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调湿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载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的调湿装置,
特別涉及使吸附热交换器的吸附剂与空气接触来进行该吸附剂的复原动作 的调湿装置。
背景技术:
到目前为止,对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吸附及解吸从而对室内湿度 进行调节的调湿装置已经被人们知道。 例如在专利文献l中,有人公开过具有连接了载有吸附剂的吸 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回路的调湿装置。在该调湿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连 接有压缩机、第一吸附热交换器、膨胀阀、第二吸附热交换器及四通换向 阀。在该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剂进行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所述两个吸附 热交换器中的一个吸附热交换器起到蒸发器的作用,另一个吸附热交换器 起到冷凝器的作用。在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中进行使吸附剂吸附空 气中的水分的吸附动作,而在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中进行将吸附剂 的水分释放到空气中的复原动作。 具体而言,当该调湿装置的加湿运转时,室外空气流过成为冷 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在该吸附热交换器中,吸附剂被制冷剂加热,水分 从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而释放到室外空气中。经过该复原动作加湿后的空气 作为提供空气被提供给室内,对室内进行加湿。另一方面,室内空气流过 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在该吸附热交换器中,吸附剂被制冷剂冷却, 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经过该吸附动作将水分提供给吸附剂后的空 气,作为排出空气被排出到室外。 当该调湿装置的除湿运转时,室外空气流过成为蒸发器的吸附 热交换器。在该吸附热交换器中,吸附剂被制冷剂冷却,空气中的水分被
吸附剂吸附。经过该吸附动作除湿后的空气作为提供空气被提供给室内, 对室内进行除湿。另一方面,室内空气流过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 在该吸附热交换器中,吸附剂被制冷剂加热,水分从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而 释放到空气中。经过该复原动作被利用于吸附剂的复原后的空气,作为排 出空气被排出到室外。
在该调湿装置中,通过用调节风门(damper)切换空气通路, 同时用四通换向阀切换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的循环方向,来用两个吸附热 交换器反复交替地进行复原动作和吸附动作。就是说,在该调湿装置中, 在不损害吸附剂的吸附能力和复原能力的状态下将调节了湿度后的空气连 续不断地提供给室内。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4-294048号公报
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1的调湿装置的加湿运转过程中,室外 空气流过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因此,例如在冬季,若温度极低的 室外空气流过该吸附热交换器,就有在吸附热交换器的周围凝结成了露的 水分在吸附剂表面上冻结之虞。虽然在吸附剂的表面上冻结了的水分被流 过已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加热而逐渐融解,但是若这样在 吸附剂表面上反复进行水分的冻结和融解,就有吸附剂逐渐恶化,吸附剂 从吸附热交换器表面上剥离开之虞。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解决所述问题而研究开发出来的。其目的在于 在具有载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的调湿装置中,当温度极低的空气在复
原动作过程中流过吸附热交换器时,回避凝结成了露的水在吸附剂表面上 冻结。 第一发明,以下述调湿装置为前提,即包括载热体流通的载 热体回路50,和连接在该载热体回路50中并载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 51、 52,进行通过所述载热体回路50的载热体对吸附热交换器51、 52 的吸附剂进行加热,并使该吸附剂与空气接触而将吸附剂的水分释放到空 气中的复原动作的调湿装置。在该调湿装置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 空气在所述复原动作过程中从载热体的流入一侧流向流出 一侧。
在第一发明中,对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吸附及解吸的吸附剂载在 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上。在该调湿装置的复原动作过程中,吸附剂被流 过载热体回路50的载热体加热。在空气与被加热后的吸附剂接触了的情 况下,被吸附剂吸附着的水分释放到空气中。其结果是,吸附剂的吸附能 力得到恢复,例如通过将该空气提供给室内,对室内进行加湿。
在此,在所述复原动作过程中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空 气从载热体的流入一侧流向流出 一侧,空气流和载热体流成为所谓的并流。 因此,在复原动作过程中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温度较高的载热体 在空气流的流入端的部分流动。就是说,与逆流的情况相比,流过吸附热 交换器51、 52中的空气流入端的载热体的温度更高。因此,在吸附热交 换器51、 52的空气流入端,空气通过载热体高效地升温。
第二发明,是在第一发明中,所述调湿装置构成为进行通过 载热体对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吸附剂进行冷却,并使该吸附剂与 空气接触而使吸附剂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的吸附动作。在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空气在所述吸附动作过程中从载热体的流入一侧流向流出 一侧。
在第二发明的调湿装置的吸附动作过程中,水分被吸附热交换 器51、 52的吸附剂吸附。这时产生的吸附热,被流过载热体回路50的载 热体吸收。其结果是,水分积存在吸附剂中,例如通过将该空气提供给室 内,来对室内进行除湿。
在此,在所述吸附动作过程中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空 气从载热体的流入一侧流向流出一侧,空气和载热体成为所谓的并流。因 此,空气与载热体之间的、在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空气流入端的温度 差,大于空气和载热体已成为所谓的逆流的情况下的温度差。因此,在吸 附热交换器51、 52中,空气在空气流入端高效地降温。
第三发明,是在第一发明中,所述调湿装置构成为进行通过 载热体对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吸附剂进行冷却,并使该吸附剂与 空气接触而使吸附剂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的吸附动作。在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空气在所述吸附动作过程中》人载热体的流出一侧流向流入一侧。
在第三发明中,在进行吸附动作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 空气从载热体的流出 一侧流向流入一侧,空气和载热体成为所谓的逆流。
因此,空气和载热体之间在从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的空气上游端到下 游端为止的整个区域确保温度差。其结果是,吸附热交换器51、 52对空 气进行的冷却的效果提高。
第四发明,是在第一到第三发明中的任一个发明中,所述载热 在第四发明中,吸附热交换器51、 52连接到作为载热体回路 的制冷剂回路50中。在该制冷剂回路50中,通过使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 冷循环,吸附热交换器51、 52起到冷凝器或蒸发器的作用。在该调湿装 置的复原动作过程中,被已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制冷剂 加热后的吸附剂与空气接触。其结果是,被吸附剂吸附着的水分释放到空 气中。另一方面,在该调湿装置的吸附动作过程中,被已成为蒸发器的吸 附热交换器51、 52的制冷剂冷却后的吸附剂与空气接触。其结果是,空 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 一发明的效果一 在本发明中,在复原动作过程中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 设为使空气从载热体的流入一侧向流出一侧流通。因此,根据本发明,能 使空气在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空气流入端高效地升溫。这么一来,就 例如即使在冬季,温度极低的室外空气流过吸附热交换器51、 52时,也 能使室外空气的溫度在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空气流入端上升到较高的 溫度。因此,能够回避凝结成了露的水在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吸附剂 表面上冻结,能够防止吸附剂的恶化和吸附剂从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上 剥离开的现象。 根据所述第二发明,在吸附动作过程中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 中,使空气从载热体的流入一侧向流出一侧流通。因此,根据本发明,能 使空气在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空气流入端高效地降溫。这么一来,就 能使空气温度在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空气流入一侧成为露点以下的温 度而使水分凝结成露,来对该空气进行除湿。因此,能够提高该调湿装置 的除湿能力。因此,即使是在若只靠吸附剂的除湿能力,就不能对空气充 分地进行除湿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水分凝结成露来弥补吸附剂的除湿 能力的不足。
根据所述第三发明,在吸附动作过程中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 中,设为使空气从载热体的流出一侧向流入一侧流通。因此,根据本发明, 能够提高吸附热交换器51、 52对空气进行的冷却的效果。因此,能够在 吸附动作过程中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对空气高效地进行冷却,同时 对该空气进行除湿,能够例如在夏季的除湿运转时对室内高效地进行制冷。
根据所述第四发明,作为载热体回路,采用进行制冷循环的制 冷剂回路50。因此,在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能够通过进行蒸发的制 冷剂对制冷剂高效地进行冷却,能够提高吸附剂的吸附能力。此外,能通 过进行凝缩的制冷剂对制冷剂高效地进行加热,能够提高吸附剂的复原能 力。
图1是从上面、右侧面及左侧面看而表示的结构图,表示第一 实施例的调湿装置的概略结构。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的管道系统图,图2 (a) 是表示第一动作过程中的动作情况的图;图2 (b)是表示第二动作过程中 的动作情况的图。
图3是吸附热交换器的相无略立体图。
图4是调湿装置的概略结构图,表示空气在除湿运转的第一动作过程 中的流动情况。
图5是调湿装置的概略结构图,表示空气在除湿运转的第二动作过程 中的流动情况。
图6是调湿装置的概略结构图,表示空气在加湿运转的第一动作过程 中的流动情况。
图7是调湿装置的概略结构图,表示空气在加湿运转的第二动作迚程 中的流动情况。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除湿运转时的吸附热交换器中的、空气流与 制冷剂流之间的关系的概略结构图,图8 (a)是表示吸附动作过程中的情 况的图;图8 (b)是表示复原动作过程中的情况的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加湿运转时的吸附热交换器中的、空气流与
制冷剂流之间的关系的概略结构图,图9 (a)是表示吸附动作过程中的情 况的图;图9 (b)是表示复原动作过程中的情况的图。
图10是从上面、右侧面及左侧面看而表示的结构图,表示第二实施 例的调湿装置的概略结构。
图11是调湿装置的概略结构图,表示空气在除湿运转的第一动作过 程中的流动情况。
图12是调湿装置的概略结构图,表示空气在除湿运转的第二动作过 程中的流动情况。
图13是调湿装置的概略结构图,表示空气在加湿运转的第一动作过 程中的流动情况。
图14是调湿装置的概略结构图,表示空气在加湿运转的第二动作过 程中的流动情况。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除湿运转时的吸附热交换器中的、空气流 与制冷剂流之间的关系的概略结构图,图15 (a)是表示吸附动作过程中 的情况的图;图15 (b)是表示复原动作过程中的情况的图。
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加湿运转时的吸附热交换器中的、空气流 与制冷剂流之间的关系的概略结构图,图16 (a)是表示吸附动作过程中 的情况的图;图16 (b)是表示复原动作过程中的情况的图。
图17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的管道系统图, 图17 (a)是表示第一动作过程中的动作情况的图;图17 (b)是表示第 二动作过程中的动作情况的图。
图18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的除湿运转时的吸附热交换器中的、 空气流与制冷剂流之间的关系的概略结构图,图18 (a)是表示吸附动作 过程中的情况的图;图18 (b)是表示复原动作过程中的情况的图。
图19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的加湿运转时的吸附热交换器中的、 空气流与制冷剂流之间的关系的概略结构图,图19 (a)是表示吸附动作 过程中的情况的图;图19 (b)是表示复原动作过程中的情况的图。
图20是概略结构图,表示其他实施例的吸附热交换器。
符号说明 IO —调湿装置;50 —制冷剂回路(载热体回路);51、 52—吸
附热交换器。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发明的第 一 实施例〉
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调湿装置10,是对空气 进行除湿和加湿的调湿装置。该调湿装置IO,是所谓的换气式调湿装置, 对室外空气OA的湿度进行调节后将该室外空气OA提供给室内,同时将 室内空气RA排出到室外。
〈调湿装置的整体结构〉
参照图1,对所述调湿装置IO进行说明。补充说明一下,在没有特別 的说明的情况下,在此进行的说明中使用的"上"、"下"、"左"、"右"、"前"、 "后"、"近"及"远"是指从正面一侧看所述调湿装置10的情况下的方 向。 所述调湿装置IO,包括壳体11。在壳体11内收纳有制冷剂回 路50。在该制冷剂回路50中,连接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第二吸附热 交换器52、压缩机53、四通换向阀54及电动膨胀阀55。后面对制冷剂 回路50进行详细的说明。 所述壳体ll,形成为比较扁平且高度较小的长方体状。在该壳 体11中,以竖立的方式在图1中的前面一侧设置有前面^! 12,以竖立的 方式在图1中的最远一侧设置有背面板13,图1中的从前面朝向最远一侧 的方向是长边方向。 在壳体11的前面板12中,排气口 21在靠左侧的位置上开口 , 送气口 22在靠右侧的位置上开口。在壳体11的背面板13中,室外空气 吸入口 23在靠左侧的位置上开口 ,室内空气吸入口 24在靠右侧的位置上 开口 。 所述壳体ll的内部空间,被区划成前面板12—侧的部分和背 面板13 —侧的部分。 所述壳体ll内的前面板12—侧的空间,被隔成左右两个空间。 在所述被隔成左右两个空间的空间中,靠左侧的空间构成排气风扇室35,
靠右侧的空间构成送气风扇室36。排气风扇室35,通过排气口 21与室外 空间连通起来。排气风扇25收纳在该排气风扇室35内,排气风扇25的 出风口与排气口 21连接起来。另一方面,送气风扇室36,通过送气口 22 与室内空间连通起来。送气风扇26收纳在该送气风扇室36内,送气风扇 26的出风口与送气口 22连接起来。此外,在送气风扇室36内还收纳有 压缩机53。 在所述壳体ll内,第一隔板16左侧的空间被隔成上下两个空 间,上侧空间构成排气侧流路31,下侧空间构成室外空气侧流路32。排 气侧流路31,与排气风扇室35连通。室外空气侧流路32,通过室外空气 吸入口 23与室外空间连通。另一方面,右侧的空间—皮隔成上下两个空间, 上侧空间构成送气侧流路33,下侧空间构成室内空气侧流路34。送气侧 流路33,与送气风扇室36连通。室内空气侧流路34,通过室内空气吸入 口 24与室内连通。 第一隔板16和第二隔板17之间的空间,被中央隔板18还隔 成前后两个空间。中央隔板18的前面一侧空间构成第一热交换器室37, 该中央隔板18的后面一侧空间构成第二热交换器室38。在第一热交换器 室37内收纳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二热交换器室38内收纳有第 二吸附热交换器52。这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1、 52,设置为沿前后方向 穿过各自被收纳着的热交换器室37、 38。 在所述第一隔板16中,设置有四个开闭式调节风门41到44。 具体而言,在第一隔板16中,在前面一侧的上部安装有第一调节风门41; 在背面一侧的上部安装有第二调节风门42;在前面一侧的下部安装有第三 调节风门43;在背面一侧的下部安装有第四调节风门44。在打开了第一 调节风门41的情况下,排气侧流路31和第一热交换器室37连通。在打 开了第二调节风门42的情况下,排气侧流路31和第二热交换器室38连
通。在打开了第三调节风门43的情况下,室外空气侧流路32和第一热交 换器室37连通。在打开了第四调节风门44的情况下,室外空气侧流路 32和第二热交换器室38连通。 在所述第二隔板17中,设置有四个开闭式调节风门45到48。 具体而言,在第二隔板17中,在前面一侧的上部安装有第五调节风门45; 在背面一侧的上部安装有第六调节风门46;在前面一侧的下部安装有第七 调节风门47;在背面一侧的下部安装有第八调节风门48。在打开了第五 调节风门45的情况下,送气侧流路33和第一热交换器室37连通。在打 开了第六调节风门46的情况下,送气侧流路33和第二热交换器室38连 通。在打开了第七调节风门47的情况下,室内空气侧流路34和第一热交 换器室37连通。在打开了第八调节风门48的情况下,室内空气侧流路 34和第二热交换器室38连通。
〈制冷剂回路的结构〉
参照图2说明所述制冷剂回路50。
所述制冷剂回路50,是设置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第二吸 附热交换器52、压缩机53、四通换向阀54及电动膨胀阀55的闭路。该
就是说,制冷剂回路50构成作为载热体的制冷剂所流动的载热体回路。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50中,压缩机53的喷出 一侧连接在四通换 向阀54的第 一 阀口上,该压缩^几53的吸入一侧连接在四通换向阀54的 第二阀口上。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一端连接在四通换向阀54的第三阀 口上。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另一端,通过电动膨胀阀55连接在第二吸 附热交换器52的一端。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另一端,连接在四通换向 阀54的第四阀口上。 所述四通换向阀54,能够切换为下述两种状态第一阀口及第 三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及第四阀口连通的第一状态(图2(a)所示的状态)、 和第一阀口及第四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及第三阀口连通的第二状态(图2
(b)所示的状态)。
如图3所示,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 都由交叉鳍片(cross fin)型鳍管式热交换器构成。这些吸附热交换器51、
52,包括铝制鳍片57和铜制传热管58。所述鳍片57,分别形成为矩形板 状。各个鳍片57,在与流过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空气流动方向垂直相 交的方向上隔着一定不变的间隔排列着。
所述传热管58,设置为贯穿各个鳍片57。该传热管58,由在 空气流动方向上排成两列的第一传热管部58a和第二传热管部58b构成。 各个传热管部58a、 58b以贯穿各个鳍片57的多个部位的方式弯曲,管道 笔直的部分设置为在鳍片57的长边方向上排列。 所述第一传热管部58a的一端位于鳍片57的右侧下部,连接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50的制冷剂管道上。第一传热管部58a的另一端位于 鳍片57的右侧上部。所述第二传热管部58b的一端位于鳍片57的左侧上 部,与所述第一传热管部58a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传热管部58b的另一端 位于鳍片57的左侧下部,连接在所述制冷剂回路50的制冷剂管道上。
在所述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在各个鳍片57的表面上 载有吸附剂,流过鳍片57之间的空气与载在鳍片57上的吸附剂接触。作 为所述吸附剂,采用沸石、硅胶、活性碳、具有亲水性官能基的有机高分 子材料等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水蒸气的物质。
具有所述结构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各 个热交换器室37、 38内,使得第一传热管部58a—侧位于所述送气侧流 路33及室内空气侧流路34 —侧,并且第二传热管部58b —侧位于所述排 气侧流路31及室外空气侧流路32 —侧。
—运转动作一
本实施例的调湿装置10,进行除湿运转和加湿运转。除湿运转过程中 或加湿运转过程中的调湿装置10,对吸入的室外空气OA的湿度进行调节 后将该室外空气OA作为提供空气SA提供给室内,同时将吸入的室内空 气RA作为排出空气EA排出到室外。就是说,除湿运转过程中及加湿运 转过程中的调湿装置IO,給室内换空气。
〈除湿运转〉
在除湿运转过程中的调湿装置10内,使送气风扇26和排气风扇25 运转。 一让送气风扇26运转,室外空气就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外空气吸入 口 23被吸入到壳体11内。 一让排气风扇25运转,室内空气就作为第二
空气从室内空气吸入口 24被吸入到壳体11内。除湿运转过程中的调湿装 置10,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为三分钟的间隔)反复交替地进行第一 动作和第二动作。
对除湿运转时的第 一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2 (a)所示,在该第一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 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在该状态下的制冷剂回路50中,制冷 剂进行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这时,在制冷剂回路50中,从压缩机53 喷出的制冷剂依次流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电动膨胀阀55及第二吸附 热交换器52,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冷凝器,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 成为蒸发器。 如图4所示,在该第一动作过程中,只有第一调节风门41、第 四调节风门44、第六调节风门46及第七调节风门47成为打开状态,其 他调节风门42、 43、 45及48成为关闭状态。 从室外空气吸入口 23流入到室外空气侧流路32中后的第一空 气,流过第四调节风门44而流入到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之后流过第二 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 剂吸附,这时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就是说,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 52中进行吸附动作。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除湿后的第一空气,流过 第六调节风门46而流入到送气侧流路33中,再流过送气风扇室36后流 过送气口 22,然后被提供给室内。 另一方面,从室内空气吸入口 24流入到室内空气侧流路34中 的第二空气,流过第七调节风门47而流入到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之后 流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水分从被制冷剂 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脱离出来的水分被提供給第二空气。就是说, 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进行复原动作。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被提 供了水分后的第二空气,流过第一调节风门41而流入到排气侧流路31中, 再流过排气风扇室35后流过排气口 21,然后被排出到室外。
对除湿运转时的第二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2 (b)所示,在该第二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 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在该状态下的制冷剂回路50中,制冷
剂进行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这时,在制冷剂回路50中,从压缩机53 喷出的制冷剂依次流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电动膨胀阀55及第一吸附 热交换器51,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冷凝器,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 成为蒸发器。 如图5所示,在该第二动作过程中,只有第二调节风门42、第 三调节风门43、第五调节风门45及第八调节风门48成为打开状态,其 他调节风门41、 44、 46及47成为关闭状态。 从室外空气吸入口 23流入到室外空气侧流路32中后的第一空 气,流过第三调节风门43而流入到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之后流过第一 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 剂吸附,这时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就是说,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 51中进行吸附动作。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除湿后的第一空气,流过 第五调节风门45而流入到送气侧流路33中,再流过送气风扇室36后流 过送气口 22,然后被提供给室内。 另 一方面,从室内空气吸入口 24流入到室内空气侧流路34中 的第二空气,流过第八调节风门48而流入到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之后 流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水分从被制冷剂 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脱离出来的水分被提供给第二空气。就是说, 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进行复原动作。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被提 供了水分后的第二空气,流过第二调节风门42而流入到棑气侧流路31中, 再流过排气风扇室35后流过排气口 21,然后被排出到室外。
〈加湿运转〉
在加湿运转过程中的调湿装置10内,使送气风扇26和排气风扇25 运转。 一让送气风扇26运转,室外空气就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外空气吸入 口 23被吸入到壳体11内。 一让排气风扇25运转,室内空气就作为第一 空气从室内空气吸入口 24被吸入到壳体11内。加湿运转过程中的调湿装 置10,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为三分钟的间隔)反复交替地进行第一 动作和第二动作。
对加湿运转时的第 一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2 (a)所示,在该第一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
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一状态。与除湿运转的第一动作过程中一样,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50中,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冷凝器,而第二吸附 热交换器52成为蒸发器。 如图6所示,在该第一动作过程中,只有第二调节风门42、第 三调节风门43、第五调节风门45及第八调节风门48成为打开状态,其 他调节风门41、 44、 46及47成为关闭状态。 从室内空气吸入口 24流入到室内空气侧流路34中后的第 一 空 气,流过第八调节风门48而流入到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之后流过第二 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 剂吸附,这时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就是说,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 52中进行吸附动作。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被夺去水分后的第一空气, 流过第二调节风门42而流入到排气侧流路31中,再流过排气风扇室35 后流过排气口21,然后被排出到室外。 另一方面,从室外空气吸入口 23流入到室外空气侧流路32中 的第二空气,流过第三调节风门43而流入到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之后 流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水分从被制冷剂 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脱离出来的水分被提供给第二空气。就是说, 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进行复原动作。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被加 湿后的第二空气,流过第五调节风门45而流入到送气侧流路33中,再流 过送气风扇室36后流过送气口 22,然后被提供給室内。
对加湿运转时的第二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2 (b)所示,在该第二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 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二状态。与除湿运转的第二动作过程中一样,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50中,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冷凝器,而第一吸附 热交换器51成为蒸发器。 如图7所示,在该第二动作过程中,只有第一调节风门41、第 四调节风门44、第六调节风门46及第七调节风门47成为打开状态,其 他调节风门42、 43、 45及48成为关闭状态。 从室内空气吸入口 24流入到室内空气侧流路34中后的第 一 空 气,流过第七调节风门47而流入到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之后流过第一
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第一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 剂吸附,这时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就是说,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 51中进行吸附动作。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被夺去水分后的第一空气, 流过第一调节风门41而流入到排气侧流路31中,再流过排气风扇室35 后流过排气口 21,然后被排出到室外。 另一方面,从室外空气吸入口 23流入到室外空气侧流路32中 的第二空气,流过第四调节风门44而流入到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之后 流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水分从被制冷剂 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脱离出来的水分被提供给第二空气。就是说, 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进行复原动作。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加湿 后的第二空气,流过第六调节风门46而流入到送气侧流路33中,再流过 送气风扇室36后流过送气口 22,然后被提供给室内。
—制冷剂及空气在吸附热交换器内的流动情况一
接着,对所述调湿装置IO的各种运转时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内 的空气流与制冷剂流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的调湿装置10中, 在室外空气流入到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的情况下、和室内空气流入到 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的情况下,流过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空气 的流动方向正相反。此外,在制冷剂回路50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成为 蒸发器的情况下、和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 52成为冷凝器的情况下,流 过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正相反。
〈除湿运转〉
如图8 (a)所示,在所述除湿运转时的吸附动作过程中,室外空气当 第一动作时流过成为蒸发器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而被提供到室内,室 外空气当第二动作时流过成为蒸发器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而被提供给 室内。在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制冷剂从第二传热管部 58b —侧流向第 一传热管部58a —侧。室外空气,从第二传热管部58b — 侧流向第一传热管部58a —侧而流过吸附热交换器51、 52。就是说,在 除湿运转时的吸附动作过程中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室外空气从制 冷剂的上游一侧流向下游一侧,空气和制冷剂成为所谓的并流。
如图8 (b)所示,在所述除湿运转时的复原动作过程中,室内
空气当第一动作时流过成为冷凝器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而被排出到室
外,室内空气当第二动作时流过成为冷凝器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而被 排出到室外。在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制冷剂从第一传 热管部58a—侧流向第二传热管部58b—侧。室内空气,从第一传热管部 58a —侧流向第二传热管部58b —侧而流过吸附热交换器51、 52。就是 说,在除湿运转时的复原动作过程中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室内空 气从制冷剂的上游一侧流向下游一侧,空气和制冷剂成为所谓的并流。
当该除湿运转时,在吸附动作过程中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 器51、 52中,室外空气从制冷剂的上游一侧流向下游一侧。因此,在吸 附热交换器51、 52的空气流入端的、室外空气与制冷剂之间的温度差很 大。其结果是,能够使制冷剂在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空气流入端的蒸 发温度为空气的露点温度以下,使水分凝结成露,来对该空气进4亍除湿。 补充说明一下,凝结成露的水分,被回收到设置在吸附热交换器51、 52 下部的、未示的排水盘中,再被排出到调湿装置10的外部。
〈加湿运转〉
如图9 (a)所示,在所述加湿运转时的吸附动作过程中,室内空气当 第一动作时流过成为蒸发器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而被排出到室外,室 内空气当第二动作时流过成为蒸发器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而被排出到 室外。在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制冷剂从第二传热管部 58b—侧流向第一传热管部58a—侧。室内空气,从第二传热管部58b — 侧流向第一传热管部58a —侧而流过吸附热交换器51、 52。就是说,在 加湿运转时的吸附动作过程中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室内空气从制 冷剂的上游一侧流向下游一侧,空气和制冷剂成为所谓的并流。
如图9 (b)所示,在所述加湿运转时的复原动作过程中,室外 空气当第一动作时流过成为冷凝器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而被提供给室 内,室外空气当第二动作时流过成为冷凝器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而被 提供给室内。在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制冷剂从第一传 热管部58a—侧流向第二传热管部58b—侧。室外空气,^v第一传热管部 58a —侧流向第二传热管部58b —侧而流过吸附热交换器51、 52。就是 说,在加湿运转时的复原动作过程中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室外空
气从制冷剂的上游一侧流向下游一侧,空气和制冷剂成为所谓的并流。
当该加湿运转时,在复原动作过程中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
器51 、 52中,室外空气从制冷剂的上游一侧流向下游一侧。因此,能使 流过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空气流入端的制冷剂的温度为较高的温度。 其结果是,室外空气在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空气流入端高效地升温。
—第 一 实施例的效果一
在所述第一实施例中,在加湿运转时的复原动作中成为冷凝器的吸附 热交换器51、 52中,使室外空气从制冷剂的上游一侧流向下游一侧。因 此,能使空气在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空气流入端高效地升温。这么一 来,就即使是在冬季,温度极低的室外空气流过吸附热交换器51、 52时, 也能使室外空气在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空气流入端成为较高的温度。 因此,能够回避凝结成了露的水在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吸附剂表面上 冻结,能够防止起因于该现象的吸附剂恶化和结合吸附剂的粘接剂 (binder)的恶化。因此,能够防止吸附剂从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上剥 离开的现象,能够提高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可靠性。
在所述第一实施例中,在除湿运转时的吸附动作中成为蒸发器 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使室外空气从制冷剂的上游一侧流向下游一 侧。因此,能够在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空气流入端使空气中的水分凝 结成露,对该空气进行除湿。因此,能够提高该调湿装置10的除湿性能。
〈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第二实施例的调湿装置10,是空气 流路和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布置与所述第一实施例不同的类型的装置。 以下,参照图10,对与所述第一实施例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卜充说明一 下,在没有特别的说明的情况下,在此进行的说明中使用的"上"、"下"、 "左"、"右"、"前"、"后"、"近"及"远"是指从正面一侧看所述调湿装 置10的情况下的方向。 所述调湿装置IO,包括壳体11。在壳体11内收纳有与所述第 一实施例 一样的制冷剂回路50 。 所述壳体ll,形成为比较扁平且高度较小的长方体状。在该壳 体11中,以竖立的方式在图10中的前面一侧设置有前面板12,以竖立
的方式在图10中的最远一侧设置有背面板13。与所述第一实施例不同, 在第二实施例的壳体11中,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和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致 相等。
在壳体11的前面板12中,排气口 21在靠左侧的位置上开口 , 送气口 22在靠右侧的位置上开口。在壳体11的背面板13的中央部分, 室外空气吸入口 23在靠上侧的位置上开口 ,室内空气吸入口 24在靠下侧 的位置上开口 。 在所述壳体11内的前面板12—侧,以与所述第一实施例一样 的方式形成有排气风扇室35和送气风扇室36。另一方面,所述壳体11 内的其余的空间被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壳体11内的第一隔板16及第二隔 板17在前后方向上隔成三个空间。这些隔板16、 17,沿壳体ll的左右 方向延伸。第一隔板16布置在靠所述背面板13—侧的位置上,第二隔板 17布置在靠所述前面板12 —侧的位置上。 在所述壳体ll内,比第一隔板16远的那一侧空间被隔成上下 两个空间,上侧空间构成室外空气侧流路32,下侧空间构成室内空气侧流 路34。室外空气侧流路32,通过室外空气吸入口 23与室外空间连通。室 内空气侧流路34,通过室内空气吸入口 24与室内连通。另一方面,比第 二隔板17近的那 一侧空间被隔成上下两个空间,上侧空间构成排气侧流 路31,下侧空间构成送气侧流路33。排气侧流路31,与排气风扇室35 连通。送气侧流路33,与送气风扇室36连通。 第一隔板16和第二隔板17之间的空间,被中央隔板18还隔 成左右两个空间。中央隔板18的右侧空间构成第一热交换器室37,该中 央隔板18的左侧空间构成第二热交换器室38。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内 收纳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二热交换器室38内收纳有第二吸附热 交换器52。这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1、 52,设置为沿左右方向穿过各自被 收纳着的热交换器室37、 38。 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 52,构成为与所述第一实施例一样(参 照图3)。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 52以竖立的方式设置在各个热交换器室 37、 38内,使得第一传热管部58a—侧位于室外空气侧流路32及室内空 气侧流路34 —侧,并且第二传热管部58b —侧位于排气侧流路31及送气侧流路33 —侧。 在所述第一隔板16中,设置有四个开闭式调节风门41到44。 具体而言,在第一隔板16中,在右侧上部安装有第一调节风门41;在左 侧上部安装有第二调节风门42;在右侧下部安装有第三调节风门43;在 左侧下部安装有第四调节风门44。在打开了第一调节风门41的情况下, 室外空气侧流路32和第一热交换器室37连通。在打开了第二调节风门 42的情况下,室外空气侧流路32和第二热交换器室38连通。在打开了 第三调节风门43的情况下,室内空气侧流路34和第一热交换器室37连 通。在打开了第四调节风门44的情况下,室内空气侧流路34和第二热交 换器室38连通。 在所述第二隔板17中,设置有四个开闭式调节风门45到48。 具体而言,在第二隔板17中,在右侧上部安装有第五调节风门45;在左 侧上部安装有第六调节风门46;在右侧下部安装有第七调节风门47;在 左侧下部安装有第八调节风门48。在打开了第五调节风门45的情况下, 排气侧流路31和第一热交换器室37连通。在打开了第六调节风门46的 情况下,排气侧流路31和第二热交换器室38连通。在打开了第七调节风 门47的情况下,送气侧流路33和第一热交换器室37连通。在打开了第 /v调节风门48的情况下,送气侧流路33和第二热交换器室38连通。
—运转动作一
与第一实施例一样,本实施例的调湿装置10进行除湿运转和加湿运转。 〈除湿运转〉
在除湿运转时的第一动作中,制冷剂回路50的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 为图2 (a)所示的第一状态。在该状态下的制冷剂回路50中,第一吸附 热交换器51成为冷凝器,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蒸发器。
如图ll所示,在该第一动作过程中,只有第二调节风门42、 第三调节风门43、第五调节风门45及第八调节风门48成为打开状态, 其他调节风门41、 44、 46及47成为关闭状态。 室外空气,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外空气吸入口 23流入到室外空 气侧流路32中。该第一空气,流过第二调节风门42而流入到第二热交换
器室38中,之后流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该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 中,以与所述第一实施例一样的方式进行吸附动作。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 52中除湿后的第一空气,流过第八调节风门48而流入到送气侧流路33 中,再流过送气风扇室36后流过送气口 22,然后被提供给室内。
室内空气,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内空气吸入口 24流入到室内空 气侧流路34中。该第二空气,流过第三调节风门43而流入到第一热交换 器室37中,之后流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该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 中,以与所述第一实施例一样的方式进行复原动作。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 51中被提供了水分后的第二空气,流过第五调节风门45而流入到排气侧 流路31中,再流过排气风扇室35后流过排气口 21,然后^1排出到室外。
在除湿运转时的第二动作中,制冷剂回路50的四通换向阀54 被设定为图2 (b)所示的第二状态。在该状态下的制冷剂回路50中,第 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冷凝器,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蒸发器。
如图12所示,在该第二动作过程中,只有第一调节风门41、 第四调节风门44、第六调节风门46及第七调节风门47成为打开状态, 其他调节风门42、 43、 45及48成为关闭状态。 室外空气,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外空气吸入口 23流入到室外空 气侧流路32中。该第一空气,流过第一调节风门41而流入到第一热交换 器室37中,之后流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 进行吸附动作。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除湿后的第一空气,流过第七 调节风门47而流入到送气侧流路33中,再流过送气风扇室36后流过送 气口22,然后被提供给室内。 室内空气,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内空气吸入口 24流入到室内空 气侧流路34中。该第二空气,流过第四调节风门44而流入到第二热交换 器室38中,之后流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该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 中进行复原动作。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被提供了水分后的第二空气, 流过第六调节风门46而流入到排气侧流路31中,再流过排气风扇室35 后流过排气口 21,然后被排出到室外。
〈加湿运转〉
在加湿运转时的第一动作中,制冷剂回路50的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
为图2 (a)所示的第一状态。在该状态下的制冷剂回路50中,第一吸附 热交换器51成为冷凝器,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蒸发器。
如图13所示,在该第一动作过程中,只有第一调节风门41、 第四调节风门44、第六调节风门46及第七调节风门47成为打开状态, 其他调节风门42、 43、 45及48成为关闭状态。 室外空气,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外空气吸入口 23流入到室外空 气侧流路32中。该第二空气,流过第一调节风门41而流入到第一热交换 器室37中,之后流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该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 中进行吸附动作。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除湿后的第二空气,流过第 七调节风门47而流入到送气侧流路33中,再流过送气风扇室36后流过 送气口22,然后被提供给室内。 室内空气,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内空气吸入口 24流入到室内空 气侧流路34中。该第一空气,流过第四调节风门44而流入到第二热交换 器室38中,之后流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该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 中进行复原动作。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被提供水分后的第一空气, 流过第六调节风门46而流入到排气侧流路31中,再流过排气风扇室35 后流过排气口 21,然后被排出到室外。
在除湿运转时的第二动作中,制冷剂回路50的四通换向阀54 被设定为图2 (b)所示的第二状态。在该状态下的制冷剂回路50中,第 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冷凝器,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蒸发器。
如图14所示,在该第二动作过程中,只有第二调节风门42、 第三调节风门43、第五调节风门45及第八调节风门48成为打开状态, 其他调节风门41、 44、 46及47成为关闭状态。 室外空气,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外空气吸入口 23流入到室外空 气侧流路32中。该第二空气,流过第二调节风门42而流入到第二热交换 器室38中,之后流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该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 中进行吸附动作。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除湿后的第二空气,流过第 八调节风门48而流入到送气侧流路33中,再流过送气风扇室36后流过 送气口22,然后被提供给室内。
室内空气,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内空气吸入口 24流入到室内空
气侧流路34中。该第一空气,流过第三调节风门43而流入到第一热交换 器室37中,之后流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该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 中进行复原动作。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被提供水分后的第一空气, 流过第五调节风门45而流入到排气侧流路31中,再流过排气风扇室35 后流过排气口21,然后被排出到室外。
—制冷剂及空气在吸附热交换器内的流动情况—
接着,对第二实施例的调湿装置10的各种运转时的、吸附热交换器 51、 52内的空气流与制冷剂流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的调湿装 置10中,在室外空气流入到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的情况下、和室内空 气流入到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的情况下,流过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相同。此外,在制冷剂回路50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和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 52成为冷凝器的情况 下,流过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正相反。
〈除湿运转〉
如图15 (a)所示,在所述除湿运转时的吸附动作过程中,在成为蒸 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制冷剂从第二传热管部58b —侧流向第 一传热管部58a—侧。另一方面,室外空气,从第一传热管部58a—侧流 向第二传热管部58b —侧而流过吸附热交换器51、 52。就是说,在除湿 运转时的吸附动作过程中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室外空气从制冷剂 的下游一侧流向上游一侧,空气和制冷剂成为所谓的逆流。
如图15 (b)所示,在所述除湿运转时的复原动作过程中,在 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制冷剂从第一传热管部58a—侧 流向第二传热管部58b—侧。室内空气,从第一传热管部58a—侧流向第 二传热管部58b —侧而流过吸附热交换器51、 52。就是说,在除湿运转 时的复原动作过程中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空气从制冷剂的上游一 侧流向下游 一 侧,空气和制冷剂成为所谓的并流。
当该除湿运转时,在吸附动作过程中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 中,室外空气从制冷剂的下游一侧流向上游一侧。因此,能够在吸附热交 换器51、 52的从空气上游端到下游端为止的整个区域确保一定程度的、 空气和制冷剂的温度差。其结果是,能够通过该吸附热交换器51、 52高
效地冷却空气。 〈加湿运转〉
如图16 (a)所示,在所述加湿运转时的吸附动作过程中,在成为蒸 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制冷剂从第二传热管部58b—侧流向第 一传热管部58a—侧。另一方面,室内空气,从第一传热管部58a—侧流 向第二传热管部58b —侧而流过吸附热交换器51、 52。就是说,在加湿 运转时的吸附动作过程中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空气从制冷剂的下 游 一 侧流向上游 一 侧,空气和制冷剂成为所谓的逆流。
如图16 (b)所示,在所述加湿运转时的复原动作过程中,在 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制冷剂从第一传热管部58a—侧 流向第二传热管部58b—侧。室外空气,从第一传热管部58a—侧流向第 二传热管部58b —侧而流过吸附热交换器51、 52。就是说,在加湿运转 时的复原动作过程中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空气从制冷剂的上游一 侧流向下游一侧,空气和制冷剂成为所谓的并流。 与所述第一实施例一样,当该加湿运转时,在复原动作过程中 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室外空气从制冷剂的上游一侧流 向下游一侧。因此,温度较高的制冷剂流过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空气 流入端。其结果是,室外空气在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空气流入端高效 地升溫。
—第二实施例的效果一
与所述第一实施例一样,在所述第二实施例中,在加湿运转时的复原 动作中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使室外空气从制冷剂的上游一侧流向 下游一侧。因此,能使空气在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空气流入端高效地 升溫。因此,能够回避凝结成了露的水在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吸附剂 表面上冻结。
在所述第二实施例中,在除湿运转时的吸附动作中的吸附热交 换器51、 52中,使室外空气从制冷剂的下游一侧流向上游一侧。因此, 能够通过吸附热交换器51、 52高效地冷却空气。因此,例如在夏季的除 湿运转时等,能够用该调湿装置IO对室内高效地进行制冷。
〈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
也可以是这样的,将图17所示的制冷剂回路50用于调湿装置10, 来代替所述第二实施例的制冷剂回路。该变形例的制冷剂回路50,除了所 述实施例的各个结构因素的部件以外还连接有第二四通换向阀56。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50中,压缩机53的喷出一侧连接在第一四 通换向阀54的第一阀口上,该压缩机53的吸入一侧连接在第二四通换向 阀56的第二阀口上。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 一端连接在第一四通换 向阀54的第三阀口上,另一端连接在第二四通换向阀56的第三阀口上。 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一端连接在第一四通换向阀54的第四阀口上, 另一端连接在第二四通换向阀56的第四阀口上。第一四通换向阀54的第 二阀口和第二四通换向阀56的第一阀口 ,通过电动膨胀阀55连接起来。
所述四通换向阀54、 56,能够切换为下述两种状态各自的第 一阀口及第三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及第四阀口连通的第一状态(图17 (a) 所示的状态)、和各自的第一阀口及第四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及第三阀口连 通的第二状态(图17 (b)所示的状态)。 在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的调湿装置10中,无论将两个四通换向 阀54、 56切换为第一状态还是切换为第二状态,在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流通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都一样。就是说,在该调湿装置10中,在 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 52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和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 52成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相同。此外,在该调湿装置 10中,在室外空气流入到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的情况下、和室内空气 流入到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的情况下,流过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 52 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相同。
因此,在除湿运转时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在图18 (a) 所示的吸附动作过程中、和图18 (b)所示的复原动作过程中,空气和制 冷剂都成为并流。此外,在加湿运转时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在图 19 (a)所示的吸附动作过程中、和图19 (b)所示的复原动作过程中, 制冷剂和空气都成为并流。 因此,在加湿运转时的复原动作过程中,能够在吸附热交换器 51、 52的空气流入端对空气高效地进行加热,能够回避凝结成了露的水在 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吸附剂表面上冻结。此外,在除湿运转时的吸附
动作过輕中,能够在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空气流入端使空气中的水分 凝结成露,来提高该调湿装置10的除湿性能。
〈其他实施例〉
也可以将所述各个实施例设为下述结构。
在所迷各个实施例中,在各个热交换器室37、 38中分別收纳 有一个吸附热交换器51、 52。然而,也可以是这样的,在所述热交换器室 内使多个吸附热交换器重叠而排列。在图20的例子中,使两个吸附热交 换器沿空气流动方向排列。制冷剂回路50的制冷剂,分成两条剂流而流 入到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 51中,所述两条剂流在从各个吸附热交换器 51、 51中流出后重新进4亍合流。这么一来,就例如与直接l吏制冷剂流入到 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 51中的情况相比,能使管道内的压力损失更小。
在图20的例子中,例如通过使室外空气从成为冷凝器的各个 吸附热交换器51、 51中的、制冷剂的上游一侧流向下游一侧,能在布置 于上游一侧的吸附热交换器51的空气流入端对室外空气高效地进行升温。 因此,能够回避凝结成了露的水在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 51中冻结。
补充说明一下,上述实施例基本上是适当的例子,没有对本发 明、采用本发明的对象及其用途范围进行限制的意图。
一工业实用性一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使吸附热交换器的吸附剂与空气接触从而 进行吸附剂的复原动作的调湿装置很有用。
权利要求
1.一种调湿装置,该调湿装置包括载热体流通的载热体回路、和连接在该载热体回路中并载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进行通过所述载热体回路的载热体对吸附热交换器的吸附剂进行加热,并使该吸附剂与空气接触而将吸附剂的水分释放到空气中的复原动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附热交换器中,空气在所述复原动作过程中从载热体的流入一侧流向流出一侧。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为进行通过载热体对所述吸附热交换器的吸附剂进行冷却,并 使该吸附剂与空气接触而使吸附剂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的吸附动作;在吸附热交换器中,空气在所述吸附动作过程中从载热体的流入一侧 法b向济b出一烦'J。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迷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使该吸附剂与空气接触而使吸附剂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的吸附动作;在吸附热交换器中,空气在所述吸附动作过程中从载热体的流出 一侧 济b向-)荒入——#1 。
4. 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热体回路由使作为所迷载热体的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构成。
全文摘要
在调湿装置(10)中,设置有连接了载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制冷剂回路(50)。在调湿装置(10)的加湿运转时的复原动作过程中,室外空气在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从制冷剂的上游一侧流向下游一侧。因此,空气在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空气流入端高效地升温,回避凝结成露的水冻结的现象。
文档编号F24F3/14GK101180503SQ200680016919
公开日2008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16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17日
发明者松井伸树, 石田智, 薮知宏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