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机用电解水雾产生单元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4674827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气净化机用电解水雾产生单元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解水雾产生单元,其安装在空气净化机上,通过清 净后的空气散放雾。
背景技术
取入空气,净化该空气,且将其向机外排出的空气净化机是众所周知 的。取入到机内的空气,例如通过过滤器而除去含于空气中的尘埃等。另 外,还提案了一种空气净化机,其安装有电解水雾产生装置(参照专利文 献1)。电解水雾产生装置通过电解储存于内部的自来水等而生成电解水, 由该电解水产生雾(电解水雾),并使由空气净化机净化后的空气承载雾 而向外部散放。由此,能够利用雾对空气进行杀菌或除臭。
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平2007 — 37589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l公开的电解水雾产生装置中设有临时储存所产生的雾的 雾漂流室。在雾漂流室设有上端开口,其取入净化后的空气;雾出口, 其使该空气与雾一起流出。
但是,雾出口在雾漂流室内被配置于较低的位置,因此,在电解水雾 产生装置内的水的水位因空气净化机倾斜等而上升的情况下,该水有可能 堵塞雾出口。该情况下,产生不能稳定地向外部散放雾漂流室内的雾这样 的不良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这样的背景而开发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论 单元内的水的水位如何,都能够使雾向外部稳定地散放的电解水雾产生单元。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损坏的电解水雾产生单元。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良好地产生电解水雾的电解 水雾产生单元。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良好地扩散电解水雾的电解 水雾产生单元。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气净化机用电解水雾产生单元,其安装在 空气净化机上,通过净化后的空气散放雾,其特征在于,具备贮水室, 其用于储存水到规定水位;水箱,其配置在所述贮水室的上部,用于向贮 水室供给水,以保持在贮水室中储存有规定水位的水的状态;至少一对电 极板,其用于将所述贮水室的水电解成为电解水;超声波振动器,其配置 在所述贮水室的底面,用于从贮水室的水产生雾;雾漂流室,其形成为在 储存于所述贮水室中的规定水位的水的水面上方确保空间,并使由JJ&水室 的水生成的雾漂流;空气导入路,其具有一端开口及另一端开口, 一端开 口与净化后的空气的供给口对置,另一端开口面向所述雾漂流室的空间, 用于将由所述供给口供给的净化后的空气向所述雾漂流室导入;出口,其 在所述雾漂流室的顶面上开口,通过从所述空气导入路导入的空气压出
本发明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提供空气净化机用电解水雾产 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雾漂流室具有预定的容积的空间。
本发明第三方面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提供空气净化机用电解 水雾产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雾漂流室在距超声波振动器上的水面预 定的尺寸上方具有顶面的一部分,在该一部分的顶面上设有金属板。
本发明第四方面在第一 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提供空气净 化机用电解水雾产生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出口连通有沿所述水箱的 侧面向上方延伸的雾引导路。
本发明第五方面在第四方面的基础上,提供空气净化机用电解水雾产 生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雾引导路的上端开口有雾散放口,为了增加 被散放的雾的流速,在所述雾散放口的内侧设有用于对在所述雾引导路内 流动的空气的通过流量进行节流的肋。
本发明第六方面在第一 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提供空气净 化机用电解水雾产生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贮水室的中央部形成有来
自所述水箱的水供给口,所述贮水室具有作为电解室的第一贮水室,其 具备设于水供给口的一侧的所述电极板;作为雾产生室的第二贮水室,其 具备设于水供给口的另一侧的所述超声波振动器。
本发明第七方面在第六方面的基础上,提供空气净化机用电解水雾产 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包括具有开口的水箱主体和可相对水箱主
体的开口拆装的盖,所述盖具有开闭机构,其在将所述开口向下而安置 水箱主体时,由所述贮水室所具备的突出销上压而打开开口;水落下通路, 其形成于所述开闭机构的周围,使水从开口落下,所述空气净化机用电解 水雾产生单元设有对所述落下通路的容积在下方增加进行限制的隔板。
本发明第八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提供空气净化机用电解水雾产 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导入路的一端开口的截面积比所述空气导 入路的通路截面积大。
本发明第九方面在第五方面的基础上,提供空气净化机用电解水雾产 生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辅助空气流路,该辅助空气流路与所述雾引导 路相关联,使净化后的空气沿所述雾引导路的外周从所述雾散放口周围向 散放方向流动。
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在该电解水雾产生单元中,从水箱向下供给并 储存于贮水室中的水通过电极板电解成为电解水,通过超声波振动器使该 电解水振动,由此能够产生电解水雾。产生的电解水雾(以下,有时也简 称"雾")储存于漂流室之后,被从空气导入路的另一端开口导入到雾漂 流室中的空气挤压,从雾漂流室的出口向外部散放。
在此,确保雾漂流室位于以规定水位储存于贮水室中的水的上面上 方,另外,向外部散放的雾所通过的出口在雾漂流室的顶面上开口。因此, 即使储存于贮水室中的水的水位上升,也能够防止水堵塞出口,因此,不 论贮水室内的水的水位如何,都能够稳定地向外部散放雾。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由于雾漂流室具有预定的容积的空间,所以能 够可靠确保雾漂流室位于以规定水位储存于贮水室中的水的水面上方。因 此,即使储存于贮水室中的水的水雾上升,也能够可靠防止水堵塞雾漂流 室的出口。另外,能够较多量地产生雾。另外,由于能够充分将雾漂流室
的顶面和水面之间隔开,所以能够抑制由于超声波振动器的振动使je水室 的水飞溅到雾漂流室的顶面而撞到雾漂流室的顶面,从而能够抑制超声波 能量对顶面造成损坏。
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由于设于雾漂流室的顶面的局部的金属板和超 声波振动器在上下方向对置,所以即使超声波振动器的振动引起贮水室的 水飞溅到雾漂流室的顶面,该水也能够由金属板接住。因此,能够防止飞 溅上来的水直接撞到雾漂流室的顶面,因水具有的超声波能量而对该顶面 造成损坏,另外,飞溅上来的水直接撞到金属板,由此能够产生粒子细小 (对空气的杀菌 除臭效果高)的雾。
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由于将雾引导路沿水箱的侧面配置,所以能够 实现电解水雾产生单元小型化。另外,由于雾诱导路从设于雾漂流室的顶 面上的出口连续向上方延伸,所以能够防止雾在雾引导路的途中滞留,从 而能够良好地向外部散放雾。
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由于通过设于雾散放口内侧的肋,增加在雾引 导路内流动的空气的流速,所以能够从雾散放口良好地向外部散放由该空 气运送的雾。另外,通过该肋能够防止硬币等异物从雾散放口侵入雾引导 路内。
根据第六方面的发明,在贮水室内,作为电解室的第一贮水室和作为 雾产生室的第二贮水室夹着水供给口而隔幵。因此,能够将通过水供给口 供给到贮水室中的水箱的水在第一贮水室可靠进行电解,并向第二贮水室 供给。即,能够可靠地稳定地产生电解水雾。
根据第七方面的发明,当水箱安置到贮水室上时,通过开闭机构被突 出销上压而打开水箱主体的开口,因此,能够经由落下通路将水箱主体的 水向贮水室供给。而且,当贮水室的水位上升到盖时,停止从水箱主体向 贮水室的供水。此时,在落下通路中充满水。另一方面,在从贮水室拆下 水箱时,通过解除突出销进行的开闭机构的上压,关闭水箱主体的开口, 因此水不会从开口漏出。
在此,当从贮水室拆下水箱时,由于滞留于上述落下通路的水落到贮 水室,所以与水箱安置于贮水室时相比,贮水室的水位上升。因此,当交 替重复进行多次水箱向贮水室的安置及从贮水室的拆下时,贮水室的水位 有可能上升到需要以上。而且,在最差的情况下,有时贮水室内的水向电
解水雾产生单元外溢出。但是,由于通过隔板限制落下通路的容积在下方 增加,所以能够减少滞留于落下通路的水量。因此即使反复进行水箱的安 置及拆下,也能够将贮水室的水位上升抑制到最低限。
根据第八方面的发明,空气导入路的一端开口的截面积比空气导入路 的通路截面积大。因此,该空气导入路能够在一端开口从供给口取入比较 多量的空气,在另一端口以比较高的流速向雾漂流室导入该空气。由此, 能够使雾漂流室内的多量的雾随该空气良好地向外部散放。
根据第九方面的发明,经过辅助空气流路从雾散放口周围向散放方向 流动的空气成为壁,由此,在雾引导路流动的雾不容易受到雾散放口周围 的环境的影响。因此,不会使该雾在雾散放口周边产生结露现象,而能够 使雾从雾散放口向外部良好地散放。


图1是从正面右上侧看到的空气净化机1的立体图,表示将正面装饰 面板5向前侧移开进行配置的状态;
图2是空气净化机1的大致中央的纵剖面图; 图3是基于图2的A — A线的剖面图4是基于图2的B—B线的剖面图5是基于图2的C一C线的剖面图,(a)表示第一方式,(b)表示
第二方式;
图6为引导肋24的形状,(a)表示以图5 (a)所示的第一方式使用 的形状,(b)表示以图5 (b)所示的第二方式使用的形状;
图7是从正面右上侧看到的过滤器11的分解立体图,只表示预滤器 12及过滤器支架11A;
图8是预滤器12的主视图9是用于说明预滤器12的成型的图,(a)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预滤 器12, (b)表示比较例的预滤器12;
图10是从正面看到的电解水雾产生单元30的纵剖面图; 图11是基于图10的A—A线的剖面图12 (a)是基于图10的B—B线的剖面图,(b)是基于图12 (a)
的A — A线的剖面图13是表示电解水雾产生单元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图11所 示的构成的变形的图14是表示电解水雾产生单元的再其它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图11 所示的构成的变形的图15是表示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是表示与图14不同的部分的截 面的图16是表示水箱32的盖28的图,(a)是在盖29的圆中心的纵剖面 图,(b)是盖29的仰视图17是图16中设有隔板29E的图18是在主构架4的内面板4C将人体感应传感器60附近部分拆下 表示的图,(a)是后视图,(b)是从(a)的图示箭头A侧看到的侧面图, (c)是基于(a)的B—B线的剖面图,(d)是在(b)中应用了比较例的 图19是表示人体感应传感器60周边的图,(a)是主视图,(b)是基 于(a)的A—A线的剖面图,(c)是环状透镜61的后视图20是从背面右下侧看到的正面装饰面板5的立体图,(a)表示正 面装饰面板5整体,(b)将正面装饰面板5的上侧左端部放大表示;
图21是用于说明第一钩部76B与弯曲部77B卡合的状态的图22是第一钩部76B相对弯曲部77B的卡合结束之后的正面装饰面 板5的上部的后视图23是所有突起81处于嵌入对应的穿通孔80后的状态的主面板75 的上弯曲部77的仰视图24 (a)是基于图23的A—A线的剖面图,(b)是基于图23的B 一B线的剖面图,(c)是基于图23的C一C线的剖面图,(d)是基于图 23的D—D线的剖面图25是从背面右上侧看到的正面装饰面板5的立体图26是将下弯曲部78周边拆下表示的图,(a)是主视图,(b)是后 视图,(c)是基于(b)的A—A线的剖面图27是用于说明正面装饰面板5对主构架4安装的、正面装饰面板5
以及主构架4的上端部周边的剖面图28是用于说明正面装饰面板5对主构架4安装的、卡止用肋85周 边的正面装饰面板5以及主构架4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1空气净化机
28 水箱主体
29 盖 29E 隔板
30电解水雾产生单元
32水箱
34A突出销
35A水供水口
36落下通路
37水箱开口
38开闭机构
39规定水位
40 电解室
41 电极板 42第一部 42B —端开口 42C另一端开口 43A金属板 45A雾出口
46 振动赋予室
47 雾漂流室 49 ]i&水室
50超声波振动器 54雾引导路 54B 节流肋 55雾散放口57 通气口
58空气辅助流路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机进行具体 说明。
〈空气净化机的整体构成〉 图1是从正面右上侧看到的空气净化机1的立体图,表示将正面装饰 面板5向前侧移开进行配置的状态。图2是空气净化机1的大致中央的纵 剖面图。图3是基于图2的A—A线的剖面图。图4是基于图2的B—B 线的剖面图。图5是基于图2的C一C线的剖面图,(a)表示第一方式, (b)表示第二方式。图6为引导肋24的形状,(a)表示在图5 (a)所示 的第一方式中使用的形状,(b)表示在图5 (b)所示的第二方式中使用的 形状。
首先,有关空气净化机l的姿势,图2中,设纸面上下方向为上下方 向(高度方向),设纸面左右方向为前后方向,设纸面厚度方向为左右方 向(宽度方向)。该方向的定义在其他的图中也适用。
如图1所示,空气净化机1的主体箱2为纵长且前后方向薄的大致长 方体形状。主体箱2通过后面箱3和主构架4和正面装饰面板5形成其外 轮廓。后面箱3在主体箱2上形成底面、后面、左右侧面的后部和上面的 后部。主构架4与后面箱3的前侧邻接配置,在主体箱2上,形成有左右 侧面的前部和上面的前部。主构架4纵向比后面箱3长。正面装饰面板5 从前侧覆盖主构架4的前面,在主体箱2上形成有前面。
如图2所示,主体箱2内被在上下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隔板6在前后划 分。在主体箱2内,在由隔板6划分出的后方的空间(称作后方空间25) 配设送风机7 (送风装置)。送风机7含有电动机8、和通过电动机8旋转 驱动的多叶片风扇9。电动机8安装于隔板6上。在隔板6的电动机8的 周围形成有连通隔板6前后的多个连通孔10。
在主体箱2内,过滤器ll (空气净化装置)配设于由隔板6划分出的 前方的空间(称作前方空间26)。过滤器11含有粗网眼的预滤器12、和
捕获细小的尘埃的主过滤器13、和吸附臭成分的沸石等的活性炭粒子组成
的除臭过滤器14,自上风侧起依次配置预滤器12、主过滤器13、除臭过 滤器14。预滤器12为上下方向长的矩形状的薄网状过滤器,用于捕获含 于空气中的较大的尘埃。主过滤器13例如具有将无纺布折叠成裙褶状的 构成,为可捕获到空气中非常细小的尘埃,例如花粉或烟粒子等的过滤器。 有关过滤器11的详细,在后面叙述。
如图3所示,在主体箱2的左右侧面的前部(主构架4的左右侧面) 分别设有吸气口 15 (入口)。在吸气口 15处安装有格子状的百叶窗16。 吸气口 15与预滤器12和正面装饰面板5之间的空间、即过滤器的上风侧 连通。
在后方空间25配设送风机,并且形成有围住多叶片风扇9的风扇外 壳17。风扇外壳17与主构架4 一体形成,并通过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划分 板4A划分成前后。g卩,划分板4A将风扇外壳17划分成前后,以使多叶 片风扇9的各翼板9A在轴方向(前后方向)分成两部分。
如图2及图4所示,通过划分板4A划分出的风扇外壳17的前侧部分 即前侧风扇外壳17A由从划分板4A向前侧突设的正面看涡旋状的肋4B、 隔板6和划分板4A形成。如图4所示,在前侧风扇外壳17A的左右两端 分别形成有第一排出口 18。左右第一排出口 18分别与开设于后面箱3的 左右侧面的第一排出口 19连接。在各第一排出口 19安装有格子状的第一 空气引导件20。
如图5 (a)所示,通过划分板4A划分出的风扇外壳17的后侧部分 即后侧风扇外壳17B (通风路)由从后面箱3向前侧突设的正面看大致b 字形状的肋3B、和划分板4A (参照图3)、和后面箱3的后侧壁形成。在 后侧风扇外壳17B的上端设有第二排出口 21。该第二排出口 21与开设于 后面箱3上面的第二排出口 22 (出口)连接。在第二排出口21配备了与 后面箱3—体形成的格子状的第二空气引导件23。
这样的空气净化机1中,当驱动送风机7时,如图3的实线箭头所示, 大气通过旋转的多叶片风扇9,从左右的吸气口 15被吸引到主体箱2内的 前方空间26,通过预滤器12、主过滤器13、除臭过滤器14将尘埃及臭气 除去而进行净化。净化后的空气(以下,有时也简称为"空气")利用旋
转的多叶片风扇9,通过连通孔IO,导向后方空间25的风扇外壳17。
如图3及图4的虚线箭头所示,被导向风扇外壳17的前侧风扇外壳 17A的空气通过旋转的多叶片风扇9从左右的第一排出口 18向第一空气 引导件20排出;通过第一排出口 19从主体箱2的左右两侧面向外部排出。 这样,前侧风扇外壳17A就具有作为用于将导向前侧风扇外壳17A的空 气导向第一排出口 19的通风路的功能。
另一方面,如图2及图5的虚线箭头所示,导向风扇外壳17的后侧 风扇外壳17B的空气利用旋转的多叶片风扇9,通过位于上方的第二排出 口21、第二空气引导件23、第二排出口22,从主体箱2的上面向外部排 出。这样,后侧风扇外壳17B就具有作为用于将导向后侧风扇外壳17B 的空气导向第二排出口 22的通风路的功能。
这样,净化后的空气从主体箱2的左右侧面和上面的3个方向排出, 因此可良好地遍布到室内的各个角落,能够彻底地净化整个室内。
下面,对空气净化机1的各要素进行说明。 〈引导肋〉
如图2所示,在划分板4A的上方设有向前侧突出的管(称空气引导 管56)。空气引导管56的内部与划分板4A的后方的后侧风扇外壳17B连 通。而且,在空气引导管56的前端形成有与空气引导管56的内部连通的 开口 (称作作为供给口的通气口 57)。通气口 57与后述的电解水雾产生单 元30的一端开口42B对置。
如图5 (a)所示,在后侧风扇外壳17B的左端,在第二排出口 21的 附近设有从后面箱3向前侧突出的引导肋24。引导肋24大致沿在后侧风 扇外壳17B内流动的空气的流向延伸,当从宽度方向看时,为I字形状即 上下方向长的矩形板状(参照图6 (a))。引导肋24在后侧风扇外壳17B 中将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区域完全隔开成通气口 57 (空气引导管56) 侧和第二排出口21侦(j。因此,在后侧风扇外壳i7B内沿图5 (a)的虚线 箭头向第二排出口 22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引导肋24不向第二排出口 22,而向通气口 57 (电解水雾产生单元30)侧分流(参照图5 (a)的单 点划线箭头)。引导肋24的上下方向长度根据将在后侧风扇外壳17B内流 动的空气向通气口 57侧分流多少而进行适宜设定。当采用I字形状的引导
肋24时,能够可靠地向通气口 57侧供给一定量的风量,能够充分发挥后 述的电解水雾产生单元30的功能。
另外,引导肋24的形状除图6 (a)所示的I字形状外,也可以是图6 (b)所示的L字形状。即图6 (b)所示的引导肋24在后侧风扇外壳17B 内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 一部分被切口。参照图5 (b), L字形状引 导肋24从空气的流动方向看,在其下游侧,将后侧风扇外壳17B的下游 侧区域全部划分成通气口侧57和第二排出口侧21。另一方面,L字形状 的引导肋24在其上游侧,将后侧风扇外壳17B的下游侧区域部分划分成 通气口侧57和第二排出口 21侧。因此在L字形状的引导肋24的上游侧, 流向通气口 57侧的空气的一部分经由上述引导肋24的切口部分(参照图 6 (b)的符号24A),能够返回到第二喷出口21 (第二排出口22)侧(参 照图5 (b)的双点划线箭头)。当采用L字形状的引导肋24时,在向通 气口 57侧供给的空气过量的情况下,其一部分向第二喷出口 21返回,因 此能够更好地调节向各径路的空气流量。 (过滤器)
图7是从正面右上侧看到的过滤器11的分解立体图,只表示预滤器 12及过滤器支架IIA。
参照图l,通过从主体箱2上拆下正面装饰面板,就能够对过滤器ll 进行维修。如图7所示,过滤器11包含前面整个区域开口的纵长且前后 方向薄的盒形状的过滤器支架IIA,上述主过滤器13及除臭过滤器14(参 照图2)容纳于过滤器支架11A内。而且,预滤器12从前侧可拆装地安 装于过滤器支架IIA。
在此,在划分过滤器支架11A的前侧开口的周缘,在其上侧端部形成 在左右方向上隔开一定间隔形成两个卡合部(称作第一卡合部IIB),在 其左右两侧部的下侧位置也各自形成一个卡合部(称作第二卡合部IIC)。 第一卡合部11B及第二卡合部11C向前侧突出,且在各自的大致中央位置 形成有孔。而且,在预滤器12的上侧端部,在左右方向上间隔一定间隔 形成有向上突起的两个突起(称作第一突起12A),在其左右两侧端部的 下侧位置,各自形成有一个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突起(称作第二突起 12B)。另外,在预滤器12上,在各第二突起12B的附近设有向前侧突出
的肋(称作把手12C)。后述可知,第一突起12A、第二突起12B及把手 12C是与预滤器12的网眼部分不同的零件。
抓住把手12C移动预滤器12,当将第一突起12A嵌入对应的第一卡 合部11B的孔之后,将预滤器12绕第一突起12A向后侧摆动,且将第二 突起12B嵌入对应的第二卡合部11C的孔时,预滤器12被安装在过滤器 支架IIA。另一方面,在预滤器12安装于过滤器支架IIA上的状态下, 当抓住把手12C向正面侧抽出时,首先,第二突起12B从第二卡合部11C 的孔脱落。然后,将预滤器12绕第一突起12A向前侧摆动,将第一突起 12A从第一卡合部11B的孔取下。由此,能够使预滤器12从过滤器支架 IIA脱离。在此,第一突起12A和第二突起12B向彼此不同的方向(第一 突起12A的突出方向为上下方向,第二突起12B的突出方向为宽度方向) 突出。因此,与第一突起12A的突出方向和第二突起12B的突出方向相 同的情况(例如,均为宽度方向)相比,能够将各自的突起相对于对应的 卡合部的孔圆滑地嵌入或取下。
这样的预滤器12相对于过滤器支架11A的拆装可在使过滤器支架 11A从主体箱2脱离之后实施,也可以在主体箱2上安装有过滤器支架11A 的情况下实施。这种情况下,不与过滤器支架IIA或预滤器12的网眼部 分(污物附着的部分)接触就能够完成,因此,不弄脏手就可以相对过滤 器支架IIA拆装预滤器12,从而对预滤器12、主过滤器13、除臭过滤器 14进行维修。
图8是预滤器12的主视图。图9是用于说明预滤器12的成型的图, (a)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预滤器12, (b)表示比较例的预滤器12。
如图8所示,预滤器12包括树脂制的构架(称作过滤器构架12D)、 和上述的网眼部分(称作网12E)。过滤器构架12D的至少前侧(网12E 的前侧)形成为格子状。上述的第一突起12A、第二突起12B及把手12C 设于格子状的过滤器构架12D上。另外,在格子状的过滤器构架12D的 前面的四个角设有正面看L字形状且向前侧突出的肋(称作把手12F)。 把手12F与把手12C—样,在移动预滤器12时被把持。
如图9 (b)所示,在成型这样的预滤器12时,固定于模具12G上的 销12H穿过网12E的四角,在模具12G内对网12E定位,关闭模具12G, 向模具12G内喷射树脂,以过滤器构架12D熔敷于网12E的方式形成过 滤器构架12D。这样成型的预滤器12的网12E中,销12H穿过的部分的 网眼121 (参照图8的圆围住的放大部分)成为销12H穿过的痕迹且扩大。 所以,该网眼121附近的预滤器12不美观。于是,本实施方式的预滤器 12将扩大后的网眼12I隐藏于过滤器构架12D中,不使之露出。即,在预 滤器12的成型用模具12G中,将在离幵图9 (b)的过滤器构架12D—定 距离的位置配置的销12H,如图9 (a)所示,配置成容纳于过滤器构架 12D (具体为把手12F)。因此,销12H的痕迹隐藏于把手12F内,从前方 看不见。
〈电解水雾产生单元〉
如图2所示,在该空气净化机1的主体箱2 (具体为主构架4)的左 上端安装有电解水雾产生单元30,使其被主构架4的壁面覆盖。如后述, 电解水雾产生单元30是利用通过过滤器11后的净化了的空气散放电解水 雾的装置。因此,该空气净化机1不仅通过过滤器11净化如上所述取入 来的大气,而且能够由电解水雾产生单元30散放电解水雾,通过该电解 水雾对外部的空气进行杀菌 除臭。
图10是从正面看到的电解水雾产生单元30的纵剖面图。图11是基 于图10的A—A线的剖面图。图12 (a)是基于图10的B—B线的剖面 图,图12 (b)是基于图12 (a)的A—A线的剖面图。
电解水雾产生单元30从正面看包括配置于下侧的电解水雾产生部31 和配置于上侧的水箱32。在电解水雾产生部31的右侧设有电连接部(未 图示)。在将电解水雾产生单元30安置到空气净化机1上时,该电连接部 (未图示)与连接于设在主体箱2上的电基板(未图示)的插孔(未图示) 连结。
参照图10及图11,电解水雾产生单元30具有托盘33和主箱34和罩 35和上述的水箱32。托盘33划分电解水雾产生单元30的下部。主箱34 为上面开口的盒状(将开口的部分称作箱幵口 27),相对托盘33从上侧嵌 入。主箱34的内部空间形成为贮水室49。罩35相对主箱34可拆装地进 行卡合(具体地说,通过未图示夹具彼此进行固定),且覆盖主箱34的上 部,从上侧堵塞箱开口27。在罩35上,在偏向其右侧的位置(相当于贮
水室49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穿通孔(称作水供水口35A)。 水箱32相对罩35从上侧可拆装地进行安装,以使之插入给水口35A。由 托盘33和主箱34和罩35构成电解水雾产生部31。另外,图中涂黑的零 件为填料(在其他的图中也相同)。
如图10所示,水箱32含有在左右方向长且在下端具有开口 (称作水 箱开口 37)的水箱主体28和相对水箱开口 37可拆装且内嵌于水供水口 35A的盖29。水箱主体28安置成水箱开口 37向下。盖29通过水供水口 35A自上方面向主箱34内。
通过设于盖29上的开闭机构38打开水箱开口 37,从而储存于水箱主 体28的水向主箱34落下,贮存于贮水室49。而且,从水箱32向贮水室 49进行给水,以使贮存于贮水室49中的水的水位保持在图示单点划线所 示的规定水位39 (贮水室49的深度的大约一半)。有关盖29的周边(包 括开闭机构38),在后面详细说明。
在贮水室49中,在相对于水供水口 35的右侧划分出电解室40 (第一 贮水室)。在电解室40内设有通过电极保持构件44保持的一对电极板41 。 一对电极板41例如通过在钛板上涂敷钌系材料等的催化剂而形成。电解 室40内的一对电解板41浸于水中,通过导线(未图示)对一对电解板41 施加电压,由此对电解室40内的水进行电解,从而成为电解水。
更具体地说,通过导线(未图示)对一对电极板41断续(例如,每 小时3 10分钟程度)地施加电压(例如,IOV),以使电极板彼此为逆极 性,并交替流过规定的电流(例如,40mA),由此,对电解水40内的水 进行电解。通常,水使用自来水,由于自来水内含有氯,所以因电解而产 生如下的电化学反应。 (阳极侧)
4H20—4e——4H++02 t +2H20
2C厂一Cl2+2e—
H20+C12<^HC10+H++Cr
(阴极侧) 4H20+4e——2H2 t +40H— (电极板间)
H++OH——H20
通过上述的电化学反应,能够生成含有具有杀菌作用及除臭作用的次 氯酸及活性氧的电解水。由该生成的电解水生成如后所述的雾,由此能够 产生具有杀菌作用及除臭作用的电解水雾。
在贮水室49中,在相对水供水口 35A的左侧划分出振动赋予室46(第 二贮水室、雾产生室)。振动赋予室46和电解室40相连通,电解室40内 的水能够自由出入振动赋予室46。
在振动赋予室46的底面,例如形成有平面看圆形的圆孔48,通过该 圆孔48,配置于下方的超声波振动器50的上面51面对振动赋予室46。 振动赋予室46内的电解水载于超声波振动器50的上面51,通过超声波振 动器50的动作,与该上面51接触的水进行超声波振动,从而滞留于振动 赋予室46的水的水面山形涌起。此时,由水面产生微小的水粒子即电解 水雾(以下,有时也简称为"雾")。
超声波振动器50自身配置于托盘33和主箱34之间,为通过导线53 供给电源的构造。另外,电力通过上述的电连接部(未图示)从主体箱2 的电极板(未图示)向与上述的一对电极板41连接的导线(未图示)53 传递。
在此,如上所述,在贮水室49中,电解室40和振动赋予室46夹着 水供水口 35A隔开(参照图10)。而且,将超声波振动器50和一对电极 板41及水位检测用电极板41A隔开。通过超声波振动器50和电极板41 位于附近,防止在超声波振动器50的表面产生电触反应而导致超声波振 动器50的特性下降,同时,超声波振动器50上的水面山形涌起而不稳定, 因此,通过从超声波振动器50使电极板41、 41A离开,防止电解水在电 极板41的生成不稳定。尤其是,在该实施例的情况下,贮水室49内的水 位检测用电极板41A (当水位低于电极板41A的下端时,超声波振动器 50被停止)检测超声波振动器50上的水位变动,超声波振动器50不会被 频繁地停止。
因此,由于能够在电解室40对通过水供水口 35A供给到贮水室49 的水箱32的水进行可靠电解并向振动赋予室46供给,所以能够可靠稳定 地产生电解水雾。
振动赋予室46的上方通过比罩35的水供水口 35A左侧的部分(称作 左侧部分35B)覆盖。左侧部分35B包括第一部42 (空气导入路)和第二 部43和第三部45。第一部42、第二部43、第三部45为中空。
第一部42位于左侧部分35B的左端,为前后方向长且中空的四棱柱 形状。如图11所示,在第一部42,其后端部的下侧部分向后方突出(将 这里称作导入部42A),在导入部42A的后端形成有开口 (称作一端开口 42B)。另外,在第一部42的右侧壁的前侧部分形成有开口 (称作另一端 开口42C)。另外,在第一部42内,在一端开口 42B和另一端开口 42C之 间,向上凸设有与一端开口42B的前侧间隔一定距离对置配置的纵壁42D。 在纵壁42D的上端和第一部42的顶壁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42E。
如图IO所示,第二部43的内部为相对另一端开口 42C从右侧连通的 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空间,其顶面(形成后述的雾漂流室47的顶面的一部 分)通过左侧部分35B的顶壁划分出。第二部43的内部相对振动赋予室 46从上侧连通。在第二部43配置有大致矩形状的金属板43A。金属板43A 支承于第二部43的左侧部分35B的顶壁,向下面对第二部43内,其下面 43B相对超声波振动器50的上面51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规定的间隔对置。
如图12 (a)所示,第三部45的内部为相对第二部43的内部从后侧 连通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空间,其顶面(形成后述的雾漂流室47的上面 的一部分)通过左侧部分35B的顶壁划分出。第三部45的内部相对振动 赋予室46从上侧连通。在左侧部分35A的顶壁,划分第三部45的顶面的 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向下侧突出若干,在该部分形成有左右方向上长的 椭圆形状的开口 (作为出口,称作雾出口45A)。雾出口45A在第三部45 的内部从上连通。在雾出口45A安装有雾引导路54。
雾引导路54为具有与雾出口 45A大致相等的截面形状(椭圆形状) 的管,且沿水箱32的后侧面稍微弯曲且向上方延伸,在途中弯曲且向上 方笔直地延伸。这样,将在雾引导路54中弯曲的部分称作弯曲部分54A。 雾引导路54和水箱32在水箱32的上面和下面结合成为一体。雾引导路 54其下端插通雾出口 45A,由此与雾出口45A连通。另外,如图2所示, 雾引导路54的上端穿通形成于主构架4的上侧壁的孔(称作箱孔4B), 并向比主构架4的上侧壁的更上侧突出,在该上端开设有雾散放口 55。在 此,由于雾引导路54沿水箱32的侧面配置,所以能够实现电解水雾产生 单元30的小型化。
如图10及图12 (a)所示,通过贮水室49 (更具体地说为振动赋予 室46)的贮存到规定水位39的水的水面上的空间、第二部43和第三部 45,形成具有预定的容积的空间的雾漂流室47。 gp,在贮存室49中,通 过雾漂流室47,能够在规定水位39的水的水面上方确保空间。如上所述, 对电解水赋予超声波振动而产生的雾在雾漂流室47内漂流。
在雾漂流室47内漂流的雾从雾出口 45A通过雾引导路54向空气净化 机l的外部散放。以下,对散放雾的状态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后侧风扇外壳17B上,通过多叶片风扇9向上方吹出 的空气通过第二排出口22向外部排出(参照图示虚线箭头),同时也通过 通气口 57向电解水雾产生单元30分配(参照图示的单点划线箭头)。如 图11的虚线箭头所示,从通气口 57进入电解水雾产生单元30侧的空气 从一端开口 42B进入到第一部42内。在此,进入到第一部42内的空气碰 到纵壁42D,由此其方向向上方变更,通过间隙42E流向第一部42内。 然后,由于另一端开口42C面对第二部43 (雾漂流室47),所以在第一部 42内流动的空气从另一端开口 42C流入雾漂流室47。这样,第一部42就 具有作为用于将由通风路57供给的净化后的空气向雾漂流室47导入的空 气导入路的功能。
如图12 (a)的虚线箭头所示,流入雾漂流室47内的空气一边挤压漂 流在雾漂流室47内的雾, 一边在雾漂流室47内盘旋。通过该盘旋离心分 离粒子大的雾,盘旋的空气能够只挑选粒子细小的雾且吹出。在此,粒子 大的雾由于重,所以如后所述,即使达到雾散放口 55,也不会圆滑地向外 部散放,而是滞留于雾散放口 55的周边且结露,因此雾优选粒子细小的 雾。
其后,该空气碰到主箱34或罩35的内壁面,从而流向朝向雾出口 45A。由此,该空气从雾出口 45A流向雾引导路54,从雾引导路54上端 的雾散放口 55散放到外部。随之,雾漂流室47内的雾通过向外部散放的 空气向雾出口45A挤出,经过雾引导路54从雾散口 55向外部散放。
这样,通过通气口57 (参照图2)、 一端开口42B (参照图ll)、第一
部42 (参照图ll)、另一端开口42C (参照图ll)、雾漂流室47、雾出口 45A、雾引导路54及雾散放口 55这样的构成要素,构成使净化后的空气
的一部分旁通的旁通流路。而且,通过旁通路,利用净化后的空气能够良 好地运送在雾漂流室47漂流的电解水雾,且能够从雾散放口 55向外部散 放电解水雾。此时,用于散放雾的空气流由通过过滤器11且净化后的空 气构成,雾通过净化后的空气运送且散放,因此能够通过卫生且清洁的空 气将电解水雾散放在室内等。
在此,如上所述,通过设于后侧风扇外壳17B的引导肋24(参照图6), 在后侧风扇外壳17B内沿图5的虛线箭头向第二排出口 22流动的空气的 一部分向通气口 57分流(参照图示的单点划线)。因此,通过该分流后的 空气,能够确保用于将由电解水雾产生单元30产生的电解水向外部散放 的空气比较多。而且,通过引导肋24分流在后侧风扇外壳17B内流动的 空气,由此能够增加向电解水雾产生单元30侧分流后的空气的流速。其 结果是,通过该分流后的空气,能够良好地向外部散放电解水雾。只要能 够良好地向外部散放电解水雾,就能够防止因在雾散放口 55周边(参照 图2)滞留电解雾水而引起的结露的产生(当结露后的水分干燥时成为污 物,且附着在雾散放口 55周边)。
引导肋24为图6 (a)所示的I字形状的情况与没有引导肋24的情况 相比,能够使向通气口 57 (电解水雾产生单元30)侧分流后的空气的流 速增加约50%。另外,如果引导肋24为图6 (b)所示的L字形状,则如 图5 (b)所示,在从空气流动方向看的引导肋24的上游侧,能够使流向 通气口 57侧的空气的一部分经由引导肋24的隔板部分24A (参照图6
(b)),返回第二喷出口21侧(参照图5 (b)的双点划线箭头)。因此, 该空气净化机1将在后侧风扇外壳17B内流动的空气向电解水雾产生单元 30侧分流需要以上的空气,由此能够防止由第二排出口 22排出的空气的 流量下降。由此,能够稳定地确保净化后的空气在第二排出口 22的流出 量。S卩,通过设置这样的L字形状的引导肋24,能够良好地向外部散放 电解水雾,同时能够确保空气净化机l本来的功能(稳定地供给净化后的 空气)。
另外,如图10所示,确保雾漂流室47位于在贮水室49中储存水到
规定水位39(理想的是,能设定的最高水位39A)的水的水面上方。而且, 如图12 (a)所示,形成有雾出口 45A的第三部45的罩35的顶壁为雾漂 流室47的顶面。g口,向外部散放的雾所通过的雾出口 45A开设于雾漂流 室47的顶面。因此,即使储存于贮水室49的水的水位上升,也能够防止 水堵塞雾出口 45A,因此,不论贮水室49内的水的水位如何,都能够稳 定地向外部散放雾。即,只要水不堵塞雾出口 45A,雾就顺次从雾出口 45A 向外部散放,故即使水的水位上升到最高水位39A,在其后也能够下降到 规定水位39。
这样,由于具有预定的容积的空间,所以可以可靠地确保雾漂流室47 位于在贮水室49中储存到规定水位39 (也包括最高水位39A)的水的水 面上方。因此,即使储存于贮水室49的水的水位上升,也能够可靠地防 止水堵塞雾出口 45A。
另外,当连续运转超声波振动器50时,通过振动对贮水室49内的水 加热,温度越高,水中的氯越容易蒸发,当水温达到大约40。C以上时,水 中的氯几乎蒸发完。这种情况下,不能生成含有具有上述的杀菌作用及除 臭作用的次氯酸(HC10)的电解水。因此,需要间断地运转超声波振动 器50,这种情况下,由于雾漂流室47具有预定的容积的空间,所以能够 比较多量地产生雾,故能够稳定地散放雾。
雾漂流室47具有预定的容积的空间,从而能够将雾漂流室47的顶面 (罩35的顶壁)和水面之间充分隔开,因此贮水室49的水难于因超声波 振动器50的振动而飞溅到雾漂流室47的顶面,能够抑制由于水具有的超 声波能量而对雾漂流室47的顶面造成损坏。
另外,在雾漂流室47的顶面设有金属板43A,使之与超声波振动器 50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因此,即使贮水室49的水由于超声波振动器50 的振动而飞溅到雾漂流室47的顶面,该水也由金属板43A接受。更详细 地说,金属板43A吸收飞溅上的水所具有的超声波能量,作为热排出。因 此,能够防止飞溅上来的水直接撞到雾漂流室47的顶面而损坏该顶面, 另外,飞溅上来的水撞到金属板43A,故能够产生粒子细小(对空气的杀 菌 除臭效果高)的雾。
另外,为了向外部良好地散放由电解水雾产生单元30产生的电解水
雾,如上述所示,设有引导肋24,且向通气口 57侧分流一部分在后侧风 扇外壳17B内流动的空气(参照图5),电解水雾产生单元30内的构成也 有助于电解水雾的圆滑散放,在以下进行说明。另外,这些构成可以单独 存在,但通过含有上述引导肋24且彼此组合,能够实现电解水雾的更圆 滑的散放。
由于上述的雾引导路54从设于雾漂流室47顶面的雾出口 45A连续向 上方延伸,所以能够防止雾在雾引导路54的途中滞留,从而能够良好地 向外部散放雾。在此,在雾引导路54中,在雾散放口55的内侧,具体地 说在引导路54的弯曲部分54A的稍微上侧设有肋(称作节流肋54B)。如 图12 (b)的斜线部分所示,节流肋54B具有与雾引导路54大致相同的 截面形状,在其中央形成有孔(节流孔54C)。因此,参照图12 (a),在 朝向雾散放口55沿雾引导路54向上流动的空气通过节流肋54B的节流孔 54C时,其流量被节流,空气的流速增加。由此,能够从雾散放口 55良 好地向外部散放由该空气运送的雾。
另外,通过该节流肋54B,能够防止硬币等异物从雾散放口 55侵入 到雾引导路54内。
另外,雾引导路54在弯曲部分54A弯曲,通过该弯曲部分54A,能 够抑制粒子大的雾从雾散放口 55排出。抑制了排出的雾变成水滴,容易 滞留于该弯曲部分54A,但如上所述,由于节流肋54B从引导路54的弯 曲部分54A向稍上侧偏离设置,所以该水滴通过表面张力滞留于节流肋 54B和弯曲部分54A,不会堵塞节流孔54C,能够圆滑地流落到引导路54 的下端(雾出口45A),返回到贮水室49。
图13是表示电解水雾产生单元的另外的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图11 所示的构成的变形的图。
如图13所示,罩35的第一部42的一端开口 42B的截面积X最好比 第一部42 (详细地说,为图示实线箭头所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一端开口 42B的更下游侧部分)的通路截面积Y大。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第 一部分42的导入部42A的底壁朝向后侧且向下倾斜。由此,第一部42的 一端开口 42B能够从与后侧风扇外壳17B (参照图5)连通的通气口 57 取入比较多量的空气,另一端口 42C能够将该空气以比较高的流速导入雾漂流室47。因此,能够使漂流室47内的多量的雾乘该空气向外部良好地 散放。另外,这种情况下, 一端开口42B和通气口 57之间存在若干间隙, 但实际上从该间隙没有空气泄漏。
图14是表示电解水雾产生单元的再其它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图11 所示的构成的变形的图。图15是表示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是表示与图 14不同的部分的截面的图。
如图14所示,最好使通气口57比第一部42的一端开口42B大。该 情况下,从通气口 57流向一端开口 42B的空气中的一部分不到达一端开 口 42B,而是流入主构架4的壁和电解水雾产生单元30之间(参照图示 的虚线箭头)。如图15的虚线箭头所示,流入到主构架4的壁和电解水雾 产生单元30之间的空气沿雾引导路54的外周在主构架4的壁和水箱32 (也包括雾引导路54)之间的间隙(称作辅助空气流路58)上升。然后, 在辅助空气流路58中流动的空气从主构架4的上侧壁的箱孔4B向上方流 出(参照图示的虚线箭头)。在此,由于雾引导路54的上端插通箱孔4B, 所以从箱孔4B流出的空气从雾引导路54的上端即雾散放口 55周围沿雾 的散放方向(参照图示的实线箭头)流出。因此,经过辅助空气流路58 而从雾散放口 55向散放方向流的空气成为壁,由此,在雾引导路54中流 动的雾向上排出,且不容易受到雾散放口 55周围环境(包括温度或湿度 等)的影响。由此,例如参照图2,到达了雾散放口55的雾(参照图示实 线箭头)被从第二排出口 22流出的空气(参照图示虚线箭头)拉拽或挤 出,从而能够防止弄湿雾散放口 55周边主构架4的上侧壁。因此,即使 为上述的粒子大的雾,也不会使该雾在雾散放口 55周边产生结露现象, 而能够从雾散放口 55向外部良好地散放。 〈盖〉
图16为表示水箱32的盖29的图,(a)是在盖29的圆中心的纵剖面 图,(b)是盖29的仰视图。图17是在图16中设置了隔板29E的图。
如图16 (a)所示,盖29为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29A的中空 圆筒状。在盖29的轴线方向大致中央沿与轴线29A正交的方向设有朝向 盖29的外周壁放射状延伸的三条肋29B (参照图16 (b))。在三条肋29B 的连结部分(参照图16 (b))设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圆筒29C。
在圆筒29C的外周面和盖29的外周壁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为 图示的斜线部分,称作落下通路36)。落下通路36在下侧与外部连通,另 一方面在上侧可与水箱主体28内部(参照图10)连通。圆筒29C的中空 部分29D与水箱主体28内部连通,上述的开闭机构38设于该中空部分 29D。
开闭机构38包括松嵌于中空部分29D的轴部38A和安装于轴部38A 的上端且配置于水箱主体28内(参照图10)的伞部38B。开闭机构38其 轴部38A松嵌于中空部分29D内,由此,开闭机构38相对于盖29在轴 线方向上自由滑动。在此,开闭机构38被图示的弹簧38C等施力装置(也 可以是开闭机构38的自重)始终向下施力,在该状态下,伞部38B从上 侧(水箱主体28内部侧)闭锁落下通路36。 g口,盖29的落下通路36总 是由开闭机构38从水箱主体28内部(参照图10)隔断,且随之关闭水箱 主体28的水箱开口37 (参照图IO)。
在此,参照图10,在电解水雾产生单元30的贮水室49的水供水口 35A的下方,设有从主箱34的底壁朝向水供水口 35A向上方突出的销(称 作突出销34A)。因此,如上所述,当相对罩35 (贮水室49)从上侧安置 水箱32,并将盖29内嵌于水供水口 35A时,开闭机构38被突出销34A 上压。此时,开闭机构38抵抗弹簧38C (参照图16 (a))的施力上升, 因此伞部38B向上侧打开盖29的落下通路36,随之打开水箱开口 37。其 结果是,水箱主体28内部、落下通路36和贮水室49连通。在该状态下, 水箱主体28内部的水从落下通路36落下,贮存于贮水室49。而且,当贮 水室49的水位上升到盖29的下端(也为落下通路36的下端,相当于上 述的规定水位39)时,停止从水箱32向贮水室49的供水。此时,在落下 通路36中充满水。另一方面,在从贮水室49拆下水箱32时,解除突出 销34A对开闭机构38的上压,由此伞部38B从上侧闭锁盖29的落下通 路36,关闭水箱主体28的水箱开口 37,因此水不会从水箱开口 37泄漏。
在此,当从贮水室49拆下水箱32时,贮存于落下通路中的水落到贮 水室49,因此与水箱32安置于贮水室49时相比,贮水室49的水位上升。 因此,当交替多次反复进行水箱32向贮水室49的安置及从贮水室49拆 下时,贮水室49的水位有可能上升到需要以上。详细地说,到达最高水
位39A (参照图10)。当水位到达最高水位(在参照图11时,与到纵壁 42D的高度相等)时,水越过纵壁42D从导入部42A的一端开口 42B向 主体箱2内流出,将主体箱2内润湿。另夕卜,在罩35的高度低的情况下, 水有可能堵塞雾漂流室47的雾出口 45A,而导致不能稳定地向外部散放雾。
但是,如图17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圆筒29C的外周面和盖29 的外周壁的内周面之间的下侧部分,设有包围圆筒29C的环状的隔板29E。 通过该隔板29E限制落下通路36 (参照图示的斜线部分)的容积在下方 增加,因此,与没有隔板29E的情况(参照表示图16的落下通路36的斜 线部分)相比,能够减少滞留于落下通路36的水量。另外,这样滞留于 狭窄的落下通路36的水因表面张力而难于落下。因此,即使水箱32反复 安置及拆下,也能够将贮水室49的水位上升抑制到最低限,并且尽可能 不使水位上升到最高水位39A。 〈人体感应传感器〉
如图2所示,人体感应传感器60在前方空间26上方设于形成主构架 4的上部的前侧壁的内面板4C上。人体感应传感器60例如为使用红外线 来检测在空气净化机1的正面有人存在的传感器(所谓的IR传感器),当 人体感应传感器60检测到人的存在时,通过未图示的控制部,变更空气 净化机1的运转状况。此时,例如增加净化的空气量或电解水雾的产生量。
图18是在主构架4的内面板4C上拆除人体感应传感器60的附近部 分而表示的图,(a)是后视图,(b)是从(a)的图示箭头A侧看到的侧 面图,(c)是基于(a)的B—B线的剖面图,(d)是将比较例应用于(b) 的图。图19是表示人体感应传感器60的周边的图,(a)是主视图,(b) 是基于(a)的A—A线的剖面图,(c)是环状透镜61的后视图。
如图18所示,在主构架4的内面板4C上,除上述的人体感应传感器 60以外,还安装有环状透镜61、电路基板62及两个LED63。
在此,如图18 (b)及图18 (c)所示,在内面板4C的上下方向大致 中央形成有穿通孔(面板孔66)。而且,在内面板4C的背面设有两个凸 起部(称作第一凸起部64)、 一个凸起部(称作第二凸起部)、和一个挂钩 (称作面板挂钩68)。如图18 (b)所示,两个第一凸起部64以从左右夹
住面板孔66的方式向后方突出。如图18 (c)所示,第二凸起部67在面 板孔66的上方,向后方突出。面板挂钩68在面板孔66的下方,向后方 突出。另外,如图1所示,在正面装饰面板5上,在与内面板4C的面板 孔66对置的位置形成有穿通孔(称作小孔72)。
如图18 (a)所示,电路基板62为正面看大致矩形状且前后方向薄的 板状。电路基板6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通过螺丝65分别固定于两个第一 凸起部64的后端部(参照图18 (b))。 g卩,电路基板62固定于第一凸起 64,由此从内面板4C的背面向后方间隔一定间隔进行配置。
如图18 (b)及图19 (b)所示,人体感应传感器60相对电路基板62 安装于其前侧表面62A上。人体感应传感器60具有从电路基板62的前侧 表面62A圆柱状突出的圆柱状基部60A、和形成于圆柱状基部60A的前 部(前端部)的半球状前端部60B。如图18 (c)所示,在圆柱状基部60A 及半球状前端部60B的内部配置有电连接于电路基板62上的传感器主体 60C。圆柱状基部60A及半球状前端部60B的外表面起到保护传感器主体 60C的罩的作用,因此由金属形成。
两个LED63均为发蓝色光的圆柱状的LED。如图18 (b)及图19(b) 所示,两个LED63与人体感应传感器60—样,相对电路基板62安装于 其前侧表面62A上。更具体地说,如图18 (a)及图19 (a)所示,两个 LED63配置成在以人体感应传感器60为中心的周向相互间隔180° 。
如图18 (c)所示,环状透镜61 —体具有壁厚环状透镜61A和壁薄 环状透镜61B和透镜支承部61C。壁厚环状透镜61A及壁薄环状透镜61B 均为由透明的树脂等形成的环状,其轴线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壁厚环状透 镜61A比壁薄环状透镜61B壁厚。而且,壁薄环状透镜61B从壁厚环状 透镜61A的前端连续地向前侧突出。另外,壁厚环状透镜61A的内周面 和壁薄环状透镜61B的内周面具有相同的大小,且彼此连续。即,在壁薄 环状透镜61B与壁厚环状透镜61A连接着的状态下,壁厚环状透镜61A 及壁薄环状透镜61B具有共同的内周面61D。
另外,如图19 (b)所示,壁厚环状透镜61A的后侧端面(称作底面 61E)在上下方向上平坦(更详细地说,与电路基板62的前侧表面62A大 致平行)地延伸。上述的内周面61D相对底面61E直角向上立起。而且,
对内周面61D和底面61E的边界即角部61F实施C倒角加工。在此,如 图19 (c)所示,在底面61E、和在角部61F加工成C倒角的面上喷白色 漆(为图示的斜线表示部分,称作漆部61G)。另外,如图19 (a)所示, 在壁厚环状透镜61A的外周部分,在周向间隔180。的位置形成有从其外 周面切入的一对切口部61H。
如图18 (a)所示,透镜支承部61C为上下方向长的棒状。详细地说, 如图18 (c)所示,透镜支承部61C随着朝向下方,向前侧曲柄状弯曲, 其下端部连接于壁厚环状透镜61A的上端部。
环状透镜61上,透镜支承部61C的上端部通过螺丝69固定于第二凸 起67的后端部。透镜支承部61C为如上所述的曲柄状,因此沿第二凸起 67及内面板4C向下方延伸。而且,支承于透镜支承部61C的壁厚环状透 镜61A及壁薄环状透镜61B配置成壁薄环状透镜61B插通面板孔66。在 此,面板挂钩68卡合于壁厚环状透镜61A的下端部,并对壁厚环状透镜 61A及壁薄环状透镜61B进行定位。这样,环状透镜未安装在电路基板 62上。
在该状态下,壁薄环状透镜61B的前端部从内面板4C向前侧突出。 另外,壁厚环状透镜61A的底面61E相对电路基板62的前侧表面62A, 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规定的间隙70与其对置。而且,在壁厚环状透镜61A 及壁薄环状透镜61B的内侧插通有人体感应传感器60。通过环状透镜61 (壁厚环状透镜61A及壁薄环状透镜61B的内周面61D)从周向外侧围 住人体感应传感器60。详细地说,壁厚环状透镜61A围住人体感应传感 器60的圆柱状基部60A,壁薄环状透镜61B围住人体感应传感器60的半 球状前端部60B。另外,虽没有图示,但壁薄环状透镜61B的前端及半球 状前端部60B从正面装饰面板5的小孔72 (参照图1)面对外方(前方)。 在此,壁薄环状透镜61B的前端比半球状前端部60B的前端稍微位于前侧, 且比正面装饰面板5的前侧面位于后侧。而且,如图18 (a)所示,两个 LED63中,各自的前端(称作头63A)在壁厚环状透镜61A被收容于对 应的切口部61H。
在该状态下,如上所示,当人体感应传感器60检测到人的存在时, 由电路基板62供给电力,由此使两个LED63发蓝光。此时,各LED63
发的光首先从图19 (a)所示的头63A通过切口部61H入射到壁厚环状透 镜61A内。然后,如图19 (a)的实线箭头所示,该光沿周向进入壁厚环 状透镜61A,并且如图19 (b)的实线箭头所示,在壁厚环状透镜61A内 向内周面61D侧前进。向内周面61D侧前进的光在上述角部61F上被实 施了C倒角加工的面上向壁薄环状透镜61B侧(前侧)折射。因此,通过 LED63发出的光,能够使环状透镜61朝向前侧发出圆状均匀的蓝光。由 此,能够从周围漂亮地装饰人体感应传感器60。该状态通过形成于正面装 饰面板5上的小孔72 (参照图1)向外方(前方)露出。其结果是,在空 气净化机1的设有功能性之一的人体感应传感器60、和发挥人体感应传感 器60的功能受到使用者的好评。另外,在壁厚环状透镜61A的底面61E 及在角部61F上实施了 C倒角加工的面喷白色的漆(设置漆部61C),由 此,即使不增加LED63的发光量,也能够只通过现有的LED63而使环状 透镜61清楚地发光。
在此,参照图18 (b),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用的LED63为比较大的直 径(例如,直径为5mm)。因此,与使用比该LED63小的直径(例如,直 径为3mm)的LED71的情况(图18 (d))相比,为了将大直径的LED63 的头63A容纳于切口部61H,向前侧(从电路基板62的前侧表面62A离 开的方向)移动壁厚环状透镜61A及壁薄环状透镜61B。因此,壁厚环状 透镜61A的底面61E和电路基板62的前侧表面62A之间的前后方向的间 隙70比较大。在该实施方式中,间隙70例如为1.5mm (在使用图18 (d) 的小直径的LED的情况下,间隙70很小为0.5mm),在弄湿人体感应传 感器60时,间隙70为侵入的水为不能通过表面张力滞留的程度的大小。 因此,参照图18 (c),侵入到环状透镜61和人体感应传感器60之间的水 分不会储存在电路基板62的前侧表面62A和壁厚环状透镜61A的底面 61E之间,而能够流落。另外,由于在壁厚环状透镜61A的底面61E和内 周面61D的角部61F实施了 C倒角,所以在角部61F也不会滞留水分。 其结果是,即使水分侵入环状透镜61和人体感应传感器60之间,也经由 C倒角通过电路基板62的前侧表面62A和壁厚环状透镜61A的底面61E 的间隙70而流落,从而能够防止该水分对人体感应传感器60的腐蚀等。
另外,由于在电路基板62和壁厚环状透镜61A的底面61E之间设有
上述的间隙70,所以即使空气净化机1翻倒,环状透镜61撞到地板,也
能够防止壁厚环状透镜61A碰到电路基板62而使电路基板62损坏。在此, 如图1所示,主构架4的前面,如上所述通过正面装饰面板5覆盖,以不 使环状透镜61向前方突出。因此,在主构架4通过正面装饰面板5覆盖 着的状态下,即使空气净化机1向前方翻倒,也能够防止环状透镜61撞 到地板。
〈正面装饰面板〉
图20是从背面右下侧看到的正面装饰面板5的立体图,(a)表示正 面装饰面板5整体,(b)将正面装饰面板5的上侧左端部放大表示。
如图20所示,正面装饰面板5具备主面板75和辅助板76。主面板 75为上下方向长且正面看大致矩形状的大致平板状,由透明的树脂等形 成。由于主面板75的里面(背面)的几乎全部区域例如涂敷为白色,所 以主面板75的正面具有光泽感。另外,正面装饰面板5其上边部和下边 部向背面侧弯曲。详细地说,正面装饰面板5的上边部在宽度方向的整个 区域上弯曲(将该部分称作上弯曲部77)。另外,仅正面装饰面板5的下 边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与除此之外的部分相比向下方突出,且向背面侧 弯曲(将这些部分称作坐位下卡止部的下弯曲部78)。有关下弯曲部78, 在后面详细说明。
上弯曲部77的后端部77A在上弯曲部77的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上沿 前后方向是平坦的。该后端部77A的宽度方向两端向下方弯曲(将该部分 称作弯曲部77B)。弯曲部77B的后侧下端缘向斜后侧上方倾斜而延伸。
另外,在后端部77A形成有多个穿通孔80。根据形状,将这些穿通 孔80区分为第一穿通孔80A、第二穿通孔80B、第三穿通孔80C。第一穿 通孔80A为前后方向长的大致椭圆形状,在后端部77A的后端缘附近, 在宽度方向间隔一定间隔,例如形成有六个。第二穿通孔80B为宽度方向 稍微长的大致矩形状,在第一穿通孔80A的前侧,在宽度方向上间隔大致 相等的间隔,例如形成有三个。第三穿通孔80C与第二穿通孔80B相比为 前后方向小的大致矩形状,在第二穿通孔80B的前侧,在宽度方向上间隔 大致相等的间隔,例如形成四个。
辅助板76为在与上弯曲部77的后端部77A大致相等的宽度方向上长的矩形板状。辅助板76由不透明的树脂等形成。辅助板76的宽度方向的 两端向下方弯曲(将该部分称作弯曲部76A)。而且,该弯曲部76A的前 端部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还向上侧稍微弯曲一点。B口,弯曲部76A的 前端部为挂钩形状(将该部分称作第一钩部76B)。另外,辅助板76的后 端沿宽度方向整个区域向下方弯曲,其中的一部分还向前侧弯曲(将该部 分称作第二钩部76C)。第二钩部76C在宽度方向间隔一定间隔,例如设 有六个。
另外,在辅助板76的里面(下面),在由宽度方向两端的弯曲部76A 夹持的区域设有多个向下方突出的突起81。根据形状,将这些突起81区 分为第一突起81A、第二突起81B (卡止突起)、第三突起81C。第一突起 81A为圆柱形状,在辅助板76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在宽度方向间隔一 定间隔,例如形成有六个。第二突起81B在第一突起81A的前侧,在宽 度方向间隔大致相等的间隔,例如形成有三个。各第二突起81B通过前侧 下端部弯曲的一对平板状的肋和架设于这些肋的后端之间的矩形状的肋 一体形成(参照图20 (b))。第三突起81C为下端部稍微向斜后侧上方突 出的挂钩形状(参照图20 (b)),在第二突起81B的前侧,在宽度方向间 隔大致相等的间隔,例如形成有四个。
图21是用于说明第一钩部76B与弯曲部77B卡合的状态的图。图22 是第一钩部76B相对弯曲部77B的卡合结束之后的正面装饰面板5的上部 的后视图。图23是整个突起81处于嵌入对应的穿通孔80的状态的主面 板75的上弯曲部77的仰视图。图24中,(a)是基于图23的A—A线的 剖面图,(b)是基于图23的B—B线的剖面图,(c)是基于图23的C — C线的剖面图,(d)基于图23的D—D线的剖面图。
辅助板76相对主面板75的上弯曲部77的后端部77A从后侧安装(参 照图20 (b)的粗线箭头)。此时,如图21所示,首先,辅助板76的第一 钩部76B在后端部77A与对应的弯曲部77B卡合。在此,如上所示,由 于弯曲部77B的后侧下端缘向斜后侧上方倾斜,所以能够使第一钩部76B 相对弯曲部77B圆滑卡合。
而且,当各第一钩部76B到达弯曲部77B的前端时,第一钩部76B 相对弯曲部77B的卡合结束。由此,防止辅助板76向宽度方向偏离。在 第一钩部76B相对弯曲部77B的卡合结束之后,如图22所示,辅助板76 的中央部变形,突起81从后端部77A的上侧面浮起,或置于后端部77A 的上侧面。于是,从下侧压入各突起81,嵌入到对应的穿通孔80。
具体地说,如图23所示,将第一突起81A嵌入第一穿通孔80A,将 第二突起81B嵌入第二穿通孔80B,将第三突起81C嵌入第三穿通孔80C。
如图24 (a)所示,在该状态下,第一钩部76B达到弯曲部77B的前 端,另外,第二钩部76C从上下方向夹入后端部77A的后端。另外,如 图24 (b)所示,第三突起81C在后端部77A相对形成第三穿通孔80C的 后侧周缘的部分从下侧进行卡合。另外,如图24(c)所示,第二突起81B 松嵌于穿通孔80B,比后端部77A更向下方突出。而且,如图24 (d)所 示,第一突起81A松嵌于第一穿通孔80A。此后,加热并压扁第一突起 81A,因此辅助板76被热熔敷于主面板75上。
这样,正面装饰面板5其主面板75由透明材料形成,与此相对,突 起81形成于与主面板75分体的由不透明材料形成的辅助板76的里面, 因此突起81不引人注目,从而能够提高美观性。另外,即使不使用螺丝 等,也能够将辅助板76通过热熔敷而可靠地安装于主面板75上,故能够 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另外,由于正面装饰面板5相对主构架4比较高频 率地进行拆装,所以在辅助板76和主面板75的接合部分要求具有规定的 强度,通过利用热熔敷,与利用螺丝等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该接合部分牢 固。
图25是从背面右上侧看到的正面装饰面板5的立体图。图26是拆下 下弯曲部78周边来表示的图,(a)是主视图,(b)是后视图,(c)是基 于(b)的A—A线的剖面图。
如图25所示,在各下弯曲部78的里面(背面)安装有加强材料83。 加强材料83由不透明的树脂等形成,其形状为沿下弯曲部78的大致L字 的板状。在此,如图26 (c)所示,加强材料83的后侧部分在前后左右方 向大致平坦地延伸,在该部分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形成有螺丝孔83A。 在下弯曲部78的后侧部分,在从下侧与螺丝孔83A对置的部分形成有穿 通孔78A。螺丝84从下侧通过穿通孔78A组装到螺丝孔83A,由此,加 强材料83的后侧部分固定于下弯曲部78的后侧部分。另一方面,如图26
(b)所示,在下弯曲部78的里面(背面)的宽度方向外侧端部,设有向
宽度方向内侧(在图26 (b)的左侧)突出的爪78B。该爪78B由不透明 材料形成,且配置在下弯曲部78的弯曲部分的下侧,因此,如图26 (a) 所示,即使从正面看下弯曲部78,爪78B也不透明。而且,如图26 (c) 所示,爪78B从背面侧与加强材料83卡合,由此,加强材料83靠向下弯 曲部78。这样,加强材料83通过上述的螺丝84及爪78B固定于下弯曲 部78上。另外,如图26 (b)所示,下弯曲部78的宽度方向两端向上弯 曲,通过这些弯曲部分,从宽度方向两侧夹持加强材料83。而且,在加强 材料83背面的上部设有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凹陷的肋(卡止用肋85)。
利用这样的加强材料83能够确保下弯曲部78的刚性。另外,如后所 述,通过卡止用肋85能够在空气净化机1上对正面装饰面板5进行定位。
而且,加强材料83由不透明材料形成,安装于在主面板75的下边向 里面侧弯曲的下弯曲部78的里侧。另外,上述的卡止用肋85不设于下弯 曲部78,而设于加强材料83上。其结果是,加强材料及卡止用肋85不引 人注目,从而能够提高美观性。
图27是用于说明正面装饰面板5相对于主构架4安装的、正面装饰 面板5以及主构架4的上端部周边的剖面图。图28是用于说明正面装饰 面板5相对于主构架4安装的、卡止用肋85周边的正面装饰面板5以及 主构架4的剖面图。
下面,对正面装饰面板5相对于主构架4安装进行说明。首先,如图 1所示,三个凹部87在宽度方向间隔一定间隔设于主构架4的上侧壁。另 外,在主构架4的前侧面,挂钩86设于宽度方向两端部的下端。挂钩86
向前侧突出,其前端部稍微向宽度方向外侧弯曲。
相对这样的主构架4安装正面装饰面板5。详细地说,如图27所示, 首先,在正面装饰面板5的上弯曲部77,将从第二穿通孔80B向下方突 出的第二突起81B嵌入到主构架4上对应的凹部87。由此,正面装饰面 板5的上部卡止于主构架4。然后,以第二突起81B为中心,向主构架4 侧(后侧)摆动正面装饰面板5。另外,如图28所示,主构架4的挂钩 86在正面装饰面板5的下弯曲部78与对应的卡止用肋85卡合时,正面装 饰面板5相对主构架4的安装结束。在此,如上所述,由于加强材料83
通过爪78B固定于下弯曲部78,所以即使挂钩86与卡止用肋85卡合, 具有卡止用肋85的加强材料83也不会被向挂钩86侧拉拽。另外,如图 25所示,在正面装饰面板5的下边由宽度方向两端的下弯曲部78在宽度 方向上围住的区域与图2所示的过滤器11连通,与上述的吸气口 15 —样, 具有空气入口的功能。
本发明不限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所述的范围内,可 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空气净化机用电解水雾产生单元,其安装在空气净化机上,通过净化后的空气散放雾,其特征在于,具备贮水室,其用于储存水到规定水位;水箱,其配置在所述贮水室的上部,用于向贮水室供给水,以保持在贮水室中储存有规定水位的水的状态;至少一对电极板,其用于将所述贮水室的水电解成为电解水;超声波振动器,其配置在所述贮水室的底面,用于从贮水室的水产生雾;雾漂流室,其形成为在储存于所述贮水室中的规定水位的水的水面上方确保空间,并使由贮水室的水生成的雾漂流;空气导入路,其具有一端开口及另一端开口,一端开口与净化后的空气的供给口对置,另一端开口面向所述雾漂流室的空间,用于将由所述供给口供给的净化后的空气向所述雾漂流室导入;出口,其在所述雾漂流室的顶面上开口,通过从所述空气导入路导入的空气压出雾。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机用电解水雾产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雾漂流室具有预定的容积的空间。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净化机用电解水雾产生单元,其特 征在于,所述雾漂流室在距超声波振动器上的水面预定的尺寸上方具有顶面 的一部分,在该一部分的顶面上设有金属板。
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净化机用电解水雾产生单元,其特 征在于,在所述出口连通有沿所述水箱的侧面向上方延伸的雾引导路。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净化机用电解水雾产生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雾引导路的上端开口有雾散放口, 为了增加被散放的雾的流速,在所述雾散放口的内侧设有用于对在所 述雾引导路内流动的空气的通过流量进行节流的肋。
6、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净化机用电解水雾产生单元,其特 征在于,在所述贮水室的中央部形成有来自所述水箱的水供给口,所述贮水室具有作为电解室的第一贮水室,其具备设于水供给口的一侧的所述电极 板;作为雾产生室的第二贮水室,其具备设于水供给口的另一侧的所述超声波振动器。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净化机用电解水雾产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包括具有开口的水箱主体和可相对水箱主体的开口拆装的芏 血,所述盖具有开闭机构,其在将所述开口向下而安置水箱主体时,由 所述贮水室所具备的突出销上压而打开开口;水落下通路,其形成于所述开闭机构的周围,使水从开口落下,所述空气净化机用电解水雾产生单元设有对所述落下通路的容积在 下方增加进行限制的隔板。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机用电解水雾产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导入路的一端开口的截面积比所述空气导入路的通路截面积大。
9、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净化机用电解水雾产生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辅助空气流路,该辅助空气流路与所述雾引导路相关联,使净化 后的空气沿所述雾引导路的外周从所述雾散放口周围向散放方向流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净化机用电解水雾产生单元,不论单元内的水的水位如何,其都能够向外部稳定地散放雾。确保雾漂流室(47)位于在贮水室49储存到规定水位(39)(理想的是,能够设定的最高水位(39A))的水的水面上方。而且,向外部散放的雾所通过的雾出口(45A)在雾漂流室(47)的顶面上开口。因此,即使储存于贮水室(49)中的水的水位上升,也能够防止水堵塞雾出口(45A),因此,在电解水雾产生单元(30)中,不论贮水室(49)内的水的水位如何,都能够向外部稳定地散放雾。
文档编号F24F7/00GK101376032SQ20081021494
公开日2009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29日 优先权日2007年8月30日
发明者伊贺仓崇, 安田正幸, 森好弘, 追风达郎, 高见宪政 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