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片状构件的卷绕滚筒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4428310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薄片状构件的卷绕滚筒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例如作为汽车轮胎的结构构件的内衬层构件、胎侧构件、 胎体(帘布层)构件等薄片(、〉一卜,薄板)状构件以形成筒状的方式巻绕 在外周面上的成形滚筒,以及对被移载到成形滚筒上的薄片状构件进行巻 绕的转印滚筒(転写卜',厶)。
背景技术
在一般所熟知的汽车轮胎的制造工序中,通过将多种薄片状构件巻绕 在成形滚筒(成形鼓)的外周面上,使构成未硫化轮胎的一部分的筒状构 件成形。另外,在将薄片状构件巻绕在成形滚筒上时,有时也将薄片状构 件暂时巻绕在与成形滚筒不同的转印滚筒的外周面上,再将转印滚筒上的 薄片状构件巻绕在成形滚筒上。在这里,在各巻绕滚筒的外周面上,设置 有用于通过空气的吸引而吸附薄片状构件的多个吸引孔。另外,各吸引孔 将薄片状构件可靠地保持在巻绕滚筒的外周面上。另外,吸引空气的吸引 孔的范围能够进行切换,以使得不吸引薄片状构件的吸引孔不会没必要地 吸引空气。一般所熟知的巻绕滚筒包括形成为中空状的滚筒主体,被设置成遍 及滚筒主体的外周面的整体上、并分别与滚筒主体内连通的多个吸引孔, 用于吸引滚筒主体内的空气的吸引装置,被配置在滚筒主体内、并被设置 成在滚筒主体的轴方向上移动自由的2块笫1调整板,和被配置在滚筒主 体内、并被设置成在滚筒主体的周方向上移动自由的第2调整板。各第1 调整板之间的空气由吸引装置所吸引,并由第2调整板关闭周方向任意位 置的吸引孔。
另外, 一般所熟知的其他的巻绕滚筒包括包括在周方向上排列的多 个滚筒部件的滚筒主体,被设置在各滚筒部件中的一个滚筒部件上、朝向 滚筒主体的轴方向排列的多个吸引孔,分别与各吸引孔相连通的吸引装置, 和能够分别开闭各吸引孔的开闭阀。各开闭阀的阀体由弹簧而被朝向滚筒 主体的外侧加载力。另外,阀体的一部分与滚筒主体的外周面相比向外侧 突出。进而,在薄片状构件与阀体相触接时,阀体抵抗弹簧的加载力向滚 筒主体的内侧移动。在阀体向滚筒主体的内侧移动时,吸引孔被打开。然而,为了切换吸引空气的吸引孔的范围,前者的巻绕滚筒必须具有 分别移动各调整板的移动机构。另外,后者的巻绕滚筒必须对各吸引孔分别设置开闭阀。因此,巻绕滚筒的构造变得复杂,巻绕滚筒的制造成本增 大。另外,在将内村层构件等又薄又软的薄片状构件巻绕在后者的巻绕滚 筒上时,由于向巻绕滚筒的外侧对阀体加载的加载力,会在薄片状构件上 产生不必要的接触痕。专利文献l:特开2003-154580号公报专利文献2:实开平5-24343号公报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可靠地切换吸引空气 的吸引孔的范围、而且不会在薄片状构件上产生不必要的接触痕的薄片状 构件的巻绕滚筒。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薄片状构件的巻绕滚筒包括滚筒主体, 其能够在外周面上巻绕薄片状构件;多个吸引孔,其设置在滚筒主体的外 周面的周方向预定位置上,并在滚筒主体的轴方向上排列;吸引装置,其 用于在将薄片状构件巻绕在滚筒主体的外周面上时从各吸引孔吸引空气,以使得各吸引孔吸附薄片状构件;中空部,其以沿着各吸引孔而在滚筒主 体的轴方向上延长的方式设置在滚筒主体内,并分别与各吸引孔相连通; 可装卸地装设在中空部内的切换构件,其被形成为沿着中空部延伸,并且 其外周面被形成为沿着中空部的内周面;和空气通路,其被设置在切换构 件上,用于使滚筒主体的轴方向预定范围的吸引孔与吸引装置相连通。由此,中空部与各吸引孔相连通,在中空部内装卸自如地装设有以沿 着中空部的内周面的方式形成的切换构件。另外,在切换构件上设有使所 述预定范围的吸引孔与吸引装置相连通的空气通路。因此,通过将切换构 件交换为具有用于使另 一轴方向预定范围的吸引孔与吸引装置相连通的空 气通路的另一切换构件,使吸引空气的吸引孔的范围进行切换。从而,通 过简单的构造可靠地对吸引空气的吸引孔的范围进行切换,所以在实现滚 筒主体的制造成本降低上极为有利。另外,由于切换构件被装设在中空部 内,所以切换构件不会从各吸引孔向滚筒主体的外侧突出。因此,在将例 如内衬层构件等又薄又软的薄片状构件巻绕在滚筒主体上时,不会在薄片 状构件上产生不必要的接触痕。即,能够实现轮胎的品质提高。另外,本发明的薄片状构件的巻绕滚筒包括滚筒主体,其能够在外 周面上巻绕薄片状构件;多个吸引孔,其设置在滚筒主体的外周面的周方 向预定位置上,并在滚筒主体的轴方向上排列;吸引装置,其用于在将薄 片状构件巻绕在滚筒主体的外周面上时从各吸引孔吸引空气,以使得各吸 引孔吸附薄片状构件;中空部,其以沿着各吸引孔而在滚筒主体的轴方向 上延长的方式设置在滚筒主体内,并分别与各吸引孔相连通;能够转动地 装设在中空部内的切换构件,其被形成为沿着中空部延伸,并且其外周面 被形成为沿着中空部的内周面;和空气通路,其被设置在切换构件上,用 于使滚筒主体的轴方向预定范围的吸引孔与吸引装置相连通。由此,中空部与各吸引孔相连通,在中空部内能够转动地设有切换构 件,切换构件被形成为沿着中空部的内周面。另外,在切换构件上设有空 气通路。在将切换构件配置在所述转动方向预定位置时,所述预定范围的 吸引孔通过吸引装置和空气通路而连通。另外,在将切换构件配置在所述 另 一转动方向预定位置时,所述另 一预定范围的吸引孔通过吸引装置和空 气通路而连通。因此,通过切换构件的转动,吸引空气的吸引孔的范围进 行切换。从而,通过简单的构造可靠地对吸引空气的吸引孔的范围进行切 换,所以在实现滚筒主体的制造成本降低上极为有利。另外,由于切换构 件被设置在中空部内,所以切换构件不会从各吸引孔向滚筒主体的外侧突 出。因此,在将例如内衬层构件等又薄又软的薄片状构件巻绕在滚筒主体 上时,不会在薄片状构件上产生不必要的接触痕。即,能够实现轮胎的品 质提高。另外,本发明的薄片状构件的巻绕滚筒包括滚筒主体,其能够在外 周面上巻绕薄片状构件;多个吸引孔,其设置在滚筒主体的外周面的周方 向预定位置上,并在滚筒主体的轴方向上排列;吸引装置,其用于在将薄 片状构件巻绕在滚筒主体的外周面上时从各吸引孔吸引空气,以使得各吸 引孔吸附薄片状构件;中空部,其以沿着各吸引孔而在滚筒主体的轴方向 上延长的方式设置在滚筒主体内,并分别与各吸引孔相连通;可装卸地装 设在中空部内的切换构件,其被形成为沿着中空部延伸,并且其外周面被 形成为沿着中空部的内周面;第l连通孔,其以在滚筒主体的轴方向上延 长的方式设置在切换构件上,并能够与吸引装置相连通;多个第2连通孔, 其设置在切换构件上,用于使各吸引孔分别与第l连通孔相连通;和多个 开闭构件,其被设置在切换构件上,用于分别开闭各第2连通孔。由此,中空部与各吸引孔相连通,在中空部内能够装卸地设有切换构 件,切换构件被形成为沿着中空部的内周面。另外,切换构件包括第1 连通孔,其以在滚筒主体的轴方向上延长的方式设置在切换构件上,并能 够与吸引装置相连通;多个第2连通孔,其用于使各吸引孔分别与第l连 通孔相连通;和多个开闭构件,其用于分别开闭各第2连通孔。因此,在 通过各开闭构件而将各第2连通孔开闭时,吸引空气的吸引孔的范围可靠 地进行切换。从而,通过简单的构造可靠地对吸引空气的吸引孔的范围进 行切换,所以在实现滚筒主体的制造成本降低上极为有利。另外,由于切 换构件被设置在中空部内,所以切换构件不会从各吸引孔向滚筒主体的外 侧突出。因此,在将例如内衬层构件等又薄又软的薄片状构件巻绕在滚筒 主体上时,不会在薄片状构件上产生不必要的接触痕。即,能够实现轮胎 的品质提高。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除此以外的目的、特征、优点通过下面的说明和 附图便可明了。


图l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滚筒主体的立体图; 图2是插入切换构件之前的第2滚筒构件的立体图; 图3是插入切换构件之前的第2滚筒构件的侧剖图; 图4是插入切换构件之后的第2滚筒构件的侧剖图; 图5是插入切换构件之后的笫2滚筒构件的主要部分侧剖图; 图6是插入其他的切换构件之前的第2滚筒构件的侧剖图; 图7是表示各吸引孔的位置与薄片状构件的巻绕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构件的第1变形例的第2滚筒构件的 侧剖图;图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构件的第2变形例的第2滚筒构件的 立体图;图1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构件的第3变形例的第2滚筒构件的 立体图;图1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构件的第4变形例的第2滚筒构件的 侧剖图;图1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构件的第5变形例的第2滚筒构件的 侧剖图;图1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构件的第6变形例的第2滚筒构件的 侧剖图;图14是表示笫1实施方式的切换构件的第7变形例的笫2滚筒构件的 侧剖图;图1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构件的第8变形例的第2滚筒构件的 侧剖图;图1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构件的第8变形例的第2滚筒构件的
主要部分侧剖图;图n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插入切换构件之前的第2滚筒构件的立体图;图18是插入切换构件之后的第2滚筒构件的侧剖图;图19是插入切换构件之后的第2滚筒构件的主要部分侧剖图;图2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切换构件的侧视图;图2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第2滚筒构件的立体图;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插入切换构件之前的第2滚筒构件的侧剖图;图23是图22中的A-A线剖面图;图24是图22中的B-B线剖面图;图25是插入切换构件之后的第2滚筒构件的侧剖图;图26是插入切换构件之后的第2滚筒构件的主要部分侧剖图;图2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第2滚筒构件的侧剖图;图2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切换构件的剖视图;图29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滚筒主体的侧视图。标号说明l...滚筒主体10…笫1滚筒构件11…第2滚筒构件lla...孑Li13…中空部20...切换构件20b…第1连通孔20c…孔20d…第2连通孔20f…弹性构件21…切换构件21b…笫l连通孔21c…孔21d…第2连通孔22…切换构件22b…第1连通孔22c...孔22d…第2连通孔23…切换构件23a…第l槽部23b…第2槽部24…切换构件24a…小直径部24b…凹部30…吸引装置40…切换构件40b…第l连通孔40c…孔40d…第1孑L40e…第2孔40f…弹性构件41…切换构件41a…第l槽41b…第2槽50…中空部51…切换构件51b…第l连通孔51c…孔51d…第l孔51e…第2孔60…切换构件60b…第l连通孔60c…孔60d…嵌合槽60e…第2连通孔60f…环状构件60h…弹性构件H1 H12…吸引孔SE...薄片状构件具体实施方式
图l至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图l是滚筒主体的立 体图;图2是插入切换构件之前的第2滚筒构件的立体图;图3是插入切 换构件之前的第2滚筒构件的侧剖图;图4是插入切换构件之后的第2滚 筒构件的侧剖图;图5是插入切换构件之后的第2滚筒构件的主要部分侧 剖图;图6是插入其他的切换构件之前的笫2滚筒构件的侧剖图;图7是 表示各吸引孔的位置与薄片状构件的巻绕位置的关系的图。该薄片状构件的巻绕滚筒包括互相在滚筒主体l的周方向上隔开间 隔地配置的多个第1滚筒构件10,以与各第1滚筒构件IO在周方向上并 列的方式设置的第2滚筒构件11,设置在第2滚筒构件11上的多个(在 本实施方式中是12个)吸引孔H1 H12,以在笫2滚筒构件11内沿滚筒 主体1的轴方向延长的方式形成的中空部13,和可装卸地插入中空部13 的切换构件20。在这里,巻绕在巻绕滚筒上的薄片状构件SH为内衬层构 件、胎侧构件、胎体构件、带束层构件、胎面构件等构成轮胎的未硫化橡 胶薄片,或其他的挠性薄片。各第1滚筒构件10以及第2滚筒构件11由公知的支撑机构支撑,各 第1滚筒构件10以及第2滚筒构件11在滚筒主体1的径方向上移动自如。 滚筒主体1的外周面由各第1滚筒构件10以及第2滚筒构件11形成。各吸引孔H1~H12在滚筒主体1的轴方向上排列成一列,各吸引孔 H1 H12分别与中空部13相连通。另外,各吸引孔H1 H12的向中空部 13开口的开口部在滚筒主体1的轴方向上排列成一列。在各吸引孔H1 H12的滚筒主体1的外周面侧分别固定有吸附构件12。各吸附构件12是 圆筒状的弹性构件,滚筒主体1的外周面侧的部位扩大。各吸附构件12 从滚筒主体l的外周面稍微突出。中空部13是在滚筒主体1的轴方向上延长的圆形孔,中空部13以沿 着各吸引孔H1 H12的方式设置。另外,中空部13与各吸引孔H1 H12 分别相连通,中空部13在第2滚筒构件11的一个端面上开口。在第2滚 筒构件11的一端侧i殳置有孔lla,孔lla的一端向中空部13开口 。孔lla 的另一端连接在具有公知的吸引管30a以及公知的压缩机30b的吸引装置 30上。另外,在吸引管30a的中途设有安装在滚筒主体l的未图示的主轴 上的回转接头30c ( rotary joint)。切换构件20是剖面圃形的管状构件,切换构件20的外周面的直径比 中空部13的内周面的直径稍小。切换构件20的两端分别由端面构件20a 关闭,在切换构件20内形成有第l连通孔20b。另外,切换构件20在滚 筒主体1的轴方向上比中空部13稍长。即,在将切换构件20插入中空部 13时,切换构件20的一端侧从中空部13突出。在切换构件20的一端侧 上设有孔20c,孔20c在径方向上贯通切换构件20。孔20c被设置在与第2 滚筒构件ll的孔lla相对应的位置上。即,在将切换构件20插入中空部 13时,切换构件20的孔20c与第2滚筒构件ll的孔lla的位置一致。由 此,切换构件20的第1连通孔20b与吸引装置30相连通。在切换构件20 上设有6个笫2连通孔20d,各第2连通孔20d在径方向上贯通切换构件 20。另外,各第2连通孔20d被设在与第2滚筒构件ll的各吸引孔H3、 H4、 H5、 H8、 H9、 H10相对应的位置。即,在将切换构件20插入中空 部13时,切换构件20的各第2连通孔20d与各吸引孔H3、 H4、 H5、 H8、 H9、 H10的位置一致。由此,各吸引孔H3、 H4、 H5、 H8、 H9、 H10与 切换构件20的第l连通孔20b相连通。从而,在吸引装置30开始工作时, 各吸引孔H3、 H4、 H5、 H8、 H9、 H10吸引空气。在第2滚筒构件11的一个端面上设有止挡件llb。当在将切换构件20 插入中空部13后、使止挡件lib转动到预定的位置时,止挡件lib与切 换构件20的一端相触接。即,切换构件20由止挡件llb而保持在中空部 13内。在切换构件20的外周面上设有6个作为环状弹性构件的O形围 ORl OR6。各O形圏ORl OR6由公知的橡胶材料构成。各O形围 OR1 ~ OR6被配置在被设置于切换构件20的外周面上的多个槽20e内。 另外,各槽20e在切换构件20的周方向上延长。各0形圏ORl OR6的 外周面从切换构件20的外周面稍微在径方向上突出。O形圏ORl被设置 成位于吸引孔H2与吸引孔H3之间,O形闺OR2被设置成位于吸引孔 H5与吸引孔H6之间。O形圏OR3被设置成位于吸引孔H7与吸引孔H8 之间,O形團OR4被设置成位于吸引孔H10与吸引孔H11之间。O形團 OR5以及O形圏OR6被配置在切换构件20的一端侧,在O形圏OR5与 O形圏OR6之间配置着孔20c。在将切换构件20插入中空部13时,各O形圏OR1 ~ OR6在滚筒主 体1的轴方向上分别分隔切换构件20的外周面与中空部13的内周面之间 的间隙。由此,在各吸引孔H3、 H4、 H5、 H8、 H9、 H10通过吸引装置 30的工作而吸引空气时,切换构件20的外周面与中空部13的内周面之间 的间隙得到密封,以限制从各吸引孔H3、 H4、 H5、 H8、 H9、 H10以外 的吸引孔吸引空气。下面对在前面所述的巻绕滚筒中将一对薄片状构件SE巻绕在滚筒主 体1的外周面上的情况进行说明。首先,切换构件20被插入中空部l3,
并通过止挡件lib将切换构件20保持在中空部13内。由此,各吸引孔H3、 H4、 H5、 H8、 H9、 H10与吸引装置30相连通。接下来,在将各薄片状 构件SE巻绕在滚筒主体1的外周面上时,各吸引孔H3、 H4、 H5、 H8、 H9、 H10通过吸引装置30的工作而吸引空气。由此,各吸引孔H3、 H4、 H5、 H8、 H9、 H10吸引各薄片状构件SE, 各薄片状构件SE被可靠地巻绕在滚筒主体1的外周面上。在这里,在各 吸引孔H3、 H4、 H5、 H8、 H9、 H10上分别设有吸附构件12,所以各吸 引孔H3、 H4、 H5、 H8、 H9、 H10可靠地吸附各薄片状构件SE。另一方面,在将具有其他的宽度尺寸的薄片状构件SE巻绕在滚筒主 体1上时、或者使巻绕薄片状构件SE的位置变化时,将切换构件20更换 为例如其他的切换构件21。其端面构件21a、第l连通孔21b、孔21c、槽 21e以及多个0形圏OR7 OR10、6个第2连通孔21d。各笫2连通孔21d 被设置在与第2滚筒构件11的各吸引孔H2、 H3、 H4、 H5、 H6、 H7相 对应的位置。由此,能够将薄片状构件SE巻绕在与各吸引孔H2、 H3、 H4、 H5、 H6、 H7相对应的位置。即,通过准备多种切换构件,能够任意地改变吸引空气的吸引孔m H12的范围。例如,将各吸引孔H1 H12的位置与薄片状构件SE的巻绕 位置的关系表示在图7中。在将薄片状构件SE巻绕在位置A上时,从各 吸引孑LH2、 H3、 H4、 H5吸引空气。在将薄片状构件SE巻绕在位置B上 时,从各吸引孔H7、 H8、 H9、 H10吸引空气。在将薄片状构件SE巻绕 在位置C上时,从各吸引孔H1、 H2、 H3、 H7、 H8、 H9吸引空气。这样,根椐本实施方式,中空部13与各吸引孔H1-HU相连通,在 中空部13内装卸自如地装设有以沿着中空部l3的内周面的方式形成的切 换构件20。另外,在切换构件20上设有用于使滚筒主体1的轴方向预定 范围的各吸引孔H3、 H4、 H5、 H8、 H9、 H10与吸引装置30相连通的空 气的通路(各第2连通孔20d、第1连通孔加b以及孔加c)。因此,例如 通过将切换构件20交换为使另 一轴方向预定范围的各吸引孔H2 ~ H7与吸 引装置30相连通的切换构件21,使吸引空气的吸引孔的范围进行切换。
从而,通过简单的构造对吸引空气的吸引孔的范围进行切换,所以在实现 滚筒主体1的制造成本降低上极为有利。另外,在切换构件20的外周面与中空部13的内周面之间设有各O形 圏ORl OR6。因此,在通过吸引装置30而从各吸引孔H3、 H4、 H5、 H8、 H9、 H10吸引空气时,切换构件20的外周面与中空部13的内周面的 间隙得到密封,以限制从各吸引孔H3、 H4、 H5、 H8、 H9、 H10以外吸 引空气。从而,吸引空气的吸引孔的范围可靠地进行切换。进而,由于切换构件20被装设在中空部13内,所以切换构件20不会 从各吸引孔H1 H12向滚筒主体1的外侧突出。从而,在将例如内衬层构 件等又薄又软的薄片状构件SE巻绕在滚筒主体1上时,不会在薄片状构 件SE上产生不必要的接触痕。即,能够实现轮胎的品质提高。另外,用于使各吸引孔H3、 H4、 H5、 H8、 H9、 H10与吸引装置30 相连通的空气的通路包括第1连通孔20b,其以在滚筒主体1的轴方向 上延长的方式设置在切换构件20上,并能够与吸引装置30相连通;和多 个第2连通孔20d,其设置在切换构件20上,使轴方向预定范围的各吸引 孑LH3、 H4、 H5、 H8、 H9、 H10与第1连通孔20b相连通。因此,所述 空气的通路的结构简单,所以在实现制造成本降低上极为有利。另外,通过安装在切换构件20上的各O形團ORl~OR6,切换构件 20的外周面与中空部13的内周面的间隙得到密封。因此,切换构件加的 外周面与中空部13的内周面的间隙通过简单的构造可靠地得到密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切换构件20的外周面与中空部13的内周 面的间隙中设置有各O形圏ORl OR6。与此相对,也能够通过使切换构 件20的外周面与中空部13的内周面的间隙尽可能地小,从而不设置各O 形團ORl OR6 (参照图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使各吸引孔H3、 H4、 H5、 H8、 H9、 H10与吸引装置30相连通的切换构件20。与此相对,也能够设置例如使 各吸引孔H8、 H9、 HIO、 Hll、 H12与吸引装置30相连通的切换构件22 (参照图9)。
此时,切换构件22为剖面圆形的管状构件,被装卸自如地插入中空部13。切换构件22的外周面的直径比中空部13的内周面的直径稍小。切换 构件^的两端分别由端面构件22a关闭,在切换构件20内形成有第l连 通孔22b。在切换构件22的一端侧上设有孔22c,孔22c在径方向上贯通 切换构件22。孔22c被设置在与第2滚筒构件11的孔lla相对应的位置 上。另外,在切换构件22上设有第2连通孔22d,各第2连通孔22d在径 方向上贯通切换构件22。第2连通孔22d是在滚筒主体1的轴方向上延长 的长孔、被设在与各吸引孔H8、 H9、 HIO、 Hll、 H12相对应的位置。即, 在将切换构件22插入中空部13时,各吸引孔H8、 H9、 HIO、 Hll、 H12 与第2连通孔22d相连通,同时孔22c与第2滚筒构件11的孔lla相连通。 即,在吸引装置30工作时,各吸引孔H8、 H9、 HIO、 Hll、 H12吸引空 气。进而,也能在切换构件22的外周面上设置两个O形圏ORll、 OR12 (参照图IO)。此时,O形圏ORll^皮设置成位于吸引孔H7与吸引孔H8 之间,O形圏OR12被设置成位于比孔lla更靠近第2滚筒构件11的一端 侧的位置。由此,切换构件22的外周面与中空部13的内周面的间隙得到 密封,以限制从各吸引孔H8、 H9、 HIO、 Hll、 H12以外吸引空气。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使各吸引孔H3、 H4、 H5、 H8、 H9、 H10与吸引装置30相连通的切换构件20。与此相对,也能够设置例如使 各吸引孔H4、 H5、 H6、 H7、 H8与吸引装置30相连通的切换构件23 (参 照图11)。此时,第2滚筒构件11的孔lla被设置在吸引孔H6与吸引孔H7之 间。切换构件23为圆柱状构件,,皮装卸自如地插入中空部13。切换构件 23的外周面的直径比中空部13的内周面的直径稍小。在切换构件23的外 周面上设有在周方向上延长的槽部23a。槽部23a被设置在与第2滚筒构 件ll的孔lla相对应的位置上。另外,在切换构件23的外周面上设有在 滚筒主体1的轴方向上延长的槽部23b,槽部23b与槽部23a相连通。槽 部23a以及槽部23b相当于权利要求所述的凹部。槽部2讣被设在与各吸
引孔H4、 H5、 H6、 H7、 H8相对应的位置。即,在将切换构件23插入中 空部13时,各吸引孔H4、 H5、 H6、 H7、 H8与槽部23a相连通。另外, 槽部23b与第2滚筒构件11的孔lla相连通。即,在吸引装置30工作时, 各吸引孔H4、 H5、 H6、 H7、 H8吸引空气。进而,也能在切换构件23的外周面上设置两个O形圏OR13、 OR14 (参照图12)。此时,O形圏OR134皮设置成位于吸引孔H3与吸引孔H4 之间。O形圏OR14被设置成位于吸引孔H8与吸引孔H9之间。由此,切 换构件23的外周面与中空部13的内周面的间隙得到密封,以限制从各吸 引孔H4、 H5、 H6、 H7、 H8以外吸引空气。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使各吸引孔H3、 H4、 H5、 H8、 H9、 H10与吸引装置30相连通的切换构件20。与此相对,也能够设置例如使 各吸引孔H4、 H5、 H6、 H7、 H8与吸引装置30相连通的切换构件24 (参 照图13)。此时,第2滚筒构件11的孔lla被设置在吸引孔H6与吸引孔H7之 间。切换构件24为圆柱状构件,被装卸自如地插入中空部13。切换构件 24的外周面的直径比中空部13的内周面的直径稍小。在切换构件24的轴 方向中央部上设有直径比其他的部分稍小的小直径部24a,在小直径部 的外周面侧形成有凹部24b。凹部24b被设在与吸引孔H4、 HS、 H6、 H7、 H8相对应的位置。即,在将切换构件24插入中空部13时,各吸引孔H4、 H5、 H6、 H7、 H8与凹部24b相连通。另外,凹部24b与第2滚筒构件 ll的孔lla相连通。即,在吸引装置30工作时,各吸引孔H4、 H5、 H6、 H7、 H8吸引空气。进而,也能在切换构件24的外周面上设置两个0形圏OR15、 OR16 (参照图14)。此时,O形圏OR15,皮i殳置成位于吸引孔H3与吸引孔H4 之间。O形闺OR16被设置成位于吸引孔H8与吸引孔H9之间。由此,切 换构件24的外周面与中空部13的内周面的间隙得到密封,以限制从各吸 引孔H4、 H5、 H6、 H7、 H8以外吸引空气。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切换构件20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多个O形
圏OR1 ~ OR6。另外,通过各O形圏OR1 ~ OR6将切换构件20的外周面 与中空部13的内周面的间隙密封。与此相对,也能够通过覆盖切换构件的 弹性构件20f将切换构件20的外周面与中空部13的内周面的间隙密封(参 照图15以及图16)。弹性构件20f由橡胶材料等构成。此时,弹性构件20f覆盖切换构件20的外周面的整体。另外,弹性构 件20f通过粘接而固定在切换构件20的外周面上。即,在将切换构件20 插入中空部13时,弹性构件20f与中空部13的内周面相接触。由此,切 换构件20的外周面与中空部13的内周面的间隙得到密封。图17至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图17是插入切换构 件之前的第2滚筒构件的立体图;图18是插入切换构件之后的第2滚筒构 件的侧剖图;图19是插入切换构件之后的第2滚筒构件的主要部分侧剖图。 另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同等的构成部分标以同一标号。该薄片状构件的巻绕滚筒包括与第1实施方式同等的各第1滚筒构 件10,第2滚筒构件11 ,各吸引孔HI ~ H12,中空部13以及吸引装置30, 和能够转动地插入中空部13的切换构件40。切换构件40是剖面圆形的管状构件,切换构件40的两端分别由端面 构件40a关闭,在切换构件40内形成有第l连通孔40b。另外,切换构件 40在滚筒主体1的轴方向上比中空部13稍长。即,在将切换构件糾插入 中空部13时,切换构件40的一端侧从中空部13突出。在切换构件幼的 一端侧上设有多个孔40c,各孔40c在径方向上贯通切换构件40。另外, 各孔40c互相在切换构件40的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各孔40c被设置 在与第2滚筒构件ll的孔lla相对应的轴方向的位置上。即,在将切换构 件40插入中空部13时,切换构件40的各孔40c与第2滚筒构件11的孔 lla的位置一致。在切换构件40上设有6个第1孔40d和4个第2孔糾e,各孔糾d、 40e在径方向上贯通切换构件40。各第1孔40d在滚筒主体1的轴方向上 排列成一列,各第2孔40e在滚筒主体1的轴方向上排列成一列。各第1 孔40d被配置成在切换构件40的周方向上与各第2孔40e隔开间隔。各第1孔40d在切换构件40的周方向上的位置与各孔40c中的一个孔40c —致。 各第2孔40e在切换构件40的周方向上的位置与各孔40c中的一个孔40c 一致。各第l孔40d被设在与第2滚筒构件ll的各吸引孔H3、 H4、 H5、 H8、 H9、 H10相对应的位置,各第2孔40e被设在与各吸引孔H7、 H8、 H9、 HIO、 Hll、 H12相对应的位置。即,在将切换构件40插入中空部 13、并将切换构件40配置在转动方向预定位置时,各第1孔40d与各吸引 孔H3、 H4、 H5、 H8、 H9、 H10的位置一致。由此各吸引孔H3、 H4、 H5、 H8、 H9、 H10与切换构件40的第l连通孔40b相连通。另外,在将 切换构件40配置在另一转动方向预定位置时,各第2孔40e与各吸引孔 H7、 H8、 H9、 HIO、 Hll、 H12的位置一致。由此各吸引孔H7、 H8、 H9、 H10、 Hll、 H12与切换构件40的第l连通孔40b相连通。另外,第l连 通孔40b经由各孔40c、 lla而与吸引装置30相连通,各第l孔40d以及 各第2孔40e相当于权利要求所述的第2连通孔。在切换构件40的外周面上设有由橡胶材料等构成的弹性构件糾f,弹 性构件40f被覆切换构件40的外周面的整体。即,在将切换构件糾插入 中空部13时,弹性构件41f与中空部13的内周面相接触。由此,切换构 件40的外周面与中空部13的内周面的间隙得到密封。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空部13与各吸引孔H1 H12相连通,在 中空部13内能够转动地设有切换构件40,切换构件40以沿着中空部IS 的内周面的方式形成。在切换构件40上设有各第1孔40d以及各第2孔 40e,在将切换构件40配置在转动方向预定位置上时,各吸引孔ID、 H4、 H5、 H8、 H9、 H10与吸引装置30相连通。另外,在将切换构件40配置 在另一转动方向预定位置上时,各吸引孔H7、 H8、 H9、 HIO、 Hll、 H12 与吸引装置30相连通。因此,在使切换构件40转动时,使吸引空气的吸 引孔的范围进行切换。即,在实现滚筒主体l的制造成本降低上极为有利。另外,在将切换构件40配置在所述转动方向预定位置上时,切换构件 40的外周面与中空部13的内周面的间隙得到密封,以限制从各吸引孔H3、 H4、 H5、 H8、 H9、 H10以外吸引空气。另一方面,在将切换构件40配 置在所述另一转动方向预定位置上时,切换构件40的外周面与中空部13 的内周面的间隙得到密封,以限制从各吸引孔H7、 H8、 H9、 HIO、 Hll、 H12以外吸引空气。从而,吸引空气的吸引孔的范围可靠地进行切换。进而,由于切换构件40被装设在中空部13内,所以切换构件40不会 从各吸引孔H1 H12向滚筒主体1的外侧突出。从而,在将例如内衬层构 件等又薄又软的薄片状构件SE巻绕在滚筒主体1上时,不会在薄片状构 件SE上产生不必要的接触痕。即,能够实现轮胎的品质提高。另外,用于使各吸引孔H3、 H4、 H5、 H8、 H9、 H10与吸引装置30 相连通的空气的通路包括第1连通孔40b,其以在滚筒主体1的轴方向 上延长的方式设置在切换构件40上,并能够与吸引装置30相连通;和多 个第2孔40d,其设置在切换构件40上,使各吸引孔H3、 H4、 H5、 H8、 H9、 H10与第l连通孔40b相连通。进而,用于使各吸引孔H7、 H8、 H9、 HIO、 Hll、 H12与吸引装置30相连通的空气的通路包括第1连通孔40b; 和多个第2孔40e,其设置在切换构件40上,使各吸引孔H7、 H8、 H9、 HIO、 Hll、 H12与第l连通孔40b相连通。即,切换构件40内的空气的 通路的结构简单,在实现制造成本降低方面极为有利。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切换构件40为管状构件,通过第1连通孔 40b以及各孔40d、 40e形成所述空气的通路。与此相对,也能够使用在外 周面上具有空气的通路的切换构件41 (参照图20)。此时,第2滚筒构件11的孔lla被设置在吸引孔H6与吸引孔H7之 间,同时被配置成与各吸引孔H1 H12并列成一列。切换构件41为圆柱 状构件,并能够转动地插入中空部13。切换构件41的外周面的直径比中 空部13的内周面的直径稍小。在切换构件41的外周面上设有在切换构件 41的轴方向上延长的第1槽41a以及第2槽41b。各槽"a、 41b在切换 构件41的周方向的位置互相错开,各槽41a、 41b互相连通。第1槽"a 被设置在与各吸引孔H2 H10相对应的位置,第2槽"b被设置在与各 吸引孔H3 ~ Hll相对应的位置。即,在将切换构件41配置在转动方向预定位置时,各吸引孔H2~H10
与吸引装置30相连通。另外,在将切换构件41配置在另一转动方向预定 位置时,各吸引孔H3 H11与吸引装置30相连通。另夕卜,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滚筒构件11上设有作为圆形孔的中空 部13,切换构件40是沿着中空部13的内周面的剖面圆形的管状构件。与 此相对,也能在第2滚筒构件11上设置作为剖面多边形的孔的中空部50, 将切换构件51设为剖面多边形的管状构件(参照图21)。此时,中空部50以沿着各吸引孔H1 H12的方式设置。另外,中空 部50向第2滚筒构件11的一个端面开口 。在第2滚筒构件11的一端侧设 有孔lla,孔lla的一端向中空部50开口。孔lla的另一端连接在与第1 实施方式同等的吸引装置30上。切换构件51的外周面以沿着中空部50的内周面的的方式形成。切换 构件51的两端分别由端面构件51a关闭,在切换构件51内形成有第l连 通孔51b。在切换构件51的一端侧上设有多个孔51c,各孔51c贯通切换 构件51。另外,各孔51c互相在切换构件51的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各孔51c被设置在与笫2滚筒构件11的孔lla相对应的轴方向的位置上。在切换构件51上设有6个第1孔51d和4个第2孔51e,各孔51d、 51e贯通切换构件51。各孔51d、 51e分别在滚筒主体l的轴方向上排列成 一列,各笫1孔51d被配置成在切换构件51的周方向上与各第2孔51e 隔开间隔。各第l孔51d被设在与第2滚筒构件ll的各吸引孔H3、 BW、 H5、 H8、 H9、 H10相对应的位置,各第2孔51e被设在与各吸引孔H7、 H8、 H9、 HIO、 Hll、 H12相对应的位置。各第1孔51d以及各第2孔51e 相当于权利要求所述的笫2连通孔。由此,在将切换构件51从中空部13拔出、同时使切换构件51转动而 插入中空部50时,吸引空气的吸引孔的范围进行切换。图22至图26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图22是插入切换构件之前 的第2滚筒构件的侧剖图;图23是图22中的A-A线剖面图;图24是图 22中的B-B线剖面图;图25是插入切换构件之后的第2滚筒构件的侧剖 图;图26是插入切换构件之后的第2滚筒构件的主要部分侧剖图。另夕卜, 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同等的构成部分标以同一标号。该薄片状构件的巻绕滚筒包括与第1实施方式同等的各第1滚筒构 件10,第2滚筒构件11 ,各吸引孔HI ~ H12,中空部13以及吸引装置30, 和装卸自如地插入中空部13的切换构件60。切换构件60是剖面圓形的管状构件,切换构件60的外周面的直径比 中空部13的内周面的直径稍小。切换构件60的两端分别由端面构件60a 关闭,在切换构件60内形成有第1连通孔60b。另外,切换构件60在滚 筒主体1的轴方向上比中空部13稍长。即,在将切换构件60插入中空部 13时,切换构件60的一端侧从中空部13突出。在切换构件60的一端侧 上设有孔60c,孔60c在径方向上贯通切换构件60。孔60c被设置在与笫2 滚筒构件ll的孔lla相对应的位置上。即,在将切换构件60插入中空部 13时,切换构件60的孔60c与第2滚筒构件11的孔lla的位置一致。在切换构件60的外周面上在与各吸引孔HI ~ H12相对应的位置上分 别设有嵌合槽60d,各嵌合槽60d在切换构件60的周方向上延长。另外, 在切换构件60上在与各吸引孔HI ~ H12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设有第2连 通孔60e,各第2连通孔60e在径方向上贯通切换构件60。另外,各第2 连通孔60e的一端向各嵌合槽60d内开口。即,在将切换构件60插入中空 部13时,各第2连通孔60e能够将各吸引孔HI ~ H12与第1连通孔60b 连通。在各嵌合槽60d上分别能够转动地嵌合有环状构件60f。在将环状构 件60f配置在转动方向预定位置时,第2连通孔60e被开放。另外,在将 环状构件60f配置在另一转动方向预定位置时,第2连通孔60e被关闭。 例如,在将与各吸引孔H3、 H4、 H5、 H8、 H9、 H10相对应的第2连通 孔60e开放,同时将切换构件60插入中空部13时,各吸引孔H3、 H4、 H5、 H8、 H9、 H10与切换构件60的第l连通孔60b相连通。另外,第l 连通孔60b经由各孔60c、 lla而与吸引装置30相连通。在切换构件60的外周面上安装有多个O形圏OR,各O形圏OR由 公知的橡胶材料构成。各O形圏OR被设置在各吸引孔HI ~ HI2之间、 比吸引孔H1更靠近切换构件的另一端侧的位置、吸引孔H12与孔60c之 间以及孔60c的两侧。各O形围OR被配置在被设置于切换构件60的外 周面上的多个槽60g内,各槽60e在切换构件60的周方向上延长。各O 形圏OR的外周面从切换构件60的外周面稍孩l在径方向上突出。在将切换 构件60插入中空部13时,各O形圏OR在滚筒主体1的轴方向上分别分 隔切换构件60的外周面与中空部13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由此,通过吸 引装置30的工作而从例如各吸引孔H3、 H4、 H5、 H8、 H9、 H10吸引空 气时,切换构件60的外周面与中空部13的内周面的间隙得到密封,以限 制从各吸引孔H3、 H4、 H5、 H8、 H9、 H10以外吸引空气。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空部13与各吸引孔H1 H12相连通,在 中空部13内装卸自如地装设有以沿着中空部13的内周面的方式形成在其 内的切换构件60。另外,切换构件60包括第l连通孔60b,其能够与吸 引装置30相连通;多个第2连通孔60e,其用于分别连通各吸引孔HI ~ H12与第1连通孔60b;和多个环状构件60f,其用于分别开闭各第2连通 孔60e。因此,在通过各环状构件60f来开闭各第2连通孔60e时,吸引空 气的吸引孔的范围进行切换。从而,通过简单的构造对吸引空气的吸引孔 的范围进行切换,所以在实现滚筒主体1的制造成本降低上极为有利。另外,在切换构件60的外周面与中空部13的内周面之间设有各O形 圏OR。因此,在通过吸引装置30而从例如各吸引孔H3、 H4、 H5、 H8、 H9、 H10吸引空气时,切换构件60的外周面与中空部13的内周面的间隙 得到密封,以限制从各吸引孔H3、 H4、 H5、 H8、 H9、 H10以外吸引空 气。从而,吸引空气的吸引孔的范围可靠地进行切换。进而,由于切换构件60被装设在中空部13内,所以切换构件60不会 从各吸引孔H1 H12向滚筒主体1的外侧突出。从而,在将例如内衬层构 件等又薄又软的薄片状构件SE巻绕在滚筒主体1上时,不会在薄片状构 件SE上产生不必要的接触痕。即,能够实现轮胎的品质提高。另外,在切换构件60的外周面上设有多个环状构件60f,各环状构件 60f能够转动地嵌合在切换构件60的外周面上。在将环状构件幼f配置在
转动方向预定位置时,第2连通孔60e被开放;在将环状构件60f配置在 另一转动方向预定位置时,第2连通孔60e被关闭。因此,能够筒单地切 换各第2连通孔60e的开闭。另外,切换构件60的外周面与中空部13的内周面的间隙通过安装在 切换构件60上的各O形團而密封。因此,切换构件60的外周面与中空部 13的内周面的间隙通过简单的构造可靠地得到密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切换构件60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多个O形 圏OR,通过各O形圏OR将切换构件60的外周面与中空部13的内周面 的间隙密封。与此相对,也能够通过橡胶材料等的弹性构件60h覆盖切换 构件60,能够通过弹性构件60h将切换构件60的外周面与中空部13的内 周面的间隙密封(参照图27)。此时,弹性构件60h覆盖切换构件60的外周面的各嵌合槽60d以外 的部分,通过粘接而固定在切换构件60的外周面上。即,在将切换构件 60插入中空部13时,弹性构件60f与中空部13的内周面相接触。由此, 切换构件60的外周面与中空部13的内周面的间隙得到密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切换构件60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多个环状构 件60f,通过使各环状构件60f转动而使各第2连通孔60e开闭。与此相对, 也能够在各笫2连通孔60e上分别设置阴螺紋60i,同时设置能够分别螺合 在各阴螺紋60i上的螺丝61,通过螺丝61的装卸来使各第2连通孔60e 开闭(参照图28)。此时,当在螺丝61的支承面(接合面)上设置由弹 性材料构成的垫圏62时,各第2连通孔60e被可靠地关闭。此外,在将被 覆切换构件60的弹性部件60h设置于螺丝61的支承面上时,不必设置垫 圏62,就可以可靠地关闭各第2连通孔60e。进而,也能够代替螺丝61而 通过橡胶栓的装卸使各第2连通孔60e开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多个第1滚筒构件10以及第2滚筒构件 ll形成滚筒主体l的外周面。与此相对,也能够在形成为中空状的滚筒主 体2的周方向的一部分上设置笫2滚筒构件11(参照图29)。另外,也能 够将滚筒主体2与第2滚筒构件11形成为一个整体。
本说明书所述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例示性的,并不是限定性的。 发明的保护范围在权利要求中表示,进入权利要求的意义中的所有的变形 例都包含在本发明中。
权利要求
1.一种薄片状构件的卷绕滚筒,其特征在于,包括滚筒主体,其能够在外周面上卷绕薄片状构件;多个吸引孔,其设置在滚筒主体的外周面的周方向预定位置上,并在滚筒主体的轴方向上排列;吸引装置,其用于在将薄片状构件卷绕在滚筒主体的外周面上时从各吸引孔吸引空气,以使得各吸引孔吸附薄片状构件;中空部,其以沿着各吸引孔而在滚筒主体的轴方向上延长的方式设置在滚筒主体内,并分别与各吸引孔相连通;装卸自如地装设在中空部内的切换构件,该切换构件被形成为沿着中空部延伸,并且其外周面被形成为沿着中空部的内周面;和空气通路,其被设置在切换构件上,用于使滚筒主体的轴方向预定范围的吸引孔与吸引装置相连通。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薄片状构件的巻绕滚筒,其特征在于还包 括密封构件,该密封构件设置于切换构件的外周面与中空部的内周面之间, 对切换构件的外周面与中空部的内周面的间隙进行密封,以限制从所述预 定范围以外的范围的各吸引孔吸引空气。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薄片状构件的巻绕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 空气通路包括第1连通孔,其以在滚筒主体的轴方向上延长的方式设置 在切换构件上,并能够与吸引装置相连通;和第2连通孔,其设置在切换 构件上,使所述预定范围的吸引孔与第l连通孔相连通。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薄片状构件的巻绕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 空气通路包括凹部,该凹部设置在切换构件的外周面上,使所述预定范围 的吸引孔与吸引装置相连通。
5. —种薄片状构件的巻绕滚筒,其特征在于,包括 滚筒主体,其能够在外周面上巻绕薄片状构件;多个吸引孔,其设置在滚筒主体的外周面的周方向预定位置上,并在 滚筒主体的轴方向上排列;吸引装置,其用于在将薄片状构件巻绕在滚筒主体的外周面上时从各 吸引孔吸引空气,以使得各吸引孔吸附薄片状构件;中空部,其以沿着各吸引孔而在滚筒主体的轴方向上延长的方式设置 在滚筒主体内,并分别与各吸引孔相连通;能够转动地装设在中空部内的切换构件,该切换构件被形成为沿着中 空部延伸,并且其外周面被形成为沿着中空部的内周面;和空气通路,其被设置在切换构件上,在将切换构件配置在转动方向预 定位置时,使滚筒主体的轴方向预定范围的吸引孔与吸引装置相连通,在 将切换构件配置在另一转动方向预定位置时,使另一轴方向预定范围的吸 引孔与吸引装置相连通。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片状构件的巻绕滚筒,其特征在于还包 括密封构件,该密封构件设置于切换构件的外周面与中空部的内周面之间, 在将切换构件配置在所述转动方向预定位置上时,对切换构件的外周面与 中空部的内周面的间隙进行密封,以限制从所述预定范围以外的范围的吸 引孔吸引空气,在将切换构件配置在所述另一转动方向预定位置上时,对 切换构件的外周面与中空部的内周面的间隙进行密封,以限制从所述另一 预定范围以外的范围的吸引孔吸引空气。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片状构件的巻绕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 空气通路包括第1连通孔,其以在滚筒主体的轴方向上延长的方式设置 在切换构件上,并能够与吸引装置相连通;和第2连通孔,其设置在切换 构件上,在将切换构件配置在所述转动方向预定位置时,使所述预定范围 的吸引孔与第l连通孔相连通,在将切换构件配置在所述另一转动方向预 定位置时,使所述另一预定范围的吸引孔与第l连通孔相连通。
8.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片状构件的巻绕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 空气通路包括凹部,该凹部设置在切换构件的外周面上,在将切换构件配 置在所述转动方向预定位置时,使所述预定范围的吸引孔与吸引装置相连 通,在将切换构件配置在所述另一转动方向预定位置时,使所述另一预定范围的吸引孔与吸引装置相连通。
9.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片状构件的巻绕滚筒,其特征在于切换 构件被装卸自如地装设在中空部内。
10.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薄片状构件的巻绕滚筒,其特征在于密封 构件为安装在切换构件的外周面上、以在滚筒主体的轴方向上分别分隔切 换构件的外周面与中空部的内周面的间隙的多个环状弹性构件。
11.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片状构件的巻绕滚筒,其特征在于密封 构件为安装在切换构件的外周面上、以在滚筒主体的轴方向上分别分隔切 换构件的外周面与中空部的内周面的间隙的多个环状弹性构件。
1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薄片状构件的巻绕滚筒,其特征在于密封 构件为覆盖切换构件的外周面并且与中空部的内周面相接触的弹性构件。
13.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片状构件的巻绕滚筒,其特征在于密封 构件为覆盖切换构件的外周面并且与中空部的内周面相接触的弹性构件。
14. 一种薄片状构件的巻绕滚筒,其特征在于,包括 滚筒主体,其能够在外周面上巻绕薄片状构件;多个吸引孑L,其设置在滚筒主体的外周面的周方向预定位置上,并在 滚筒主体的轴方向上排列;吸引装置,其用于在将薄片状构件巻绕在滚筒主体的外周面上时从各 吸引孔吸引空气,以使得各吸引孔吸附薄片状构件;中空部,其以沿着各吸引孔而在滚筒主体的轴方向上延长的方式设置 在滚筒主体内,并分别与各吸引孔相连通;装卸自如地装设在中空部内的切换构件,该切换构件被形成为沿着中 空部延伸,并且其外周面被形成为沿着中空部的内周面;第l连通孔,其以在滚筒主体的轴方向上延长的方式设置在切换构件 上,并能够与吸引装置相连通;多个第2连通孔,其设置在切换构件上,用于使各吸引孔分别与第i 连通孔相连通;和多个开闭构件,其被设置在切换构件上,用于分别开闭各第2连通孑L。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薄片状构件的巻绕滚筒,其特征在于开 闭构件是环状构件,该环状构件能够转动地嵌合在切换构件的外周面上, 在配置于转动方向预定位置时,将第2连通孔开放,在配置于另一转动方 向预定位置时,将第2连通孔关闭。
16.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薄片状构件的巻绕滚筒,其特征在于还 包括多个环状弹性构件,该环状弹性构件被安装在切换构件的外周面上以隙。
17.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薄片状构件的巻绕滚筒,其特征在于还 包括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被设置成覆盖切换构件的外周面,并与中空部的内周面相接触。
18.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薄片状构件的巻绕滚筒,其特征在于 滚筒主体的外周面具有互相在滚筒主体的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滚筒构件;各滚筒构件中的至少1个滚筒构件具有各吸引孔以及中空部。
19.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片状构件的巻绕滚筒,其特征在于 滚筒主体的外周面具有互相在滚筒主体的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滚筒构件;各滚筒构件中的至少1个滚筒构件具有各吸引孔以及中空部。
20.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薄片状构件的巻绕滚筒,其特征在于 滚筒主体的外周面具有互相在滚筒主体的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滚筒构件;各滚筒构件中的至少l个滚筒构件具有各吸引孔以及中空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可靠地切换吸引空气的吸引孔的范围、而且不会在薄片状构件上产生不必要的接触痕的薄片状构件的卷绕滚筒。该卷绕滚筒包括中空部(13),其与滚筒主体(1)的各吸引孔(H1~H12)相连通;切换构件(20),其装卸自如地装设在中空部(13)上,并形成为沿着中空部(13)的内周面;和空气通路(第2连通孔(20d)、第1连通孔(20b)以及孔(20c)),其设置在切换构件(20)上,在将切换构件(20)装设在中空部(13)上时,使滚筒主体(1)的轴方向预定范围的吸引孔与吸引装置(30)相连通。
文档编号B29D30/26GK101160205SQ20068000567
公开日2008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06年2月22日
发明者田中利夫, 菊地阳一, 长谷川阳久 申请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