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顶式空调机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4674525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顶式空调机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顶式空调机,尤其涉及防止排出口结露现象的吸顶式空调机。
背景技术
吸顶式空调机具备设置于室内天花板内部的主体和设置于主体的前面而 暴露于天花板的天花板面板,由此室内空间的空气通过天花板面板被吸入至 主体并进行热交换后,再次通过天花板面板排出到室内空间,从而对室内空 间进行制冷或制热。
天花板面板呈四角形结构,其中心部形成有用于将空气吸入主体的一个 空气吸入口,而且在其外围形成有排出口,以用于将通过设置于主体的热交 换器而进行调节的空气排出到室内,而排出口上设有导风板,以用于调整通 过主体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排出到室内空间的排风方向。吸顶式空调机根据形 成于天花板面板上的排出口的数量而分为四方向排出型吸顶式空调机及单方 向排出型吸顶式空调机。
但是,现有的吸顶式空调机中,由于排出冷气无法充分地传递至导风板 侧,因此导致室内空间的高温高湿的空气流入导风板侧而发生结露的现象。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顶式空调机,其防 止由通过排出口排出的冷气引起的结露现象。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吸顶式空调机包括具备 内侧面的至少一个排出口;设置于排出口的导风板,以用于调整冷气的风向; 设置于内侧面的某一面的至少一个风道引导结构,以用于将冷气的排出方向 转换为排出口的长度方向。
而且,排出口包括作为承担热交换后的冷气的大部分流量的区域的中央 部和形成于外围上的外围部,风道引导结构将通过中央部的冷气中的 一部分冷气移动至外围部。
而且,风道引导结构沿着作为冷气的引导方向的排出口的厚度方向形成, 且呈从中央部偏向外围部的流线型结构。
而且,风道引导结构包括在排出口的上部向宽度方向突出形成的第一 端部;设置于排出口的下部的第二端部;连接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连接部。
而且,第一端部形成为预定的大小,以使经过中央部的冷气的方向转换 到外围部,而第二端部的大小相对第一端部小。
而且,形成风道引导结构的内侧一面设置成使得排出口的宽度方向间距 沿着冷气的引导方向逐渐变窄,连接部包括为对应内侧面变窄的间距而对应 宽度方向的突出长度连接第 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上面的第 一连接部。
而且,形成有风道引导结构的内侧一面的宽度方向间距以预定曲率减小。
而且,连接部包括连接第 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侧面的第二连接部。
而且,第二连接部具有预定的曲率。
而且,所述排出口包括相同形状的四方向排出型排出口。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吸顶式空调机包括具备形 成有第一内侧面及第二内侧面的排出口的天花板面板;设置于排出口的导风 板,以用于调整冷气的风向;在排出口的中央与排出口连通的冷气通道;形 成于第一内侧面和导风板之间的第一分支排出口;形成于第二内侧面和导风 板之间的第二分支排出口;形成于第一内侧面的至少一个风道引导结构,其 与冷气通道连通,由此将通过第一分支排出口的中央区域的冷气中的一部分 冷气移动至第 一及第二分支排出口的外围区域。
度方向呈流线型结构。
而且,所述风道引导结构沿着第一分支排出口的长度方向弯曲,以向着 置于第 一分支排出口的外围的导风板。
在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吸顶式空调机包括形成 有引导冷气的冷气通道的排水盘;形成有与冷气通道对应的排出口的天花板 面板;用于调整从排出口排出的冷气的风向的导风板;位于与冷气通道相面 对地连通的区域的导风板的第 一本体部;位于第一本体部的外围的导风板的 第二本体部;转换冷气的方向,以使冷气沿着第二本体部排出的至少一个风 道引导结构。


图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调机结构的剖视图; 图2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天花板面板被分离出的状态 的立体图3为截取根据本发明的天花板面板的一部分的立体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风道引导结构的放大图5为在高度方向和长度方向示出排出口的剖视图6为在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示出排出口的剖视图。 主要符号说明100为机壳;200为送风装置;300为热交换器;400为 排水盘;500为排水部;600为分隔部;700为天花4反面+反;710为吸入口; 720为排出口; 730为导风板;740为风道引导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调机结构的剖视图,图2为示出根 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天花板面板被分离出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为 分解根据本发明的天花板面板的 一部分的立体图。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吸顶式空调机包括嵌入天 花板10内部并在其内部具备送风装置200和热交换器300,且下部开放的盒 形机壳100;收集热交换器300的冷凝水并排出到外部,且结合于机壳100 下部的排水盘400;与排水盘400相结合,且封盖天花板10的开口 11的天 花沐反面^反700。
机壳100为了在其内部安装送风装置200和热交换器300而呈内部中空 的箱体形状,而在机壳100内面利用粘接剂粘贴有用于隔热的由发泡聚苯乙 烯形成的隔热部件110。
送风装置200设置于机壳100内部的中央侧,以用于提供强制风力。热 交换器300设置于机壳100内的送风装置200的径向外侧,以用于使通过送 风装置200被吸入至机壳100内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送风装置200包括从下部吸入空气而径向排出的送风扇210和用于驱动 送风扇210的驱动电才几220,而且驱动电才几220固定于才几壳100的内侧上面。
6热交换器300以包围送风扇210的形态布置于送风扇210的周围,由此 使从送风扇210排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排水盘400包括布置于热交换器300的下部的排水部500,以用于收 集并排出热交换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形成于排水部500的外侧的冷气通道 510,以用于向排出口 720引导热交换后的冷气;形成于排水部500的内侧的 分隔部600,以用于将机壳100内部的空间划分为送风装置区域和外部区域。
排水部500支撑热交换器300的下部,且形成为槽型结构,以使热交换 器300外面产生的冷凝水流下来后聚集在其内部。
分隔部600呈中央形成有开口 610的平板形态,而为了使送风扇210可 以通过开口 610,所述开口 610的外径大于送风扇210的外径。这样设计的 原因在于在为了维护驱动电机220而分离送风扇210时,可通过开口 610分 离出送风扇210。即,在不分离分隔部600的情况下也能够分离出送风扇210。 此时,分隔部600如本实施例所示,可以与排水部500形成一体,也可以分 别制作分隔部600和排水部500后,将分隔部600的外围结合到排水盘400 的内周侧。
冷气通道510为了在排水部500的外侧与后述的天花板面板700的排出 口 720相连通而形成于与排出口 720对应的位置。由此,冷气通道510的宽 度方向W间距小于或等于与其对应的排出口 720的宽度方向W间距。
但是,冷气通道510的长度方向L间距小于天花板面板700排出口 720 的长度方向L间距。其原因在于利用设置于排出口 720内侧的排水盘400遮 挡设置于天花板面板700内侧的制冷剂配管及其他部件(未图示),以避免机 壳100内部的部件通过排出口 720暴露到外部。即,由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 的吸顶式空调机为了提高美观性而使四个排出口 720形成相同的形状,由此 四个排出口 720中的至少一个排出口很可能会暴露内部的部件,因而缩小设 置于排出口 720内侧的冷气通道510,进而防止内部的部件通过排出口 720 暴露于外部。
另夕卜,分隔部600的下部配备喇叭口部件620,而喇叭口部件620具备 被吸入的空气通过的中央位置的开口 621和在开口侧621弯曲而成的空气引 导面622。喇叭口部件620的外围部分可装卸地结合于分隔部600的开口 610 侧。这种喇。八口部件620将通过天花板面板700的吸入口 710流入的空气引 导至送风扇210的吸入侧。分隔部600的下面一侧设有控制盒630,以用于在其内部设置用于控制 空调机运行的多个电子部件。控制盒630固定于邻近排水部500的分隔部600下面。
排水盘400的下面由天花板面板700的上面所支撑。如此,在将喇叭口 部件620和控制盒630结合于排水盘400的状态下,天花板面板700结合于 排水盘400。
天花板面板700的中央形成有用于吸入室内空气的吸入口 710,在吸入 口 710的外侧形成有多个排出口 720。多个排出口 720设置于与排水盘400 的冷气通道510相对应的位置。
另外,天花板面板700的吸入口 710设置过滤器7IJ,以用于对流入吸 入口的空气进行过滤。而且,各个排出口 720设有在预定区间回旋而用于引 导排出空气的导风板730。导风板730由正转或反转的电机(未图示)驱动。
排出口 720以相同的形状设置于天花板面板700四周的四个位置。这种 排出口 720为具备长方形截面而形成向着长度方向L、宽度方向W、厚度方 向H延长的通道形状,由此沿着厚度方向H通过冷气通道的热交换后的冷气 在厚度方向H排出到室内空间。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风道引导结构的放大图,图5为在高度方 向和长度方向示出排出口的剖视图,图6为在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示出排出 口的剖视图。
由图3至图6可知,各个排出口 720在长度方向延伸形成有两个内侧面 723、 724。排出口 720的内侧面723、 724包括邻近吸入口 710形成的第一内 侧面723和隔着导风板730与第一内侧面723相隔宽度方向W间距而分隔形 成的第二内侧面724。
第 一 内侧面723使得排出口 720的宽度方向W间距沿着冷气的引导方向 A(即,排出口 720的厚度方向H)逐渐减小。原因在于如果排出口 720过度 地靠近吸入口 710,则通过排出口 720排出的冷气就会直接被吸入至吸入口 710,从而导致室内空间的制冷无法顺利地进行。因此,为了确保排出口720 与吸入口 710的分隔距离,第一内侧面723使得排出口 720的宽度方向W的 间距逐渐减小。在此,第一内侧面723可以形成为以预定曲率半径弯曲的弯 曲面723a,以使排出口 720的宽度方向W间距按照一定的比例减小。
如图5所示,排出口 720在长度方向L上分为中央部721和外围部722,除了排出口 720的中 央部721的排出口 720的两端722。
而且,如图3和图6所示,排出口 720具备随着导风板730的转动而在 第一内侧面723和导风板730之间形成的第一分支排出口 720a和在第二内侧 面724和导风板730之间形成的第二分支排出口 720b。
导风板730包括调整冷气的方向并形成外观的本体部731、 732,而本体 部731、 732包括位于与排出口 720的中央部721对应的位置的第一本体部 731和与排出口 720的外围部722对应的第二本体部732。即,导风板720的 第一本体部731是指通过排出口 720的中央部721的大部分冷气充分排出到 第一分支排出口 720a和第二分支排出口 720b而使导风板730直接被包围的 区域;导风板730的第二本体部732是指由于位于排出口 720的外围部722, 而使冷气的流量相对中央部721少,从而使得冷气无法充分包围导风板730 的去除第一本体部731的导风板730的两端。
排出口 720形成至少一个风道引导结构740,以使通过排出口 720排出 的冷气包围第二本体部732。具体地,风道引导结构740设置于与第一本体 部731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的第一内侧面723。风道引导结构740呈长度方 向L弯曲的曲面形状,以沿着冷气的引导方向A朝向第二本体部732。即, 风道引导结构740呈沿着宽度方向W形成且朝排出口 720的长度方向L偏向 的流线型结构。本实施例中,虽然例示了流线型风道引导结构740,但还可 以使用直线形状等可以将一部分冷气引导至第二本体部732的任何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风道引导结构740具备为引导冷气通道510的冷 气而设置于排出口 720上部的第一端部741和为通过排出口 720向室内空间 排出冷气而设置于排出口 720下部的第二端部742。
第一端部741是指从排出口 720的第一内侧面723向着第二内侧面724 在宽度方向W上突出预定大小的风道引导结构740的一端。第一端部741从 第一内侧面723突出形成的长度为可使通过排出口 720上部的中央部721的 冷气方向变换为流向排出口 720下部的外围部722的大小。对于本领域技术 人员来说,在考虑与设置于排出口 720内部的导风板730的千涉问题及噪声 问题的情况下,可根据排出口 720的形状易于设定第一端部741的突出长度。
第二端部742是指形成于排出口 720的下部的风道引导结构740的另一端。第二端部742在吸顶式空调机设置于天花板10时有可能暴露给用户。因 此,为了给予用户美观的印象,第二端部742的高度相对第一端部741更低。 优选地,第一端部741和第二端部742对应第一内侧面723的曲率而在宽度 方向W突出,由此不会暴露于外部。即,如图4所示,第二端部742优选地 不从第一内侧面723向宽度方向W突出而是与第一内侧面723形成为一体。
如图4所示,风道引导结构740具备用于连接第一端部741和第二端部 742的多个连接部743、 744。连接部743、 744包括连接第一端部741的突出 部和第二端部742的第一连一妻部743和连一妄第一端部741的侧面和第二端部 742的第二连接部744。
第一连接部743连接第一端部741和第二端部742的上面,且决定风道 引导结构740在宽度方向W突出的长度。如上所述,优选地风道引导结构740 的第一端部741和第二端部742具有对应于第一内侧面723曲率的曲率而向 宽度方向W突出,由此避免暴露到外部。
第二连接部744呈具有规定的曲率半径的弯曲形状,且连接第 一端部741 的侧面和第二端部742。第二连接部744将引导至排出口 720的中央部721 和导风板730的第一本体部731的冷气中的一部分冷气移动至排出口 720的 外围部722和导风板730的第二本体部732而排出到室内空间。在此,第二 连接部744的曲率半径可以理解为可协调冷气移动量和噪声问题的任意大
以下,对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吸顶式空调机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5及图6所示,首先,经过热交换后产生的冷气通过排水盘400的 冷气通道51(H皮引向A方向时,将会通过与冷气通道510连通的排出口 720 的中央部721。这时,通过中央部721的冷气中的大部分冷气包围导风板730 的第一本体部731并沿着B方向排出至室内空间。
同时,通过中央部721的冷气中的一部分冷气的流动方向由于风道引导 结构740而变换为向着外围部722流动。即,沿着A方向流动的冷气由于风 道引导结构740而变换为沿着C方向流动。
由此,通过外围部722的冷气包围导风板730的第二本体部732并沿着 C方向排出至室内空间。
结果,通过冷气通道510排出的冷气同时包围导风板730的第 一本体部 731和第二本体部732而排出到室内空间,从而可以解决由于流向第二本体
10部732的冷气量不充分而引起的室内空间的高温、高湿的空气流向导风板730 的第二本体部732而产生的结露的问题。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吸顶式空调机的基本技术思路为在天花 板面板排出口的内侧面设置风道引导结构,由此将一部分冷气移动至现有技 术中无法充分地移送到的导风板侧,进而防止结露现象。因而在不脱离本发 明的基本技术思路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和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吸顶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具备内侧面的至少一个排出口;设置于所述排出口的导风板,以用于调整冷气的风向;设置于所述内侧面的某一面的至少一个风道引导结构,以用于将冷气的排出方向转换为所述排出口的长度方向。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顶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口包括作 为承担热交换后的冷气的大部分流量的区域的中央部和形成于所述中央部的 外围上的外围部,所述风道引导结构将通过所述中央部的冷气中的 一部分冷 气移动至所述外围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顶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引导结构 沿着作为冷气的引导方向的所述排出口的厚度方向形成,且为从所述中央部 偏向所述外围部的流线型结构。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顶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引导结构 包括在所述排出口的上部向宽度方向突出形成的第 一端部、设置于所述排出 口的下部的第二端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的连接部。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顶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形成 为预定的大小,以使经过所述中央部的所述冷气的流动方向转换到所述外围 部,并且所述第二端部的大小相对所述第一端部小。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顶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形成有所述风道引 导结构的所述内侧一面设置成使所述排出口的宽度方向间距沿着所述冷气的 引导方向逐渐变窄,所述连接部包括连接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的上 面的第一连接部。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顶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形成有所述风道引 导结构的所述内侧一面形成为以预定曲率半径弯曲的弯曲面,以使所述排出 口的宽度方向间距按照一定的比例减小。
8、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顶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连 接所述第 一 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的侧面的第二连^t妄部。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顶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具 有预定的曲率。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顶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口包括 相同形状的四方向排出型排出口。
11、 一种吸顶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具备形成有第 一 内侧面及第二内侧面的排出口的天花板面板; 设置于所述排出口的导风板,以用于调整冷气的风向; 在所述排出口的中央与所述排出口连通的冷气通道; 形成于所述第 一内侧面和所述导风板之间的第一分支排出口 ; 形成于所述第二内侧面和所述导风板之间的第二分支排出口 ; 形成于所述第一内侧面的至少一个风道引导结构,其与所述冷气通道连 通,由此将通过所述第一分支排出口的中央区域的冷气中的一部分冷气移动 至所述第一分支排出口及所述第二分支排出口的外围区域。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吸顶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引导结 构在作为冷气的引导方向的所述第一分支排出口的厚度方向呈流线型结构。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吸顶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引导结 构沿着所述第一分支排出口的长度方向弯曲,以向着位于所述第一分支排出 口的外围的所述导风板的外围。
14、 一种吸顶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形成有引导冷气的冷气通道的排水盘; 形成有与所述冷气通道对应的排出口的天花板面板; 用于调整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冷气的风向的导风板; 位于与所述冷气通道相面对地连通的区域的所述导风板的第一本体部;位于所述第 一本体部的外围的所述导风板的第二本体部; 转换冷气的方向以使冷气沿着所述第二本体部排出的至少一个风道引导结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止排出口结露现象的吸顶式空调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吸顶式空调机包括具备内侧面的至少一个排出口;设置于排出口的导风板,以用于调整冷气的风向;设置于内侧面的某一面的至少一个风道引导结构,以用于将冷气的排出方向转换为排出口的长度方向。
文档编号F24F1/00GK101676638SQ200810183779
公开日2010年3月24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18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19日
发明者徐敬泰, 柳承勋, 金兑宪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