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装置的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204079阅读:851来源:国知局
空调装置的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空调装置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0002]作为空调装置的热交换器,具有所谓的微通道型热交换器。微通道型热交换器具备在内部具有供制冷剂流动的多个流路的微通道部、和与该微通道部接触地设置的散热片部。在这样的热交换器中,为了除去由热交换而产生的结露水,存在使微通道部倾斜的情况。由此,能够使结露水借助重力而沿微通道部的倾斜部落下,其结果,能够高效地除去结露水。
[0003]这样的微通道型热交换器的组装以如下方式进行:在将独立制造的多个微通道部以及散热片部配置成规定的形态之后,通过钎焊等来将微通道部与散热片部接合。因此,在使微通道部倾斜的结构中,存在如下情况:沿着倾斜的微通道部难以配置散热片部,制造性不好。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 — 2370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因而,提供一种在使微通道部倾斜的结构中容易进行微通道部与散热片部的组装并使制造性提高的空调装置的热交换器。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热交换器为,具备:多个微通道部,构成为板状,设置成相互分离,并且相对于从外部供给的空气所流动的方向以上游侧高下游侧低的方式倾斜,在内部具有供制冷剂流动的多个流路;以及多个散热片部,处于相邻的两个上述微通道部之间,与上述各微通道部接触地设置。在上述空气所流动的方向上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中的至少某一方,上述散热片部的端部位于将上述各微通道部的端部连接的线上。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0012]图2是热交换器的主视图。
[0013]图3是热交换器的纵剖侧视图。
[0014]图4是表示微通道部与散热片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0015]图5是表示切起部的周边部分的散热片部的横截面图。
[0016]图6是概略性地示出具备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的图。
[0017]图7是表示热交换器的组装中所使用的装配架的图。
[0018]图8是按照(a)?(d)的顺序概略性地示出热交换器的组装顺序的图。
[0019]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与图4相当的图。
[0020]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与图4相当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多个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热交换器。此外,在各实施方式中对实质相同的构成部位付与相同的标记,并省略说明。
[0022](第一实施方式)
[0023]首先,参照图1至图8说明第一实施方式。
[0024]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0是微通道型,如图1以及图2所示作为整体而构成为矩形板状。热交换器10具备制冷剂流入部20、制冷剂流出部30、多个微通道部40以及多个散热片部5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制冷剂流入部20以及制冷剂流出部30的长边方向设为热交换器的纵向,将与之正交的方向即微通道部40的长边方向设为热交换器10的横向。而且,将与热交换器10的纵向以及横向正交的方向设为热交换器10的厚度方向。在图1中,以箭头X示出热交换器10的纵向,以箭头Y示出横向,以箭头Z示出厚度方向。
[0025]热交换器10使从外部供给的空气向该热交换器10的厚度方向通过,由此进行该空气与在该热交换器10内流动的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此外,图中所示出的箭头A,表示从外部供给的空气所流动的方向。在该情况下,在图1中,将相对于热交换器10的纸面左里侧设为空气所流动的方向的上游侧,将纸面右近前侧设为下游侧。而且,在图3?图6中,将相对于热交换器10的纸面左侧设为空气所流动的方向的上游侧,将纸面右侧设为下游侧。
[0026]如图1以及图2所示,制冷剂流入部20以及制冷剂流出部30构成为向热交换器10的纵向延伸的管状。多个微通道部40以及多个散热片部50被夹在制冷剂流入部20与制冷剂流出部30之间而设置。在制冷剂流入部20以及制冷剂流出部30上分别连接有制冷循环的制冷剂管路60。在制冷剂管路60中流动的制冷剂如图1以及图2中的箭头B所示那样,由制冷剂流入部20向各微通道部40分配,之后,通过各微通道部40,由制冷剂流出部30收集而向制冷剂管路60流出。
[0027]微通道部40是向热交换器10的横向延伸的扁平板状的部件,由例如铝等热导率较大的部件构成。各微通道部40沿热交换器10的纵向相互分离设置。微通道部40如图1以及图3所示那样,设置成相对于从外部供给的空气所流动的方向以上游侧高下游侧低的方式倾斜。即,微通道部40朝向空气所流动的方向以随着趋向下游侧而变低的方式下降倾斜。在该情况下,如图3所示,将微通道部40相对于热交换器10的厚度方向的倾斜角度设为α。。
[0028]微通道部40具有某种程度的厚度,在其内部具有向微通道部40的长边方向即热交换器10的横向延伸的多个制冷剂流路41。制冷剂流路41将制冷剂流入部20与制冷剂流出部30连接。制冷剂流入部20侧的制冷剂通过各制冷剂流路41而向制冷剂流出部30侧流动。
[0029]散热片部50由例如铝等热导率较大的部件构成。散热片部50如图1以及图2所示那样,将例如薄带状的铝板以蛇腹状交替弯折的方式构成。散热片部50作为整体而构成为向微通道部40的长边方向即热交换器10的横向延伸。散热片部50位于沿热交换器10的纵向相邻的两个微通道部40之间,以沿该微通道部40倾斜的方式设置。散热片部50的形成为山折形状的上部51以及形成为谷折形状的下部52分别与微通道部40接触。
[0030]在图4中,将连接各微通道部40的下游侧的端部43的线,以微通道部40的前端线C而假想地示出。而且,将连接各微通道部40的上游侧的端部44的线,以微通道部40的后端线D假想地示出。散热片部50为,在相对于空气所流动的方向即热交换器10的厚度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中的至少某一方,该散热片部50的端部53、54位于将各微通道部40的端部43、44连接的线上。在该情况下,散热片部50的下游侧的端部53位于将各微通道部40的下游侧的端部43连接的前端线C上。也就是说,热交换器10为,在该热交换器10的厚度方向上,微通道部40的处于最下风侧的端部43和散热片部50的处于最下风侧的端部53的位置在前端线C上对齐。
[0031]散热片部50具有多个切起部55。切起部55如图5所示那样通过将构成散热片部50的板部件的一部分切起而形成。因此,切起部55向相对于从外部供给的空气所流动的方向即箭头A所示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在该情况下,切起部55形成为相对于通过热交换器10的空气流动在上游侧开口。
[0032]而且,伴随切起部55的形成而形成有狭缝部56。切起部55以及狭缝部56如图4等所示那样,向热交换器10的纵向在该情况下是大致垂直方向延伸。切起部55局部阻碍通过热交换器10的空气的流动,由此在该切起部55周边产生湍流。由此,散热片部50中的热交换性能提尚。
[0033]热交换器10例如如图6所示那样,配置在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00的内部。而且,热交换器10如图6中箭头A所示那样借助送风机101的送风作用对从外部供给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另外,虽对详细情况未进行图示,但也能够将热交换器10配置于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的内部。
[0034]接下来,参照图7以及图8说明热交换器10的组装顺序。热交换器10的组装使用例如图7所示的装配架110来进行。此外,在图7以及图8中纸面上下方向为热交换器10的厚度方向。在该情况下,在图7以及图8中,纸面下侧为空气流动的上游侧,纸面上侧为空气流动的下游侧。
[0035]装配架110构成为具有基台部111和侧壁部112。基台部111构成为矩形的板状。侧壁部112在基台部111上位于热交换器10的横向的两端侧,设置成向热交换器10的纵向延伸。侧壁部112设置成相对于基台部111呈直角。此外,对于基台部111,将设置有侧壁部112的一侧的面设为该基台部111的前面,将与侧壁部112相反侧的面设为该基台部111的背面。
[0036]在侧壁部112上将该侧壁部112切口成槽状而形成有多个槽部113。槽部113相对于与基台部111的面呈直角的方向即热交换器10的厚度方向倾斜α °。微通道部40的倾斜角度由该槽部113的倾斜角度α。来决定。槽部113的底部114是与基台部111的前面相同的面,或者位于比基台部111的前面更靠该基台部111的背面侧。
[0037]热交换器10以如下方式组装。首先,如图8的(a)所示,将独立构成的多个微通道部40分别配置于装配架110。在该情况下,首先,将微通道部40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嵌入装配架110的槽部113。然后,将微通道部40的下游侧的端部43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