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鳞片逆推式无助燃垃圾焚烧炉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活垃圾焚烧炉,属垃圾处理设备。
技术背景垃圾焚烧是处理生活垃圾的一种传统方式。但传统的垃圾焚烧炉大多存在炉内垃圾 且翻动不足,焚烧效率低,需加燃料助燃,能耗高,输送机构易损等缺点。实用新型专 利CN2643180中公开了一种无需燃料助燃的垃圾焚烧炉,采用在炉内由高向低排列的底 板,组成斜坡状炉床,采用鼓风机通过相邻底板纵向间隔的缝隙向炉堂鼓风,点火后不 必通入燃气助燃。它的缺点是承载垃圾的各底板是固定式的,垃圾在各底板上只能下滑, 不能翻动,不利于垃圾的充分燃烧,此外烧成的结渣通过履带式炉排向外输出,这种输 送机构故障率高,而且容易将未燃尽的垃圾带出。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鳞片逆推式无助燃垃圾焚烧炉,它在前述无助燃垃圾 焚烧炉基础上进行改进,便于燃烧过程中垃圾的翻动,使垃圾燃烧更完全,结构更合理。鳞片逆推式无助燃垃圾焚烧炉,炉体设有进料口和出渣口,炉内设有向炉膛鼓风的 电动风箱和由高向低呈坡形排列的多个承板,相邻承板横向互相首尾重叠如鳞片状,纵 向互相形成间隔的间隙,电动风箱在各间隙的下方设有出风口,出渣口设有灰渣输出机 构,各承板是一侧设有铰轴的活动板,各承板分别与液压泵相连而可绕铰轴上翻旋转。所说的灰渣输出机构是设置在出渣口的含有长齿的旋转齿盘。灰渣到达出渣口后落 入齿盘的长齿上,通过齿盘旋转不断地送出炉膛。本焚烧炉通过油缸活塞逆向推动承板,使承板向上转动一定角度,实现对板上垃圾 的翻动,使垃圾得到充分燃烧,提高燃烧效率。采用齿盘作为出渣机构,工作效率高, 故障率低,并可不停炉检修,与履带式炉排出渣机构相比,它可避免带出未燃尽的垃圾。
附图是鳞片逆推式无助燃垃圾焚烧炉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i一炉体,w一操作孔,i_2—进料口, l-3—排烟通道,l-4一观察孔,1-5—出渣口, 2—铰轴,3—承板,4一通风间隙,5—液压泵,6—齿盘,6-1—长齿,7—挡板, 8—鼓风管,9~平台,10~支架,ll一风箱,12—鼓风机。13—灰渣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炉体1设有进料口 1-2、灰渣出口 1-5、观察孔1-4、排烟通道1-3、操 作孔l-l,平台9位于进料口 l-2的下方,进料口送入的垃圾首先堆积在平台9上,再从 操作孔1-1用拨叉或推杆将平台上的垃圾推入炉膛。炉内装有2~15个呈坡形排列的垃圾 承板3,相邻两承板3之间横向首尾略有重叠如鳞片状,纵向间隔成间隙4;每个承板3 与一个液压泵5的活塞杆5-1相连,其高位一侧装有铰轴2,各承板可分别在液压泵作用 下绕铰轴2旋转上翻或复位,使垃圾在焚烧过程中得到充分翻动,上翻角度在30~45° 。 各液压泵5及平台9固定在支架9上。风箱11的多个鼓风管8分别设在炉膛的首、尾及 在各承板的间隙4所在位,风箱通过鼓风机12使各鼓风管8向炉膛鼓风。灰渣出口设有 齿盘6,齿盘含长齿6-l。本炉使用前,先将挡板7转至图示位,在挡板7上侧炉膛内点火,从进料口 1-2加 入垃圾,用叉或杆将平台9上的垃圾推入挡板7上侧的炉膛内,垃圾被点燃,启动鼓风 机12,各鼓管8向炉膛进风助燃,焚烧过程中,适时交替地启动各液压泵5,使承板3 绕铰轴上翻,翻动承板上的垃圾,使垃圾充分燃烧。垃圾绕到结渣时,将挡板7旋至虚 线位,结渣向炉膛下部下滑动并继续焚烧,燃尽的灰渣到达出渣口后落入齿盘(6)的长 齿(6-1)上,通过齿盘旋转不断地送出炉膛出灰口 (1-5)。
权利要求1.鳞片逆推式无助燃垃圾焚烧炉,炉体设有进料口(1-2)、出渣口(1-5)、向炉膛鼓风的电动风箱(11)和由高向低呈坡形排列的多个承板(3),相邻承板(3)横向互相首尾重叠如鳞片状,纵向互相形成间隔的间隙(4),电动风箱(11)在各间隙(4)的下方设有鼓风管(8),出渣口(1-5)设有灰渣输出机构,其特征是所说的各承板(3)是一侧设有铰轴(2)的活动板,各承板分别与液压泵(5)相连而可绕铰轴(2)上翻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鳞片逆推式无助燃垃圾焚烧炉,其特征是所说的灰渣输出 机构是设置在出渣口 (1-5)的含有长齿(6-1)的旋转齿盘(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涉及一种鳞片逆推式无助燃垃圾焚烧炉,炉体设有进料口、出渣口、向炉膛鼓风的电动风箱和由高向低呈坡形排列的多个承板,相邻承板横向互相首尾重叠如鳞片状,纵向互相形成间隔的间隙,电动风箱在各间隙的下方设有鼓风管,各承板是一侧设有铰轴的活动板,各承板分别与液压泵相连而可绕铰轴上翻旋转,出渣口通过旋转齿盘输出灰渣。本焚烧炉通过油缸活塞逆向推动承板,使承板向上转动一定角度,实现对板上垃圾的翻动,使垃圾得到充分燃烧,提高燃烧效率,出渣机构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
文档编号F23G5/24GK201034320SQ20072003338
公开日2008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07年1月18日 优先权日2007年1月18日
发明者张佛西 申请人:张佛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