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及其导风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35891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及其导风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导风装置,其包括并行排布的柔性百叶、连杆及驱动机构;每一柔性百叶具有第一角端部及第二角端部;第一角端部固定连接于出风口的迎风侧,第二角端部转动连接于连杆上;第二角端部与连杆之间形成有转动轴线;每一柔性百叶具有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第三区域至少有一部分区域薄于第二区域,柔性百叶产生的弯曲变形包括围绕第一轴线方向的弯曲变形及围绕与第二轴线方向的弯曲变形。柔性百叶除了在向左或向右的摆动过程中,还伴随着向下或向上的扭转,柔性百叶可以实现两个维度的弯曲,减少压损,风量及风速得到保证,送风效果佳,大大提高了送风舒适性。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应用上述空调器导风装置空调器。
【专利说明】空调器及其导风装置【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及其导风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现有的家用空调室内机导风装置200主要由上导风板201、下导风板202、刚性百叶203及驱动两者运动的驱动装置(图未示)组成,通过上导风板201及下导风板202的上下摆动以及刚性百叶203的左右运动实现不同位置的送风。当用户需要把空调器207送风至空调器安装位置的两侧的送风位置204 (如图1所示)时,在制冷时,则必须控制上下导风板201、202指向最下方位置并控制百叶203移动至最左边或最右边位置,此时,由空调器出风口 205吹出的风先经过刚性百叶203向左或向右阻挡改变风向,再经过上导风板201的引导,形成向左下或右下方的气流,沿着下导风板202吹出;在制热时,则必须控制上下导风板201、202指向最上方位置并控制百叶203移动至最左边或最右边位置,此时,由空调器出风口 205吹出的风先经过刚性百叶203向左或向右阻挡改变风向,再经过下导风板202的引导,形成向左下或右下方的气流,沿着上导风板201吹出。
[0003]无论是制冷或制热,由出风口 205吹出的风经过刚性百叶203和导风板201、202的二次阻挡,有两次压损,被送至所需位置时风量及风速被大大减弱,送风效果大打折扣,用户很难感受到凉爽/暖和。因此,坐在空调器下方或侧面的用户享受不到空调器带来的舒适,只能尽量避免坐在这些空调送风难以送达的区域,大大降低了空调的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导风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刚性百叶及上下导风板的配合来实现左下方/右下方或左上方/右上方的送风所带来的两次压损及左下方/右下方或左上方/右上方的送风舒适性不足的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空调器导风装置,用以安装于空调器的出风口处,其具有入风侧及出风侧,所述空调器导风装置包括并行排布的若干柔性百叶、连杆及驱动所述连杆左右移动的驱动机构;每一柔性百叶具有第一角端部及与所述第一角端部相对的第二角端部;每一柔性百叶的所述第一角端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出风口的迎风侧,每一柔性百叶的所述第二角端部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杆上;每一柔性百叶的所述第二角端部与所述连杆之间形成有转动轴线;每一柔性百叶具有在第一角端部与第二角端部之间并在与所述转动轴线平行的第一轴线方向上划分的第一区域、与第一角端部对应并在第一轴线方向上划分的第二区域及与第二角端部对应并在第一轴线方向上划分的第三区域,所述第三区域至少有一部分区域薄于所述第二区域,每一柔性百叶的第二角端部在所述连杆的带动下相对于所述第一角端部转动而使该柔性百叶产生弯曲变形,每一柔性百叶产生的弯曲变形包括该柔性百叶围绕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弯曲变形及该柔性百叶围绕与所述第一轴线方向成夹角的第二轴线方向的弯曲变形。
[0006]进一步地,每一柔性百叶的所述第一区域至少有一部分区域薄于所述第二区域。[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轴线方向与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夹角为大于O度且小于等于90度。优选地,所述第二轴线方向与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夹角为大于等于20度且小于等于60度。
[0008]进一步地,每一柔性百叶的第一角端部及第二角端部处于该柔性百叶的两斜对角上或同处于该柔性百叶的同一侧的两角上。
[0009]进一步地,每一柔性百叶具有靠近所述入风侧的前部及靠近所述出风侧的后部,每一柔性百叶的前部具有比后部区域面积小的区域面积。
[0010]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另一连杆及电机,所述另一连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杆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
[0011]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有风道内壁,每一柔性百叶的所述第一角端部固定连接于所述风道内壁上。具体地,所述风道内壁与所述柔性百叶的所述第一角端部是一体成型的或所述风道内壁作为一个单独部件与所述柔性百叶的所述第一角端部固定连接。或者,所述空调器导风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的导风板,每一柔性百叶的所述第一角端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导风板上。具体地,所述导风板与所述柔性百叶的所述第一角端部是一体成型的或所述导风板作为一个单独部件与所述柔性百叶的所述第一角端部连接。
[00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外壳、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换热器及风机,所述出风口开设于所述外壳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上述空调器导风装置。
[0013]当连杆带动柔性百叶的第二角端部相对于第一角端部转动时,柔性百叶会产生围绕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弯曲变形,由于所述第三区域至少有一部分区域薄于所述第二区域,在与所述第一轴线方向成夹角的第二轴线方向上,该柔性百叶也会围绕第二轴线方向进行弯曲变形,由此,柔性百叶除了在向左或向右的摆动过程中,还伴随着向下或向上的扭转,柔性百叶可以实现两个维度的弯曲,因此,柔性百叶可以直接将风送往最下最右或最下最左而不经过空调器的上导风板的阻挡,减少至少一次风损,使用户即使在空调器的左右两侧的下部也能感受到凉爽,或柔性百叶可以直接将风送往最上最右或最上最左而不经过空调器的下导风板的阻挡,减少至少一次风损,使用户即使在空调器的左右两侧的下部也能感受暖和,由此,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导风装置及应用该空调器导风装置的空调器在送风时减少压损,风量及风速得到保证,送风效果佳,大大提高了送风舒适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提供的空调器的左右下角的待送风区域。
[0015]图2是现有技术提供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图2的空调器的刚性百叶在导风时的示意图。
[0017]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导风装置的立体组装图。
[0018]图5是图4的空调器导风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0019]图6是图5的局部放大图。
[0020]图7示出了图4的空调器导风装置导风时的示意图。
[0021]图8是图4的空调器导风装置的柔性百叶的第一种结构形式的正视图,其中阴影部分示出了较薄的区域。[0022]图9是图8的柔性百叶的立体图。
[0023]图10示出了图4的空调器导风装置的柔性百叶的第二种结构形式的立体图。
[0024]图11是图10的柔性百叶的正视图,其中阴影部分示出了较薄的区域。
[0025]图12示出了图4的空调器导风装置的柔性百叶的第三种结构形式的立体图。
[0026]图13是图12的柔性百叶的正视图,其中阴影部分示出了较薄的区域。
[0027]图14示出了图4的空调器导风装置的柔性百叶的第四种结构形式的立体图。
[0028]图15示出了柔性百叶与固定板的分解图,其中所示的柔性百叶可替换图4的空调器导风装置的柔性百叶。
[0029]图16示出了应用上述空调器导风装置的空调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31]请参阅图4至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导风装置100用以安装于空调器的出风口(图未示)处,其具有入风侧101及出风侧102。
[0032]所述空调器导风装置100包括并行排布的若干柔性百叶10、连杆20及驱动所述连杆20左右移动的驱动机构30。每一柔性百叶10具有第一角端部11及与所述第一角端部11相对的第二角端部12。每一柔性百叶10的所述第一角端部11固定连接于所述出风口的迎风侧,每一柔性百叶10的所述第二角端部12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杆20上。每一柔性百叶10的所述第二角端部12与所述连杆20之间形成有转动轴线17。每一柔性百叶10具有在所述第一角端部11与所述第二角端部12之间并在与所述转动轴线17平行的第一轴线方向(X轴)上划分的第一区域60、与所述第一角端部11对应并在第一轴线方向(X轴)上划分的第二区域61及与所述第二角端部12对应并在第一轴线方向(X轴)上划分的第三区域62。所述第三区域62至少有一部分区域薄于所述第二区域61。
[0033]请同时参阅图8和图9,每一柔性百叶10的所述第二角端部12在所述连杆20的带动下相对于所述第一角端部11转动而使该柔性百叶10产生弯曲变形,每一柔性百叶10产生的弯曲变形包括该柔性百叶10围绕所述第一轴线方向(X轴)的弯曲变形及该柔性百叶10围绕与所述第一轴线方向(X轴)成夹角的第二轴线方向(Y轴)的弯曲变形。
[0034]当连杆20带动柔性百叶10的第二角端部12相对于第一角端部11转动时,柔性百叶10会产生围绕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弯曲变形,由于所述第三区域62至少有一部分区域薄于所述第二区域61,在与所述第一轴线方向成夹角的第二轴线方向上,该柔性百叶10也会围绕第二轴线方向进行弯曲变形,由此,柔性百叶10除了在向左或向右的摆动过程中,还伴随着向下或向上的扭转,柔性百叶10可以实现两个维度的弯曲,因此,柔性百叶10可以直接将风送往最下最右或最下最左而不经过空调器的上导风板的阻挡,减少至少一次风损,使用户即使在空调器的左右两侧的下部也能感受到凉爽,或柔性百叶10可以直接将风送往最上最右或最上最左而不经过空调器的下导风板的阻挡,减少至少一次风损,使用户即使在空调器的左右两侧的下部也能感受暖和,由此,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导风装置100及应用该空调器导风装置100的空调器在送风时减少压损,风量及风速得到保证,送风效果佳,大大提高了送风舒适性。
[0035]为了实现柔性百叶10的扭转,第二轴线方向与第一轴线方向必定要成夹角,因此,所述第二轴线方向与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夹角不能为O度,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二轴线方向与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夹角成90度同样可以实现柔性百叶10扭转,由此限定所述第二轴线方向与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夹角为大于O度且小于等于90度。优选地,所述第二轴线方向与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夹角为大于等于20度且小于等于60度,更优选地,所述第二轴线方向与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夹角为30度、45度或60度。每一柔性百叶10的第一角端部11及第二角端部12处于该柔性百叶10的两斜对角上或同处于该柔性百叶10的同一侧的两角上,均可以实现柔性百叶10的两个维度的弯曲组合,其原因具体如下:
[0036]请同时参阅图8至图13,对于柔性百叶10的第一角端部11及第二角端部12处于该柔性百叶10的两斜对角上来说,由于连杆20带动第二角端部12相对第一角端部11转动时,连杆20对第二角端部12施加作用力,柔性百叶10在第一轴线方向(X轴)上的弯曲变形必定会存在,同时,柔性百叶10的所述第三区域62至少有一部分区域薄于所述第二区域61,使得柔性百叶10的第三区域62比第二区域61更软,会引导弯曲变形走向第三区域62,从而产生第二轴线方向(Y轴)上的弯曲变形;
[0037]请同时参阅图14,对于柔性百叶10的第一角端部11及第二角端部12同处于该柔性百叶10的同一侧的两角上来说,由于连杆20带动第二角端部12相对第一角端部11转动时,连杆20对第二角端部12施加作用力,在柔性百叶10围绕第一轴线方向(X轴)的弯曲变形的同时,由于柔性百叶10的所述第三区域62至少有一部分区域薄于所述第二区域61,使得柔性百叶10的第三区域62比第二区域61更软,会引导弯曲变形走向第三区域62,从而伴随产生第二轴线方向(Y轴)上的弯曲变形。
[0038]对于柔性百叶10的第一角端部11及第二角端部12处于该柔性百叶10的两斜对角上来说,当上述空调器导风装置100用于制热时,每一柔性百叶10的所述第一角端部11固定连接于所述出风口的上侧,所述第二角端部12位于所述第一角端部11的斜下角。当上述空调器导风装置100用于制冷时,每一柔性百叶10的所述第一角端部11固定连接于所述出风口的下侧,所述第二角端部12位于所述第一角端部11的斜上角。
[0039]对于柔性百叶10的第一角端部11及第二角端部12同处于该柔性百叶10的同一侧的两角上来说,当上述空调器导风装置100用于制热时,每一柔性百叶10的所述第一角端部11固定连接于所述出风口的下侧;当上述空调器导风装置100用于制冷时,每一柔性百叶10的所述第一角端部11固定连接于所述出风口的上侧。
[0040]实现“所述第三区域62至少有一部分区域薄于所述第二区域61”的方案有很多种,其中第三区域62的整个区域均形成厚度小于第二区域61的厚度的区域,如图8至图14所示,或者第三区域62中的一部分连续区域厚度小于第二区域61的厚度,或者,第三区域62间隔设置有若干凹槽结构,这些凹槽结构形成第三区域62的薄于第二区域61的若干分散区域。
[0041]为了使柔性百叶10在连杆20的带动下更加容易弯曲变形,每一柔性百叶10的所述第一区域60至少有一部分区域薄于所述第二区域61,在实际柔性百叶10的薄型设计中,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0042]第一、请同时参阅图8和图9,每一柔性百叶10的所述第一区域60的全部区域薄于所述第二区域61,而且第一区域60与第二区域61的分界线是平行于X轴的。
[0043]第二、请同时参阅图10和图11,每一柔性百叶10的所述第一区域60的全部区域薄于所述第二区域61,而且该第一区域60为柔性百叶10与气流接触的主要区域。该第一区域60的边缘是斜线。
[0044]第三、请同时参阅图12和图13,在第一种方式的基础上,柔性百叶10沿X轴方向设置有一较厚竖条18,使得柔性百叶10的所述第一区域60中形成薄于所述第二区域61的两个区域,可以理解地,柔性百叶10的所述第一区域60可以形成若干个分散的较薄区域。
[0045]上述三种方式的柔性百叶10由于厚薄的区域不同的设计,使柔性百叶10得到不同的弯曲形状,对气流的导向也有所不同,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此种方式来对气流的导向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同时,通过此种方式便于设计者的直观设计。柔性百叶10的弯曲形状也可以控制,利于设计。
[0046]在上述各种柔性百叶10中,每一柔性百叶10具有靠近所述入风侧101的前部19及靠近所述出风侧102的后部16,每一柔性百叶10的前部19具有比后部16区域面积小的区域面积,以使气流更容易、更顺利地进入柔性百叶10。具体地,每一柔性百叶10的前部19进行缺角设置,而使前部19的区域面积小于后部16的区域面积。
[0047]请再次参阅图5和图6,所述驱动机构30包括另一连杆31及电机32。所述另一连杆31的第一端33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杆20的一端部21。与所述第一端33相对的第二端34固定连接于所述电机32的输出轴35上。
[0048]所述另一连杆31的第一端33朝向所述连杆20的端部21设置有二弹性卡片36,二弹性卡片36之间设置有狭缝37。所述连杆20的端部21开设有卡孔22,所述二弹性卡片36靠拢并穿过所述卡孔22, 二弹性卡片36的末端卡于所述连杆20的端部21,通过弹性卡片36与卡孔22的配合而使另一连杆31的第一端33与连杆20的端部21转动连接。
[0049]另一连杆31的第二端34开设有固定孔38,所述电机32的输出轴35固定于该固定孔38内。优选地,固定孔38呈方形,电机32的输出轴35的横截面呈方形,当电机32的输出轴35与固定孔38配合时,电机32的输出轴35转动,另一连杆31的第二端34会转动。
[0050]每一柔性百叶10的第二角端部12设置有枢接部13,对应连杆20上开设有枢接孔23,每一柔性百叶10的枢接部13枢接于连杆20上的枢接孔23内,以实现转动。具体地,所述枢接部13包括颈部14及比所述颈部14的直径大的头部15,所述枢接孔23包括长条腰孔24及位于该腰孔24中部的圆孔25,圆孔25与腰孔24相连通。在安装过程中,枢接部13的头部15挤入圆孔25内,使圆孔25及腰孔24扩张,然后,头部15穿过圆孔25,此时,圆孔25与腰孔24恢复原状,颈部14容置于圆孔25内,如此,第二角端部12转动连接于连杆20上。
[005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有风道内壁(图未示),每一柔性百叶10的所述第一角端部11固定连接于所述风道内壁上。具体地,所述风道内壁与所述柔性百叶10的所述第一角端部11是一体成型的或所述风道内壁作为一个单独部件与所述柔性百叶10的所述第一角端部11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导风装置1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的导风板(图未示),每一柔性百叶10的所述第一角端部11固定连接于所述导风板上。具体地,所述导风板与所述柔性百叶10的所述第一角端部11是一体成型的或所述导风板作为一个单独部件与所述柔性百叶10的所述第一角端部11连接。[0052]请同时参阅图8至图13,对于与导风板或风道内壁是一体成型来说,为了增加导风板或风道内壁与柔性百叶10的连接强度,在柔性百叶10的第一角端部11的相对两侧设置有二连接片40。对于导风板或风道内壁作为单独部件与柔性百叶10固定连接来说,所述连接片40也方便第一角端部11的固定连接。请同时参阅图14和图15,为了实现第一角端部11与出风口处的连接,还可以在柔性百叶10的第一角端部11处设置固定柱41,在导风板或风道内壁上开设固定穿孔42,通过固定柱41在固定穿孔42内的固定来实现固定。图15中的固定板43示意出导风板或风道内壁。
[0053]请再次参阅图15,在本实施例的第一角端部11固定而仅在第二角端部12上设置枢接部13的基础上,可以在与第二角端部12相对的位于柔性百叶10背风侧的第三端部44也设置一枢接部13。所有柔性百叶10的第二角端部12转动连接于连杆20上,同时,所有柔性百叶10的第三端部44转动连接于一第三连杆(图未示)上,这样的柔性百叶10在进行制冷导风时,第三连杆不动,连杆20带动柔性百叶10的第二角端部12相对于第一角端部11转动而实现最下最左或最下最右导风,这样的柔性百叶10在进行制热导风时,连杆20不动,第三连杆带动柔性百叶10的第三端部44相对于第一角端部11转动而实现最上向左或最上向右导风。图15所不的柔性百叶10可以同时实现制冷时最下最左或最下最右导风及制热时最上向左或最上向右导风。
[0054]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500,其包括外壳501、设置于所述外壳501内的换热器502及风机503,所述出风口 504开设于所述外壳501上,所述空调器500还包括上述空调器导风装置100。通过利用上述空调器导风装置100,可以使空调器500达到了所需要的送风要求,扩大左右送风范围,并使空调器500的导风设计更可控,空调器500的送风更舒适。
[005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器导风装置,用以安装于空调器的出风口处,其具有入风侧及出风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导风装置包括并行排布的若干柔性百叶、连杆及驱动所述连杆左右移动的驱动机构;每一柔性百叶具有第一角端部及与所述第一角端部相对的第二角端部;每一柔性百叶的所述第一角端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出风口的迎风侧,每一柔性百叶的所述第二角端部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杆上;每一柔性百叶的所述第二角端部与所述连杆之间形成有转动轴线;每一柔性百叶具有在所述第一角端部与所述第二角端部之间并在与所述转动轴线平行的第一轴线方向上划分的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一角端部对应并在第一轴线方向上划分的第二区域及与所述第二角端部对应并在第一轴线方向上划分的第三区域,所述第三区域至少有一部分区域薄于所述第二区域,每一柔性百叶的所述第二角端部在所述连杆的带动下相对于所述第一角端部转动而使该柔性百叶产生弯曲变形,每一柔性百叶产生的弯曲变形包括该柔性百叶围绕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弯曲变形及该柔性百叶围绕与所述第一轴线方向成夹角的第二轴线方向的弯曲变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柔性百叶的所述第一区域至少有一部分区域薄于所述第二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线方向与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夹角为大于O度且小于等于90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线方向与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夹角为大于等于20度且小于等于60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柔性百叶的第一角端部及第二角端部处于该柔性百叶的两斜对角上或同处于该柔性百叶的同一侧的两角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柔性百叶具有靠近所述入风侧的前部及靠近所述出风侧的后部,每一柔性百叶的前部具有比后部区域面积小的区域面积。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另一连杆及电机,所述另一连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杆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
8.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有风道内壁,每一柔性百叶的所述第一角端部固定连接于所述风道内壁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内壁与所述柔性百叶的所述第一角端部是一体成型的或所述风道内壁作为一个单独部件与所述柔性百叶的所述第一角端部固定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导风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的导风板,每一柔性百叶的所述第一角端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导风板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与所述柔性百叶的所述第一角端部是一体成型的或所述导风板作为一个单独部件与所述柔性百叶的所述第一角端部连接。
12.—种空调器,其包括外壳、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换热器及风机,所述出风口开设于所述外壳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导风装置。
【文档编号】F24F13/15GK203454362SQ201320457239
【公开日】2014年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9日
【发明者】华龙, 吕艳红 申请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