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灶具燃烧器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用灶具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一种灶具燃烧器,包括炉头、分火器座、中心分火盖和外分火盖,所 述分火器座上端面有外环混气槽、中心火盖座,下端而的进气接口与中心火盖座连通,径向 燃气道将进气接口与外环混气槽连通,相邻二个径向燃气道之间有轴向空气通道。存在问 题是外环混气槽的面积小,不能使用燃气和空气在外环混气槽内混合均勻,燃气燃烧不充 分。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灶具燃烧器,它不仅能使燃气和空气混合均勻,燃 烧充分,而且燃气混合气均勻喷出,无红火现象出现。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灶具燃烧器,包括炉头、分火器座、中心分火盖和 外分火盖,所述分火器座上端面有外环混气槽、中心火盖座,下端面的进气接口与中心火盖 座连通,径向燃气道将进气接口与外环混气槽连通,相邻二个径向燃气道之间有轴向空气 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混气槽为一混气槽,外环混气槽的外圆与内圆的半径之差占 外圆半径的30-40% ;所述外环混气槽的内环壁的内表面上有环形沿板。所述的一种灶具燃烧器,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炉头由接口管和具有圆锥台形内 腔的本体构成,接口管与本体的顶部连接;本体的底部设有喷嘴。所述的一种灶具燃烧器,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外分火盖的周向外表面呈圆锥台 形,燃烧孔位于外表面上。本实用新型一种灶具燃烧器,由于采用这样的结构,所述所述外环混气槽的外圆 与内圆的半径之差占外圆半径的30-40 %,与现有技术相比,外环混气槽的面积加大称之为 大外环混气槽,有足够的空间使燃气和空气混合均勻;外环混气槽的内环壁的内表面上有 环形沿板,环形沿板的设置使外混气槽的气流流动平稳,达到平衡气流的作用,使外分火盖 的燃烧孔出气更加均勻,燃烧充分,无红火出现,达到节约目的。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剖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分火器座的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之一。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所示,一种灶具燃烧器包括炉头1、分火器座2、中心分火盖4和外分火盖3。如图2、图3、图4所示,所述分火器座2上端面有外环混气槽21、中心火盖座22, 下端面的进气接口 23与中心火盖座连通,径向燃气道24将进气接口 23与外环混气槽21 连通,相邻二个径向燃气道24之间有轴向空气通道25 ;如图2所示,所述外环混气槽21为一大混气槽,外环混气槽21的外圆半径Rl与 内圆半径R2之差占外圆半径Rl的30-40% ;外环混气槽21的外圆半径Rl与内圆半径R2 之差占外圆半径Rl的百分比与现在技术相比,其百分比大,故称之为大外环混气槽。所述外环混气槽21的内环壁211的内表面上有环形沿板2111。所述炉头1由接口管11和具有圆锥台形内腔的本体12构成,接口管11与本体12 的顶部连接;本体12的底部设有喷嘴(图中未画出),喷嘴设置在支架13上;一盖板14将 本体12的下部封闭。所述外分火盖3的周向外表面呈圆锥台形,燃烧孔31位于外表面上。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先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也视为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灶具燃烧器,包括炉头、分火器座、中心分火盖和外分火盖,所述分火器座上端面有外环混气槽、中心火盖座,下端面的进气接口与中心火盖座连通,径向燃气道将进气接口与外环混气槽连通,相邻二个径向燃气道之间有轴向空气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混气槽为一混气槽,外环混气槽的外圆与内圆的半径之差占外圆半径的30 40%;所述外环混气槽的内环壁的内表面上有环形沿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头由接口管和具有圆 锥台形内腔的本体构成,接口管与本体的顶部连接;本体的底部设有喷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分火盖的周向外 表面呈圆锥台形,燃烧孔位于外表面上。
专利摘要一种灶具燃烧器包括炉头、分火器座、中心分火盖和外分火盖,所述分火器座上端面有外环混气槽、中心火盖座,所述外环混气槽为一混气槽,外环混气槽的外圆与内圆的半径之差占外圆半径的30-40%;所述外环混气槽的内环壁的内表面上有环形沿板。由于采用这样的结构,所述所述外环混气槽的外圆与内圆的半径之差占外圆半径的30-40%,与现有技术相比,外环混气槽的面积加大称之为大外环混气槽,有足够的空间使燃气和空气混合均匀;外环混气槽的内环壁的内表面上有环形沿板,环形沿板的设置使外混气槽的气流流动平稳,达到平衡气流的作用,使外分火盖的燃烧孔出气更加均匀,燃烧充分,无红火出现,达到节约目的。
文档编号F23D14/62GK201706497SQ201020179440
公开日2011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28日
发明者林益朋 申请人:林益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