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螺旋式水泥/陶粒烧成窑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生产设备领域。涉及到水泥/陶粒生产设备,特别涉及到螺旋式水泥/陶粒烧成设备。
背景技术:
水泥是我国最主要的建筑胶凝材料。现有生产设备主要是立窑和回转窑,总数大约为7100座,其中就有5500座是立窑。这是因为立窑工艺简单,投资少,收益快,建设比较容易。且占地不多,技术要求水平低。其缺点是产量较低,质量不稳定。这主要是因为生料在立窑内处于静态烧成,缺乏必要的运动,且窑内火焰不均造成的。回转窑的改进了传统立窑的产量较低,质量不稳定的缺点,但是设备占地大,投资大,而且动力设备耗能大。
陶粒是种新型的建筑材料,今后在建筑领域将产生重要作用。然而目前陶粒的烧成大都采用回转窑投资较大,成本高;而一般土窑又设备简陋很难保证产品质量,因而在市场缺乏竞争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兼顾水泥/陶粒烧成设备,既能生产水泥又能烧成陶粒。本设备是在传统水泥机械立窑的基础上,在窑中加设多孔芯管和螺旋式箅板。利用多孔芯管可以使空气和生料成分接触;螺旋式箅板可将窑内生料充分预热和烧制。解决了水泥机械立窑生产熟料产量低、焙烧不均,质量差的弊端。并运用新型干法水泥窑尾余热降低熟料能耗而采用的悬浮预热技术,节能、环保、高效、高质,同时也降低了水泥和建筑陶粒的生产成本。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螺旋式水泥/陶粒烧成窑由窑体1,喂料装置2,阶梯式卸料装置3,液压传动装置4,封闭装置5,烟囱6,中央多孔芯管7,螺旋箅板8,鼓风设备9和看料口10组成。其中窑体1,喂料装置2,阶梯式卸料装置3,液压传动装置4,封闭装置5和烟囱6,与传统立窑的对应装置相同,在窑中心加入多孔芯管7,并在多孔芯管7上嵌固螺旋式箅板8。在窑体设置看料口。窑体2也可在工厂内生产,然后到现场组装。窑体内径与高度之比以14为宜,窑体直径一般选择在2.0-3.0米之间,以2.5米为宜,高度8-11米。
其中中央多孔芯管7的壁孔形式按窑径和熟料质量要求设置,螺旋箅板8为多孔其孔型和分布方式按物料运动和熟料质量要求设置。
本发明的效果和益处是窑体通风、通气好,且在不使用外动力设备的情况下实现的生料的在窑内随螺旋箅板螺旋翻转运动,生料预热、燃烧充分,熟料质量好。且施工简便,操作简单。充分利用燃料,节约能源。是一种结合了传统立窑和回转窑优点的新型水泥/陶粒新一代生产设备。
图1是本发明的螺旋式水泥/陶粒烧成窑示意图。
图中(1)窑体,(2)喂料装置,(3)阶梯式卸料装置,(4)液压传动装置,(5)封闭装置,(6)烟囱,(7)中央多孔芯管,(8)螺旋箅板,(9)鼓风设备,(10)看料口(共4个)。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叙述本发明的具体施工步骤。
步骤1首先砌筑窑体1,同时预留看料口10。窑体内径与高度之比以1∶4为宜,窑体直径一般选择在2.0-3.0米之间,以2.5米为宜,高度8-11米;窑体上设置4个看料口,分成两组,位置相隔180度,其中一组看料口的水平方向位于窑体的五分之一和五分之三处,另一组看料口的水平方向位于窑体的五分之二和五分之四处。
步骤2装配阶梯式卸料装置3及液压传动装置4,封闭装置5。
步骤3吊装中央多孔芯管7和螺旋箅板8,将中央多孔芯管下端固定于阶梯式卸料装置3上,螺旋箅板8同时故固定与中央多孔芯管7和窑体1上。中央多孔芯管7,壁孔形式按窑径和熟料质量要求设置,螺旋箅板8为多孔,其孔型和分布方式按物料运动和熟料质量要求设置。
步骤3装配其他设备,包括喂料装置2,烟囱6,鼓风设备9。
权利要求
1.一种螺旋式水泥/陶粒烧成窑,是由窑体1,喂料装置2,阶梯式卸料装置3,液压传动装置4,封闭装置5,烟囱6,中央多孔芯管7、螺旋箅板8,鼓风设备9及看料口10组成,其特征是a)将中央多孔芯管下端固定于阶梯式卸料装置3上,螺旋箅板8按螺旋线方式固定于中央多孔芯管7和窑体1上;b)中央多孔芯管7管壁由耐热钢管表面龛固耐火材料组成,其孔型和分布方式一致,螺旋箅板8由耐热钢板和表面龛固耐火材料制成,其孔型和分布方式一致;C)窑体设置看料口。
全文摘要
一种螺旋式水泥/陶粒烧成窑属于建筑材料生产设备领域。烧成窑由窑体,喂料装置,阶梯式卸料装置,液压传动装置,封闭装置,烟囱,中央多孔芯管,螺旋箅板,鼓风设备和看料口组成。其特征在于中央多孔芯管的壁孔形式按窑径和熟料质量要求设置,由耐热钢管表面龛固耐火材料组成,螺旋箅板按螺旋线方式固定于中央芯管上,箅板外端略向上倾斜,箅板为孔型和分布方式按物料运动和熟料质量要求设置,箅板由耐热钢板和表面龛固耐火材料制成,其孔型和分布方式一致。窑体设置看料口。该烧成窑解决了水泥立窑熟料产量低,焙烧不均的弊端。同时降低了水泥和建筑陶粒的生产成本。该设备施工简便,操作简单,节约能源,是一种新型水泥/陶粒生产设备。
文档编号F27B1/04GK1483983SQ03133780
公开日2004年3月24日 申请日期2003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21日
发明者王立久 申请人:大连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