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热泵空调系统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泵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室外风冷式热泵空调系统,在低温制热时室外换热器上容易结霜,使室外侧的换热效果变差,从而导致系统的室内制热效果变差。在结霜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室内机制热效果就会变得很差,甚至吹冷风。这时候就需要除掉室外换热器上结的霜,以恢复室外机的换热效果,提高室内机的制热效果。目前,风冷式热泵空调系统一般都是通过四通阀换向切换成制冷的方式,进行室外换热器的除霜。对于空调除霜的控制,关键在于除霜进入条件的确定。恰到好处的除霜进入条件,将会最大限度的使空调系统处于稳定运转状态,保证用户的使用效果,同时还能够有效减少电能的消耗,降低空调的运行费用。目前空调器在室外环境温度较低时,制热能力比额定条件下降,这也使得给制热型空调器增加辅助电加热器,成为一个典型的解决方案;同时在制热过程中要进行的除霜工作,也会将一部分的热量从室内带走,这也使得室内温度波动加剧,考虑到以上两点问题,在制热型空调器上设置辅助电加热器成为各生产商普遍采用的做法。请参阅图1-图3,空调器在制热工作中,室温传感器6和冷凝器1 (即室内换热器) 上的管温传感器7将感知温度,并根据控制器4中的电路将温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控制器4根据现在状态控制继电器5的闭合和断开,以实现辅助电加热器3的发热元件的电源接通和断开,辅助电加热器3在电源的作用下产生热量,并通过辅助电加热器3外的散热器 2和流动的空气输出热能,以保持室内具有足够的温度。管温传感器7获得的温度信息主要反映空调器循环系统的运行状态,不能直接反映电加热的温度;导致系统对辅助电加热器3开启和关闭的时机不能直接反映,温度控制精度较低。而且电加热的散热器单独使用,造成成本高,竞争力下降,同时也会使得电加热温度不能被管温传感器直接感知。另外,电加热输出热能的控制仅使用继电器5的闭合和断开进行,这在需要补偿的温差不大时,容易造成继电器的反复开关,致使其触点损坏,影响系统的可靠性。控制系统是简单的开启和关闭辅助电加热器3,使得在制热除霜,室内风机关闭或微风期间,辅助电加热器3为了安全必须关闭,既延长了除霜的时间造成除霜期间室温下降剧烈。因此,如何使得辅助电加热器的开启时机可被管温传感器直接获得,提高温度控制精度,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泵空调系统,以使得辅助电加热器的开启时机可被管温传感器直接获得,提高温度控制精度。[0011]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泵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换热器、用于检测所述室内换热器温度的管温传感器、辅助电加热器、连接在所述辅助电加热器与其电源之间的继电器和采集所述管温传感器的温度信号并控制所述继电器闭合和断开的控制器,所述辅助电加热器设置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翅片内。优选的,在上述热泵空调系统中,所述继电器为固态继电器。优选的,在上述热泵空调系统中,所述辅助电加热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翅片垂直,与室内换热器的冷媒管平行设置,且避开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冷媒管。优选的,在上述热泵空调系统中,所述辅助电加热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为一体式结构。优选的,在上述热泵空调系统中,所述辅助电加热器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室内换热器上。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泵空调系统,通过将其辅助电加热器设置于室内换热器的翅片内,并可以将室内换热器作为其散热器,即该辅助电加热器可省去其本身的散热器,降低了制造成本,并节省了安装空间。本实用新型将辅助电加热器安装于室内换热器的翅片内,共用室内换热器翅片进行热量输出,室内换热器管路中冷媒的流动及翅片的导热,使得管温传感器可以直接反映辅助电加热器开启后的室内换热器温度,控制精度得到了提高。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方案中,选用固态继电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可对加入辅助电加热器的电源电压进行控制,能够精确控制辅助电加热器输出的热能。在制热除霜期间,根据需求通过辅助电加热器对室内换热器开启加热,将热量快速转移到室外化霜,减短除霜时间同时也降低了室内温度的变化。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辅助电加热器与室内换热器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侧视图;图3为现有热泵空调系统的控制系统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电加热器与室内换热器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5的侧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泵空调系统的控制系统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泵空调系统,以使得辅助电加热器的开启时机可被管温传感器直接获得,提高温度控制精度。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4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4-图6,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电加热器与室内换热器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5的侧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泵空调系统的控制系统图。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泵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换热器11、用于检测室内换热器11温度的管温传感器16、辅助电加热器12、连接在辅助电加热器12与其电源之间的继电器和采集管温传感器16的温度信号并控制继电器闭合和断开的控制器14。管温传感器16用于采集室内换热器11的温度,并将该温度信号传送给控制器14,控制器14将依据该温度信号做出辅助电加热器12的开启和关闭时机。控制器14还会采集室温传感器15的温度信号,并结合管温传感器16的温度信号判断制冷状态的切换时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辅助电加热器12设置于室内换热器11的翅片内,并将室内换热器作为其散热器,即该辅助电加热器11可省去其本身的散热器,降低了制造成本,并节省了安装空间。本实用新型将辅助电加热器12安装于室内换热器11的翅片内,共用室内换热器11的翅片进行热量输出,室内换热器11的管路中冷媒的流动及翅片的导热,使得管温传感器16可以直接反映辅助电加热器12开启后的室内换热器温度,控制精度得到了提尚ο控制器14通过继电器两触点的闭合与断开控制辅助电加热器12的开启与关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继电器为固态继电器13。本实用新型通过选用固态继电器13,可对加入辅助电加热器12的电源电压进行控制,能够精确控制辅助电加热器12输出的热能。在制热除霜期间,根据需求通过辅助电加热器12对室内换热器11开启加热,将热量快速转移到室外化霜,减短除霜时间同时也降低了室内温度的变化。为了便于安装,辅助电加热器12与室内换热器11的翅片垂直,与室内换热器11 的冷媒管平行设置,且避开室内换热器11的冷媒管,即将辅助电加热器12插入室内换热器 11的翅片内,辅助电加热器12与翅片垂直,且不与冷媒管接触。辅助电加热器12可与室内换热器11设计为一体式结构。当然,辅助电加热器12也可为可拆卸的设置于室内换热器11上。本实用新型不对辅助电加热器12的具体安装方式做限定,只要保证将辅助电加热器12插设于室内换热器11的翅片内即可。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热泵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换热器(11)、用于检测所述室内换热器(11)温度的管温传感器(16)、辅助电加热器(12)、连接在所述辅助电加热器(12)与其电源之间的继电器和采集所述管温传感器(16)的温度信号并控制所述继电器闭合和断开的控制器(14),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电加热器(12)设置于所述室内换热器(11)的翅片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为固态继电器(1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电加热器(12)与所述室内换热器(11)的翅片垂直,与室内换热器(11)的冷媒管平行设置,且避开所述室内换热器 (11)的冷媒管。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热泵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电加热器(12) 与所述室内换热器(11)为一体式结构。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热泵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电加热器(12) 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室内换热器(11)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泵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换热器、用于检测室内换热器温度的管温传感器、辅助电加热器、连接在辅助电加热器与其电源之间的继电器和采集管温传感器的温度信号并控制继电器闭合和断开的控制器,辅助电加热器设置于室内换热器的翅片内。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其辅助电加热器设置于室内换热器的翅片内,并可以将室内换热器作为其散热器,即该辅助电加热器可省去其本身的散热器,降低了制造成本,并节省了安装空间。本实用新型将辅助电加热器安装于室内换热器的翅片内,共用室内换热器翅片进行热量输出,室内换热器管路中冷媒的流动及翅片的导热,使得管温传感器可以直接反映辅助电加热器开启后的室内换热器温度,控制精度得到了提高。
文档编号F24F13/30GK202171297SQ20112026858
公开日2012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7日
发明者喻宝丰 申请人: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