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体空调的室内机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4751936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分体空调的室内机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体空调的空调机,特别是一种既可以用于嵌入、又可 以用于吊顶的分体空调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住宅的装修积极地向着高档化和美 观化的方向发展,中央空调由于其所采用的暗藏形式能够与房间装修很好的 融合在一起,越来越被用户所接受。但是,中央空调所采用的室内机末端常 常选用风机盘管。传统的风机盘管空调器,属于一种中央空调末端冷热水-空气换热装置,由于其属于中央空调的一个安装部件,需要与电系统连接,包括动力线,风速控制线,温度及控制线等;需要与风系统连接,包括吸风 管制作,软连接的制作和安装,吸风口、过滤网及吸风格栅安装,出风格栅、 出风管及出风阀等;需要与水系统连接,包括进回水阀门(或电动三通阀)、 金属软连接,排气阀,水管过滤器,冷凝水管及管槽等;需要进行保温及遮 蔽装修工程,需要保温的包括送回风管道,送回水管道,阀门等都需要做保 温,最后要做遮蔽装修工程。这些都需要在安装时有与之配套的电系统,风 管系统及水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安装,才能保证质量。如果质量得不能保证, 就会出现冷量不足,故障检修多,机组凝水,冷凝水流出不畅等问题,易于 对装修产生破坏。由于其安装涉及多个专业,故维修也非常繁瑣。另一个方 面,中央空调所需要的制冷主机和配套设备决定了其价格非常昂贵,运行维 护很复杂,不合适家庭分户使用。而今巿面上所见的分体壁挂式空调器普遍采用了突出墙面的一个室内 机体厚度,此种方式决定了在墙面的突兀视觉,不能和房间内装修融为 一体; 而立式柜机空调器不但给用户突兀感,而且也会长期占用一定的地面空间, 使用户的房间使用面积无法充分利用。特别是对装修效果注重个性化的用 户,空调器室内机很难与用户的装修风格相配合。对于家庭用户,由于房间的室内空间相对较低,吊顶的高度较小,而且 由于建筑结构多釆用砖混或框架结构,顶部往往存在横梁,而横梁对于釆用 吊装空调的结构尺寸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对于所有的嵌入式和吊顶式的空调来说,减小机体结构的厚度成了保证其可安装的重要手段。在中央空调 安装领域,风机盘管的厚度降低,也可以说明这个趋势。中国专利文献号CN101000158A中公开了一种吊顶式分体空调器室内 机,由于采用两折的V型换热器使换热均勻,增大了换热面积,两个换热 片与垂直方向的锐角夹角都是45度,但带来的问题就是换热器所占的空间 高度较大,使得空调室内机的厚度增加较多。同时在风轮圆心的垂直方向上, oc的角度为75度,使得该垂直方向上风轮与蜗壳间的间隙厚度与风轮的比 值为0.5,增加了风机位置的厚度。而由于蜗壳形成的送风口水平向前,以至于出风较平,送风口只能位于 正面送风口的上部,下部的厚度无法使建筑装饰有效利用,显得比较突兀。 进风口为底送风,风从下向上通过换热器,并没有其他方向的送风可选入口 , 且只能采用吊顶式安装形式,因此造成设置时的局限性。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便于安装、厚度小、既可釆 用嵌入式安装、又可釆用吊顶式安装的分体空调的室内机,以克服现有技术 中的不足之处。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分体空调的室内机,包括室内机的外壳,贯流风轮、 换热器、排水机构及一个以上的送风口和进风口,其结构特征是所述的送风 口位于室内机外壳的正面,所述的贯流风轮的圆心的垂直方向与后蜗舌上的 最短间距点到贯流风轮的圆心的连线的夹角ct的范围为-10—70度。所述的垂直方向与连线的夹角a的范围为0—45度。所述的垂直方向与连线的夹角ct的范围为15~30度。所述的换热器呈《形,换热器由二个换热折片组合而成,位于长侧边的 换热折片设置在贯流风轮下方后侧,位于短侧边的换热折片设置在贯流风轮 下方前侧,贯流风轮设置在换热器的上方,该二个换热折片之间的夹角P为 80~120度。所述的换热器呈V形,换热器由二个换热折片组合而成,位于长侧边的 换热折片设置在贯流风轮下方后侧,位于短侧边的换热折片设置在贯流风轮 下方前侧,贯流风轮设置在换热器的上方,位于长侧边的换热折片的长度和 位于短侧边的换热折片的长度的比值范围为1.4~4。所述的换热器由三个以上的换热折片组成。所述的换热器包括设置在贯流风轮下方前侧的换热折片、设置在贯流风 轮下方后侧的换热折片以及设置在贯流风轮后侧的换热折片,或者,换热器包括设置在贯流风轮下方前侧的换热折片、设置在贯流风轮下方水平的换热折片以及设置在贯流风轮后侧斜置的换热折片。所述的换热器中的位于贯流风轮下方水平的换热折片的换热面的二端点之间的连线与从贯流风轮的圆心引垂线所形成的夹角e为65~115度;位 于贯流风轮下方水平的换热折片呈直板状或弧状。所述的夹角e为80 100度。所述的送风口位于室内机外壳的正面,送风口垂直方向上的中点的位置 低于贯流风轮风扇圆心的位置。所述的进风口位于室内机外壳的后面和/或下面。本发明中的夹角6为65~115度的直板状或弧状的换热折片厚度小于其他结构的换热折片。本发明对于嵌入式安装的形式,由于室内机正面为送风口,风是向前吹 出的,所以优选的安装设置形式为嵌入面为垂直与地面的立面形式,特别是 局部吊顶的壁面或走廊吊顶的端面作为送风口。本发明将室内机的结构尺寸尽量减小,特别是将室内机的厚度尽量降 低,送风口的位置居于正面稍偏下以适合房间降温,可以采用嵌入式和直接 吊顶两种设置模式进行安装。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移除侧面板后的斜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去除侧面板后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贯流风轮的a角及间距5的说明图。 图4为贯流风轮与蜗壳最短间距不同角度的示意图。 图5为在先技术ot为75度时的位置,贯流风轮与蜗壳相对垂直位置的 角度示意图。图6为第一实施例oc为44度时,贯流风轮与蜗壳相对垂直位置的角度 示意图。图7为第二实施例ct为0度时,贯流风轮与蜗壳相对垂直位置的角度示 意图。图8为第二实施例釆用将位于长侧边的换热折片加厚,P角为90度的 示意图;图9为第一实施例釆用位于长侧边的换热折片与位于短侧边的换热折片 的长度比为2.2, P角为95度的示意图;图10为第三实施例采用位于长侧边的换热折片与位于短侧边的换热折 片的长度比为2.56, P角为115度的示意图。图ll为釆用三折式换热器的第四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6釆用oc变小且风轮下部换热器变薄的第八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 图16为采用吊挂屋顶/天花底板式的第九实施例的斜视图。 图17为在先技术的分体空调器室内机移除侧面板后的斜视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在先技术的分体空调器室内机移除侧面板后的侧视剖面图。 图中l为室内机,2为换热器,3为贯流风轮,3.1为后导向蜗壳,4 为进风口, 6为顶板,7为送风口, 8为送风口百叶支架,9为底板,10为 送风风道,ll为前面板,12为贯流风轮的叶片,13为凝水接水盘支架,14 为后面板,15为后进风口, 16为底面的进风口格栅,17为后进风口的导风 格栅,18为引风片,19为左侧面板,20为右侧面板,21为屋顶或天花底面, 23为第一换热折片,24为第二换热折片,25为第三换热折片,26为第四换 热折片,30为冷凝水接水盘,O为贯流风轮圆心,O'为贯流风轮圆心水平 投影的高度,H为送风口的中点水平投影的高度,Wd为风道内的送风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l-图2,为第一实施例,室内机运行时,空气从底面进风口4经 过进风口格栅16进入室内机腔内,空气和换热器2进行换热,经过处理的 空气被贯流风轮3排出到送风风道10,经过渐变的送风风道10使经过送风 口的空气向前方送出。第一实施例采用的是"《"型换热器,釆用下进风, 前出风的形式。本实施例与在先技术(见图17-图18)比较有明显的进步, 可以看出由于换热器采用"《"型,位于长侧边的换热折片的长度要明显大 于位于短侧边的换热折片的长度,从而可以有效利用室内机的后部空间,减 小机体的厚度。通过在短侧边侧与长侧边侧之间的折角位置放置贯流风轮3,有效利用 了空间。特别是当贯流风轮3上的最短间距点D与贯流风轮圆心O之间的 连线OD与垂直方向的夹角减小,使得与在先技术比较,送风风道10向下 倾斜,送风口的位置比在先技术有了很大的降低,且送风口的大小尺寸也有 明显的增加。由于贯流风轮3的最短间距点D与贯流风轮圆心O之间的连线的OD 与垂直方向的夹角减小,使得与在先技术比较,垂直方向上的贯流风轮3与 蜗壳风道的间距进一步减小,从而使机组的厚度降低,使的位于短侧边的换 热折片与风道的配合更有利。下面配合图3和图4详细介绍下贯流风轮3的角度变化。参见图3,贯流风轮3位于送风风道的一端,把经过换热器换热后的空 气加压后送出风道。B是后导向蜗壳3.1上的任意一点,其与贯流风轮.3的 圆心O的连线OB与贯流风轮3的外缘相交,该交点与B点之间的间距为 52。当OB处于垂线位置时,即OA位置,定义该间距为51; D为从后导 向蜗壳3.1上离贯流风轮3的外缘最近的点,当OD连线与贯流风轮3的外 缘相交时,定义该交点与D点之间的间距为5 0,并且有5 0为最小间距。定义直线OA与OD的交角为cx,随着oc的不同,贯流风轮3的风道的 出风方向Wd发生改变,因此ct的大小可以反映该位置时贯流风轮3的风道 的出风方向Wd,如图中所示,所以对于相同的蜗壳,通过定义a的大小可 以确定贯流风轮3的风道的出风方向Wd,两者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图, 当前的贯流风轮3的风道出风方向Wd为第一实施例釆用的出风方向,oc为 44度。参见图4,以贯流风轮的圆心O为原点建立坐标,以最短间距方向OD 为纵坐标,OB、 OC、 OA、 OE为最短间距的方向在垂线方向OD右侧时的 送风方向,分别对应的角度为+75度,+70度,+44度和+28度;OF为最短 间距风向在垂线方向OD左侧时的送风方向,也即釆用该送风方向OF时, 最短间距风向在垂直方向右侧,OF对应的角度为-5度。参见图5-图7,为釆用不同oc角度时贯流风轮与蜗壳相对垂直位置的角 度示意图,其中图5为在先技术ct为75度时的位置,图6为第一实施例oc 为44度时的位置,图7为第二实施例ot为0度时的位置。通过图6的位置 与图5的位置比较可以发现,釆用第一实施例的oc角时,风道向下偏转,出 风方向Wd也向下偏转,使风向转向前下方向,适于出风取得好的舒适性, 同时风道与贯流风轮外缘的间距明显减少,釆用cc角为0度,44度和75度 时,即分别采用图7、图6和图5中的方案时,其各自的风轮外缘与风道交 点之间的间距的比值依次为5: 51: 52=1: 1.63: 3.24,所以釆用不同的 送风角度时,在垂直方向所占的高度有明显的不同,采取本实施例所用的送 风角度对比在先技术有明显的优点,有利于降低送风口的高度,更适于高处 的安装位置,提高制冷特别是制热情况下的舒适性。参见图8-图10,为V形的换热器展开角度与位于长侧边的换热折片的 长度和位于短侧边的换热折片的长度对比示意图,P角用于表示《形换热器 的二个换热折片之间的夹角,其中,图8为第二实施例釆用将位于长侧边的 换热折片加厚,P角为90度的示意图;图9为第一实施例采用位于长侧边 的换热折片与位于短侧边的换热折片的长度比M: N为22: 1, P角为95 度的示意图;图10为第三实施例采用位于长侧边的换热折片与位于短侧边的换热折片的长度比M: N为2,56: 1, P角为115度的示意图。在图8、图9和图10三种布置形式中,三者的P角为90、 95和115度。 由于第二实施例,即图8中的位于长侧边的换热折片的尺寸较小,故通过增 加位于长侧边的换热折片的厚度来提高换热情况,该方法往往用于对换热器 长度方向要求较高的场合;第三实施例,即图10中的位于长侧边的换热折 片比较长,且可以看到换热器的两折片采用的整体型换热器,进一步增加了 换热特性和结构强度。如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第一实施例采用的ot角为44度,51与最小 50的比值为1.63倍,P角为95度,换热器釆用倒L型换热器,位于长侧 边的换热折片与位于短侧边的换热折片的长度比值为2.17,贯流风轮的圆心 的位置O'高于送风口的中心位置H,送风口的尺寸大于在先技术中的送风 口的尺寸,相同冷量的机型出口风速有所减小,出口安装有调节出风方向的 导叶。进风口 4位于室内机外壳的底板9上,送风口 7设置有送风格栅,送 风格栅安装可拆卸的过滤网。第二实施例采用的oc角为0度,5与最小50的比值为l倍,P角为90 度,贯流风轮的圆心的位置O'高于送风口的中心位置H,换热器釆用倒L 型换热器,位于长侧边的换热折片与位于短侧边的换热折片的长度比值为 1.4,位于长侧边的换热折片釆用加厚布置,厚度为位于短侧边的换热折片 的厚度的1.5倍。由于位于长侧边的换热折片与位于短侧边的换热折片的长 度比值较小,合适对室内机长度有限制的场合。送风口的尺寸大于在先技术 中的送风口的尺寸,相同冷量的机型出口风速有所减小,出口安装有调节出 风方向的导叶。进风口位于室内机外壳的底板,送风口有送风格栅,送风格 栅安装可拆卸的过滤网。第三实施例采用的oc角为27度,5与最小5 0的比值为1.32倍,P角 为115度,贯流风轮的圆心的位置O'高于送风口的中心位置H,换热器釆 用倒L型换热器,位于长侧边的换热折片与位于短侧边的换热折片的连接采用整体型,位于长侧边的换热折片与位于短侧边的换热折片的长度比值为 2.56。进风口除采用下进风格栅外,同时还在后面板14处采用了进风格栅, 增加了进风量,以配合超长的长侧边换热器,该实施例换热充分,对于低温 制热和高温降温有很好的效果。送风口的尺寸大于在先技术中的送风口的尺 寸,相同冷量的机型出口风速有所减小,出口安装有调节出风方向的导叶。 位于进风口的底板格栅和下板格栅都安装可拆卸的过滤网。通过增加换热折片的数量,使得换热折片能够紧贴贯流风轮,从而增加 换热的面积,同时减小换热器所占的空间。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就是通过增加 换热折片的数量,来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同时减小换热器的尺寸,以便减小整个室内机的外形尺寸。参见图11,为第四实施例的釆用的三个换热折片的侧面剖视图,图中23、 24、 25分别是换热器2的第一换热折片、第二换热折片和第三换热折 片,第一换热折片23为贯流风轮下方前侧的换热折片,与垂直方向的夹角 为锐角,在本实施例中为45度;第二换热折片24为贯流风轮下方后侧的换 热折片,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为-50度;第三换热折片25为贯流风轮后侧的换 热折片,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为O度。三个换热折片之间的安装方式釆用折接 或者通过边面板固定连接的形式。这种布置形式在保证换热量的基础上,可 以有效减小室内机的外形尺寸,如图虛线L为后面板可以布置的实际位置。 图11中的O为贯流风轮的圆心,O'为贯流风轮的圆心水平投影的高度, H为送风口的中点水平投影的高度,可以看出O'的位置高过H的位置。 本实施例在后面板14上布置了后进风口 15, 17为后进风口的导风格栅,一 方面增大了进风口的面积,减小进风速度,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多种进风形式, 如室外新风釆用后进风口,室内回风釆用下进风口。可以看出,整个室内机的厚度尺寸取决于贯流风轮的圆心位置处的厚度 尺寸,贯流风轮3的选型一般根据风量的需要,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尽量选 择较小的直径,减小尺寸需要进一步考虑,特别是贯流风轮3及间隔5,即 前述的5 0、 5 1和5 2的尺寸和贯流风轮3下方的换热折片在垂直方向上的 尺寸,为了进一步减小贯流风轮3下面的换热折片的厚度,从而从整体上减 小机组的尺寸,将在贯流风轮3下部的换热折片设置为水平片换热器。从贯 流风轮3的圆心引垂线与贯流风轮3下部的换热折片的换热面的夹角为e 角,该角范围是65 115度,优选的范围是80 100度。参见图12,为第五实施例釆用三个换热折片,其中的23、 24和25分别 是第一换热折片、第二换热折片和第三换热折片,第一换热折片23为贯流 风轮下方前侧的换热折片,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为锐角;第二换热折片24为 贯流风轮下方水平的换热折片,与垂直方向的夹角6角为92度;第三换热 折片25为贯流风轮后侧斜置的换热折片,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为锐角。三个 换热折片之间为整体式连接,这种连接形式增加了换热效率,减少了漏风, 同时增加了结构强度。参见图13,为第六实施例釆用的三个换热折片,与第五实施例的不同之 处在于第二换热折片24釆用了弧形结构的换热折片,该弧形的换热折片的 6角可以通过连接弧形换热折片的两个端点的连线,或者端点或风轮垂直投 影下的交叉点中靠近风轮圆心投影的点的连线,该连线与圆心垂直方向的夹 角为e角,同时,对于弧形换热折片的6角,该角范围是65~115度,优选 的范围是80 100度。在本实施例中6角为88度,第二换热折片与第一和第三换热折片的连接形式釆用的是折接或者通过边面板固定连接的形式。参见图14,为第七实施例釆用的四个换热折片,其中23、 24、 25和26 分别为第一换热折片、第二换热折片、第三换热折片和第四换热折片,18 为引风片,第一换热折片23为贯流风轮下方前侧的换热折片,与垂直方向 的夹角为锐角;第二换热折片24为贯流风轮下方水平的换热折片,与垂直 方向的夹角e角为92度;第三换热折片25为贯流风轮下方后侧的换热折片, 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为-50度;第四换热折片26为贯流风轮后侧的换热折片, 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为0度。23、 24和25三个换热折片之间为整体式连接, 第四换热折片26与其他三块换热折片之间为搭接,采用侧面板固定的方式 连接。由于该实施例釆用下部进风的形式,为了保证个换热折片的换热风量, 釆用引风片18增加第四换热折片26的通过风量,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参见图15,为第八实施例釆用的综合多种方法减小室内机的厚度。与其 他实施例比较采用更小的ct偏角,oc角度为24度,贯流风轮的外缘与蜗壳 风道之间的间距与贯流风轮半径的比值为0.14。在同样大小贯流风轮的情况 下,与先有技术比较的值为1: 3.742,即只有先有技术中的该间距尺寸的 26.7%;采用e角直板状的换热折片,直板状的换热折片与贯流风轮圆心垂 线的夹角6为90度,同时对直板状的换热折片的厚度进行减小,及将原有 的双层换热折片改成单层换热折片。由于在贯流风轮圆心的垂直方向的厚度 直接决定了室内机的厚度,特别是在圆心垂线上,从贯流风轮蜗壳内壁到换 热折片,也就是整个换热器最底侧的厚度,所以比较第八实施例与第一实施 例及先有技术之间的该高度的比值为1: 1.33: 1.55,实际第八实施例的该 厚度可以达到133.5mm,非常合适在竖直空间有限的现代家庭安装。本技术方案中披露的分体空调室内机除了可以嵌入到天花内部,还可以 吊装在屋顶或天花的底面,釆用下进风和/或后进风的形式,从正前面送风, 为房间进行空气调节。在空调室内机的两个侧面增加了左侧及右侧面板,提 高室内机的观赏性。参见图16,第九实施例为吊装在屋顶或天花底面的室内机,21为屋顶 或天花底面,ll为前面板,7为送风口, 19为左侧面板,20为右侧面板,4 为进风口, 16为进风格栅,9为底板,本实施例采用下进风,前出风。参见图17和图18,为在先技术中的分体空调器室内机的剖面斜视图和 侧视剖面图。其中的送风口 7位于前面板11上,且只占前面板11的上半部。ii
权利要求
1.一种分体空调的室内机,包括室内机的外壳,贯流风轮(3)、换热器(2)、排水机构及一个以上的送风口和进风口,其特征是所述的送风口位于室内机外壳的正面,所述的贯流风轮的圆心(O)的垂直方向(OA)与后蜗舌(3.1)上的最短间距点(D)到贯流风轮的圆心(O)的连线(OD)的夹角α的范围为-10~+70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空调的室内机,其特征是所述的垂直方向 (OA)与连线(OD)的夹角ct的范围为0~+45度。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空调的室内机,其特征是所述的垂直方向 (OA)与连线(OD)的夹角oc的范围为15 30度。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空调的室内机,其特征是所述的换热器(2 ) 呈《形,换热器由二个换热折片组合而成,位于长侧边的换热折片设置在贯 流风轮下方后侧,位于短侧边的换热折片设置在贯流风轮下方前恻,贯流风 轮设置在换热器的上方,该二个换热折片之间的夹角P为S0 120度。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空调的室内机,其特征是所述的换热器(2 ) 呈V形,换热器由二个换热折片组合而成,位于长侧边的换热折片设置在贯 流风轮下方后侧,位于短侧边的换热折片设置在贯流风轮下方前侧,贯流风 轮设置在换热器的上方,位于长侧边的换热折片的长度和位于短侧边的换热 折片的长度的比值范围为1.4~4。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空调的室内机,其特征是所述的换热器由 三个以上的换热折片组成。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体空调的室内机,其特征是所述的换热器包 括设置在贯流风轮下方前侧的换热折片、设置在贯流风轮下方后侧的换热折 片以及设置在贯流风轮后侧的换热折片;或者,换热器包括设置在贯流风轮下方前侧的换热折片、设置在贯流风 轮下方水平的换热折片以及设置在贯流风轮后侧斜置的换热折片。
8. 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分体空调的室内机,其特征是所述的换热 器中的位于贯流风轮下方水平的换热折片的换热面的二端点之间的连线与从 贯流风轮的圆心(O)引垂线所形成的夹角6为65 115度;位于贯流风轮下 方水平的换热折片呈直板状或弧状。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分体空调的室内机,其特征是所述的夹角6为 80-100度。
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分体空调的室内机,其特 征是所述的送风口位于室内机外壳的正面,送风口垂直方向上的中点的位置 低于贯流风轮风扇圆心的位置。
11.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分体空调的室内机,其特 征是所述的进风口位于室内机外壳的后面和/或下面。
全文摘要
一种分体空调的室内机,包括室内机的外壳,贯流风轮、换热器、排水机构及一个以上的送风口和进风口,送风口位于室内机外壳的正面,贯流风轮的圆心的垂直方向与后蜗舌上的最短间距点到贯流风轮的圆心的连线的夹角α的范围为-10~+70度。所述的换热器呈√形,换热器由二个换热折片组合而成,位于长侧边的换热折片设置在贯流风轮下方后侧,位于短侧边的换热折片设置在贯流风轮下方前侧,贯流风轮设置在换热器的上方,该二个换热折片之间的夹角β为80~120度。位于长侧边的换热折片的长度和位于短侧边的换热折片的长度的比值范围为1.4~4。本发明具有便于安装、厚度小、既可采用嵌入式安装,又可采用吊顶式安装的特点。
文档编号F24F1/00GK101619875SQ20091004163
公开日2010年1月6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30日
发明者阳 刘, 刘智勇, 李福林, 毛先友, 程宏理, 谭周衡, 邓明义 申请人: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