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连接口及换气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4688664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管道连接口及换气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道连接口,特别是具有隔热材料的管道连接口及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换热换气装置等换气装置中,设有用于连接管道的管道连接口。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与风机罩一体成形管道连接口的技术。换气装置根据所设置的建筑物的布局等,需要较多的配管的弯曲、长度,成为产生换气装置的送风性能的恶化、运行噪声的上升等不良影响的原因。因此,最好能够尽可能减少配管的弯曲、长度地对应于建筑物的布局等自如地改变换气装置的管道连接口。然而,公开于专利文献1的技术在风机罩上一体成形管道连接口,所以,难以对应于建筑物的布局等改变管道连接口。因此,有时与风机罩、主体罩等换气装置主体分开地构成管道连接口。另外,在换气装置被设置在冬季发生结露那样的寒冷地区的场合,有时在管道配管及管道连接口配备用于防止结露的隔热层(隔热材料)。例如,存在这样的技术,即,用风道部5 和隔热层 52b构成管道连接口 52,用分开的构件52c压住重合状态的两构件,同时进行螺纹固定,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实现与换气装置主体的分开构成及防止冬季的结露(参照图8)。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4-3717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将换气装置主体设置在顶棚里面等的场合,光线暗而导致看不清楚或脚手架不稳定的场合较多,所以,难以使由风道部52a、隔热层52b、分开的构件52c这样多个部件构成的管道连接口与换气装置主体对位,产生施工性下降的问题。另外,也难以使形成在风道部52a、隔热层52b、分开的构件52c上的螺纹孔重合。另外,由于部件数量的增加使得还担心部件的落下、丢失。另外,产生因部件数量的增加导致重量的增加、成本的增加这样的问题。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管连接口,该管连接口能够使安装位置改变以及防止结露,并且改善施工现场的施工性。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达到目的,本发明的管道连接口安装在内装送风机的换气装置上,连接供气用或排气用的管道;其中该管道连接口具有风道部和隔热部,该风道部能够使来自换气装置的供气流或排气流通过,该隔热部重合在风道部上并对风道部的周围进行覆盖;在风道部上设有保持隔热部的保持机构。发明的效果按照本发明,能够在将隔热部预先保持在风道部的状态下,安装在换气装置,所以,在管道连接口的安装作业中部件不易落下。另外,由于能够在将隔热部预先保持在风道部的状态下安装在换气装置,所以,能够减少管道连接口的安装作业中的部件的丢失。另外,不需要将风道部和隔热部固定在换气装置上的分开的构件,所以,能够实现由减少部件数量引起的减轻重量、抑制成本。


图1为从下方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热换气装置(换气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从下方观看换热换气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管道连接口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组装了管道连接口的组件立体图。
图5为保持隔热层的保持机构的详细图。
图6为从安装面侧观看管道连接口的分解立体图。
图7为换热换气装置的俯视图及从管道连接口方向观看的侧视图。
图8为表示以往的管道连接口的分解图。
符号的说明
1主体罩
2换热器
3供气用送风机
4排气用送风机
5箱体
6外气除尘过滤器框架组件
7室内排气除尘过滤器
Ha、14b侧板
22管道连接口
23风道部
23a基部
23b筒部
23c导向突起部(定位部)
24隔热层(隔热部)
24a突起用贯通孔
24b圆筒部
24c切断部分
26保持机构
26a突起部
26b抱持部(卡合部)
26c大直径筒
26d小直径筒
26e贯通孔
26f槽
26gU形孔(露出孔)
26h前端部分
31板金成形体31a 顶板3lb、3Ic 侧板32 底板 50换热换气装置(换气装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具有本发明的管道连接口的换气装置的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不对该发明进行限定。实施方式图1为从下方观看换热换气装置(换气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从下方观看图1 所示换热换气装置的分解立体图。换热换气装置50大致由主体罩1、箱体5、管道连接口 22构成。主体罩1构成为六面体的箱形。主体罩1由板金成形体31、底板32、侧板14a、14b构成。板金成形体31由顶板31a和折曲该顶板31a的一对对边而形成了的一对侧板31b、31c这样三个面构成,呈 -字形截面。底板32与顶板31a面对地设置。侧板14a、14b覆盖由板金成形体31和底板 32构成的筒状体的两开口。这样,主体罩1由顶板31a、底板32、侧板31b、31c、Ha、14b这样六个面构成。底板32成为排泄盘结构,例如使用树脂成形件。箱体5收容层叠型的换热器2、供气用送风机3、排气用送风机4,安装在主体罩1 内。例如,箱体5使用苯乙烯成形件。在箱体5中,能够装拆地安装换热器2。在换热器2 中,相互独立地形成一次风道和二次风道。而且,省略对一次风道和二次风道的详细说明。 在换热器2的各个的风道的上风侧,设有外气除尘过滤器框架组件6、室内排气除尘过滤器 7。外气除尘过滤器框架组件6、室内室内排气除尘过滤器7成为能够从底板32侧装拆的结构。下面,说明管道连接口 22。图3为管道连接口的分解立体图。图4为组装了管道连接口 22的组件立体图。图5为保持隔热层(隔热部)的保持机构的详细图。管道连接口 22由风道部23、隔热层M构成。管道连接口 22安装在形成于侧板 14a、14b的风道开口 Hc部分。管道连接口 22根据其安装位置,被分类成室内供气口、排气吸入口、排气吹出口、外气吸入口。风道部23具有成为将管道连接口 22安装在侧板14a、 14b时的安装基板的基部23a和筒状的筒部23b。筒部23b的内侧成为来自换热换气装置 50的供气流或排气流能够通过的风道。筒部23b的外径为约100mm,能够连接内径IOOmm 的管道。在基部23a上的4个部位具有保持隔热层M的保持机构26。保持机构沈具有突起部26a和卡合部^b。突起部26a立设在基部23a上,成为直径大的大直径筒26c和直径小的小直径筒26d的阶梯结构。在突起部26a上,按贯通风道部23的相对于侧板14a、14b 的安装面和其相反面的方式形成贯通孔26e。贯通孔26e成为将管道连接口 22安装在侧板 14a、14b上时的螺纹孔。卡合部26b从基部23a朝外侧延伸地形成。在基部23a与卡合部^b的边界,形成槽^f。由该槽^f,构成能够在槽26f部分将卡合部26b折曲的铰链结构。卡合部^b不限于能够利用槽26f折曲的场合,也可使用合页等进行折曲。形成在风道部23上的卡合部^b的个数不限于本实施方式所示的4个,也可适当改变。卡合部^a将其前端部分2 折曲,呈L形截面。在前端部分2 形成U形孔(露出孔)26go如果在槽26f折曲卡合部^b,则形成于前端部分^h的U形孔26g钩挂在突起部^a的小直径筒26d上,卡合部26b与突起部26a卡合。在卡合部26b卡合在了突起部^a的状态下,在前端部分2 与基部23a间形成规定的空间。在该规定的空间,以夹于前端部分2 与基部23a的方式保持隔热层M。另外,在卡合部26b卡合于突起部^a的状态下,突起部26a的贯通孔26e从U形孔26g露出。图6为从安装面侧观看管道连接口 22的分解立体图。基部23a在相对于侧板14a、 14b的安装面上突出形成导向突起部(定位部)23c。导向突起部23c在将管道连接口 22 安装在侧板14a、14b上之际嵌入到风道开口 Hc中,进行管道连接口 22的定位。隔热层M重合在风道部23,覆盖基部23a、筒部23b,具有防止结露的功能。隔热层M例如使用苯乙烯成形件。隔热层M中的、覆盖筒部23b的圆筒部24b按阶梯形状形成不同直径的筒。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其外径为约125mm和约150mm的筒。另外,隔热层M的圆筒部24b构成为与用大致平行于圆筒部24b的中心轴的规定的平面切断其外侧面而获得的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圆筒部Mb中的外径约为150mm的筒部分构成为被与成为更小的筒部分的、外径约125mm的筒部分的外周面相切的面切断了的形状。切断部分Mc隔着圆筒部24b相向地设置。即,外径约150mm的筒部分在径向上从两侧各被切断25mm。在这里,用于密封管道与圆筒部Mb的带的宽度一般为50mm。如果管道与圆筒部Mb的间隙变得比25mm更大,则为了堵塞该间隙,带的宽度中的被重合贴放在管道部分上的部分变小(例如10mm),存在密封的性能下降的危险。因此,圆筒部Mb的切断量最好在径向上为25mm以下。图7为换热换气装置50的俯视图及从管道连接口 22方向观看的侧视图。如图7 所示,在圆筒部Mb的一部分设有切断部分Mc,这样,当将管道连接口 22安装在换热换气装置50上时,能够避免与固定配件、底板32、另买部件(附件、缓冲组件)100等部件的干涉。这样,能够将换热换气装置50的外形尺寸小型化。如图4所示那样,在将隔热层M重合在了风道部23上的状态下,风道部23的筒部23b的一部分露出。这样,在连接内径为IOOmm的管道的场合,能够连接到筒部23b。另外,在连接内径为125mm或150mm的管道的场合,能够连接到隔热层M的圆筒部24b上。 即,通过使用管道连接口 22,能够应对不同内径的管道连接。另外,由于不使用变换管道直径的变换构件等,能够直接连接不同内径的管道,所以,与使用变换构件的场合相比,能够减轻压力损失。这样,能够提高换热换气装置50的换气能力。而且,风道部23的筒部23b 的外径、隔热层M的圆筒部Mb的外径不限于本实施方式所示外径,可进行各种变更。在隔热层M中的覆盖基部23a的部分,形成突起用贯通孔Ma。在隔热层M被重合于风道部23的状态下,将立设在基部23a上的突起部26a贯通于突起用贯通孔Ma。下面,说明管道连接口 22的组装工序及将管道连接口 22安装在侧板14a、14b上的工序。首先,如图4所示,相对于风道部23重合隔热层M。此时,仅是使风道部23的突起部26a贯通在形成于隔热层M的突起用贯通孔2 中,就能够容易地对隔热层M进行定位。
然后,折曲抱持部^b,使其卡合在突起部^a,从而组装管道连接口 22。如果管道连接口 22被组装,则在形成于抱持部^b的前端部分^h与风道部23的基部23a之间的规定空间中,夹入隔热层M地对其进行保持。这样,隔热层M被临时固定在风道部23上。然后,组装了的状态的管道连接口 22被安装在侧板14a、14b的风道开口 14c。管道连接口 22通过形成于突起部的贯通孔26e用螺钉固定在侧板14a、14b上。由于隔热层M临时固定在风道部23上,所以,当将管道连接口 22安装在侧板14a、14b上时,能够防止风道部23与隔热层M分离而落下或丢失。另外,不需要用于将风道部23和隔热层M 固定在换热换气装置50上的分开的构件(例如图8所示分开的构件52c),能够实现通过减少部件数量来减轻重量、抑制成本。另外,如果将形成于基部23a上的导向突起部23c嵌入在风道开口 Hc中,则能够对管道连接口 22进行定位,所以,即使在观察性差、脚手架不稳定的场合,也能够防止施工性下降。另外,由于管道连接口 22被预先组装,所以,当安装管道连接口 22时,也不需要使风道部与隔热层的螺纹孔对齐等麻烦的对位,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管道安装口 22的安装施工性。另外,管道连接口 22的组装,也是只要重合风道部23与隔热层24,并且将抱持部 26b折曲即可,所以,不需要特别的工具,能够实现组装作业的简化。另外,在将管道连接口 22安装在侧板14a、14b后,即使在抱持部^b由槽26f切断了的场合,管道连接口 22通过贯通孔26e用螺钉固定,所以,能够维持管道连接口 22的安装强度。另外,抱持部26b的前端部分2 作为垫圈起作用,所以,也能够防止隔热层M 的脱落。另外,如果在侧板31c形成风道开口 31d,则还能够改变管道连接口 22的安装位置。这样,能够对应于建筑物的布局等改变管道连接口 22的位置。另外,即使在将已经安装在形成于侧板14a、14b的风道开口 Hc的管道连接口 22换装到形成于侧板31c的风道开口 31d的场合,如果为施工性高的管道连接口 22,则也不易产生部件的落下、丢失的问题, 换装也简单。另外,管道连接口 22的导向突起部23c在安装在侧板31c时也嵌入到风道开口 31d中,发挥定位功能。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如以上那样,本发明的管道连接口对于在换气装置上的安装有用,特别是适合用于能够改变安装位置的换热器。
权利要求
1.一种管道连接口,其安装于内装送风机的换气装置,连接供气用或排气用的管道; 其特征在于该管道连接口具有风道部和隔热部,该风道部能够使来自上述换气装置的供气流或排气流通过,该隔热部重合于上述风道部并对上述风道部的周围进行覆盖;在上述风道部设有保持上述隔热部的保持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连接口,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机构具有形成于上述风道部的突起部,和能够相对于上述风道部折曲地形成的卡合部;上述卡合部通过折曲而卡合于上述突起部,在与上述风道部之间将上述隔热部夹入地进行保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道连接口,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突起部形成贯通孔,该贯通孔贯通上述风道部的相对于上述换气装置的安装面和其相反面,在上述卡合部形成在卡合到了上述突起部的状态下使上述贯通孔露出的露出孔,上述风道部能够以保持着上述隔热部的状态,通过上述贯通孔将上述风道部螺纹固定于上述换气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连接口,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风道部形成相对于上述换气装置对上述风道部进行定位的定位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道连接口,其特征在于上述定位部突出形成于上述风道部的相对于上述换气装置的安装面,通过嵌入在形成于上述换气装置的开口中,对上述风道部进行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道连接口,其特征在于上述隔热构件具有嵌合在所连接的管道的内周的圆筒部,上述圆筒部构成与用平行于轴线的规定平面切断圆筒的外侧面而获得的形状大体相同的形状。
7.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箱体形状的罩,内装在上述罩中的送风机,及安装于上述罩的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连接口。
全文摘要
一种管道连接口,其安装在内装送风机的换气装置上,连接供气用或排气用的管道;其中该管道连接口具有风道部和隔热部,该风道部能够使来自换气装置的供气流或排气流通过,该隔热部重合在风道部上对风道部的周围进行覆盖;在风道部上设有保持隔热部的保持机构;保持机构具有形成于风道部的突起部和能够相对于风道部折曲地形成的卡合部;卡合部通过折曲而卡合在突起部,在与风道部之间将隔热部夹入地进行保持。
文档编号F24F7/08GK102317695SQ20098015652
公开日2012年1月11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30日
发明者吉村恒夫, 成濑裕平, 藤井嘉范, 青木裕树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