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机机芯及具有该新风机机芯结构的新风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机机芯及具有该新风机机芯结构的新风机,包括:依次相连的上风机箱体、板式热交换器箱体、以及下风机箱体;上风机箱体布置于下风机箱体的上方,板式热交换器箱体布置于上风机箱体和下风机箱体之间;上风机箱体内设有相互独立的新风排出通道和旧风吸入通道;板式热交换器箱体内设有与新风排出通道连通的第一热交换通道和与旧风吸入通道连通的第二热交换通道,第一热交换通道和第二热交换通道相互独立;下风机箱体内设有与第一热交换通道连通的新风吸入通道和与第二热交换通道连通的旧风排出通道,新风吸入通道和旧风排出通道相互独立。本新型的新风机机芯对室内的空气净化效率高且热交换效率高。本新型的新风机对室内的空气净化效率高且热交换效率高。
【专利说明】新风机机芯及具有该新风机机芯结构的新风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新风机机芯。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该新风机机芯结构的新风机。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传统的新风机和热回收新风机中,供室外的新风进入室内的新风通道和供室内的旧风排出到室外的排风通道均直接安装于安装盒内,且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均为活动拼接结构,板式热交换器位于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的交汇处。由于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直接安装于安装盒内,且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均为活动拼接结构,故不可避免的存在新风通道内的新风与排风通道内的旧风互相渗透的情况,俗称“串风”,极大的影响新风机对室内的净化效率和新风机自身的热交换效率,造成净化效率的低下和能量的浪费;另一方面,为简化操作,方便板式热交换器的维护,板式热交换器与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之间均采用硬连接,连接处设置简单的保温棉密封,故而新风通道内的新风与排风通道内的旧风进行能量交换时也存在“串风”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对室内的空气净化效率高、热交换效率高、且安全性能高的新新风机机芯及具有该新风机机芯结构的新风机,以解决现有的新风机和热回收新风机存在的净化效率低下和热交换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机机芯,包括:依次相连的上风机箱体、板式热交换器箱体、以及下风机箱体;上风机箱体布置于下风机箱体的上方,板式热交换器箱体布置于上风机箱体和下风机箱体之间;上风机箱体内设有相互独立的新风排出通道和旧风吸入通道;板式热交换器箱体内设有与新风排出通道连通的第一热交换通道和与旧风吸入通道连通的第二热交换通道,第一热交换通道和第二热交换通道相互独立;下风机箱体内设有与第一热交换通道连通的新风吸入通道和与第二热交换通道连通的旧风排出通道,新风吸入通道和旧风排出通道相互独立。
[0005]进一步地,新风排出通道与第一热交换通道的连接处、第一热交换通道与新风吸入通道的连接处、旧风排出通道与第二热交换通道的连接处、以及第二热交换通道与旧风排出通道的连接处均设有空隙,空隙内填充有柔性密封材料。
[0006]进一步地,柔性密封材料为柔性密封条。
[0007]进一步地,上风机箱体的外壁上设有与新风排出通道连通的新风出口、以及与旧风吸入通道连通的旧风入口 ;下风机箱体的外壁上设有与新风吸入通道连通的新风入口、以及与旧风排出通道连通的旧风出口。
[000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新风机,包括:外壳、以及固设于外壳内的如上述的新风机机芯。
[0009]进一步地,外壳包括用于容纳新风机机芯的箱体、以及与箱体相连用于封闭或打开箱体的箱门。
[0010]进一步地,新风机还包括用于支承板式热交换器箱体的支撑架;支撑架一端与板式热交换器箱体的外壁固定,支撑架的另一端与箱体的内壁固定。
[0011]进一步地,支撑架包括上支撑体和下支撑体;上支撑体的一端与热交换器箱体的外壁固定,上支撑体的另一端与箱体的侧板的内侧固定;下支撑体的一端与上支撑体的底部相连,下支撑体的另一端与箱体的底板的内侧固定。
[0012]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3]1、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机芯,由于新风通道的新风排出通道和排风通道的旧风吸入通道设于上风机箱体内且相互独立,故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在新风排出区和旧风吸入区不存在“串风”现象,同理,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在板式热交换区不存在“串风”现象,且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在新风吸入区以及旧风排出区也不存在“串风”现象,故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新风风机对室内的空气净化效率高且热交换效率高;
[0014]2、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由于装设有如上述的新风机机芯,故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对室内的空气净化效率高且热交换效率高;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为全封闭结构,即使打开外壳也看不到风机的运动部件,安全性能高。
[0015]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机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以及
[0018]图2是具有如图1所示的新风机机芯结构的新风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例说明
[0020]1、外壳;11、箱体;12、箱门;2、上风机箱体;21、新风排出通道;22、旧风吸入通道;24、新风出口 ;25、旧风入口 ;3、板式热交换器箱体;31、第一热交换通道;32、第二热交换通道;4、下风机箱体;41、新风吸入通道;42、旧风排出通道;44、新风入口 ;45、旧风出口 ;5、柔性密封材料;6、支撑架;61、上支撑体;62、下支撑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002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风机机芯,包括:依次相连的上风机箱体2、板式热交换器箱体3、以及下风机箱体4 ;上风机箱体2布置于下风机箱体4的上方,板式热交换器箱体3布置于上风机箱体2和下风机箱体4之间;上风机箱体2内设有相互独立的新风排出通道21和旧风吸入通道22 ;板式热交换器箱体3内设有与新风排出通道21连通的第一热交换通道31和与旧风吸入通道22连通的第二热交换通道32,第一热交换通道31和第二热交换通道32相互独立;下风机箱体4内设有与第一热交换通道31连通的新风吸入通道41和与第二热交换通道32连通的旧风排出通道42,新风吸入通道41和旧风排出通道42相互独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机芯,新风吸入通道41、第一热交换通道31、以及新风排出通道21构成供室外的新风进入室内的新风通道,旧风吸入通道22、第二热交换通道32、以及旧风排出通道42构成供室内的旧风排出到室外的排风通道,由于新风通道的新风排出通道21和排风通道的旧风吸入通道22设于上风机箱体2内且相互独立,故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在新风排出区和旧风吸入区不存在“串风”现象,同理,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在板式热交换区不存在“串风”现象,且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在新风吸入区以及旧风排出区也不存在“串风”现象,故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机芯对室内的空气净化效率高且热交换效率高。
[0023]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为防止新风通道内的新风与排风通道内的旧风进行能量交换时出现“串风”现象,故在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排出通道21与第一热交换通道31的连接处、第一热交换通道31与新风吸入通道41的连接处、旧风排出通道42与第二热交换通道32的连接处、以及第二热交换通道32与旧风排出通道42的连接处均设有空隙,空隙内填充有柔性密封材料5,通过柔性密封材料5对连接处的密封作用,可解决新风与旧风进行能量交换时存在的“串风”问题,进一步提高新风风机对室内的净化效率和其自身的热交换效率。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柔性密封材料5为柔性密封条,如三元乙丙橡胶、橡塑板等。
[0024]再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上风机箱体2的外壁上设有与新风排出通道21连通的新风出口 24、以及与旧风吸入通道22连通的旧风入口 25,新风出口 24上可连接管道,以将室外的新风输送至室内的任意角落,新风覆盖面广。同样的,下风机箱体4的外壁上也设有与新风吸入通道41连通的新风入口 44、以及与旧风排出通道42连通的旧风出口 45。
[0025]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包括外壳1、以及固设于外壳I内的如上述的新风机机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由于装设有如上述的新风机机芯,故本实用新型的风机对室内的空气净化效率高且热交换效率高;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为全封闭结构,即使打开外壳I也看不到风机的运动部件,安全性能高。
[0026]本实用新型中,如图2所示,外壳I包括用于容纳如上述的新风机机芯的箱体11、以及与箱体11相连用于封闭或打开箱体11的箱门12。相比传统的暗装结构式的新风机和热回收新风机,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打开活动的箱门12即可对安装于箱体11内的过滤器进行更换,维护简单。
[0027]进一步地,在传统的新风机和热回收新风机中,板式热交换器直接与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硬连接,由于板式热交换器具有一定的自重,装配后,其将对装设于其下方的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产生一定的压力,造成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结构的不稳定,并造成第一热交换通道31与新风吸入通道41连接处,第二热交换通道32与旧风排出通道42连接处间隙不均,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还包括用于支承板式热交换器箱体3的支撑架6 ;支撑架6—端与板式热交换器箱体3的外壁固定,支撑架6的另一端与箱体11的内壁固定。通过支撑架6对板式热交换器的支承作用,可减小板式热交换器由于自重施加于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上的压力,从而提高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结构的稳定性,保证各连接处的间隙均匀。
[0028]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支撑架6包括上支撑体61和下支撑体62 ;上支撑体61的一端与热交换器箱体3的外壁固定,上支撑体61的另一端与箱体11的侧板的内侧固定;下支撑体62的一端与上支撑体61的底部相连,下支撑体62的另一端与箱体11的底板的内侧固定。
[0029]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0030]1、由于新风通道的新风排出通道21和排风通道的旧风吸入通道22设于上风机箱体2内且相互独立,故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在新风排出区和旧风吸入区不存在“串风”现象,同理,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在板式热交换区不存在“串风”现象,且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在新风吸入区以及旧风排出区也不存在“串风”现象,故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机芯对室内的空气净化效率高且热交换效率高;
[0031]2、新风排出通道21与第一热交换通道31的连接处、第一热交换通道31与新风吸入通道41的连接处、旧风排出通道42与第二热交换通道32的连接处、以及第二热交换通道32与旧风排出通道42的连接处均设有空隙,空隙内填充有柔性密封材料5,可解决新风与旧风进行能量交换时存在的“串风”问题,进一步提高新风风机对室内的净化效率和其自身的热交换效率;
[0032]3、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由于装设有如上述的新风机机芯,故本实用新型的风机对室内的空气净化效率高且热交换效率高;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风机为全封闭结构,即使打开外壳I也看不到风机的运动部件,安全性能高;
[0033]3、本实用新型的风机还包括用于支承板式热交换器箱体3的支撑架6,可减小板式热交换器由于自重施加于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上的压力,从而提高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结构的稳定性及密封性。
[00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新风机机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依次相连的上风机箱体(2)、板式热交换器箱体(3)、以及下风机箱体(4); 所述上风机箱体(2)布置于所述下风机箱体(4)的上方,所述板式热交换器箱体(3)布置于所述上风机箱体(2)和所述下风机箱体(4)之间; 所述上风机箱体⑵内设有相互独立的新风排出通道(21)和旧风吸入通道(22); 所述板式热交换器箱体(3)内设有与所述新风排出通道(21)连通的第一热交换通道(31)和与所述旧风吸入通道(22)连通的第二热交换通道(32),所述第一热交换通道(3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通道(32)相互独立; 所述下风机箱体(4)内设有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通道(31)连通的新风吸入通道(41)和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通道(32)连通的旧风排出通道(42),所述新风吸入通道(41)和所述旧风排出通道(42)相互独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机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排出通道(21)与所述第一热交换通道(31)的连接处、所述第一热交换通道(31)与所述新风吸入通道(41)的连接处、所述旧风排出通道(22)与所述第二热交换通道(32)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通道(32)与所述旧风排出通道(42)的连接处均设有空隙,所述空隙内填充有柔性密封材料(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机机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密封材料(5)为柔性密封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机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风机箱体(2)的外壁上设有与所述新风排出通道(21)连通的新风出口(24)、以及与所述旧风吸入通道(22)连通的旧风入口(25); 所述下风机箱体(4)的外壁上设有与所述新风吸入通道(41)连通的新风入口(44)、以及与所述旧风排出通道(42)连通的旧风出口(45)。
5.一种新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I)、以及固设于所述外壳(I)内的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机机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I)包括用于容纳所述新风机机芯的箱体(11)、以及与所述箱体(11)相连用于封闭或打开所述箱体(11)的箱门(1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还包括用于支承所述板式热交换器箱体(3)的支撑架(6); 所述支撑架(6) —端与所述板式热交换器箱体(3)的外壁固定,所述支撑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箱体(11)的内壁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架(6)包括上支撑体¢1)和下支撑体(62); 所述上支撑体¢1)的一端与所述热交换器箱体(3)的外壁固定,所述上支撑体(61)的另一端与所述箱体(11)的侧板的内侧固定; 所述下支撑体¢2)的一端与所述上支撑体¢1)的底部相连,所述下支撑体¢2)的另一端与所述箱体(11)的底板的内侧固定。
【文档编号】F24F12/00GK203928208SQ201420100937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6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6日
【发明者】张忠 申请人:张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