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应用于注塑模具的排气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021454阅读:5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应用于注塑模具的排气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新型应用于注塑模具的排气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注塑模具的排气是模具设计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排气不良会造成气孔、空洞、烧焦、气泡、表面银纹、熔接线明显等众多问题。现有注塑模具的排气形式有:排气槽或孔排气、分型面排气、拼镶件缝隙排气、顶杆或顶针间隙排气、粉末烧结合金块排气、应用真空排气机等,其中排气槽只能沿分型面开设,不适用于结构较复杂的塑胶制品;利用拼镶件缝隙排挤及顶杆或顶杆间隙排气,排气间隙很小,排气效果不佳;利用粉末烧结合金块排气及真空排气机排气,模具成本较高;而利用排气杆强制排气,模具结构相对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新型应用于注塑模具的排气装置。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案来实现:一种新型应用于注塑模具的排气装置,该模具包括最上端的上模座、最下端的下模座,在上模座下表面中部通过1#紧固螺钉固定有一块上垫板,在下模座上表面中部紧贴有一块下垫板,所述上垫板下方设置有预应力圈,所述预应力圈与上垫板外部边缘相平,在所述预应力圈上部设置有台椽,上压圈与预应力圈的台椽反扣,并在上压圈一侧使用螺钉固定在上模座上,所述预应力圈内圈分上下两层,上层圈的外径较大,在上层圈放置有固定圈,下层圈放置有上模,在固定圈与上模所构成的中部容腔处设置有凸模,所预应力圈下表面设置有外预应力圈,该外预应力圈中部容腔处设置有浮动凹模,所述外预应力圈外圈套有浮动模板,所述浮动凹模中部容腔处设置有下模,所述下模中部固定有顶杆,该顶杆分别穿过从上而下依次层叠在一起的压力板、下垫板、下模座,在所述的预应力圈下部设置有排气槽及溢流槽,所述排气槽与溢流槽错开,分居于上模的两侧。
[0005]进一步的,所述上垫板为一长方体,所述下垫板呈凸型。
[0006]进一步的,所述上模座与下模座通过一导柱连接。
[0007]进一步的,在所述外预应力圈与浮动模板的连接处设置有下压圈,该下压圈通过2#紧固螺钉固定在浮动模板上。
[0008]进一步的,所述排气槽比溢流槽的深度要大。
[0009]进一步的,所述排气槽比溢流槽的深度要深25mm。
[0010]进一步的,所述导柱外壁上套有导套。
[0011 ] 进一步的,所述下模座左侧设置有弹簧座,在弹簧座上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套于一柱体上。
[0012]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增大排气面积,增加排气间隙、加快排气速度的目的,提高产品质量,以满足顾客要求,装配加工工艺简单,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大型塑胶制品用注塑模具生产中的中间排气。本实用新型的排气槽排气时,排气槽与溢流槽错开布置,防止注塑胶液过早堵塞排气槽;排气槽比溢流槽的深度大,有利于排气及溢流槽的填充,排气道呈曲折形状,有利于防止注塑胶液从排气槽中喷射出来.避免高热的注塑胶液飞溅伤人。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具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模具排气槽结构示意图。
[0015]附图中标记:上模座I ;上压圈2 ;上垫板3 ;1#紧固螺钉4 ;固定圈5 ;凸模6 ;上模7 ;预应力圈8 ;导套9 ;导柱10 ;浮动模板11 ;下压圈12 ;外预应力圈13 ;浮动凹模14 ;顶杆15 ;下模16 ;压力板17 ;下垫板18 ;2#紧固螺钉19 ;弹簧20 ;弹簧座21 ;下模座22 ;排气槽23 ;溢流槽24。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了提高注塑质量,设置排气槽是重要的措施之一,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阐述。
[0017]请参照附图1~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应用于注塑模具的排气装置,该模具包括最上端的上模座1、最下端的下模座22,在上模座I下表面中部通过1#紧固螺钉4固定有一块上垫板3,所述上垫板3为一长方体,在下模座22上表面中部紧贴有一块下垫板18,所述上模座I与下模座22通过一导柱10连接。所述上垫板3下方设置有预应力圈8,所述预应力圈8与上垫板3外部边缘相平,在所述预应力圈8上部设置有台椽,上压圈2与预应力圈8的台椽反扣,并在上压圈2—侧使用螺钉固定在上模座I上,所述预应力圈8内圈分上下两层,上层圈的外径较大,在上层圈放置有固定圈5,下层圈放置有上模7,在固定圈5与上模7所构成的中部容腔处设置有凸模6,所预应力圈8下表面设置有外预应力圈13,该外预应力圈13中部容腔处设置有浮动凹模14,所述外预应力圈13外圈套有浮动模板11,所述浮动凹模14中部容腔处设置有下模16,所述下模16中部固定有顶杆15,该顶杆15分别穿过从上而下依次层叠在一起的压力板17、下垫板18、下模座22,所述下垫板18呈凸型。在所述的预应力圈8下部设置有排气槽23及溢流槽24,所述排气槽23与溢流槽24错开,分居于上模7的两侧,所述排气槽23比溢流槽24的深度要大,具体是:排气槽23比溢流槽24的深度要深25mm。在所述外预应力圈13与浮动模板11的连接处设置有下压圈12,该下压圈12通过2#紧固螺钉固定在浮动模板11上,所述导柱10外壁上套有导套9,所述下模座22左侧设置有弹簧座21,在弹簧座21上设置有弹簧20,所述弹簧20套于一柱体上。
[0018]注塑开始前,浮动凹模14和浮动模板11在弹簧20的作用下是浮起的,以便于胶料的安放;注塑开始后,随着滑块下行,上模7和预应力圈8首先与浮动凹模14接触,与浮动凹模14一起形成封闭的模腔;滑块继续下行,在凸模6的作用下胶料锻造成形,在胶料锻造成型过程中,浮动凹模14也随胶料向下运动,这样保证整个注塑过程在封闭的模腔中进行,从而改善模腔下角隅的充填;注塑完成后,滑块上行,用顶料机构推动顶。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增大排气面积,增加排气间隙、加快排气速度的目的,提高产品质量,以满足顾客要求,装配加工工艺简单,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大型塑胶制品用注塑模具生产中的中间排气。本实用新型的排气槽排气时,排气槽与溢流槽错开布置,防止注塑胶液过早堵塞排气槽;排气槽比溢流槽的深度大,有利于排气及溢流槽的填充,排气道呈曲折形状,有利于防止注塑胶液从排气槽中喷射出来.避免高热的注塑胶液飞溅伤人。
[001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新型应用于注塑模具的排气装置,该模具包括最上端的上模座(1)、最下端的下模座(22),在上模座(I)下表面中部通过1#紧固螺钉(4)固定有一块上垫板(3),在下模座(22)上表面中部紧贴有一块下垫板(18),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垫板(3)下方设置有预应力圈(8),所述预应力圈(8)与上垫板(3)外部边缘相平,在所述预应力圈(8)上部设置有台椽,上压圈(2)与预应力圈(8)的台椽反扣,并在上压圈(2)—侧使用螺钉固定在上模座(I)上,所述预应力圈(8)内圈分上下两层,上层圈的外径较大,在上层圈放置有固定圈(5),下层圈放置有上模(7),在固定圈(5)与上模(7)所构成的中部容腔处设置有凸模(6),所预应力圈(8)下表面设置有外预应力圈(13),该外预应力圈(13)中部容腔处设置有浮动凹模(14),所述外预应力圈(13)外圈套有浮动模板(11),所述浮动凹模(14)中部容腔处设置有下模(16),所述下模(16)中部固定有顶杆(15),该顶杆(15)分别穿过从上而下依次层叠在一起的压力板(17 )、下垫板(18 )、下模座(22 ),在所述的预应力圈(8 )下部设置有排气槽(23)及溢流槽(24),所述排气槽(23)与溢流槽(24)错开,分居于上模(7)的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应用于注塑模具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垫板(3)为一长方体,所述下垫板(18)呈凸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应用于注塑模具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I)与下模座(22)通过一导柱(10)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应用于注塑模具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预应力圈(13)与浮动模板(11)的连接处设置有下压圈(12),该下压圈(12)通过2#紧固螺钉固定在浮动模板(11)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应用于注塑模具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槽(23)比溢流槽(24)的深度要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应用于注塑模具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槽(23)比溢流槽(24)的深度要深25mm。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应用于注塑模具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柱(10)外壁上套有导套(9)。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应用于注塑模具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22)左侧设置有弹簧座(21),在弹簧座(21)上设置有弹簧(20),所述弹簧(20)套于一柱体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应用于注塑模具的排气装置,该模具包括最上端的上模座、最下端的下模座,预应力圈下部设置有排气槽及溢流槽,所述排气槽与溢流槽错开,分居于上模的两侧。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增大排气面积,增加排气间隙、加快排气速度的目的,提高产品质量,以满足顾客要求,装配加工工艺简单,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大型塑胶制品用注塑模具生产中的中间排气。本实用新型的排气槽排气时,排气槽与溢流槽错开布置,防止注塑胶液过早堵塞排气槽;排气槽比溢流槽的深度大,有利于排气及溢流槽的填充,排气道呈曲折形状,有利于防止注塑胶液从排气槽中喷射出来.避免高热的注塑胶液飞溅伤人。
【IPC分类】B29C45/26, B29C45/34
【公开号】CN204673953
【申请号】CN201520303166
【发明人】王伟明
【申请人】深圳市鑫灏源电子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5月1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