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送车。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包括:车体,其下部前端具有一对向外延伸的第一支撑臂和一对具有转向作用的第一轮体;一对托举座,其分别设置在一对第一支撑臂的前端,转向架轮对安放在一对托举座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空间占用体积小,且适用于无轨道输送的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
【专利说明】
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送车。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
【背景技术】
[0002]在转向架检修过程中首先要对转向架进行分解,分解后的轮对需要输送到轮对检修线的各个工位进行检修。由于轮对质量较大,而且数量多,通常是通过轨道和转盘输送到各检修工位,但轨道和转盘输送给车间的布局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为改变轮轴的检修工艺,取消原有轨道和转盘输送方式,这样就需要采用轮对输送车进行轮对的输送。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0004]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空间占用体积小,且适用于无轨道输送的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
[0005]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包括:
[0006]车体,其下部前端具有一对向外延伸的第一支撑臂和一对具有转向作用的第一轮体;
[0007]—对托举座,其分别设置在一对第一支撑臂的前端,转向架轮对安放在一对托举座上。
[0008]转向架轮对在车体的运输下到达检修工位后,再通过一对托举座将其举起,便于转向架轮对的转移安放,运输车结构简单,空间占用体积小,使用方便,
[0009]优选的是,所述的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中,每一托举座包括一支撑板和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下方的一对导向柱,所述支撑板和一对导向柱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中安装有一托举油缸,所述托举油缸的活塞上端抵顶在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上,以将放置在托举座上的转向架轮对举起,便于转移安放。
[0010]优选的是,所述的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中,每一第一支撑臂的前端开设有一对导向孔,所述托举座的一对导向柱设置在一对导向孔中,并在所述托举油缸的作用下沿一对凹导向孔上下运动,以举起和放下转向架轮对,使得转向架轮对便于取放。
[0011]优选的是,所述的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中,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开设有一弧形凹槽,所述转向架轮对的两端安放在所述弧形凹槽中。弧形凹槽与转向架轮对的两端配合设置,使得转向架轮对在一对托举座中安放牢固可靠。
[0012]优选的是,所述的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中,所述车体的下部还设置有一向外延伸的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二支撑臂设置在一对第一支撑臂的中间,且所述第二支撑臂的延伸方向与一对第一支撑臂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二支撑臂与一对第一支撑臂相互配合,共同支撑转向架轮对,支撑更加稳固。
[0013]优选的是,所述的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中,所述第二支撑臂的前端和所述车体的下部后端各设置有一第二轮体,两个第二轮体位于一条直线上。车体在两个第二轮体和一对第一轮体的作用下,平稳支撑在地面上。
[0014]优选的是,所述的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中,所述第二轮体为万向轮,使得运输车的转向更加灵活。
[0015]优选的是,所述的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中,一对第一轮体分别靠近一对第一支撑臂的后端设置,支撑更加平稳。
[0016]优选的是,所述的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中,所述第一轮体为定向驱动轮,以起到行走转向的引导作用。
[0017]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将车辆转向架轮对的两端安放在一对弧形凹槽中,由于弧形凹槽与转向架轮对的两端配合设置,因此在运输过程中,转向架轮对不会产生晃动,运输平稳。当需要将转向架轮对从运输车上转移至检修工位时,只需启动一对托举油缸,一对托举座在托举油缸的作用下将转向架轮对向上举起,方便转向架轮对的转移。本实用新型的转向架轮对输送车结构简单,空间占用体积小,且适用于无轨道输送。
[0018]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所述的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的示意图一;
[0020]图2为所述的托举座和托举油缸的示意图;
[0021]图3为所述的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的示意图二;
[0022]图4为所述的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装载转向架轮对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0024]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0025]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包括:
[0026]车体I,其设置为一箱体状,顶部可以设置多个操作按钮。车体下部前端具有一对向外延伸的第一支撑臂2和一对具有转向作用的第一轮体3。一对第一支撑臂设置在车体下部的两个外边缘处,延伸长度以转向架轮对4能够完全放置在一对第一支撑臂上为宜,一对第一支撑臂尽量贴近车体底部设置,这样利于减轻整个车体的承重。
[0027]一对托举座5,其分别设置在一对第一支撑臂的前端,转向架轮对安放在一对托举座上。转向架轮对安放在一对第一支撑臂的前端与车体之间的空间中,整个装置结构紧凑。
[0028]所述的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中,如图2所示,每一托举座包括一支撑板51和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下方的一对导向柱52,一对导向柱分设在支撑板的两端。所述支撑板和一对导向柱形成一容置空间53,所述容置空间中安装有一托举油缸6,托举油缸设置在一对导向柱的中间,所述托举油缸的活塞上端抵顶在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上。活塞在托举油缸压力作用下沿油缸内壁上下运动,进而推动托举座上下运动,将转向架轮对举起和放下。
[0029]所述的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中,如图2所示,每一第一支撑臂的前端开设有一对导向孔21,一对导向孔的排布方向沿第一支撑臂的长度方向开设。所述托举座的一对导向柱设置在一对导向孔中,并在所述托举油缸的作用下沿一对导向孔上下运动。导向孔的深度小于导向柱的高度,以在导向柱底端接触导向孔底端时,导向柱仍高出第一支撑臂的上表面。
[0030]所述的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中,如图1?3所示,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开设有一弧形凹槽511,弧形凹槽沿支撑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弧形凹槽的内径与转向架轮对轴的两端的外径一致,所述转向架轮对的两端安放在所述弧形凹槽中,并完全契合,保证了安放的稳定性。
[0031]所述的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中,如图1、3和4所示,所述车体的下部还设置有一向外延伸的第二支撑臂7,所述第二支撑臂设置在一对第一支撑臂的中间,且所述第二支撑臂的延伸方向与一对第一支撑臂的延伸方向一致,高度也一致,从而与一对第一支撑臂形成配合,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
[0032]所述的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中,如图1、3和4所示,所述第二支撑臂的前端和所述车体的下部后端各设置有一第二轮体8,两个第二轮体位于一条直线上。两个第二轮体和一对第一轮体分别分布在车体下方的四个点处,形成一个四角支撑状,相互配合,共同支撑车体。
[0033]所述的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中,所述第二轮体为万向轮,便于车体的转向。
[0034]所述的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中,一对第一轮体分别靠近一对第一支撑臂的后端设置,即一对第一轮体设置在车体下部前端的两个外侧,尽量使得车体在运行过程中保持平稳。
[0035]所述的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中,所述第一轮体为定向驱动轮,根据实际需要,分别设置一对第一轮体的行驶速度,输送车的行走转向通过一对第一轮体的速度差实现。
[0036]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主权项】
1.一种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其下部前端具有一对向外延伸的第一支撑臂和一对具有转向作用的第一轮体; 一对托举座,其分别设置在一对第一支撑臂的前端,转向架轮对安放在一对托举座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其特征在于,每一托举座包括一支撑板和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下方的一对导向柱,所述支撑板和一对导向柱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中安装有一托举油缸,所述托举油缸的活塞上端抵顶在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一支撑臂的前端开设有一对导向孔,所述托举座的一对导向柱设置在一对导向孔中,并在所述托举油缸的作用下沿一对导向孔上下运动。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开设有一弧形凹槽,所述转向架轮对的两端安放在所述弧形凹槽中。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的下部还设置有一向外延伸的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二支撑臂设置在一对第一支撑臂的中间,且所述第二支撑臂的延伸方向与一对第一支撑臂的延伸方向一致。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臂的前端和所述车体的下部后端各设置有一第二轮体,两个第二轮体位于一条直线上。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轮体为万向轮。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其特征在于,一对第一轮体分别靠近一对第一支撑臂的后端设置。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转向架轮对输送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轮体为定向驱动轮。
【文档编号】B66F9/12GK205634793SQ201620442579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5月16日
【发明人】卜运强, 方勇, 崔旭斌
【申请人】北京新联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