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式流体加热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涵式流体加热器,其包含有:一方块形热交换单元,是由一发热单元,上、下二面结合二热汲散单元所组成;一阻热包封壳体,内部居中设有一舱体;一电源,电性连接热交换单元。利用陶瓷电阻片为电热快速转换的基础元件,外表经绝缘包封后,以最近距离直接链接热汲散单元,所完成的热交换单元置入阻热包封壳体,外围受阻热包封壳体的舱体所包涵,使流经热交换单元的流体,为高机率接触热汲散单元的热带放鳍件表面,而得高效热交换操作。
【专利说明】
涵式流体加热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涵式流体加热器。
【背景技术】
[0002]相关流体加热器的功能应用,小型者如使用于汽车、巴士,有对水液或一般油体,甚至对柴油引擎的柴油作燃烧前的预热,用于生化仪器对实验流体加热者,尤其需求更精密的加热工作,对加热的流体提供热能稳定,及供热与否必需在瞬间变换。
[0003]为了让加热的流体温度能瞬间变换,有中国台湾专利第86100590号之流体加热装置,该案在一管体中心设有一石英套管,该石英套管内部包覆一热辐射发生器,利用该热辐射的折射作用,穿过同轴置于流体管路内部的石英套管之后而对流经该石英套管邻侧的流体作加热,目的让加热工作居于流路中央,可瞬间启动温度及瞬间停止供暖,让所流过该加热装置的液体温度可实时获得控制。
[0004]该种加热是以热辐射的经折射作用,以将热质射向流经的液体,所设的石英套管为硬脆材料,让该装置所应用的环境为必须在一安定的环境空间,不适于行动载具,尤其是越野车或货车常有因路面而抖动的震波,会对石英套管产生机械性的危害,并且所发生的热辐射加热于石英套管表面,若所流经的流体会受热辐射产生热反应而焦化者,该焦化层即会阻隔热辐射的射程,且该热质的转载为在石英套管的表面最高,远离石英套管表面的位置,其热损程度则与其距离成大幅的反比,而且石英套管为同轴居中位置,与管路内壁面之间摩擦力不等,所流经的流体,因紊流变化无法同等机率接触石英套管,受热温度不均,另外发射的热辐射未被十足利用,则相对耗能。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涵式流体加热器,其为提供流体穿流行程中,流体可快速与热源进行热交换。
[0006]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涵式流体加热器,其包含有:一方块形热交换单元,是由一发热单元,上、下二面结合二热汲散单元所组成,该发热单元是由正温度系数陶瓷电阻片,上、下二导电面分别以面压接方式组合正电极片与负电极片,正电极片、负电极片露出外表分别结合绝缘板,组合后的发热单元被包封为水密,对外经由一正极端子与一负极端子向外导通电力,以及该二热汲散单元,分别设有一底板,底板一面分布有多数等高的热带放鳍件以及热交换槽道,底板的另一面为压接平面,压接平面与发热单元的其中一面结合;一阻热包封壳体,内部居中设有一舱体,舱体上、下二面为按压面,阻热包封壳体二侧分别设有压力渠槽与集流渠槽,并分别由所结合的进水口与出水口向外导通,以及舱体为提供热交换单元所填补置入,且由上、下二按压面压着热汲散单元的朝外端面,使内部形成涵道式的热交换槽道,并安排热交换槽道的进出方向,分别导通压力渠槽与集流渠槽;一电源,电性连接热交换单元。
[0007]所述的阻热包封壳体所设的舱体内部上、下二面为按压面,以夹置方式固定热交换单元。
[0008]所述的阻热包封壳体所设的舱体内部上、下二面为按压面,与热交换单元上、下二表面之间,垫置有一弹性层。
[0009]所述的热交换单元所设的正电极片、负电极片分别向外延伸有正极端子、负极端子,正极端子、负极端子穿经一封接件所设二穿置槽露出于阻热包封壳体的外部,封接件封塞阻热包封壳体所设套接孔,并封闭阻隔舱体的流体接触正极端子、负极端子。
[0010]所述的在热带放鳍件等高面所设末端面与舱体的内面之间,间隔有一水膜间隙,该水膜间隙的高度为小于热带放鳍件的最小宽度。
[0011 ] 一种涵式流体加热器,其包含有:一方块形热交换单元,是由一发热单元,上、下二面结合二热汲散单元所组成,该发热单元是由正温度系数陶瓷电阻片,上、下二导电面分别以面压接方式组合正电极片与负电极片,正电极片、负电极片露出外表分别结合绝缘板,组合后的发热单元被包封为水密,对外经由一正极端子与一负极端子向外导通电力,以及该二热汲散单元,分别设有一底板,底板一面分布有多数等高的热带放柱体以及热交换网络,底板的另一面为压接平面,压接平面与发热单元的其中一面结合;一阻热包封壳体,内部居中设有一舱体,舱体上、下二面为按压面,阻热包封壳体二侧分别设有压力渠槽与集流渠槽,并分别由所结合的进水口与出水口向外导通,以及舱体为提供热交换单元所填补置入,且由上、下二按压面压着热汲散单元的朝外端面,使内部形成涵道式的热交换网络,并安排热交换网络的进出方向分别导通压力渠槽与集流渠槽;一电源,电性连接热交换单元。
[0012]所述的热带放柱体为棱柱,棱柱所形成的一棱柱斜面为面向进水口流入的方向。
[0013]所述的阻热包封壳体所设的舱体内部上、下二面为按压面,以夹置方式固定热交换单元。
[0014]所述的阻热包封壳体所设的舱体内部上、下二面为按压面,与热交换单元上、下二表面之间,垫置有一弹性层。
[0015]所述的热交换单元所设的正电极片、负电极片分别向外延伸有正极端子、负极端子,正极端子、负极端子穿经一封接件所设二穿置槽露出于阻热包封壳体的外部,封接件封塞阻热包封壳体所设套接孔,并封闭阻隔舱体的流体接触正极端子、负极端子。
[0016]所述的在热带放柱体等高面所设末端面与舱体的内面之间,间隔有一水膜间隙,该水膜间隙的高度为小于热带放柱体的最小宽度。
[0017]本发明利用一阻热包封壳体内部所设舱体,以包涵的方式组合一方块型的热交换单元,让穿过的流体充份与热交换单元上、下二侧所设的热带放构件表面,可得高机率接触,系统利用一可快速热工作之正温度系数陶瓷电阻片作为热交换单元的电热工作核心,以近距离结合热汲散单元,让所产生的热能可快速传达,以精简体积,减少启动时因发热核心庞大,需自我先前升温的热容损耗,而大幅提升加热效率,或关机时的热容大幅残留,影响后继流出的流体温度。
[0018]本发明的发热单元设有正电极片及负电极片,两外表面经由绝缘板贴合后,外围由包封胶层包封形成水密及绝缘。
[0019]本发明的热交换单元所设的热带放构件为一热带放鳍件,设有热交换槽道,热交换槽道提供流体穿过,并尽量促使流体全面接触热带放鳍件的外表。
[0020]本发明的热交换单元所设的热带放构件为数组状的热带放柱体,流经的流体经由热交换网络穿过,流体的流线可多向展流,使之得到高机率接触热带放柱体的表面。
[0021]本发明的热带放柱体的截面为一棱形状的棱柱,该棱柱一斜面为面对进水口流入的方向,让流经热交换网络的流体,可因分力形成多方向的串流,让柱体周围任一表面,皆可高机率受到流体亲合。
[0022]本发明的阻热包封壳体所设的舱体,上、下表面以压接方式夹置热交换单元的上、下表面并将之固定。
[0023]本发明的阻热包封壳体内部所设舱体上、下表面与热交换单元的上、下表面之间,垫置有一弹性层,可形成弹性夹压固定力,及吸收流体过热膨胀率。
[0024]本发明的阻热包封壳体内部居中设有舱体,两侧分别设有压力渠槽、集流渠槽,压力渠槽提供进水口导入流体,经由热交换单元所产生的阻力而增加压力,集流渠槽与出水口导通,集流渠槽可收集流经热交换单元的流体,并形成混合的作用,让出水口输出的流体温度均匀。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发明热交换单元的组合关系图。
[0026]图2为本发明热交换单元的组合示意图。
[0027]图3为本发明内部结构剖视图。
[0028]图4为本发明热交换单元组合于阻热包封壳体内部之组合示意图。
[0029]图5为本发明所设的热汲散单元及形成切槽的加工方式示意图。
[0030]图6为本发明热汲散单元经由岐向切割出切槽形成热带放柱体之上视图。
[0031 ]图7为本发明热汲散单元设有水膜间隙之示意图。
[0032]符号说明
[0033]陶瓷电阻片10热交换单元100发热单元I
[0034]正电极片11 负电极片12正极端子110
[0035]负极端子120绝缘板13包封胶层14
[0036]电源15胶填部140热汲散单元2
[0037]底板21压接平面210热带放鳍件22
[0038]热交换槽道23热带放柱体24棱柱斜面240
[0039]热交换网络25阻热包封壳体3按压面32
[0040]套接孔31 舱体30切槽LO[0041 ] 切割线LI 切割线L2切割线L3
[0042]封接件4穿置槽41弹性层5
[0043]留底厚度T刨切深度D进水口 61
[0044]出水口62 压力渠槽610集流渠槽620
[0045]流线S末端面200水膜间隙G
【具体实施方式】
[0046]有关本发明之涵式流体加热器,为提供流体穿流行程程中,流体需穿流过热汲散单元2所设的水流涵道,让流体可快速进行热交换之涵式加热器,系统利用方片状正温度系数陶瓷电阻片10为电热转换的基础元件,它可快速发生热能量,及因热容小,而可快速回温,藉由该陶瓷电阻片10为主形成一发热单元I,发热单元I两侧外表以最近距离结合热汲散单元2,组合后形成一热交换单元100,热交换单元100以填补的方式直入于一阻热包封壳体3内部所设的舱体30,舱体30两侧分别形成压力渠槽610与集流渠槽620,经由压力渠槽610、集流渠槽620穿流的流体,会与热交换单元100的热汲散单元2所设的热带放结构表面充份接触,可快速吸收由发热单元I所发生的热能,大幅提高热转换效率,该热带放结构,在本实施为热带放鳍件22或热带放柱体24,而上述的涵道为热交换槽道23或热交换网络25平面贯穿的路径。
[0047]该热带放结构为热带放鳍件22或是热带放柱体24,让流经的流体可在穿流过程当中,流体可高机率接触其表面,快速交换出发热单元I之热能量。
[0048]有关本发明的详细实施所应用的装置及工作原理,请参阅图标说明如下,首先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产生热交换的核心为一热交换单元100,该热交换单元100是由一发热单元I外表结合热汲散单元2所构成,该发热单元I是由一正温度系数陶瓷电阻片10,该陶瓷电阻片10上、下为导电的表面,分别接触贴合一正电极片11及一负电极片12,正电极片11、负电极片12朝外外表分别间接有绝缘板13,以形成一通电后可发热的发热单元1,并对外绝缘。
[0049]发热单元I整体外表再由包封胶层14以上、下立体全面包合,实施包封胶层14之后的发热单元I为完全绝缘与防水,以及发热单元I上下表面间接包封胶层14的膜层之后结合热汲散单元2,该结合方式,可藉由包封胶层14的胶着性以胶粘结合热汲散单元2所设底板21的压接平面210。
[0050]请再参阅图2所示,经由前述的构件组合成一热交换单元100,热交换单元100为一方块状或是方形长条状,所设的陶瓷电阻片10可为多片平面并合,上、下表面电性结合正电极片11、负电极片12之后,延伸出正极端子110、负极端子120,提供与外界电力导通,正极端子110、负极端子120延伸出的一侧,可经由胶填部140的填补,以及陶瓷电阻片10组体的水平周围,相同皆可经由胶填部140的填补,胶填部140的填补高低延伸黏合到热汲散单元2的角端,使发热单元I的周边得到辅助的水密效果,热汲散单元2设有底板21,底板21底面为压接平面210,压接平面210与发热单元I之间可为被机械式的夹接,或是胶合式的压接组合,系统的陶瓷电阻片10所发生的热温,会经由热平衡操作而以最近距离传达给热汲散单元2的底板21,底板21再传达给朝外凸出而设的热带放构件如热带放鳍件22。
[0051]请再参阅图3、图4所示,所完成的热交换单元100以填补空间的方式,居中置入于阻热包封壳体3内部所设的舱体30并受固定组合,阻热包封壳体3对外经由一进水口 61与出水口 62导通内部分别所属的压力渠槽610与集流渠槽620,热交换单元100经由电源15导入工作电力,流体由进水口 61流入之后,在压力渠槽610作转向,流经热交换单元100所设热汲散单元2的涵道如热交换槽道23进行热交换操作,最后集结到集流渠槽620由出水口62输出,流经的流体为全面接触热汲散单元2的热带放结构表面,以及由进水口61流入的流体,在压力渠槽610的位置,因热交换单元100的结构所产生的阻力作用,反向在压力渠槽610部位形成蓄压,该压力可十足将流体压进热交换单元100,经过热交换单元100的流体,在集流渠槽620的位置会产生混流的作用,让出水口 62输出的流体温度均匀,其中压力渠槽610的水流方向,与经过热交换单元100的流向为垂直关系,让热交换单元100对流经的流体可产生明显的阻尼作用,该组尼作用会增加流体与热交换单元100所设的热带放结构表面增加触压力,可更有效将热交换单元100所发生的热质,作高效率的热交换触换。
[0052]请再参阅图4所示,热交换单元100组合在阻热包封壳体3内部所设的舱体30,它以填充方式填置在舱体30所规范的空间,其纵向可接近阻热包封壳体3内部的前、后位置,热交换单元100的上、下受到阻热包封壳体3内表的按压面32所压接,该压接的力量固定了热交换单元100,使热交换单元100得到有效定位,热交换单元100由发热单元I上、下链接的热汲散单元2朝外表面与舱体30内表上、下所设按压面32接触,其接触并可发生夹压固定力,在按压面32与热交换单元100的上、下表面之间,可间接设有一弹性层5,该弹性层5除了经由弹性的压作用之外,更藉由弹性层5本身弹性变形力量,可接受流体因升温所产生的膨胀体积,可受弹性层5的变形量所吸收,该情况尤其是发热单元I发热工作持续,而流体尚未排出的状态。
[0053]热交换单元100为受到舱体30所包纳,贯穿压力渠槽610、集流渠槽620的通路(配合图3所示),为利用热汲散单元2的热带放结构如热带放鳍件22,以及所间隔的热交换槽道23提供流体穿流,流体流通热交换槽道23,它会与多数的热带放鳍件22水平外围表面作亲合,以及发热单元I所发生的热温,以近距离导向热汲散单元2,因此热汲散单元2可快速汲取发热单元I的热质,并由所设的热带放鳍件22与热交换槽道23交换给流经的流体。
[0054]热交换单元100所设发热单元I设有正电极片11与负电极片12,正电极片11、负电极片12经由正极端子110、负极端子120向外导通电力,正极端子110与负极端子120首先穿经一封接件4所设的二穿置槽41,并受栓压作用,让正极端子110、负极端子120的表面与穿置槽41的内表形成密封,封接件4为塞压在阻热包封壳体3所设的套接孔31,形成水密作用,封接件4并阻隔舱体30内部的水液与正极端子110、负极端子120亲合,形成水密并且为电性绝缘,封接件4与热交换单元100之间进一步可由填补的胶填部140彼此胶合,可十足对正极端子110、负极端子120作绝缘水密的包封,露出的正极端子110、负极端子120导接电源15(配合图3所示),电源15决定热交换单元100的工作时机及状态。
[0055]上述的发热单元I是由多数的陶瓷电阻片10组合而成,所设的正电极片11、负电极片12也可为多组,相同正极端子110、负极端子120为多组,经由正极端子110、负极端子120多组的电力分别导通与否,可调变发热单元I的发热功率。
[0056]请再参阅图5所示,该热汲散单元2为具导热效率良好的材料,如铝金属合金,该热汲散单元2设有热带放鳍件22及间隔在两热带放鳍件22之间的热交换槽道23,底部由一底板21所连接,底板21的下表面为一压接平面210,热交换槽道23为直槽状,可供流体穿流。
[0057]为了扩大热交换面积,以及流体流经的方向可多方向展流,在热汲散单元2表面,由切割线L1、切割线L2、切割线L3等经一刨切深度D的深度切割出切槽LO(如图6所示),预留出与底板21相同的留底厚度T之后,并可分切出多数的柱状体形成热带放柱体24。
[0058]请参阅图6所示(请配合图4),该热汲散单元2设有平行的热带放鳍件22与热交换槽道23,热带放鳍件22具有一高度,经由切割线L1、切割线L2、切割线L3等不同方向的切割之后,会残留出数组的热带放柱体24,该热带放柱体24可提供由压力渠槽610流来的流体,形成分流的作用,让柱状体的四周围皆有很高机率受到分流的流体所接触。
[0059]流体穿流过多数数组热带放柱体24所间隔的热交换网络25之后,会在集流渠槽620集结,集流渠槽620可因进入的流体流线为多向分流,而可形成混流作用,使流体得到最佳的均匀温度由出水口 62输出。
[0060]该切割线L1、切割线L2、切割线L3等的切割方向,与热交换槽道23或热带放鳍件22可为垂直或是斜向关系,垂直开设后会形成多数矩阵排列的热带放柱体24,斜向关系切割之后,该热带放柱体24即形成一棱形截面的柱体,该斜向切割的棱形柱体,会形成有一棱柱斜面240,该棱柱斜面240的朝向为可面向由进水口 61流入的方向,让流体的流线S可大于90度的转弯,该转弯的临界点会让水流歧分,并让进入热交换网络25的流线S有机会反向接触到热带放柱体24的另一背面,以及流线S因转弯会对流体产生阻尼,该阻尼效应会形成积压作用,让流入的流体在热交换单元100内部也会产生较大压力,使流体能压触在热带放柱体24的四周表面,增加其接触的力量,从而提高对热带放柱体24的汲热效率。
[0061]热汲散单元2的热带放构件为柱状数组安排,间隔出经玮交错的热交换网络25,对于流入的流体,因路径前后连续改变,会产生明显的阻尼效果,流经的流体藉由该组尼效果所产生的压力及可对流经的流线改变方向,而获的较高机率的热交换操作,可快速让流体汲取热能,停止工作后,藉由发热单元I与热汲散单元2之间为短距离传达,发热单元I停机后,热汲散单元2失去残存热容量,因此即刻失去热能,使停机操作所输出的流体,也相同可得到快速降温(回温)。
[0062]上述的热交换槽道23(与热交换网络25),因热汲散单元2(如图3?图6所示),该热带放鳍件22(或热带放柱体24)等高上表面受到舱体30里部上、下按压面32所按压,封合热交换槽道23(与热交换网络25)上端面开口,热交换槽道23(与热交换网络25)即成内藏的流体涵道(即热交换槽道23、热交换网络25),水流被规范仅从涵道进出,于是大机率与热汲散单元2的热带结构(热带放鳍件22或热带放柱体24)周际表面接触作热交换,同时热交换槽道23或热交换网络25的槽底,也提供大量热质给流体。
[0063]请再参阅图7所示,有关发热单元I所发生热质为上、下二面传递给相对面的上、下二热汲散单元2,热汲散单元2各别设有热带放鳍件22或热带放柱体24,以规范出热交换槽道23或热交换网络25,以提供流体穿流,由陶瓷电阻片10所发生的热质同样由其上、下二面向热汲散单元2平衡传导,在热汲散单元2的结构中,最大热质首先作用在底板21,再由底板21传导到每一热带放鳍件22或热带放柱体24,由热带放鳍件22或热带放柱体24所区隔出的热交换槽道23或热交换网络25,提供流体穿流以获高机率触接热带放鳍件22或热带放柱体24的表面,使获得高效率热交换之操作。
[0064]所组成的热交换单元100是受阻热包封壳体3所设舱体30的按压面32所夹接定位,其夹压的接触面为可直接压着在等高的热带放鳍件22或热带放柱体24的朝外等高面(末端面200),以规范流体顺从热交换槽道23或热交换网络25展流,此状态流体的热交换为在热交换槽道23或热交换网络25的槽渠三面,而热带放鳍件22、热带放柱体24朝外末端面200(等高面),尚为热带放结构的表面,虽然热质从底板21传达到该末端已有被带放,但在末端面200尚残留有大量余温(在热平衡效率高或热带放鳍件22、热带放柱体24的长度较短小的情况下),因此末端面200的热质同样可被交换利用。
[0065]由于末端面200的热容或温度能量消灭,本发明进一步实施打算可流过亲和末端面200的流体体积可缩小,该种实施为可在热带放鳍件22(热带放柱体24)的末端面200与按压面32之间,间隔有一水膜间隙G,以提供微量水流从水膜间隙G流过,以带换末端面200的热质,其中该水膜间隙G的高度为小于热带放鳍件22或热带放柱体24的截面最小宽度,让流经末端面200的水量减少如水膜般薄状席流拂过末端面200而交换热质。
[0066]本发明提供了所流经的流体,行程中可快速受到热交换单元100的加热,热交换单元100停机后输出的流体可快速降温,所形成的系统可应用在需求快速加热的工作环境,如汽车的雨刷热水供应,或是柴油引擎对柴油预热,或是生化仪器的应用,可精准操作出需求的温度,以及结构精简,构造硕实,尤其本发明的发热核心为利用正温度系数陶瓷电阻片10,它以热平衡方式工作,经由近距离的与热汲散单元2传达,所激发的热能可快速交由热汲散单元2取用,且流体被涵道规范路径,使路程中可达高机率与热汲散单元2的热带放结构表面作热交换,为适用于需求快速升温的设备中使用,为一创新的设计。
【主权项】
1.一种涵式流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它包含有:一方块形热交换单元,是由一发热单元,上、下二面结合二热汲散单元所组成,该发热单元是由正温度系数陶瓷电阻片,上、下二导电面分别以面压接方式组合正电极片与负电极片,正电极片、负电极片露出外表分别结合绝缘板,组合后的发热单元被包封为水密,对外经由一正极端子与一负极端子向外导通电力,以及该二热汲散单元,分别设有一底板,底板一面分布有多数等高的热带放鳍件以及热交换槽道,底板的另一面为压接平面,压接平面与发热单元的其中一面结合;一阻热包封壳体,内部居中设有一舱体,舱体上、下二面为按压面,阻热包封壳体二侧分别设有压力渠槽与集流渠槽,并分别由所结合的进水口与出水口向外导通,以及舱体为提供热交换单元所填补置入,且由上、下二按压面压着热汲散单元的朝外端面,使内部形成涵道式的热交换槽道,并安排热交换槽道的进出方向,分别导通压力渠槽与集流渠槽;一电源,电性连接热交换单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涵式流体加热器,其特征为阻热包封壳体所设的舱体内部上、下二面为按压面,以夹置方式固定热交换单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涵式流体加热器,其特征为阻热包封壳体所设的舱体内部上、下二面为按压面,与热交换单元上、下二表面之间,垫置有一弹性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涵式流体加热器,其特征为热交换单元所设的正电极片、负电极片分别向外延伸有正极端子、负极端子,正极端子、负极端子穿经一封接件所设二穿置槽露出于阻热包封壳体的外部,封接件封塞阻热包封壳体所设套接孔,并封闭阻隔舱体的流体接触正极端子、负极端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涵式流体加热器,其特征为在热带放鳍件等高面所设末端面与舱体的内面之间,间隔有一水膜间隙,该水膜间隙的高度为小于热带放鳍件的最小宽度。6.一种涵式流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它包含有:一方块形热交换单元,是由一发热单元,上、下二面结合二热汲散单元所组成,该发热单元是由正温度系数陶瓷电阻片,上、下二导电面分别以面压接方式组合正电极片与负电极片,正电极片、负电极片露出外表分别结合绝缘板,组合后的发热单元被包封为水密,对外经由一正极端子与一负极端子向外导通电力,以及该二热汲散单元,分别设有一底板,底板一面分布有多数等高的热带放柱体以及热交换网络,底板的另一面为压接平面,压接平面与发热单元的其中一面结合;一阻热包封壳体,内部居中设有一舱体,舱体上、下二面为按压面,阻热包封壳体二侧分别设有压力渠槽与集流渠槽,并分别由所结合的进水口与出水口向外导通,以及舱体为提供热交换单元所填补置入,且由上、下二按压面压着热汲散单元的朝外端面,使内部形成涵道式的热交换网络,并安排热交换网络的进出方向分别导通压力渠槽与集流渠槽;一电源,电性连接热交换单元。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涵式流体加热器,其特征为热带放柱体为棱柱。8.根据权利要求6及7所述的涵式流体加热器,其特征为热带放柱体为棱柱,所形成的一棱柱斜面为面向进水口流入的方向。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涵式流体加热器,其特征为阻热包封壳体所设的舱体内部上、下二面为按压面,以夹置方式固定热交换单元。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涵式流体加热器,其特征为阻热包封壳体所设的舱体内部上、下二面为按压面,与热交换单元上、下二表面之间,垫置有一弹性层。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涵式流体加热器,其特征为热交换单元所设的正电极片、负电极片分别向外延伸有正极端子、负极端子,正极端子、负极端子穿经一封接件所设二穿置槽露出于阻热包封壳体的外部,封接件封塞阻热包封壳体所设套接孔,并封闭阻隔舱体的流体接触正极端子、负极端子。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涵式流体加热器,其特征为在热带放柱体等高面所设末端面与舱体的内面之间,间隔有一水膜间隙,该水膜间隙的高度为小于热带放柱体的最小宽度。
【文档编号】F24H9/18GK105841339SQ201610261366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5日
【发明人】巫嘉雄
【申请人】巫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