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以木屑为燃料的燃烧加热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烧加热装置,特别是一种以木屑为燃料的燃烧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木屑或类似的粒度较小的材料,作为燃料使用时,其堆积后内部没有通风空间,加之已有的燃烧炉结构不够合理,不能提供使这些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导致燃烧不充分,燃尽率低,产生大量的烟气,较小粒度的木屑会在风机的作用下直接随烟气一同排出,排放的烟气对空气、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烧充分、热效率高、无排放污染的以木屑为燃料的燃烧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以木屑为燃料的燃烧加热装置,包括燃烧炉、加热室、引风机,其特殊之处在于燃烧炉内设有一排带风道的助燃火笼,火笼外为燃料空间,燃烧炉火焰出口与加热室相通,加热室内排列有加热管。
所述的引风机的入口与加热室连通,出口与加热管连通。
所述的带风道的助燃火笼为隧道式火笼,其横断面为圆形或三角形或拱形或矩形。
本实用新型是在燃烧炉的底部设置了隧道式助燃火笼,其横断面可以是圆形、三角形、拱形、矩形或类似的几何形状。火笼的两端设有进风和出风口,内部空间为通风道,火笼外部为放置燃料即木屑的空间,从火笼通风道内将其点燃,燃料将围绕着火笼燃烧,在较好的通风条件下,可使燃料完全燃尽。燃料燃烧产生的火焰直接将加热室内的加热管加热,管内介质被加热后输送至使用端。在采用空气作为加热介质时,可将引风机的入口与加热室连通,引风机的出口与加热管连通,这样从火笼进入加热室的空气被加热后,送入加热管内再次被加热,可提高热效率,节省燃料。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1、采用火笼通风助燃,可使燃料充分燃烧至燃尽,不需清理灰烬,无二次污染。这种结构也适合其他较小粒度的燃料。
2、将加热室的空气送入至加热管内,燃烧加热装置不用设置排烟道,无烟尘排出,避免了空气污染,满足环保要求。
3、该装置能够产生极高的热量,且热效率高,可以作为取暖设备和木材烘干设备等使用,用于木材烘干,可以一炉带多窑,缩短烘干时间,节省燃料。
4、使用木屑作为燃料的成本低,经济价值高。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侧视图;图3是图1的俯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火笼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祥述如图1、2、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木材烘干的燃烧加热装置,主要由燃烧炉1、加热室2、引风机3、电机传动机构16构成。燃烧炉底部的炉底砖9上设置一排隧道式助燃火笼4,火笼的多少可根据炉的大小来确定,本实施例为6个火笼,火笼的横断面的形状可以是三角形、矩形、拱形、圆形,见图4,也可以采用其他几何形状。火笼是由耐高温的金属龙骨5和罩在龙骨外的耐高温金属网6制成,如果龙骨间隙较小,其外部也可以不设金属网。火笼的中空部7为通风道,其一端为进风口,与给风门15相通,另一端为出风口,与加热室相通。火笼上部为燃料即木屑堆放空间,炉体一侧即火笼出风口侧与加热室贯通,加热室内设置有按一定间隔排列的多层加热管8,其顶部开有出风口,通过管道10与引风机的入口连通,引风机的出口通过扩压管11与加热管束连通,加热管束出口经变径管12、输送管13送至使用端即木材烘干窑。作为取暖设备使用,引风机的出风口不与加热管束相连通,气体直接排放,加热管与供水系统相接。引风机还连接有补风阀门14,用于向加热管补充空气。使用时,木屑燃料置于炉体内,用火种在火笼内透过火笼龙骨和金属网的空隙将木屑引燃,木屑引燃后开始向火笼内送风助燃,风量、风速可以调节。木屑燃烧产生的火焰进入加热室对加热管进行加热。引风机将经火笼送入加热室的热空气送入加热管内,使加热管内的空气介质再次加热。加热管内的热空气送至烘干窑内。
权利要求1.一种以木屑为燃料的燃烧加热装置,包括燃烧炉、加热室、引风机,其特征在于燃烧炉内设有一排带风道的助燃火笼,火笼外为燃料空间,燃烧炉火焰出口与加热室相通,加热室内排列有加热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木屑为燃料的燃烧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风机的入口与加热室连通,出口与加热管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木屑为燃料的燃烧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带风道的助燃火笼为隧道式火笼,其横断面为圆形或三角形或拱形或矩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以木屑为燃料的燃烧加热装置,其燃烧炉内设有一排带风道的助燃火笼,火笼外为燃料空间,燃烧炉火焰出口与加热室相通,加热室内排列有加热管。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采用火笼通风助燃,可使燃料充分燃烧至燃尽,不需清理灰烬,无二次污染;将加热室的空气送入至加热管内,燃烧加热装置不用设置排烟道,无烟尘排出,避免了空气污染,满足环保要求;该装置能够产生极高的热量,且热效率高;使用木屑作为燃料的成本低,经济价值高。
文档编号F23B80/00GK2881358SQ20062008923
公开日2007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10日 优先权日2006年2月10日
发明者黄国新 申请人:黄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