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回水管在上方的无压自循环多层供暖系统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供暖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回水管在上方的无压 自循环多层供暖系统。
背景技术:
简易的供暖装置传统做法是上水管配置在上方,回水管配置在 下方。回水管,有时在地下铺设,有时在地面铺设,在地下铺设相对 成本过高,在地面铺设有时条件不允许,比如需要过一条路而无法铺 设。若多层供暖,热水先到上层再到下层,出现上层热下层凉的现象。 要想得到满意的供暖效果,就必须用泵来驱动水流动,势必要消耗大 量的电能,而且还要提高供暖装置的耐压性能,这样又要增加制造费 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供暖装置传动做法存在的问题,提供 一种上水管、回水管均配置在上方的无压自循环多层供暖装置,既经 济又便于安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是由加热器一上水立管一上水 平管一上水立管一散热器组一回水立管一回水平管一排气箱一回水 立管一加热器组成的一个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将回水平管设置在 上方,并接到排气箱的底端,排气箱设置在整个供暖系统的上方,回水立管上端接到排气箱的底端。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还有,采用单层或多层供暖,将同一层的 散热片串接在一起组成一个散热器组,其中一侧的上端留一个进水 口,另一侧的下端留一个出水口,各层散热器组的进水口均接到上水 立管上,各层散热器组的出水口均接到回水立管上。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还有,上水立管下端与加热器的上端相 接,上水立管上端开口并弯向排气箱的上口内,防止溢出的水气泡溅 到排气箱外面;排气箱具有排气和贮水功能,排气箱上盖留有开口, 正常工作时排气箱内要装有一半高度的水,由于上水立管上端、排气 箱上盖均开口,确保本实用新型无压工作(水自重产生的压力除外)。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还有,加热器的下端低于最下层散热器组 的下端高度;加热器的下端接排污阀,需要排污时,则从排气箱处灌
水,打开排污阀,将污物清除,在回水立管的下端安装排污阀。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还有,回水立管上端高度低于排气箱下端
高度,使回水平管回到排气箱方向时有一定的仰角;上水平管与上水 立管接点处高于上水平管与上水立管,使上水平管到上水立管方向有 一坡度。 .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当加热器内的水被加热后,比重减轻, 形成压力差,使水循环起来。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得气泡可以从 排气箱处或上水立管的上端口处迅速排除,确保本装置工作时不窝藏 气泡,使水在各层散热器组中都能良好循环。由于各层散热器组的相对位置关系是并联方式,热水到达各层的温度相同。本装置不用泵驱 动水循环,可降低对本装置的耐压性能要求,又将上水平管、回水平 管均放置在上方,这样既经济、安全又便于安装。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是由加热器l一上水立管2—上水平 管6—上水立管7—散热器组9—回水立管8—回水平管5—排气箱 4一回水立管3—加热器1组成的一个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将回 水平管5设置在上方,并接到排气箱4的底端,回水立管3上端接到 排气箱4的底端,'排气箱4设置在整个供暖系统的上端。
本实用新型采用单层或多层供暖,分为两层供暖时, 一层的散热 片放于同一高度位置上,串接一起组成散热器组10, 二层的散热器 片同样放于同一高度位置上,串接一起组成散热器组9,每层散热器 组一侧的上端留一个进水口,另一侧的下端留一个出水口,各层散热 器组的出水口均接到回水立管8上。回水立管8的上端与回水平管5 的一端相接,回水平管5的另一端与排气箱4的底面相接,回水立管 8的下端与排污阀11相接;各层散热器的进水口均接到上水立管7 上。上水立管7的下端封死,上端与上水平管6的一端相接,上水平 管6的另一端接到上水立管2上。
上水立管2的上端开口并弯向排气箱4的上口内,以防从此处溢出的水气泡溅在排气箱4外,下端与加热器1的上端相接。
排气箱4上盖留有开口 ,排气箱4具有排气和贮水功能工作时, 排气箱4内盛有一半高度的水。由于上水立管2上端、排气箱上盖均 开口,确保本实用新型无压工作(水自重产生的压力除外)。
加热器1的下端接排污阀12,并使加热器1的下端低于一层散 热器组10的下端。需要排污时,则从排气箱4处灌水,打开排污阔 11、排污阀12,将污物清除。
本实用新型的回水立管8上端高度低于排气箱4下端高度,使回 水平管5回到排气箱4方向时有一定的仰角;上水平管6与上水立管 2接点处高于上水平管6与上水立管7,使上水平管6到上水立管7 方向有一坡度,其仰角及坡度为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五,以便气泡顺利 排除,在回水立管8的下端安装排污阀12。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作简略分析见附图1所示。
设
① 为散热器组10进水口处的水平面。
② 为散热器组10出水d处的水平面。
③ 为加热器1内下端处的水平面。
Pi为从排水箱内水面,经过排水箱4、回水平管5、回水立管8 至①水平面这段水路中的水,在①水平面处形成的压强。
P2为从上水立管2中上端水面,经过上水立管2、上水平管6、 上水立管7至①水平面这段水路中的水,在①水平面处形成的压强。
P3为从排水箱内水面,经过排水箱4、回水立管3至①水平面这段水路中的水,在①水平面处形成的压强。
P4为从上水立管2中上端水面,经过上水立管2至①水平面这段 水路中的水,在①水平面处形成的压强。
P5为从回水立管8中①水平面至②水平面这段水路中的水,在②
水平面处形成的压强。
P6为从散热器组10进水口①水平面至出水口②水平面这段水路
中的水,在②水平面处形成的压强。
P7为从回水立管3中①水平面至②水平面这段水路中的水,在②
水平面处形成的压强。
Ps为从上水立管2中①水平面,经过上水立管2至加热器1中② 水平面这段水路中的水,在②水平面处形成的压强。
P9为从回水立管3中②水平面至(D水平面这段水路中的水,在③ 水平面处形成的压强。
Pw为从加热器1中②水平面至③水平面这段水路中的水,在③ 水平面处形成的压强。
A为散热器10出水口处管道的截面
Pa为A截面左侧②水平面处的压强。
P"为A截面右侧②水平面处的压强。
Pa左一Pa右=(P3+P7+P9 — P10 — P8 — P4+P2+P6) — (Pi+Ps) =P3+P7+P9 - P10 - P8 - P4+P2+P6-P广Ps 二 (P3-P》+ (P2 — P4) + (P7-P5) + (P6 — P8) + (P9 - P10)
P3、 PJ匀为同高度回水形成的压强,视为相等,即P「PfO。P2、 P4均为同高度上水形成的压强,视为相等,即P厂P4=0。 P7、 Ps均为同高度回水形成的压强,视为相等,即P厂PfO。 P6为散热器10中的水(平均比重大)形成的压强,Ps为上水(平
均比重小)形成的压强,两者水的高度相同,得出P6-Ps〉0。
P9为回水(平均比重大)形成的压强,PK)为热水(平均比重小)
形成的压强,两者水的高度相同,得出Ps-Pw〉C)。
综上所述,Pa-Pw>0,因此,散热器组IO中的水务必从出水口
处流出,进行循环。
同理,对于散热器组9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
权利要求1、一种回水管在上方的无压自循环多层供暖系统,它是由加热器(1)-上水立管(2)-上水平管(6)-上水立管(7)-散热器组(9)-回水立管(8)-回水平管(5)-排气箱(4)-回水立管(3)-加热器(1)组成的一个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将回水平管(5)设置在上方,并接到排气箱(4)的底端,排气箱设置在整个供暖系统的上方,回水立管(3)上端接到排气箱(4)的底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水管在上方的无压自循环多层 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将同一层的散热片串接在一起组成一个散热 器组,其中一侧的上端留一个进水口,另一侧的下端留一个出水口, 各层散热器组的进水口均接到上水立管(7)上,各层散热器组的出 水口均接到回水立管(8)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水管在上方的无压自循环多层 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加热器(1)的下端接排污阀(12),并使加 热器(1)的下端低于最下层散热器组10的下端高度,上水立管(2) 下端与加热器(1)的上端相接,其上端开口并弯向排气箱(4)的上 口内。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水管在上方的无压自循环多层 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排污阀(12)接在回水立管(8)的下端。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水管在上方的无压自循环多层 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回水立管(8)上端高度低于排气箱(4)下端高度,使回水平管(5)回到排气箱(4)方向时有一定的仰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水管在上方的无压自循环多层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上水平管(6)与上水立管(2)接点处高于 上水平管(6)与上水立管(7),使上水平管(6)到上水立管(7) 方向有一坡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回水管在上方的无压自循环多层供暖系统,它是由加热器—上水立管—上水平管—上水立管—散热器组—回水立管—回水平管—排气箱—回水立管—加热器组成的一个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将回水平管设置在上方,并接到排气箱的底端,回水立管上端接到排气箱的底端。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水在各层散热器组中都能良好循环。由于各层散热器组的相对位置关系是并联方式,热水到达各层的温度相同。本实用新型不用泵驱动水循环,可降低对耐压性能要求,将上水平管、回水平管均放置在上方,这样既经济、安全又便于安装。
文档编号F24D3/10GK201322355SQ200820231928
公开日2009年10月7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19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19日
发明者勇 丁, 于会迁, 戴惠民 申请人:鞍钢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综合利用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