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辊筒开炼机双循环控温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614509阅读:587来源:国知局
双辊筒开炼机双循环控温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橡塑设备技术领域,涉及双辊筒橡塑开炼机的改进,具体说是一种双辊筒开炼机双循环控温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双辊筒橡塑开炼机前后辊筒的温度是通过循环油控制的,油泵将油箱内的循环油从前后辊筒的一端泵入,循环油从前后辊筒的另一端回流到油箱内,油箱内安装有加热棒和冷却水管,测温传感器安装在油箱内。辊筒需要加热时,打开控制器上的加热开关,启动加热棒工作,加热油箱内的循环油,循环油流经辊筒使辊筒温度升高;辊筒需要冷却时,打开控制器上的冷却开关同时关闭加热开关,启动冷却水阀在冷却水管中通入冷却水,冷却油箱内的循环油,循环油流经辊筒使辊筒温度降低,控制装置如图2所示。
[0003]这种控制方式存在的问题是:
[0004]1、测温传感器安装在油箱内,测得的温度与辊筒表面温度有较大差异,不能准确地监控辊筒温度变化。
[0005]2、降温时要用冷却水使已经升高的循环油温降下来,降温速度慢,胶料无法及时降温,影响炼胶质量。
[0006]如何设计一种双辊筒开炼机循环控温装置,使其测温环境更趋近于辊筒表面温度环境;缩短冷却时间,保证胶料及时降温,提高炼胶质量。这是本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冋题。

【发明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为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双辊筒开炼机双循环控温装置,测温传感器设置合理,使其测温环境更趋近于辊筒表面温度环境;缩短循环油对前后辊筒的冷却时间,保证胶料及时降温,提高炼胶质量。
[000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9]一种双辊筒开炼机双循环控温装置,包括:前辊筒、后辊筒、送油管、送油三通、油泵、加热棒、循环油箱、送水阀、回水管、测温传感器、回油管、控制器、控制器上的辊筒开关、加热开关和冷却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循环油箱包括热循环油箱和冷循环油箱,所述加热棒安装在热循环油箱中,所述送水阀和回水管安装在冷循环油箱上,所述热循环油箱的出油管和冷循环油箱的出油管分别连接到一个送油转向阀的两输入端,送油转向阀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油泵的输入端,所述油泵的输出端经所述送油三通及送油管分别连接到前辊筒和后辊筒的入油口 ;所述前辊筒和后辊筒的出油口经所述回油管连接到一回油转向阀的输入端,所述回油转向阀的一输出端经一热回油管连接到热循环油箱的回油口,所述回油转向阀的另一输出端经一冷回油管连接到冷循环油箱的回油口 ;所述的测温传感器安装在所述回油管中。
[0010]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前辊筒和后辊筒的回油口分别连接到一回油三通的两个入口端,所述回油管的一端连接到所述回油三通的出口端。
[0011]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测温传感器安装在回油管中靠近回油三通的位置。
[0012]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是:在所述热循环油箱和冷循环油箱之间设置一连通两循环油箱的平衡导管,所述平衡导管上安装一开关阀。
[001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0014]本实用新型将测温传感器安装在靠近前、后辊筒的回油管中,使测得的温度更趋近于辊筒表面温度,提高了控温精度;加热用循环油路和冷却用循环油路分别设置,缩短了冷却时间(相同实验条件下,辊温从70°C下降至46°C时,由现有技术冷却时间所需的50分钟缩短到本实用新型的22分钟),保证胶料及时降温,提高了炼胶质量。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辊筒开炼机双循环控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原双辊筒开炼机控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标号为:1-前辊筒、2-后辊筒、3-送油管、4-送油三通、5-油泵、6_送油转向阀、7-热送油管、8-加热棒、9-热循环油箱、10-平衡导管、11-热回油管、12-冷送油管、13-回油转向阀、14-送水阀、15-回水管、16-冷循环油箱、17-冷回油管、18-回油管、19-测温传感器、20-回油三通、21-控制器、22-加热开关、23-冷却开关、24-辊筒开关、25-开关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9]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双辊筒开炼机双循环控温装置的实施例,包括:前辊筒1、后辊筒2、送油管3、送油三通4、油泵5、加热棒8、循环油箱、送水阀14、回水管15、回油管18、测温传感器19、控制器21、控制器21上的辊筒开关24、加热开关22和冷却开关23。所述的循环油箱有两个,分别是热循环油箱9和冷循环油箱16,将加热棒8安装在热循环油箱9中,送水阀14和回水管15安装在冷循环油箱16上,所述热循环油箱9的出油管7和冷循环油箱16的出油管12分别连接到一个送油转向阀6的两输入端,送油转向阀6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油泵5的输入端,所述油泵5的输出端经所述送油三通4及送油管3分别连接到前辊筒I和后辊筒2的入油口 ;所述前辊筒I和后辊筒2的出油口经所述回油管18连接到一回油转向阀13的输入端,所述回油转向阀13的一输出端经一热回油管11连接到热循环油箱9的回油口,所述回油转向阀13的另一输出端经一冷回油管17连接到冷循环油箱16的回油口 ;所述的测温传感器19安装在所述回油管18中。
[0020]在靠近前棍筒I和后棍筒2的回油口处设置一回油三通20,前棍筒I和后棍筒2的回油口分别连接到所述回油三通20的两个入口端,所述回油管18的一端连接到所述回油三通20的出口端。
[0021]具体将测温传感器19安装在回油管18中靠近回油三通20的位置。靠近前后辊筒,使测得的温度更趋近于辊筒表面温度,有利于提高控温精度。
[0022]在所述热循环油箱9和冷循环油箱16之间设置一连通两循环油箱的平衡导管10,在平衡导管10上安装一开关阀25。平衡导管10保持热循环油箱9和冷循环油箱16的油面动态平衡,防止溢油。
[0023]这样就使加热循环油路和冷却循环油路分开,当前辊筒1、后辊筒2需要冷却时,启动冷却循环油路工作,用温度较低的循环油直接强制辊筒降温,缩短降温时间。
[0024]实际工作时,打开控制器21上的辊筒开关24,前、后辊筒1、2转动,加热开关22至开位,并使送油转向阀6切换到热送油管7端,回油转向阀13切换到热回油管11端,此时,加热棒8加热,油泵5从热循环油箱9吸油,经送油三通4、送油管3送油到前、后辊筒1、2中,回油经回油三通20、回油管18、热回油管11流回到热循环油箱9,完成对前后辊筒加热的持续循环。
[0025]冷却时,使控制器21上的加热开关22至关位、冷却开关23至开位,并使送油转向阀6切换到冷送油管12端,回油转向阀13切换到冷回油管17端,前后辊筒1、2继续转动,加热棒8停止加热,送水阀14打开,冷却水不断进入冷循环油箱16,油泵5从冷循环油箱16吸油,经送油三通4、送油管3送油到前、后辊筒1、2中,回油经回油三通20、回油管18、冷回油管17流回到冷循环油箱16,完成对前、后辊筒1、2冷却的持续循环。
[0026]实际使用证明,双辊筒开炼机双循环控温装置能够使辊筒表面温度与仪表显示温度基本一致,达到较为精确的控温效果,加热用循环油路和冷却用循环油路分别设置,冷却时间至少缩短一半,保证胶料及时降温,提高了炼胶质量。
[0027]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双辊筒开炼机双循环控温装置,包括:前辊筒、后辊筒、送油管、送油三通、油泵、加热棒、循环油箱、送水阀、回水管、测温传感器、回油管、控制器、控制器上的辊筒开关、加热开关和冷却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循环油箱包括热循环油箱和冷循环油箱,所述加热棒安装在热循环油箱中,所述送水阀和回水管安装在冷循环油箱上,所述热循环油箱的出油管和冷循环油箱的出油管分别连接到一个送油转向阀的两输入端,送油转向阀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油泵的输入端,所述油泵的输出端经所述送油三通及送油管分别连接到前辊筒和后辊筒的入油口 ;所述前辊筒和后辊筒的出油口经所述回油管连接到一回油转向阀的输入端,所述回油转向阀的一输出端经一热回油管连接到热循环油箱的回油口,所述回油转向阀的另一输出端经一冷回油管连接到冷循环油箱的回油口 ;所述的测温传感器安装在所述回油管中。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辊筒开炼机双循环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辊筒和后辊筒的回油口分别连接到一回油三通的两个入口端,所述回油管的一端连接到所述回油三通的出口端。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辊筒开炼机双循环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传感器安装在回油管中靠近回油三通的位置。
4.按照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双辊筒开炼机双循环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热循环油箱和冷循环油箱之间设置一连通两循环油箱的平衡导管,所述平衡导管上安装一开关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辊筒开炼机双循环控温装置,其特点是:所述的循环油箱包括热循环油箱和冷循环油箱,将加热棒安装在热循环油箱中,送水阀和回水管安装在冷循环油箱上,热循环油箱的出油管和冷循环油箱的出油管分别连接到一个送油转向阀的两输入端,送油转向阀的输出端连接到油泵的输入端,油泵的输出端经送油管分别连接到前、后辊筒的入油口,前辊、后辊筒出油口经回油管连接到一回油转向阀的输入端,其两输出端分别经热回油管、冷回油管连接到热循环油箱和冷循环油箱的回油口。测温传感器安装在回油管中。测温传感器设置合理,使其测温环境更趋近于辊筒表面温度环境;缩短循环油对前、后辊筒的冷却时间,保证辊筒及时降温,提高炼胶质量。
【IPC分类】B29B7-56, B29B7-82, B29B7-72
【公开号】CN204322342
【申请号】CN201420803155
【发明人】齐军, 邱桂学, 朱东晓, 陈思奎, 孙翀, 庄涛, 赵树高
【申请人】青岛科技大学
【公开日】2015年5月13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1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