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状薄膜生产设备的内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38454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管状薄膜生产设备的内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管状薄膜生产设备的内冷却装置,包括模具和设置在模具内部的冷风进风管、热风排风管,还包括冷热风换向元件和冷冻水管;其中,冷风进风管套设在热风排风管内部,热风排风管设置在模具内部,冷热风换向元件设置在模具上、且分别与冷风进风管和热风排风管相互连通,以实现内管冷进风、外管热排风;所述的冷冻水管螺旋式设置在冷风进风管内部。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结构的改良,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性能优异,制造成本低,易生产,易实现,冷却效果好,生产效率高且生产后薄膜厚度均匀、透明度高等特点,实用性强。
【专利说明】
管状薄膜生产设备的内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状薄膜生产设备,具体是一种管状薄膜生产设备的内冷却
目.0
【背景技术】
[0002]管状薄膜生产设备是将塑料粒子加热融化再吹成薄膜的生产设备,因此薄膜需要先经过一个冷却定型的过程再进行收卷。如果对于薄膜的冷却是采用在室温下自然冷却的方式,由于室温较高,一般在20°C左右、且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因此薄膜在室温下的冷却其实既不完全又不均匀,这样收卷后的薄膜的收缩系数远远超过其理论值,造成薄膜在最终收缩完以后出现严重的厚薄不均现象,也就是变成的所谓的NG(no good)产品,于是需要一种专门对薄膜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
[0003]目前用于薄膜的冷却装置采用主要的冷却介质是空气,其工作原理是将室温或者经过冷却的低温空气通过风管进入管状薄膜内部,带走薄膜内表面的热量,从而达到冷却膜泡的效果,但是这冷却装置最大缺点就是热损失较大,冷却效果差,导致生产出来的薄膜厚度不均匀,透明度差,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性能优异,制造成本低,易生产,易实现,冷却效果好,生产效率高且生产后薄膜厚度均匀、透明度高的管状薄膜生产设备的内冷却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0005]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管状薄膜生产设备的内冷却装置,包括模具和设置在模具内部的冷风进风管、热风排风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热风换向元件和冷冻水管;其中,冷风进风管套设在热风排风管内部,热风排风管设置在模具内部,冷热风换向元件设置在模具上、且分别与冷风进风管和热风排风管相互连通,以实现内管冷进风、外管热排风;所述的冷冻水管螺旋式设置在冷风进风管内部。
[0006]所述冷冻水管由黄铜制成,其一端设置有进水口,中部设置有蛇形螺旋部,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口,冷冻水管通过蛇形螺旋部设置在冷风进风管内部,冷冻水从进水口进入流经蛇形螺旋部最后从出水口流出。
[0007]所述冷冻水管的蛇形螺旋部与冷风进风管的内壁相互抵靠。
[0008]所述蛇形螺旋部螺旋式设置在冷风进风管内部、且盘绕于进水口的管道外围。
[0009]所述冷热风换向元件设置在模具的上部、且其内部设置有冷风管腔和热风管腔,冷风管腔与冷风进风管相互连通,热风管腔与热风排风管相互连通。
[0010]所述冷热风换向元件的上部设置有换向腔,换向腔的上部与热风排风管相互连通,下部分别与冷风管腔和热风管腔相互连通;所述的冷风管腔设置在热风管腔内部,热风管腔的外侧还设置有冷风排出腔。
[0011 ]所述换向腔上设置有隔壁,隔壁上设置有若干的竖向风口与热风管腔相互连通,隔壁上设置有若干的横向风口与冷风排出腔相互连通。
[0012]所述冷风排出腔的外围设置有若干的开口供冷风排出。
[0013]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结构的改良,采用不同直径两根空心管相互套装的设计,将一根冷风进风管负责将冷却的空气补充进入管状薄膜内部加强冷却,将一根热风排风管负责将吸收热量的空气排出,同时在高温模具上增加一冷热风换向元件,该冷热风换向元件分别与热风排风管和冷风进风管相互连通,以实现内管冷进风、外管热排风;与现有技术相比,能有效地杜绝了高温模具对冷进风温度的热传导,大大地提高了冷却进风的工作效率,经过实测,内管冷进风的冷却出风口温度升温不超过3°C,并且生产出来的薄膜厚度均匀、透明度高,极大的提高了管状薄膜生产设备的成品合格率;同时,在冷风进风管内部螺旋式设置有冷冻水管,冷冻水管采用导热性能优异的黄铜制成、且中部弯绕有蛇形螺旋部,冷冻水管通过蛇形螺旋部设置在冷风进风管内部,并在冷冻水管内贯入冷却水或者冷冻水,由于水的比热容远远大于空气,因此冷却效率大大提高,一方面可以进一步降低冷风进风管内部温度,从而提高冷却效率,达到提高产量和薄膜膜面透明度等光学性能的目的,另一方面冷冻水管的蛇形螺旋部与冷风进风管的内壁相互抵靠,可以有效降低热风排风管对冷风进风管产生的热影响,更进一步提高冷却效率。其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性能优异,制造成本低,易生产,易实现,冷却效果好,生产效率高且生产后薄膜厚度均匀、透明度高等特点,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16]参见图1,本管状薄膜生产设备的内冷却装置,包括模具I和设置在模具I内部的冷风进风管2、热风排风管3,还包括冷热风换向元件4和冷冻水管5;其中,冷风进风管2套设在热风排风管3内部,热风排风管3设置在模具I内部,冷热风换向元件4设置在模具I上、且分别与冷风进风管2和热风排风管3相互连通,以实现内管冷进风、外管热排风;所述的冷冻水管5螺旋式设置在冷风进风管2内部。
[0017]具体地讲,冷冻水管5由黄铜制成,其一端设置有进水口5.1,中部设置有蛇形螺旋部5.2,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口 5.3,冷冻水管5通过蛇形螺旋部5.2设置在冷风进风管2内部,冷冻水从进水口 5.1进入流经蛇形螺旋部5.2最后从出水口 5.3流出。
[0018]进一步地讲,冷冻水管5的蛇形螺旋部5.2与冷风进风管2的内壁相互抵靠。
[0019]进一步地讲,蛇形螺旋部5.2螺旋式设置在冷风进风管2内部、且盘绕于进水口5.1的管道外围。
[0020]进一步地讲,冷热风换向元件4设置在模具I的上部、且其内部设置有冷风管腔4.1和热风管腔4.2,冷风管腔4.1与冷风进风管2相互连通,热风管腔4.2与热风排风管3相互连通。
[0021 ]进一步地讲,冷热风换向元件4的上部设置有换向腔4.3,换向腔4.3的上部与热风排风管3相互连通,下部分别与冷风管腔4.1和热风管腔4.2相互连通;所述的冷风管腔4.1设置在热风管腔4.2内部,热风管腔4.2的外侧还设置有冷风排出腔4.4。
[0022]进一步地讲,换向腔4.3上设置有隔壁,隔壁上设置有若干的竖向风口4.5与热风管腔4.2相互连通,隔壁上设置有若干的横向风口 4.6与冷风排出腔4.4相互连通。
[0023]进一步地讲,冷风排出腔4.4的外围设置有若干的开口4.7供冷风排出。
[0024]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主权项】
1.一种管状薄膜生产设备的内冷却装置,包括模具(I)和设置在模具(I)内部的冷风进风管(2)、热风排风管(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热风换向元件(4)和冷冻水管(5);其中,冷风进风管(2)套设在热风排风管(3)内部,热风排风管(3)设置在模具(I)内部,冷热风换向元件(4)设置在模具(I)上、且分别与冷风进风管(2)和热风排风管(3)相互连通,以实现内管冷进风、外管热排风;所述的冷冻水管(5)螺旋式设置在冷风进风管(2)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管状薄膜生产设备的内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冻水管(5)由黄铜制成,其一端设置有进水口(5.1),中部设置有蛇形螺旋部(5.2),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口(5.3),冷冻水管(5)通过蛇形螺旋部(5.2)设置在冷风进风管(2)内部,冷冻水从进水口(5.1)进入流经蛇形螺旋部(5.2)最后从出水口(5.3)流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管状薄膜生产设备的内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冻水管(5)的蛇形螺旋部(5.2)与冷风进风管(2)的内壁相互抵靠。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管状薄膜生产设备的内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蛇形螺旋部(5.2)螺旋式设置在冷风进风管(2)内部、且盘绕于进水口(5.1)的管道外围。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管状薄膜生产设备的内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热风换向元件(4)设置在模具(I)的上部、且其内部设置有冷风管腔(4.1)和热风管腔(4.2),冷风管腔(4.1)与冷风进风管(2)相互连通,热风管腔(4.2)与热风排风管(3)相互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管状薄膜生产设备的内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热风换向元件(4)的上部设置有换向腔(4.3),换向腔(4.3)的上部与热风排风管(3)相互连通,下部分别与冷风管腔(4.1)和热风管腔(4.2)相互连通;所述的冷风管腔(4.1)设置在热风管腔(4.2)内部,热风管腔(4.2)的外侧还设置有冷风排出腔(4.4)。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管状薄膜生产设备的内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腔(4.3)上设置有隔壁,隔壁上设置有若干的竖向风口(4.5)与热风管腔(4.2)相互连通,隔壁上设置有若干的横向风口( 4.6)与冷风排出腔(4.4)相互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管状薄膜生产设备的内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排出腔(4.4)的外围设置有若干的开口(4.7)供冷风排出。
【文档编号】B29C35/16GK205522466SQ201620321204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5日
【发明人】彭坚
【申请人】佛山市顺德区捷勒塑料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