置包括用于降低所述外界空气中水分的除湿区和用于减少水分的再生区。
[0010]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室外机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两端都与室外连通;所述第一流道设有除湿区和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除湿区位于所述室外换热器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
[0011]所述第二流道设有所述再生区和排风机,所述再生区位于所述排风机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
[0012]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轴流风叶设于所述第一流道,且所述轴流风叶位于所述除湿区的上游或下游,所述轴流风叶位于所述室外换热器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
[0013]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空调器室外机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流道的导流圈,所述导流圈围在所述轴流风叶的外部,所述除湿装置位于所述导流圈的进气口处。
[0014]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圈的进气口尺寸大于所述除湿装置的尺寸,所述除湿装置与所述导流圈进气口处的边缘之间设有挡风板。
[0015]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空调器室外机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流道的排风管,所述排风管的入口与所述再生区气密连通,所述排风机位于所述排风管内。
[0016]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室外机为整体式空调的室外机。
[0017]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本发明任一技术方案所提供的空调器室外机。
[0018]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外机化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9]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在外界空气吹到所述室外换热器上之前对该外界空气进行除湿处理,以降低外界空气中的水分。
[0020]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在外界空气吹到所述室外换热器上之前对该外界空气进行除湿处理步骤包括:使用转轮除湿装置对外界空气进行除湿处理。
[0021]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使用转轮除湿装置对所述外界空气进行除湿处理步骤包括:将所述转轮除湿装置的除湿区设于所述空调器室外机的轴流风叶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使得空气经过所述转轮除湿装置除湿后吹向室外换热器。
[0022]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0023]上述技术方案,在空调器处于低温制热工况下,利用除湿装置,对室外侧进风进行除湿干燥处理,降低与室外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的空气露点温度,使制热的过程中,室外换热器的蒸发温度高于空气的露点温度,因此室外换热器上无冷凝水凝结,也不会结霜,空调器无需化霜,提高了低温制热工况下用户的舒适度。对于整体式PTAC穿墙机,室外换热器没有水析出,外箱不会结冰,解决了传统低温制热模式下带外箱整体式空调器的排水困难的问题,使整体式空调器低温制热得以实现,相比传统在低温工况下靠开启电加热制热的方式更加节能,可靠,舒适。
【附图说明】
[0024]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5]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外机的主视示意图;
[0026]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外机的俯视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
[0028]1、室外换热器;2、除湿装置;3、第一流道;4、第二流道;5、排风机;6、轴流风叶;7、导流圈;8、挡风板;9、排风管;10、底盘;11、隔板;21、除湿区;22、再生区;23、驱动电机;31、
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图1?图2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
[003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外机,包括室外换热器1、轴流风叶6和除湿装置2;除湿装置2位于室外换热器I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除湿装置2用于降低被轴流风叶6带动的、用于流动到室外换热器I的外界空气中的水分。
[0031]除湿装置2可以为冷却除湿设备,该冷却除湿设备将空气冷却至露点以下,再除去冷凝后的水分。除湿装置2可以为压缩除湿设备,该压缩除湿设备对潮湿空气进行压缩、冷却,分离其水分。除湿装置2可以为固体吸附式除湿,采用毛细管将水分吸附在固体吸湿剂上。除湿装置2不限于上述结构形式,也可以采用别结构。后文将给出一种具体实施例。
[0032]外界空气流动的动力为轴流风叶6,以外界空气的流动方向为参照,上游是指外界空气先经过的区域;下游相对于上游而言,是指外界空气后经过的区域。轴流风叶6可以位于室外换热器I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或者下游,若轴流风叶6位于室外换热器I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外界空气被吹到室外换热器I上。若轴流风叶6位于室外换热器I的下游,外界空气被吸到室外换热器I上。
[0033]上述技术方案,在低温制热工况下,对室外侧进风进行除湿干燥处理,降低外界空气与室外换热器热交换的空气露点温度,制热的过程中,室外换热器的蒸发温度高于热交换空气的露点温度,使室外换热器上无冷凝水析出,也不会结霜。
[0034]本实施例中,除湿装置2为转轮除湿装置,转轮除湿装置包括用于降低外界空气中水分的除湿区21和用于减少水分的再生区22。
[0035]转轮除湿装置是由金属干燥剂合成在基材上做成蜂窝状结构的圆盘,其中约1/4为再生区,约3/4为除湿区,转轮转动可以由转轮驱动电机驱动。再生区22和除湿区21是隔开的,除湿区21除湿后的空气直接由轴流风叶6带动,然后通过室外换热器I。经过再生区22的空气通过加热,恢复转轮的除湿功能,再次进入除湿区21进行除湿。再生区22产生的热量和水份由空气吸收后排到排风管9。
[0036]除湿区21出来的风是干风,这股风被输送至室外换热器I,用于热交换。再生区22出来的风是高温高湿气体,这股风被输送至外界。干风和高温高湿风相互独立,不串流。
[0037]参见图1和图2,空调器室外机包括第一流道3和第二流道4。第一流道3的两端与室外连通,第二流道4的两端也与室外连通。第一流道3设有除湿区21和室外换热器I,除湿区21位于室外换热器I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外界空气先到达除湿区21被除湿,然后再到达室外换热器I。第二流道4设有再生区22和排风机5,再生区22位于排风机5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
[0038]排风机5为高温高湿气体的流动提供动力。
[0039]参见图1和图2,轴流风叶6设于第一流道3,且轴流风叶6位于除湿区21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或下游,轴流风叶6位于室外换热器I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
[0040]PTAC穿墙机等整体式空调结构可采用吹风式结构;轴流风叶6为第一流道3内气体的流动提供动力,轴流风叶6可位于除湿区21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或下游,本实施例中以位于下游为例,外界空气被吸至除湿区21。
[0041]参见图2,空调器室外机还包括设于第一流道3的导流圈7,导流圈7围在轴流风叶6的外部,除湿装置2位于导流圈7的进气口处。
[0042]导流圈7对气体起到导向作用,且防止出现漏风现象。除湿装置2位于导流圈7的进气口处,可以使得外界空气经过除湿处理后再进入导流圈7。
[0043]具体地,导流圈7的进气口尺寸大于除湿装置2的尺寸,除湿装置2与导流圈7进气口处的边缘之间设有挡风板8。
[0044]采用这种结构,一是便于设置除湿装置2,再则能够保证到达室外换热器I全部的风都经过除湿装置2除湿。
[0045]参见图2,为便于排风,空调器室外机还包括设于第二流道4的排风管9,排风管9的入口与再生区22气密连通,排风机5位于排风管9内。再生区22背面下游的区域是封闭的,封闭的空间之后通过排风管9排除室外。即气体流向为:再生区22—背面封闭区域—排风管9
—室外。
[0046]空调器室外机具体为整体式空调的室外机。
[0047]上述技术方案,在空调器处于低温制热工况下,利用转轮除湿装置,对室外侧进风进行除湿干燥处理,降低与室外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的空气露点温度,使制热的过程中,室外换热器的蒸发温度高于空气的露点温度,因此室外换热器上无冷凝水凝结,也不会结霜,空调器无需化霜,提高了低温制热工况下用户的舒适度。对于整体式PTAC穿墙机,室外换热器没有水析出,外箱不会结冰,解决了传统低温制热模式下带外箱整体式空调器的排水困难的问题,使整体式空调器低温制热得以实现,相比传统在低温工况下靠开启电加热制热的方式更加节能,可靠,舒适。
[0048]下面介绍一个具体实施例。
[0049]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和室内机,参见图2,底盘10的隔板11将室外机和室内机分开。空调器室外机主要包括转轮除湿装置(包括除湿区21和再生区22以及转轮驱动电机23)、轴流风叶6、导流圈7、室外换热器1、排风管9、排风机5组成。
[0050]转轮除湿装置:转轮一般可以是由金属干燥剂合成在基材上做成蜂窝状结构的圆盘,其中约1/4为再生区,约3/4为除湿区,转轮转动可以由转轮驱动电机驱动。再生区22和除湿区21是隔开的,除湿区21除湿后的空气直接由轴流风叶6带动,然后通过室外换热器I。经过再生区22的空气通过加热,恢复转轮的除湿功能,再次进入除湿区21进行除湿。再生区22产生的热量和水份由空气吸收后排到排风管9。
[0051 ]轴流风叶:室外侧风场形成的动力。
[0052]导流圈:形成室外侧空气流动方向的装置,室外侧空气流动方向如图2的箭头方向所示,空气从进风口进入,经过转轮除湿装置除湿,干燥后的空气再和室外换热器进行热交换。
[0053]室外换热器:在制热模式下冷媒在此换热器蒸发,与外侧进行热交换。
[0054]排风管:转轮除湿装置再生区再生是靠加热再生,进风把再生区产生的热量和水蒸气吸收,形成高湿高温的空气,排风管9是将这些高湿高温的空气排到室外侧的一种装置。
[0055]风机:为再生区流道流动提供动力。
[0056]转轮除湿装置I安装在空调器进风口 31,进风通过除湿区21干燥后,与室外侧室外换热器I进行换热,而在再生区22产生的高温高湿空气,则排到室外侧。
[0057]转轮除湿装置将外侧的进风处理成干风,使室外换热器I在制热时的蒸发温度(此工况下蒸发温度一般为_12°C?_13°C)高于空气露点温度,则可以保证低温制热模式下室外换热器无冷凝水。例如:外侧干球温度-7°C,湿球温度为-8°C,根据湿空气焓差图标查得:空气的相对湿度为72.6%,此时的空气的露点温度为-10.5°C,进风经过转轮除湿处理后,将相对湿度降低到45%,此时外侧干球温度_7°C,湿球温度为_9°C,进风的露点温度则降低到了-15.6°C,露点温度高于蒸发温度,此时无冷凝水凝结,因此室外换热器表面也不会结霜。
[0058]可见,上述技术方案,在低温制热模式下,运用转轮除湿原理干燥空调器室外侧进风,使外侧进风的相对湿度降低,进风湿球温度降低,从而使进风的露点温度大幅度降低,室外换热器I的蒸发温度高于进风的露点温度,此时室外换热器I在低温制热的工况下不会有水析出,也不会结霜。
[0059]上述技术方案,在低温制热模式下,运用转轮除湿原理干燥空调器外侧进风,使外侧进风的相对湿度降低,则对应湿球温度降低,从而进风的露点温度大幅度降低,降低到低于室外换热器的蒸发温度,室外换热器的蒸发温度高于进风的露点温度,因此室外换热器在低温制热的工况下不会有水凝结,也不会结霜。
[0060]转轮除湿装置安装在空调器进风口 31,进风通过除湿区21干燥后,低湿度的进风与室外侧室外换热器I进行换热,然后排出室外;而在再生区22的高温高湿空气,则通过排风管9排到室外侧。
[0061]将外侧的进风处理成干风,使室外换热器I在制热时室外换热器温度(此工况下蒸发温度一般为-12?_13°C)高于空气露点温度。则可以保证室外换热器I无水析出。如外侧干球温度_7°C,湿球温度为_8°C,根据水蒸气焓湿图表查得:空气的相对湿度为72.6%,露点温度为-10.5°C。进风经过转轮除湿处理后,将相对湿度降低到45%,根据水蒸气焓湿图表查得:此时外侧干球温度-7°C,湿球温度为-9°C,进风的露点温度降低到了-15.6°C,露点温度高于蒸发温度,此时无冷凝水析出,因此室外换热器表面也不会结霜。
[0062]第一流道3流向:外侧空气—进风口 31进入—除湿区21干燥—轴流风叶6—干风与室外换热器I热交换
[0063]转轮内流道流向:转轮由马达或者齿轮带动勾速转动—除湿区吸收新风的水分—转轮旋转到再生区干燥剂再生—转轮再生后旋转到除湿区
[0064]第二流道4流向:外侧空气—再生区22吸湿吸热—排风机5—通过排风管9到室外
[0065]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本发明任一技术方案所提供的空调器室外机。
[0066]本发明再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外机化霜方法,其可采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提供的空调器室外机实现。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67]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在外界空气吹到所述室外换热器上之前对该外界空气进行除湿处理,以降低外界空气中的水分。
[0068]上述技术方案,在低温制热工况下,对室外侧进风进行除湿干燥处理,降低外界空气与室外换热器热交换的空气露点温度,制热的过程中,室外换热器的蒸发温度高于热交换空气的露点温度,使室外换热器上无冷凝水析出,也不会结霜。
[0069]进一步地,所述使用转轮除湿装置对所述外界空气进行除湿处理步骤包括:使用转轮除湿装置对外界空气进行除湿处理。
[0070]本实施例中,使用转轮除湿装置对外界空气进行除湿处理步骤包括:将转轮除湿装置的除湿区设于空调器室外机的轴流风叶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使得空气经过转轮除湿装置除湿后吹向室外换热器。这种方式除湿效果好且操作简单。
[007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内容的限制。
[007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空调器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外换热器(I)、轴流风叶(6)和除湿装置(2);所述除湿装置(2)位于所述室外换热器(I)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所述除湿装置(2)用于降低被所述轴流风叶(6)带动的、用于流动到所述室外换热器(I)的外界空气中的水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装置(2)为转轮除湿装置,所述转轮除湿装置包括用于降低所述外界空气中水分的除湿区(21)和用于减少水分的再生区(2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室外机包括第一流道(3)和第二流道(4);第一流道(3)和第二流道(4)的两端都与室外连通;所述第一流道(3)设有除湿区(21)和所述室外换热器(I),所述除湿区(21)位于所述室外换热器(I)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 所述第二流道(4)设有所述再生区(22)和排风机(5),所述再生区(22)位于所述排风机(5)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流风叶(6)设于所述第一流道(3),且所述轴流风叶(6)位于所述除湿区(21)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或下游,所述轴流风叶(6)位于所述室外换热器(I)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室外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流道(3)的导流圈(7),所述导流圈(7)围在所述轴流风叶(6)的外部,所述除湿装置(2)位于所述导流圈(7)的进气口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圈(7)的进气口尺寸大于所述除湿装置(2)的尺寸,所述除湿装置(2)与所述导流圈(7)进气口处的边缘之间设有挡风板(8)。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室外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流道(4)的排风管(9),所述排风管(9)的入口与所述再生区(22)气密连通,所述排风机(5)位于所述排风管(9)内。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空调器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室外机为整体式空调的室外机。9.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空调器室外机。10.一种空调器室外机化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在外界空气吹到所述室外换热器上之前对该外界空气进行除湿处理,以降低外界空气中的水分。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外界空气吹到所述室外换热器上之前对该外界空气进行除湿处理步骤包括:使用转轮除湿装置对外界空气进行除湿处理。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转轮除湿装置对所述外界空气进行除湿处理步骤包括:将所述转轮除湿装置的除湿区设于所述空调器室外机的轴流风叶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使得空气经过所述转轮除湿装置除湿后吹向室外换热器。
【文档编号】F24F3/14GK106091166SQ201610569180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7月18日
【发明人】李军华, 曾淑剑, 郑小建, 邹培龙, 郭素永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