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机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室外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65548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室外机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室外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室外机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室外机,其中室外机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相连限定出上端敞开的腔室,所述腔室具有四个侧壁面和一个底面;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设在所述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之间以连接所述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以及输入管,所述输入管与所述连接管相连并导通。通过改变室外机换热器组件的结构,使得换热面积显著增加,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室外机换热器组件的回风面积明显提升,回风阻力减小,不仅同等结构下能力能效明显提升,而且大大降低了安装和运输成本。
【专利说明】 室外机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室外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室外机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室外机。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常见的室外机换热器组件的换热部是由同一个组件折弯而成,有的是U字形,有的为了提高换热面积,将其优化成G字形。由于同风量下换热器的面积越大,室外机的换热量越大,因此,对于每单位制冷量下的具有相同体积换热器的室外机,G形结构的换热器的换热面积相比于U形结构的换热器的换热面积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换热面积仍然比较小,风机的利用率不高,风机阻力偏大,室外机的整体结构体积较大,物流成本和每单位制冷量的成本仍旧偏高,尤其是对于出口海外,同等能力下产品的装柜量较少。另外,常见室外机的外部通常用钣金进行密封,该种结构室外机的对流换热面积较小,换热效率较低,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0004]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室外机换热器组件,所述室外机换热器组件不仅同等结构下能力能效能够明显提升,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安装和运输成本。
[000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室外机换热器组件的室外机,所述室外机的结构可以强化对流换热,从而大大提高换热面积和换热效率。
[0006]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室外机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相连限定出上端敞开的腔室,所述腔室具有四个侧壁面和一个底面;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设在所述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之间以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以及输入管,所述输入管与所述连接管相连并导通。
[000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外机换热器组件,通过在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之间限定出具有五个换热面的换热腔室,使得室外机换热器组件的换热面积显著增加,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室外机换热器组件的回风面积明显提升,回风阻力减小,不仅同等结构下能力能效明显提升,而且大大降低了安装和运输成本。
[0008]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外机换热器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000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部具有沿前后方向间隔开布置的前板和后板以及分别与所述前板和后板的同一端相连的右侧板,所述前板、后板和所述右侧板相连形成为匚形;所述第二换热部具有与所述右侧板平行设置的左侧板以及设在所述左侧板的下端的底板,所述左侧板与所述底板相连形成为L形,所述前板、后板、左侧板和右侧板构成所述腔室的所述四个侧壁面,所述底板构成所述腔室的底面。
[00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上分别设有所述连接管,所述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上的所述连接管分别可拆卸地与所述输入管相连。
[00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板、后板和右侧板一体形成,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底板一体形成。
[00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部具有沿前后方向间隔开布置的前板和后板以及分别与所述前板和后板的两端相连的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第二换热部形成为分别与所述前板、后板、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底部相连的底板,所述前板、后板、左侧板和右侧板构成所述腔室的所述四个侧壁面,所述底板构成所述腔室的底面。
[00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上分别设有所述连接管,所述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上的所述连接管分别可拆卸地与所述输入管相连。
[00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板、后板、左侧板和右侧板一体形成。
[0015]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室外机,包括:底盘;多个支撑柱,多个所述支撑柱分别间隔开设在所述底盘上;壳体,所述壳体设在多个所述支撑柱之间且与所述底盘间隔开;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内;压缩机组件,所述压缩机组件设在所述底盘上且位于所述底盘与所述壳体之间。
[00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缩机组件包括电控盒,邻近所述电控盒的一侧设有侧板,所述侧板设在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柱之间。
[00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侧板为百叶窗或格栅式板体。
[0018]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0]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外机换热器组件的主视图;
[0021]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外机换热器组件的俯视图;
[0022]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外机换热器组件的立体图;
[0023]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室外机换热器组件的主视图;
[0024]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室外机换热器组件的俯视图;
[0025]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室外机换热器组件的立体图;
[0026]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外机立体图。
[0027]附图标记:
[0028]室外机I ;
[0029]换热器组件1(1a);第一换热部11 ;第二换热部12 ;连接管13 ;输入管14 ;
[0030]前板Ill(Illa);后板 112(112a);左侧板 122(114);右侧板 113(113a);底板121 (121a);
[0031]底盘20;
[0032]支撑柱30 ;
[0033]壳体40 ;
[0034]压缩机组件50 ;电控盒51。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9]下面参考图1-图7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外机换热器组件10。
[004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外机换热器组件10包括第一换热部11、第二换热部12、连接管13和输入管14。具体而言,第一换热部11与第二换热部12相连限定出上端敞开的腔室,腔室具有四个侧壁面和一个底面,连接管13设在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之间以连接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输入管14与连接管13相连并导通。
[0041]换言之,室外机换热器组件10由换热部、连接管13和输入管14构成。换热部包括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通过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的组合限定出一个顶部敞开的腔室。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之间设有连接管13,连接管13分别与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连接,并和输入管14连接导通。
[0042]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外机换热器组件10,通过在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之间限定出具有五个换热面的换热腔室,使得换热器组件10的换热面积显著增加,相比于现有技术,将换热部设定为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外机换热器组件10的换热面积增大,回风面积明显提升,回风阻力减小,不仅同等结构下能力能效能够明显提升,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安装和运输成本。
[0043]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限定出五个换热面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合理调节,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不同结构的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进行详细描述。
[0044]实施例一
[0045]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换热部11具有沿前后方向间隔开布置的前板111和后板112以及分别与前板111和后板112的同一端相连的右侧板113,前板111、后板112和右侧板113相连形成为匚形。
[0046]第二换热部12具有与右侧板113平行设置的左侧板122以及设在左侧板122的下端的底板121,左侧板122与底板121相连形成为L形,前板111、后板112、左侧板122和右侧板113构成腔室的四个侧壁面,底板121构成腔室的底面。
[0047]具体地,第一换热部11包括前板111、后板112和右侧板113,前板111的右端与右侧板113的一端相连接,后板112的右端与右侧板113另一端相连接,前板111与后板112平行相对设置,第一换热部11的前板111、后板112和右侧板113组成匚形。
[0048]第二换热部12包括左侧板122和底板121,左侧板122的下端与底板121的一端相连接形成L形,第二换热部12的左侧板122与第一换热部11的右侧板113平行相对设置,第二换热部12的底板121位于由第一换热部11的前板111、后板112、右侧板113和第二换热板12的左侧板122组成的腔室的一端敞开处,第一换热部11的前板111、后板112、右侧板113和第二换热部12的左侧板122构成了腔室的四个侧壁面,第二换热部12的底板121构成了腔室的底面。第一换热部11包括3个换热面,第二换热部12包括2个换热面,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构成了一个包括5个换热面的换热部。
[0049]由此,将现有的U形换热部结构或者改进之后的G形换热部结构改为由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的组合换热部结构,换热部由现有的三面换热或者四面换热改进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五面换热。对于相同体积的室外机换热器组件10,改变换热器组件10内换热部的结构使得换热器组件10的换热面个数和换热表面积增加,大大提升了换热器的能力能效,换言之,对于相同能力能效的换热器,改变换热器组件10内换热部的结构使得换热器组件10的体积减小,大大降低了安装和运输成本。
[005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换热部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上分别设有连接管13,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上的连接管13分别可拆卸地与输入管14相连。
[0051]也就是说,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上分别设置有连接管13,连接管13分别与输入管14相通。与第一换热部11相连的连接管13可与输入管14相连,与第二换热部12相连的连接管13也可与输入管14相连,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可以装配在一起使用,两部分的连接管13可与输入管14连接并导通,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也可以单独拆开使用,各部分的连接管13可分别与输入管14连接并导通。
[0052]由此,通过在换热器组件10的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上分别设置连接管13,使得第一换热部11与第二换热部12之间可以处于连通状态。当第一换热部11与第二换热部12共同工作时,连接管13与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两两连接,且与输入管14连接相通,当第一换热部11与第二换热部12分别工作时,连接管13分别与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连接,且与输入管14连接相通,连接管13与输入管14不仅保证了第一换热部11与第二换热部12的正常工作,也实现了室外机换热器不同工作状态的相互转换。
[005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前板111、后板112和右侧板113 —体形成,左侧板122和底板121 —体形成。
[0054]也就是说,第一换热部11是由同一个组件折弯成型,第二换热部12也是由同一个组件折弯而成。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通过将前板111、后板112和右侧板113 —体形成,左侧板122和底板121 —体形成,不仅简化了第一换热部11与第二换热部12的成型过程,省去了用于装配前板111、后板112、右侧板113,左侧板122、底板121的装配件,避免了安装成本较高的问题,而且也提高了换热器组件10的装配效率。
[0055]实施例二
[0056]如图4至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外机换热器组件1a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换热部11具有沿前后方向间隔开布置的前板Illa和后板112a以及分别与前板Illa和后板112a的两端相连的左侧板114和右侧板113a。
[0057]第二换热部12形成为分别与前板111a、后板112a、左侧板114和右侧板113a的底部相连的底板121a,前板11 la、后板112a、左侧板114和右侧板113a构成腔室的四个侧壁面,底板121a构成腔室的底面。
[0058]具体地,第一换热部11包括前板11 la、后板112a,左侧板114和右侧板113a,前板Illa的左端与左侧板114的一端相连接,后板112a的左端与左侧板114另一端相连接,后板112a的右端与右侧板113a的一端相连,前板Illa与后板112a平行相对设置,左侧板114与右侧板113a平行相对设置,第一换热部11的前板11 la、后板112a、左侧板114和右侧板113a形成截面大体呈G型的两端敞开的腔室。
[0059]第二换热部12包括底板121a,底板121a分别与第一换热部11的前板111a、后板112a、左侧板114、右侧板113a相连,底板121a与第一换热部11构成为一端敞开一端封闭的腔室。第一换热部11包括4个换热面,第二换热部12包括有I个换热面,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构成了一个包括5个换热面的换热部。
[0060]由此,将现有的U形换热部结构或者改进之后的G形换热部结构改为由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的组合换热部结构,换热部由现有的三面换热或者四面换热改进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五面换热。对于相同体积的换热器组件10a,改变换热器组件1a内换热部的结构使得换热器组件1a的换热面个数和换热表面积增加,大大提升了换热器的能力能效,换言之,对于相同能力能效的换热器,改变换热器组件1a内换热部的结构使得换热器组件1a的体积减小,大大降低了安装和运输成本。
[006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上分别设有连接管13,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上的连接管13分别可拆卸地与输入管14相连。
[0062]也就是说,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上分别设置有连接管13,连接管13分别再与输入管14相通。与第一换热部11相连的连接管13可与输入管14相连,与第二换热部12相连的连接管13也可与输入管14相连,第一换热部11与第二换热部12可以装配在一起使用,两部分的连接管13可与输入管14连接并导通,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可以单独拆开使用,各部分的连接管13可分别与输入管14连接并导通。
[0063]由此,通过在换热器组件1a的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上分别设置连接管13,使得第一换热部11与第二换热部12之间可以处于连通状态。当第一换热部11与第二换热部12共同工作时,连接管13与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两两连接,且与输入管14连接相通,当第一换热部11与第二换热部12分别工作时,连接管13分别与第一换热部11和第二换热部12连接,且与输入管14连接相通,连接管13与输入管14不仅保证了第一换热部11与第二换热部12的正常工作,也实现了室外机换热器不同工作状态的相互转换。
[006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前板11 la、后板112a、左侧板114和右侧板113a一体形成。
[0065]也就是说,第一换热部11是由同一个组件折弯成型。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换热部11,通过将前板11 la、后板112a、左侧板114和右侧板113a—体形成第一换热部11,不仅简化了第一换热部11的成型过程,省去了用于装配前板111a、后板112a、左侧板114、右侧板113a的装配件,避免了安装成本较高的问题,而且也提高了换热器组件1a的装配效率。
[006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外机I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底盘20、多个支撑柱30、壳体40、换热器组件10 (1a)和压缩机组件50。多个支撑柱30分别间隔开设在底盘20上,壳体40设在多个支撑柱30之间且与底盘20间隔开,换热器组件1(1a)安装在壳体40内,压缩机组件50设在底盘20上且位于底盘20与壳体40之间。
[0067]具体地,如图7所示,室外机I由底盘20、多个支撑柱30、壳体40、换热器组件10 (1a)和压缩机组件50组成,底盘20位于室外机I的底部,多个支撑住30分别位于底盘20的外边沿,相邻的支撑柱30之间留有间隔空间。壳体40设在多个支撑柱30之间,壳体40位于室外机I的上方与底盘20隔开设置,壳体40与多个支撑住30构成一个侧面封闭的腔室。换热器组件10 (1a)安装在由支撑柱30和壳体40构成的侧面封闭的腔室里,压缩机组件50安装在底盘20的上方、换热器组件10 (1a)的下方,且位于室外机I的底盘20和壳体40之间。
[0068]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压缩机组件50包括电控盒51,邻近电控盒51的一侧设有侧板,侧板设在相邻两个支撑柱30之间。
[0069]换言之,壳体40、底盘20和多个支撑柱30构成为一个四面开放的空间(未示出)用于安放压缩机组件50,该空间位于室外机I的下方,也可认为位于室外机I中换热器组件10 (1a)的下方,该空间的一面可以设置为侧板,用以保护电控盒51,该结构不仅可以确保第二换热部12中的底板121 (121a)能够进行强化对流换热,从而大大提高了换热面积和换热效率,而且可以提高室外机I的安全性能。
[007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侧板为百叶窗或格栅式板体。
[0071]具体地,由壳体40、底盘20、多个支撑柱30构成的空间可以为四面开放,也可将侧板设置为百叶窗或格栅式板体。这种四面开放式的结构可以确保第二换热部12中的底板121 (121a)能够进行强化对流换热,从而大大提高了换热面积和换热效率。
[007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外机I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007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74]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权利要求】
1.一种室外机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相连限定出上端敞开的腔室,所述腔室具有四个侧壁面和一个底面; 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设在所述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之间以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以及 输入管,所述输入管与所述连接管相连并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具有沿前后方向间隔开布置的前板和后板以及分别与所述前板和后板的同一端相连的右侧板,所述前板、后板和所述右侧板相连形成为匚形; 所述第二换热部具有与所述右侧板平行设置的左侧板以及设在所述左侧板的下端的底板,所述左侧板与所述底板相连形成为I形,所述前板、后板、左侧板和右侧板构成所述腔室的所述四个侧壁面,所述底板构成所述腔室的底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外机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上分别设有所述连接管,所述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上的所述连接管分别可拆卸地与所述输入管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外机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板、后板和右侧板一体形成,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底板一体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具有沿前后方向间隔开布置的前板和后板以及分别与所述前板和后板的两端相连的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第二换热部形成为分别与所述前板、后板、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底部相连的底板,所述前板、后板、左侧板和右侧板构成所述腔室的所述四个侧壁面,所述底板构成所述腔室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外机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上分别设有所述连接管,所述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上的所述连接管分别可拆卸地与所述输入管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外机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板、后板、左侧板和右侧板一体形成。
8.—种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盘; 多个支撑柱,多个所述支撑柱分别间隔开设在所述底盘上; 壳体,所述壳体设在多个所述支撑柱之间且与所述底盘间隔开; 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内; 压缩机组件,所述压缩机组件设在所述底盘上且位于所述底盘与所述壳体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组件包括电控盒,邻近所述电控盒的一侧设有侧板,所述侧板设在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柱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为百叶窗或格栅式板体。
【文档编号】F24F1/14GK204165156SQ201420470001
【公开日】2015年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19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19日
【发明者】吴彦东, 李艳荣, 庄子宝, 郭军 申请人: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